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蒲柳人家》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看法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掌握课文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3. 利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九年级下册语文《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蒲柳人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蒲柳人家》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4.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主旨的理解:推理和概括文中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语言特点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揭示:通过课文的读解、讲解,引导学生识别出课文中的叙事、夹叙夹议、描写、抒情等方法。

3.课文中的意象和比喻,如春天的景色、森林的景象、草木的形态、春雷的声响,以及对于物象的比喻和象征。

教学难点1.整个课文的主旨的理解及主题的概括能力。

2.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发掘出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并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先介绍主人公的背景:作者丰子恺是上个世纪的传奇人物,他的风景画、漫画、童话、随笔被广为传颂,并多次入选山东高考文学第一篇,和全国中学生必读课外阅读等优秀阅读书目,可以说是一位文艺巨擘。

接着,通过话题导入,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蒲柳人家等词,进而引出整个课文的主题—乡愁。

阅读课文,理解主旨1.全课段背诵2.听课文录音,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排练多次,不断听取建议,增强逻辑性和表现力。

3.阅读全文,分段阅读:第一遍可了解大意,简单把握文章体裁和结构;第二遍对篇章进行语言学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第三遍重点分析作品的一些现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为诠释主旨作准备和分析;第四遍逐行讲解,全面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和修辞手法。

分析语言特点1.叙事:描写草木,体现着作者和家乡的深度情感,是情感共鸣的关键点,也是思想的熔炉;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信道。

2.夹叙夹议:这是一种叙述方式,讲述他祖祖辈辈的故事,同时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内地与台湾文化间的差异。

描写母亲的形象、用人格化的方式来描写土地。

3.描写: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现了乡土情怀和个人的文学表达。

透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山”的异国气息,和之似在眼前的传奇“枫林”,描写出作者乡愁的情感世界。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邻水中学潘艳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绍棠及相关的文学创作,并积累、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品读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文段,把握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

3.体会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感受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重点难点1.从多个角度去感悟人物形象。

2.感受课文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品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初探,夯实基础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了解刘绍棠及相关的文学创作。

2.积累、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1)读准注音。

鞍、抡、烙、烟囱、驾驭、熏陶、隐匿、憋闷、掂量、礼聘、腌月赞、荣膺♦• •• • • • ••• •(2)理解词义。

一气呵成、不知好歹、妙手回春两肋插刀、如坐针毡、天伦之乐、望眼欲穿(学法指导:(1)运用课文信息(2)查阅相关资料)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二:浏览书本P39的阅读提示,把握学习方向• • • •1.从阅读提示的信息中,你认为学习本篇课文应该把握哪些方面?明确:(1)体裁:小说(2)主要人物:多角度描写一一丈青大娘、何满子、何大学问(3)语言特色:①大量使用了口语与俗语;②借鉴了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

(学法指导:借助阅读提示,能把握学习的方向)活动三:深入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形象2.①哪位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最喜欢有关他的是哪个情节?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他的性格?(分组研读)示例:・“何满子⑥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比喻,刻画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

(P33 10段)“……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 • •• “……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踵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

”可见野性十足、不受拘束。

(P37 24段)(学法指导: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进行品读,关注文中描写人物的角度、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 深入沉入文本语言,批注你的体会或感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新)《蒲柳人家》教学目标1、记忆、理解“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认物形象,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诵读,体验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时间:二课时课前音乐:彭丽媛的《父老乡亲》背景图片:北运河风光。

一、阐释课题,走近作者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蒲柳人家。

1.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小说会写些什么?蒲柳人家指普通贫苦农家。

小说会写一个普通的农家,几个普通人。

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

2.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注释和前言。

3.不错。

能运用课文信息。

让我们先看看作家情况。

生齐读: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

(多媒体展示)补充:1952年,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

次年,该小说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当时,刘绍棠也读高中。

他的老师不好意思讲课,就请坐在下面的刘绍棠讲。

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

他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多媒体展示)二、抓住文眼,以点带面1.课文《蒲柳人家》是小说的前两节,但它相对独立完整。

请同学们找出能串起全文的一句话,说说理由。

我认为是这一句: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贱扣儿。

因为出现在第一部分的首尾和第二部分的结尾,友韦围绕它展开。

齐读: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多媒体展示)2.读了这句话,请你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提几个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农村有什么了解?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有哪些不同?”通过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他们关注农村生活。
3.引入课文《蒲柳人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家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课文的生词、成语、俗语以及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认知,增进对课文背景的理解。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2.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
3.培养学生关注农村生活,理解劳动人民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农村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农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体验农村生活,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开展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4.情感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采访农村老人、写信给农民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读懂易于理解的文言文,学习古人恪守耕读传统而生活变迁的情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章并诠释其内涵2.探究古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4.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2.探究文章中抒发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 难点3.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及文化背景理解4.上下联接技巧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如作者,年代等,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传承和演变的思考意识,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文章。

阅读理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2.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探究其哲学原本及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各种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和人文情怀之深刻。

4.针对文章中存在的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外拓展让学生寻找与蒲柳人家相关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或者美术作品,在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扩大阅读面域,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与信息。

课堂实施效果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情况。

2.在课后稍作整理,将课后讨论或扩展阅读收集学生反馈并总结,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1.在推广文言文时,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课文固定阅读和预习环节中引入一些感人的故事、名人名言、成语、歇后语、诗歌和音乐,以便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当学生遇到纯文言文阅读难度时,可以通过读音、注释、词汇解释、注音或简体字化方式来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方便学生理解文言文。

3.教师在课前和课堂上应该制定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计划,并在课后对学生的阅读成就进行反馈,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评价标准。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简介和背景,了解小说《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

2.学会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能。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能。

2.理解和分析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课堂讨论法3.阅读策略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介绍《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和情节,画面地描述湘西山区的恶劣环境和穷苦的农民生活,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阅读小说(30分钟)让学生阅读小说,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难度,引导他们运用阅读策略,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3.课堂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描写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交流彼此的分析和理解。

4.讲解重点和难点(20分钟)结合短篇小说的特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说明,重点讲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性格描写和描写手法,难点讲解小说中的复杂情节。

5.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对带领学生分析复杂情节的有些问题进行再次强调,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

六、课堂作业1.阅读小说后,回答本节课中提出的问题。

2.写一篇读后感,结合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和“阅读策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小说《蒲柳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讲解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多次互动,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作者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

蒲柳人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 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蒲柳人家》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蒲柳人家》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蒲柳人家》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掌握生字词和词语的含义、用法。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

训练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掌握生字词和词语的含义、用法。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的把握。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以图片展示蒲柳人家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背景。

提问:“你们对家乡的自然风光有何印象?”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造句巩固生字词。

4.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老柳树、小河、燕子等。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如:老柳树的形态、小河的流淌等。

学生通过描绘,感受课文中自然环境的美好。

3.主题思想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主题思想,如:家乡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要求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1.作业反馈教师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

2.课文复习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3.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1.环境描写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它们给你们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比如‘老柳树垂下的枝条像老人的胡子,随风轻轻摇曳’,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柳树的外貌,还赋予它一种生动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6 蒲柳人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

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刘绍棠简历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蒲柳人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蒲柳人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他们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并对文本中的道德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一些复杂的道德问题可能还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有的可能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充满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有的可能对此较为冷淡,缺乏兴趣和动力。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存在阅读习惯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蒲柳人家》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节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文本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蒲柳人家》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蒲柳人家》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3.人物形象:主人公XXX、母亲XXX、父亲XXX等4.情节结构:开端-发展 Nhomakorabea高潮-结局
5.文学手法:象征-比喻-拟人等
6.修辞技巧:排比-对偶-夸张等
7.语言特色:词汇丰富-句式多样-语调优美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蒲柳人家》是一部描绘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蒲柳人家》,使学生了解农村生活,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理解小说背景和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第二章:章节内容概述2.1 章节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小说的开头部分,讲述了主人公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和家庭背景。

通过阅读本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小说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2 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小说背景和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章:阅读理解3.1 阅读理解题目1. 主人公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2. 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 本章中有哪些细节描写了农村的生活?3.2 答案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第四章:文学鉴赏4.1 文学鉴赏题目请学生分析本章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塑造,思考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农村生活和人物形象。

4.2 答案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塑造,让学生了解小说艺术的特点。

5.1 课程回顾5.2 作业布置请学生预习下一章内容,完成阅读理解题目,并写一篇关于本章的学习心得。

第六章:章节内容概述6.1 章节介绍本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一家人在农村生活中的艰辛和努力。

通过阅读本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他面临的困境。

6.2 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理解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分析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第七章:阅读理解7.1 阅读理解题目1. 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2. 主人公的家人对他的行动有何反应?3. 本章中描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了主人公的成长?7.2 答案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第八章:文学鉴赏8.1 文学鉴赏题目请学生分析本章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塑造,思考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6课《蒲柳人家》【教学目标】1.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学习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自己村里富有特点的老年人形象,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交流巩固生字词。

3.交流对课文内容初探结果。

三、了解人物及情节1. 本文是什么文体?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小说(中篇小说节选),原文共12节,课文节选的是第1、2节。

1936年。

2.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还涉及到哪几个人物?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纤夫和船老板;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何满子的父亲、母亲、书铺掌柜(姥爷);老秀才;在通州潞河中学念书的周檎等。

3.将文章分为两部分,怎样分?原文为两节:第一节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开头到“一点也没有写字的兴致”);第二节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到完)。

四、分析内容及人物(一)浏览课文中描写何满子的文字,谈谈何满子的形象特点及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6、7自然段,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用一句话概括第7段的内容。

2.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

你知道“一丈青”出自何处、有什么含义吗?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是《水浒传》中扈三娘的外号。

至于有什么含义,请看《水浒传》:第46回扑天雕两修生死书宋公明一打祝家庄第47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二打祝家庄第49回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蒲柳人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蒲柳人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课蒲柳人家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2.欣赏这篇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领略小说中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

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欣赏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激趣型)准备相关的图片,学生欣赏,教师适时的引导:让我们想像着北运河两岸恬美秀丽风光,呼吸着瓜棚豆地泥土气息,在运河淙淙流水的指引下,走进别具乡土风味的《蒲柳人家》。

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型)“谁知道《水浒传》中外号叫一丈青的是谁【生:扈三娘】扈三娘是梁山第一女将,武艺高强,一对日月双刀,更有阵前用绳套捉人的绝技。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人物:一丈青大娘【生:哈哈,大娘也能叫一丈青?】是啊,这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能不能和梁山上的扈三娘相媲美呢?我们抓紧时间来学习吧!导入设计3:【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周檎与望日莲顺利完婚。

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走近人物【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文章,了解小说中的三个人物。

】1.本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2.“一丈青大娘”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3.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4.“何大学问”爷爷的外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他“何大学问”?5.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学生初读文章,大致了解文中人物,分析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巡视指导,明确答案)明确:1.本文主要人物: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蒲柳人家》,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蒲柳人家》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4.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诗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从课文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蒲柳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绘画、建筑等,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九年级语文下《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蒲柳人家》教案教学目标•理解《蒲柳人家》的背景与主题。

•掌握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能够感受作品的情感内涵。

•能够借助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深刻反思现实社会,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重点理解《蒲柳人家》的主题,能够分析小说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明确《蒲柳人家》的语言表现手法,掌握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内容1.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通过展示丰富的文化地理知识、生态环境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作品的背景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并对一些重要细节进行分析。

2. 阅读与理解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小说进行深入了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问题:•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小说是如何组织结构的?•在小说中,哪些细节突出表现了主题?3. 锻炼写作能力通过分析《蒲柳人家》中的语言表现手法,让学生体验到语言艺术的美妙。

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巩固对小说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写作中反思生命的意义。

•运用小说中的语言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思考。

教学方法•听课、讨论、合作学习•PPT演示、多媒体展示•文本阅读•课内作业教学步骤1. 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双击鼠标左键,打开PPT演示,展示有关《蒲柳人家》的历史背景。

•讲解与带学生一同探索,以图片、地图等形式展示作品的文化地理与生态环境。

2. 阅读与理解•老师讲解小说的主题、构成要素、表现手法等核心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情感表达、意象和象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共同探索小说中的重要元素等。

•学生们可以运用小组内部交流、小组展示、评价、群体讨论等方法,来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

4. 锻炼写作能力•学生们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完成一些写作内容。

•老师通过范例和互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生命、爱情、人性、家庭等方面进行深入反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文学语言的表达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羼、大抵、阔绰、踱、排、摸、不屑置辩、颓唐、间或”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学习文章用“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探讨人物形象所提示的社会意义,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

2、能力目标
1.了解鉴赏中国小说的一般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鉴赏小说。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同情、焦虑,引发学生对弱者的同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进而提示作品主题的手法;
2.学习小说语言的精练、深刻、含蓄。

【教学难点】
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中,“笑”是个能唤起人温馨感觉的词。

孩子的笑天真无邪,老人的笑从容坦荡;同学的笑意味着友善,老师的笑流露出鼓励,而父母的笑更多包含了怜爱。

笑,能融化坚冰;笑,能使心灵贴得更近。

可是,有的时候,笑也并不都代表着善意,笑有时也如寒冬的狂风,伤人的利箭。

今天,我们就来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在笑声中表现苦人儿——孔乙
己的悲剧命运的。

(二)写作背景
小说创作于1918年,故事应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清朝末年,科举仍是读书人的至上追求。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及相关人物、主要人物的命运。

简单了解故事情节、主要人物。

(四)课文分析
1、学生齐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多媒体展示: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

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③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

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④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总结回答,明确:
多媒体展示: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

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二辩三辩
第④节第⑥节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

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

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

“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

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
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己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五、布置作业
2)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要求:1、不改变原小说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3、字数:300字以上。

《孔乙己》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