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

第一节从苏联到俄罗斯

一、苏联建立的世界意义(略)P187

1922年正式成立(俄、乌、白、外高加索),后来发展到15国。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积22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2.901亿(1990)。

1.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极大鼓舞了亚非拉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50年代初出现13个社会主义国家)3.苏联的建立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的重要力量。(二战中反法西斯的主力军;战后高举民主、和平大旗)4.成为制约美国称霸全球的重要力量和竞争对手,保持了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与稳定。(应对冷战;客观上实现了世界和平)

二、苏联解体及其影响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面临全面危机

(1)改革的背景

——“苏联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

——20世纪70、80年代之交苏联陷入内外交困境地。

国内:A.经济衰退:80年代低于3%,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未完成。

B.政治腐化:权力集中,特权官僚腐败,党威信扫地。

C.意识形态:教条主义与西方思想共存。

在外部,70年代苏联所奉行的全球进攻战略开始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军备竞赛处境艰难。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新思维”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指出要在苏共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进和完善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是探索经济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途径,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善经济结构,推进生产的集约化,社会化。但是,由于苏联多年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也由于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改革,改革基本上流于形式,未获成功。于是,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的阻力来自于“专横的官僚主义体制”,为了推动经济改革就必须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决定从政治上全面改革传统社会主义,它提出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奋斗目标。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要内容:

——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异化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扭曲的,仍然存在着社会与人的异化,经济上人与生产资料和所创造的财富异化,政治上人与政权异化,原因是由于政治垄断、经济垄断和思想垄断造成的,)

——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多元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主张社会经济多元化,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不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政

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取消苏共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意识形态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竟争,取消马列主义的主导地位。)

——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实质,鼓吹抽象的民主,反对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和行使社会主义的民主,崇尚西方议会民主政体。为了实现社会全面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专政。)——鼓吹人道主义观;(人道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民主和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通向奴役之路)

——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在核时代人类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排除两大体系对抗,实现国际关系的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全面危机

经济上,社会生产全面停滞,危机更加严重。国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通货膨胀不可遏制,居民生活水平连年下降,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失控状态。政治上,苏共丧失了原有的领导地位后内部产生分裂,使国家政权处于半瘫痪状态;各种政治组织大量涌现,社会和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上,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不断发展。

2.苏联解体

(1)“8·19事件”

1991年以传统派失败而告终,导致苏联加速解体。1991年,戈尔巴乔夫和9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发表声明,主张签署新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新奥加廖沃条约),草案拟8月20日签署。草案把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放弃了社会主义,这在苏联引起极大震动,成为苏联“八〃一九事件”的导火线。

8月19日,为赶在新联盟条约签定之前,并趁戈尔巴乔夫总统在克里米亚休假之机,以苏联第一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企图推翻戈尔巴乔夫。亚纳耶夫宣布自己为该委员会主席,代行总统职务。委员会成员包括苏联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安全委员会成员克留奇科夫和内务部长普戈等高官。他们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书中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他们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苏联国防部命令部队实施紧急状态,莫斯科卫戍司令宣布首都宵禁。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在莫斯科宣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及其发布的一切命令都是非法的,俄罗斯共和国领导人、列宁格勒苏维埃领导人和莫斯科市市长先后发表声明支持叶利钦。俄罗斯一些地方宣布罢工。两种政治势力之间形成了严重对峙的局面。

8月21日下午,事态出现重大变化。国防部宣布撤回奉令实施紧急状态的部队,莫斯科卫戍司令宣布首都的宵禁将解除,部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飞往克里米亚会见戈尔巴乔夫。当晚,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说他已完全控制国家局势,内政部长普戈自杀,其他“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被拘捕。

(2)苏联共产党解散

“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

行解散,下令剥夺苏共财产,让各党组织独立决定以后的活动。苏共报刊被停止,中央大楼被查封,共产党被禁止活动,有些领导人遭到逮捕,苏共不复存在了,苏联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3)各加盟共和国独立

1991年8月,苏联第二大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到12月,除俄罗斯外,14个共和国都宣布独立。12月21日,新独立的11国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解体,自愿组成“独联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宣布中止以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

3.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看是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但是从深层次看主要还是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等综合因素所致。

(1)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直接原因。

最初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后因经济改革受阻,匆忙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并提出了错误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是根本原因(深层原因)。

——政治体制方面

高度集权的政体,导致苏共及其政权内部缺乏有效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国家政权集中在苏共,苏共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治局,政治局的权力实际上又集中在总书记手里。党的领袖犯错误,就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

——经济体制方面

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苏联的经济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和要求。由于经济建设没有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人民逐渐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

——民族政策方面

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大俄罗斯主义行为,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祸根。苏联有130多个民族,俄罗斯族占人口53%。大俄罗斯主义与民族不平等——独立思潮倾向;苏联成立时的联盟条约和宪法都明文规定,各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国家地位,可以自由退出联盟,这为后来的民族分裂主义者闹独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对外行为方面

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也耗尽了国力。战后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推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不仅加强了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甚至直接出兵去占领主权国家;为了争霸,不断地扩军备战,增加了巨额军费开支,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维持在20%-35%之间。

——苏共建设方面

苏共日益严重脱离群众,变成一个官僚阶级的党,丧失了民心。(长期执政使部分干部党员享有各种特权、干部终身制、腐败现象……)

(3)西方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是重要外因

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国家始终坚持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利用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力,通过和平手段瓦解社会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