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陈女士身上老是出现莫名其妙的小红点,不痛不痒,她一直没有在意,后来一个朋友对她说:“你这样可能是血小板减少,要去做个检查。”陈女士感觉很困惑,身上的小红点和血小板减少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对血小板并不陌生,它在止血、凝血、修复血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血常规检查中很重要的一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小板低于正常参考值,我们称之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有什么原因?

血小板生成障碍或者无效生成影响造血干细胞增殖的疾病或者诱因均可能导致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常见的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常见的诱因包括感染、辐射、某些药物以及放化疗等。

血小板破坏增加或者消耗过度病因多不明确,常见的疾病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它还可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肝炎等。

脾功能亢进脾脏是人体的免疫器官,是血小板被破坏的场所。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在脾脏滞留过多,引起破坏增加,造成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会导致什么危险?

血小板减少一般会导致皮肤出血,表现为多瘀点、瘀斑、紫癜,以四肢较为多见,下肢居多;黏膜出血,如眼结膜、鼻黏膜、牙龈等出血;术后不易止血,容易出现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内脏出血,如颅内出血等。

血小板减少会传染吗?

答案是否定的,传染发生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病原体,而血小板减少没有病原体,故不会传染。

血小板减少的预后如何?

一般来说,急性血小板减少的预后良好,80%的患者可自愈;慢性血小板减少病史较长,自愈率较急性的低。

为避免复发,我们该如何做?

为避免复发,尽量不要感冒或是减少感冒次数;禁止使用对血小板造成损害的检查和药物;通过治疗达到正常范围后,应遵医嘱减少药物剂量及停药;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需要明确诊断病因,结合患者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治疗。如果身上出现不明原因的红点、瘀斑,伤口长时间出血不止,一定要注意检查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以免耽误病情。

在生活中,孕妇要尽量避免外出受伤、感冒;定期做血常规检查,检测数值变化;对于一些有血小板减少的孕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孕后应再次试验一些其他的药物,选出一种甚至多种可以升高血小板的方法,保证血小板数目,以减少分娩时的危险。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概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 bocytope nia,ITP)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骨髓相对正常 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数<100X 10/L )出血性疾病。既往 曾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 nic purpura) 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mmu ne throm bocytope nic purpura), 目前国际儿童ITP工作组已经 建议使用“immune(免疫性)"以强调本病由免疫介 导而发病,避免使用特发性(idiopathic);由于许多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体征, 紫癫(purpu⑻也被取消,故目前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 ni a)' 。 ITP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两类:原发性 ITP(primary ITP) 是指暂未找到特殊致病原因的单纯 性血小板减少;继发性ITP (sec on dary ITP )是指除了 原发性ITP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继发性ITP包括药物诱导、狼疮相关性以及继 发性ITP ( HIV相关性、HCV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性)等。此处特指原发性ITP。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3~6岁为高发年龄; 年幼儿中以男性为主、学龄期男女发病相同、年长儿 以女性居多。冬春季高发、夏秋季为发病低谷。 【病因及发病机制】早在1950年William Har- riglon给自己注射了慢性ITP患者血液引起自身出现 了免疫性血小板下降,从此ITP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 开。经过半个多世纪探索,人们了解到了免疫失耐 受(immune failure toleranee) 即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 原性物质时从无应答状态改变为异常应答的免疫状 态,是其发病机制。虽然免疫提呈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ITP机制,异常T细胞扩增可能是

引起血小板假性升高和假性降低的那些原因

引起血小板假性升高和假性降低的那些原因 我们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采用血球计数仪计数血小板会遇到非致病性(假性)的血小板升高或者降低。 一、血小板的假性升高的原因 (1)某些溶血性疾病,发生血管内溶血,使红细胞如异常血红蛋白症,如在异常血红蛋白症患者中,由于血液中出现了较多的红细胞碎片,这些碎片在血球仪计数时会被划分到血小板的区域里,从而干扰了血小板的计数,导致仪器出现了误差。其他如G-6-PD缺乏,易发生血管内溶血,也会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液内会出现大量细胞碎片,这些碎片也给血小板计数带来干扰,使得血小板假性升高。 (3)输入脂肪乳后短时间采静脉血常规,乳糜颗粒也被血球计数仪误认为是血小板,从而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 上述三种假性升高都可以用人工涂血片,观察血小板以及红白细胞形态加以矫正。 二、血小板的假性降低的原因 (1)EDTA依赖型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K2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抗凝剂,已经被ICSH认定,并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EDTA-K2经常导致血小板发生聚集,这与血小板表面存在着隐匿性抗原相关,这样使得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中黏附在一起的血小板被视为非血小板而不被计数,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而且大量成堆的血小板聚在一起,超过了血小板计数阈值设定的范围,因此不被认作血小板。我们可以采取改用其他抗凝剂的方法来消除EDTA-K2对血小板的作用,枸橼酸盐被认为是解决EDTA依赖型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对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可以手工计数血小板加以矫正,同时可通过血小板直方图来协助。 (2)冷凝集素也可以使血小板假性减少。冷凝集素是一种自身抗体,冷凝集素在受冷后很快出现凝集,不但能凝集红细胞,而且能凝集有核细胞和血小板,假性血小板减少。其主要表现为RBC(红细胞计数)Hct(红细胞比积)PLT(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遇到疑为冷凝集素干

EDTA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分析

EDTA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用EDTA作为抗凝剂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鉴别诊断要点,防止发生误报漏报。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例患者,用EDTAK2和肝素锂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仪器检测血常规。同时制作血涂片各一张,通过人工镜检对照。结果2例患者用TDTAK2抗凝管采血,血小板分别为23×109/L和9×109/L。而肝素锂抗凝管血小板分别为145×109/L 和241×109/L,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检发现血小板均匀分布肝素锂抗凝血涂片中,无血小板凝集现象。而EDTAK2抗凝血涂片中发现涂片尾部和两侧聚集的血小板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结论EDTA抗凝剂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对于应用EDTAK2致血小板减少时,应进一步进行人工计数和血涂片复查,或改用肝素抗凝管复查血小板,以避免误诊。 【关键词】 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肝素锂 目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检工作中广泛应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对血细胞影响较小的血液抗凝剂,用于血常规抗凝。它的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而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但在某些时候又能促使或诱导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1]。现将我院2例因EDTA抗凝致血小板减少的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患者2例,1例食道癌,一例脑瘤。患者无紫癜和出血倾向。 1.2 仪器和试剂BeckmanCoulter LH750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Olympus显微镜,BD公司EDTAK2抗凝管和肝素锂抗凝管。珠海贝索公司生产的瑞氏染液。 1.3 仪器法患者分别用EDTAK2抗凝管和肝素锂抗凝管采静脉血,用BeckmanCoulter LH75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3次,结果取均值。 1.4 瑞氏染色每管血制作薄厚均匀血涂片1张,用瑞氏染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TDTAK2抗凝血2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3×109/L和9×109/L。肝素锂抗凝血2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5×109/L和241×109/L。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微米。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分隔而成。巨核细胞逐渐成熟,胞浆增大,出现颗粒,最后断裂形成血小板。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细胞碎片,现已证明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循环中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生活约10天,但其中约1/4有生理功能,其余的可能为衰老的无活性者。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中存在着许多与肌动蛋白的聚合,交联成束或膜连结相关的蛋白质。血小板有多种细胞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颗粒成分,如α颗粒、致密颗粒(δ颗粒)与溶酶体(λ颗粒)。血小板有两种特有的膜系统,即开放管道系统(ocs)和致密管道系统(DTS)。血小板膜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往往连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支链而成为糖蛋白,正常循环中的血小板不能与血浆纤原结合,只有当血小板被活化时才能与维血浆纤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这一控制功能对于机体保持正常血流,只在必要时发挥止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并能嵌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处,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并有修复作用,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 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0×109/L时可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情况和疾病: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 (4)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导致血小板降低的一个非病理的重要因素是由于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抽血操作不当导致的血小板聚集。EDTAK2做为抗凝剂,使得血液不凝固并保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体积形态不发生改变,从而进行血细

血小板减少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减少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微米。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分隔而成。巨核细胞逐渐成熟,胞浆增大,出现颗粒,最后断裂形成血小板。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细胞碎片,现已证明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生活约10天,但其中约1/4有生理功能,其余的可能为衰老的无活性者。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中存在着许多与肌动蛋白的聚合,交联成束或膜连结相关的蛋白质。血小板有多种细胞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颗粒成分,如α颗粒、致密颗粒(δ颗粒)与溶酶体(λ颗粒)。血小板有两种特有的膜系统,即开放管道系统(ocs)和致密管道系统(DTS)。血小板膜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往往连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支链而成为糖蛋白,正常循环中的血小板不能与血浆纤原结合,只有当血小板被活化时才能与维血浆纤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这一控制功能对于机体保持正常血流,只在必要时发挥止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并能嵌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处,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并有修复作用,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 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减少,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低于50×109/L 时可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情况和疾病: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 (4)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导致血小板降低的一个非病理的重要因素是由于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抽血操作不当导致的血小板聚集。EDTAK2做为抗凝剂,使得血液不凝固并保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体积形态不发生改变,从而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分析,但EDTAK2常常导致血小板发生聚集,并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中被视为非血小板而不被计数,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EDTAK2导致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为血小板发生了聚集。大量成堆的血小板聚在一起,超过了血小板计数阈值设定的范围,也超过了红细胞、白细胞的阈值设定范围,因此它即不被认做血小板,也不被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区域认定,甚至在直方图上都得不到显示和提示,但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大的不成熟细胞区出现较多信号,在粒细胞区域上方出现一排表示大细胞的、横向密集的散点。在三分类式血球分类直方图上也没有出现异常图形。EDTAK2导致发生血小板聚集的原因可能与一种抗血小板抗体的自身抗体有关,或血小板膜表面存在的某些隐匿性抗原有关。此类患者经化验检查,常有免疫球蛋白增高、抗血小板抗体增高等问题。这些病例多出

六大原因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六大原因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血小板功能衰退或者体内血小板数量过少导致的血流不止的症状表现。那么,产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有哪些?请看北总三院血液科专家分析。 血小板减少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1、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电离辐射、恶性肿瘤、药物等,造成的对造血干细胞的损伤或者影响其在骨髓中的增殖而导致的。这些因素还可影响到多个造血细胞系统,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减少以及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这些并发症。 2、病毒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像一些麻疹、风疹、水痘、猫爪热、登革热等可致血小板减少。病毒如侵入细胞,会使血小板减少。病毒也可能会附在血小板上,破坏血小板。 3、遗传性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医学上,有很多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其直系亲属或者其家族中,也有人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这就证明,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有遗传可能的疾病。 4、外界理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抗代谢剂、电离辐射、细胞毒性制剂、烷化剂等理化因素也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在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治疗时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状,还会使患者出现免疫反应或直接使骨髓细胞受到毒害,造成骨髓弥漫性损伤,使患者全血减少。 5、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理因素是如果血小板在机体的脾内出现滞留的情况较为严重,是很容易导致该种疾病发病的。一般情况下,在临床上脾功能亢进就是比较常见的表现。 6、其他疾病影响: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来自很多不同的因素,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原发性血小板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患者有出血倾向,如皮肤上有瘀点、红斑或原因不明的鼻出血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