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从军行(王昌龄)讲课稿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
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找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从军行》公开课优秀课件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从军行
王昌龄,边塞诗 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 厚、明快,有“诗家 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七绝圣 手”。现存诗一百八 十余首,明人辑有 《王昌龄集》。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磨破
黄沙百战穿金甲
指侵袭西北边 境的敌人
不破楼兰终不还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牵挂他们啊!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 次在村头翘首远望;也许一双年幼 的儿女在一次次地呼唤父亲回家; 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 地让黑发染霜。
扩展:
• 从军行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诗句意思:
❖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 了。
❖ 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 玉门关。
❖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 都磨破了。
❖ 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 回家。
青海长云暗雪山
︳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前两句诗用暗和孤向我 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荒 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 到边塞气候的( 恶劣 ), 环境的( 艰苦 ),将士 们对家人的( 思念 )
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教学PPT课件(3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 号。边防线上隔一定距离修筑一座烽火台, 备薪草、狼粪等可燃物于其上,发现敌人 入侵,一台举火报警,则临台亦相继举报, 很快就可以传告全线守军。白昼报警则燃 烟,称为燔燧(fán suì),因常用薪草及狼 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从军行
塞下曲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唐]卢纶
作业:帮古诗找作者
《从军行》 《塞下曲》
卢纶 王昌龄
他们都是__唐__代的诗人。
从军行
王昌龄,边塞诗 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 厚、明快,有“诗家 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七绝圣 手”。现存诗一百八 十余首,明人辑有 《王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 •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前一、二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
古代通往西北的
青海湖上空,阴云边密塞布关,口遮,蔽寄托着远处的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了将士思乡盼归
的情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 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 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 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 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文档:《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其一刻画了戍边战士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前三句描写环境,第四句直接抒发战士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抒情如画龙点睛,使全诗深入人心。
同样是写军队生活,其五和其一的格调截然不同。
第二首诗描述的是唐军将士一次出奇制胜的战斗。
这一次大胜仗,诗人只写了一个出发场面和一份捷报,就将唐军的旺盛气和强大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洋溢着鼓舞人心的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四、说教法学法1.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2.经典诵读课,是以“读”串起整个课堂的。
课堂上,用多种方式地读使学生感悟诗意,熟读成诵,其中有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听录音跟读、小老师带读等等。
五、说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了解背景以“边塞”一词导入,引导学生复习本学期学过的王维的边塞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欣赏独具特色的边塞图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兴趣以后,引出诗人名字,并揭示课题《从军行》。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没学过边塞诗,对边塞诗了解不多,所以在揭示课题后,又出示唐朝疆域图,简要介绍《从军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做铺垫。
淘课件网2.初读古诗,感知诗境同时出示两首边塞诗,让学生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在自由读中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和译文,理解两首诗的诗意,感知两首诗的诗情。
在学生充分自由读之后,指两名学生分别读诗,检查学生是否能在初读之后,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接着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
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两首诗的情感。
《从军行》古诗三首PPT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使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优边优翼翼文塞文教教古城与玉门关遥优优翼遥翼文文相教教 望。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青文文教教海长云暗雪山,孤优优翼翼城文文教遥教 望玉门关。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前两句诗,诗人用几个词语描绘出一幅边塞风光图,你
在优这优翼翼文幅文教教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练一练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突出了戍边的时间长,战斗频繁。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
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
事要塞——玉门关。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荒凉、孤寂、压抑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边塞环境的恶劣,优优戍翼翼文边文教教生活的艰苦。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 破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楼 兰 终 不 还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我会背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从军行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唐]王昌龄
青 海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长 云 ( 孤城遥望(
)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找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
(板书课题)(设计理念:背景知识导入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好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9古诗三首《从军行》第课件
9.古诗三首《从军行》第课件古诗三首《从军行》第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从军行》的有关知识,掌握其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而古典诗词则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经典的古诗,其中有一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和宫闺诗。
他的诗歌既反映了人民疾苦,又表达了内心感慨。
《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位戍边将士从军期间的内心感受。
三、分析诗歌内容:《从军行》是一首五言古诗,共八句。
前四句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后四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内心对战争和生命的思考。
四、诗歌鉴赏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解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情感、探究诗歌的意境等。
五、学生自由鉴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从军行》,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六、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总结:通过学习《从军行》,我们不仅了解了古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还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八、作业:背诵《从军行》并阅读王昌龄的其他作品,如《出塞》《闺怨》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从军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其艺术特色。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边塞题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的背景、内容和鉴赏方法,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二、分析艺术特色:《从军行》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刻画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生命的思考。
其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意境深远等。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篇1设计思路:1、结合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四点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3、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同学们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一、教学的目标: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理解全文诗句的含义,准确全诗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的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的过程:(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些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唐代诗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45、从军行七首讲稿2
从军行七首讲稿2《从军行七首》,是诗人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二年多边塞生活的写生。
第一首诗描绘了“百尺楼”上“海风秋”的威仪和“金闺房”内“万里愁”的思苦;为帮助更好理解第二首诗,爸爸说二个军营里的事:一是饭前一支歌,要唱响唱出精神,队例有齐步、正步和跑步,步阀要整齐,小时候你们在边上玩,好象没什么事,习以为常。
二是每年欢送老兵退伍、迎接新兵入伍,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迎来送往撩乱不尽,各种方言愁怨不完。
这第三首诗就是崇尚英雄了,重要的是传承先烈无私无畏的精神,全都包含在把先烈接回家了,所以特别庄重。
这是前三首诗的大概情节,还有四首诗,现在我们继续:其四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的大意是:南边青海几千公里的广阔地域,长风乌云,还有胡人袭扰,北边也有几千公里的广阔地域,暗淡的雪山,还有匈奴进犯,都护府驻守中间孤城一样,向东遥望玉门关也有几千公里,向西更是中亚五国大片范围。
面对广阔的地域,恶劣的环境以及胡人、匈奴的袭拢和进犯,离玉门关遥远,后勤保障困难,生活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即使是战马飞驰,黄沙飞扬,身经百战,磨破金甲都难以招架,但要像汉代的大将霍光哪样,用计斩杀楼兰王,确保边塞安全和丝绸之路畅通。
这首诗表明了边塞将士驻守边塞的决心和意志。
其五的诗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的大意是:关外大漠,大部队行军的浩荡与快速,风刮起的尘沙都遮天闭日好似黄昏,将军得令手举着红色的令旗还没有彻底展开人已出了辕门,辕门是指挥部外护栏门。
行军到夜晚,最前面的军队已南下到洮河北岸与进犯之敌激战,刚接到报告,前军已生擒胡人的首领吐谷浑。
这首诗,重点反映了大唐军队士气旺盛,训练有素,行动快捷,战斗力强。
不仅展示了“大漠风尘”的浩荡,还突显了“红旗半卷”的兴奋,更暗含了士气的锋芒和边塞建功的心切。
所以生擒吐谷浑是大唐军队强大的必然结果。
小学语文《从军行》说课稿
小学语文《从军行》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小学语文《从军行》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从军行》。
2024年《从军行》课件
《从军行》课件一、引言《从军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边塞诗,描绘了士兵们从军征战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们对家国的忠诚和对战争的无奈。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背景,提高对古代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二、作者介绍《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悲壮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的创作,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80余首,其中《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诗歌解析1.青海长云暗雪山:此句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青海湖上长云密布,暗淡了远处的雪山。
通过这种景象,诗人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荒凉。
2.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孤城指边塞的城池。
此句表达了士兵们在边塞孤城上,遥望着玉门关,思念着家乡。
3.黄沙百战穿金甲:此句描绘了士兵们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身穿的金甲都被磨穿了。
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身经百战的英勇与坚韧。
4.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代指敌人。
此句表达了士兵们誓死捍卫家国的决心,只有击败敌人,才能回到故乡。
五、诗歌背景《从军行》是王昌龄在唐玄宗时期创作的。
当时,唐朝边境不断受到外族的侵扰,士兵们常年征战在边塞,生活艰苦,生死未卜。
王昌龄以边塞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士兵们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
六、诗歌鉴赏《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展现了边塞诗的豪放、激昂、悲壮风格。
诗中的黄沙、雪山、孤城等意象,既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美,又象征着士兵们的坚韧与忠诚。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士兵们的敬意。
七、教学建议1.通过对《从军行》的解析,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背景,提高对古代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英勇杀敌的场景,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壮志豪情。
从单元主题来看,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从军行》作为其中的一首古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代军人的爱国精神。
从诗歌本身来看,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雄浑壮阔。
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无畏。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挖掘。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军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的表达技巧。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唐代边塞诗 王昌龄 代表作《从军行》两首 教学讲稿
唐代边塞诗王昌龄代表作《从军行》两首教学讲稿一、边塞诗派产生的社会原因?1、盛唐时期国势强大,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交往密切。
2、边事增多,(有四外族与唐抗衡:突厥、吐蕃、回鹘、南诏(又称云南)。
诗人们有到塞外出使做事的机会,他们向往从军边塞为国立功,向往新奇的边疆景物和生活,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诗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
(王维、王昌岭等都到过边塞)3、当时驻守边塞的将领都有和文人交往的嗜好,自己也喜欢吟诗。
二、边塞诗人有谁?1、先驱,初唐诗人,陈子昂,他写有“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诗句,道出了边塞诗人为国奋斗的普遍心情。
2、盛唐时,涌现出一批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王瀚等。
3、还有喜欢唱和的边疆将领,如张守珪、李光弼、哥舒翰和高仙芝等等。
哥舒翰是西域突骑施人。
(唐代没有什么民族歧视)三、唐代边塞诗特点?1、形式,乐府歌行和七言绝句形式。
2、格调,雄浑豪放。
3、篇幅短但内容深广。
四、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有什么?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情,为国家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期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五、边塞诗及其意象1、特征(意象):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沙、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表现要点:(简抄)边塞风光、昂扬斗志、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六、边塞诗人——王昌龄(一)诗人简介●天宝元年迁至江宁丞,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七绝与李白齐名)称号。
●明人辑录《王昌龄集》●诗歌特点:含蓄、深婉、浑厚、明快。
(二)《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解题《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是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身经百战,尽管金甲易损, 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 所有的豪情,所有的气势都融进了 这两句诗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 家卫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没 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征人戍边之苦,思念亲人之情,曾让无数 诗人动容,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 为什么而流泪呢?
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 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指名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边塞诗人, 字少伯,江宁(今山西太 原)人。其诗含蓄、深 婉、浑厚、明快,有 “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称号。其七绝与李 白齐名,被世人誉为 “七绝圣手”。现存 诗一百八十余首,明 人辑有《王昌龄集》。
1、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报国的忠心)
2、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 还呢?
(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3、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 男儿!只有这些铁血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 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份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 吗?
文题背景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 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 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 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 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 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 豪迈情怀。
现在就让我们奔赴 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 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 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孤城遥望玉门关
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 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 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 生活——孤寂。真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频繁?“百战”真的 是 一百次吗? 2、还从哪能看出来? 3、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不可思议啊! 是什么磨破了金甲呢?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那荒凉的无定边 的累累白骨,竟然是年轻的妻子梦里想念的亲人啊!我看到大家的 心情很沉重,很伤感,很苦闷。大家已经进入了诗境,你是在为戍 边将士悲壮的生活而痛心。可是孩子们,请不要这样低靡,边关 的将士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 齐读后两句——
还有什么景物?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 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 至今仍留有遗迹。
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 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 到——
青海长云暗雪山
*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 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
(黄沙:戍边时间长,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摩 爬滚打,金甲都磨破了) 还可能是怎么穿破的? (敌人的刀剑刺穿的。说明敌人强悍,战斗 艰苦)
将士们面对面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 更要屡战敌军。很可能就在明天,又有一 次战斗要打响,很可能又有将士被刺穿金 甲,伤痕累累,甚至血流成河,也可能又 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沙场上戛然而止,化 为累累白骨。就算这次战斗胜利了,可是 敌人没有彻底消灭,边关何时才有宁日? 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呢?是不是有人又要 重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凄凉 呢?
你从诗中读到了 边塞的哪些物?
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
雪山指的是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 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 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
1.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2.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3.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 暗了雪山
自学提示 1
自由朗读古诗, 划出节奏。 想一想 怎样读才能读出古 诗的特点?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学提示 2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 古诗大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哪句最能 体现这一情感?
•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 把祁连大雪山都遮 暗了。
(不可怕!) 3、大漠中的孤寂可怕吗?(不可怕!) 4、敌人的铁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
5、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
• 驻守边疆孤城的战 士,向西遥望就是 玉门关。
“孤城遥望玉门关”
•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 经百战,连铁甲战 衣都磨透了。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他们下定决心, 不打败入侵的敌 人誓死不回家。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意境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 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 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关。在黄沙 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 磨穿了铁甲衣裳,但是不彻底消 灭入侵的外来之敌,他们将誓死 不回家园!
六管小学肖瑶
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 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 谁来读一下。
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照在 家乡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 也思念!
你感受到了什么?
家人在思念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 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 深情的《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