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认识
海德格尔
浅谈我对海德格尔存在的认识摘要:简单介绍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上的认识,进而介绍此在、在世之在等,着重结合当下实际谈谈笔者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时间;意义曹丹凤(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安710127)第一次开始对海德格尔产生兴趣是因为“诗意的栖居者”,在他的演讲中他多次提到“诗意的栖居者”。
当时就被这个哲学家深深地吸引住了,后来才知道“诗意的栖居者”是来自海德格尔喜欢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
后来在哲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
因为很喜欢他,就去了解有关他的著作和他的生平故事。
海德格尔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后来又在教会学校念的书。
在后来的读书生涯开始学的神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爱上了哲学。
后来因《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的论文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
在胡塞尔的帮助下,受聘于马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在此期间,海德格尔写下了《存在与时间》、《现象学年鉴》等著作,这使得他开始被关注,也开始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存在”是最清楚的概念,再也不用更进一步的讨论了。
在他看来,“存在”这个概念是了解其它该概念的基础,也是晦涩难懂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必要性在于:首先,“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我们讨论其它的概念都需要以存在为基础来进行。
其次,“存在”这个概念不可定义,具有最高普遍性。
对于存在是什么,每个哲学家可能都有自己的认识,但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却无法明确进行定义。
再次,“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存在,我们不需要再去论证,它是生而自明的。
相应的,我们对其他概念的论证都需要以存在为基础来进行。
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存在论不能直接从存在的一般意义开始,它的出发点必须是“存在物”。
但是存在论的出发点必须是以其他存在物的存在为基础的。
因此,对于它的分析才能够导致对一般存在的把握。
可以说,人就是这样的存在物,因为其它事物以人的存在为前提。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无论这一存在者是否摆在时空中。
于是,此在特有的空间性也就必定奠基于时间性。
此在的空间性必须以其时间性为前提条件吗?诚如此言,空间性之于此在究竟有何意义?此在的空间}h}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究竟又有何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此在的存在刨根问底,而时间性是此在生存建构和存在方式的前提,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
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主要是通过阐释此在的时间性来谈论存在问题,所以,时间性概念历来为海德格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并得到广泛的阐释。
相比之下,空间性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研究中则常常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存在问题的阐释越来越多提出与前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空间性概念,学者往往重视并积极探讨的也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著作,比如《筑居思》、《艺术与空间》中所阐释的空间性。
其实,在《存在与时间》中,空间性己然显示出自身对于此在的意义,非但不能只将其简单归结为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有可能,反而是与时间性有着同等地位: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规定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此在具备空间性使此在本真存在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此作出阐明及论证。
一、提出问题对笛卡尔空间观的补救20世纪社会空间理论兴起,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
这不舍是人类对空间性理解的巨大进步。
空间问题作为哲学重大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就为许多哲学经典作家所讨论,亚里士多德就说:须知大家都不过是在说明确有空间这东西,只有柏拉图己经在力图说明空间是什么了。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是第一个对空间进行系统阐释的哲学大家,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
所以,在我们根据海德格尔的视角提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作简要的回顾,以免我们对本文产生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海德格尔竟完全处在传统存在论之外而对其横加指责认为传统存在论没有解决他要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以笛卡尔对世界的分析作为其提出问题的参照。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评析
在 这 种 源 始 揭 示 的 基 础 上 , 会 有 科 学 的 认 识 , 且 , 使 是 科 才 并 即 学 的认 识 也 都在 “ 在世 的情 态 中 有其 生 存 论一 在 论 的建 构 ” 此 存 。
在 在 世 界 之 中 存在 , 界 总是 和此 在 联 系在 一 起 的 , 里 不 是 那 世 这
怎样 去 倾 听 自然 、 悟 存 在 的道 路 , 领 而且 讨 论 了人 如 何 能 够进 人
到 一 种 本 真 的 存 在 状 态 , 样 去 积 极 的筹 划 自己 的人 生 , 样 活 怎 怎
的有 意 义 、 价值 、 尊严 。 者 在 本质 上 具 有 统 一性 , 旦 人 类 有 有 二 一
等, 这些 都 表 现 了人 与 物 打 交 道 的方 式 。人与 人 打 交道 的过 程 中
U. 】 南通 纺 织 职 业技 术学 院 学报 , 0 ,) 2 4( 0 1
在者 现 象 和 存 在 , 因而 , 此在 对存 在 的领 悟 是 其 它 存 在 者得 以存
[] 1 海德 格 尔. 在 与 时 间[ . 嘉 映, 存 M】 陈 王庆 节 , . 京 : 译北 生活 ・
读 书 ・ 知三 联 书店 ,9 9 新 19 .
罩 在 的根 据 。此 在在 世 , 须 以 一 定 的方 式 , 种方 式 就 表 现 为 此 必 这
二 、 德 格 尔 生存 论 思 想 基 本 内容 剖 析 海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此在 的基 本 存 在 结 构 是 在世 ,而在 世 的存 在 状 态 是 操 心 。操 心 意 味着 一 种 牵 系 , 系 意味 着 总 已 被感 动 。这 牵 种 根 植 于 情绪 的牵 系 把 世 界 及 世 内在 者源 始 地 揭 示 出 来 。 只有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一、引言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人类存在为中心,强调人类作为一个存在者的本质和意义。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存在与时间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因为人类不仅仅是物质实体,还有一个内在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使得人类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
2. 时间与存在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关。
我们无法摆脱时间对我们生命经验和行动的影响。
3. 存在与历史海德格尔强调了历史对于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而是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必须依赖于过去。
三、被遗忘者之存有1. 被遗忘者之存有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被遗忘者之存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指的是那些我们通常会忽略或不关注的存在,比如说死亡、孤独和无意义。
2. 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人类存在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提醒我们我们自己的存在是脆弱且暂时的,并鼓励我们思考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四、技术与现代性1. 技术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他也指出了技术对于人类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技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物品和系统,并且削弱了我们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
2. 现代性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混乱、不确定和矛盾的时期。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道德、政治和环境问题。
他认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并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活。
五、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我们必须在时间和历史中理解自己,并反思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于我们生命的影响。
对海德格尔_存在_概念的四重解读
收稿日期!2007-12-02作者简介!王策,男,1978年生,陕西西安人,助教,哲学硕士。
第6卷第2期2008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6N o 2M ay ,2008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四重解读王 策(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摘 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时间;真理;虚无;语言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08)02-0062-04∀存在#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持续地关注、思考、探究、追问∀存在#问题,是这位哲人的一贯主题。
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存在论提出质疑,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存在本身的不可言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难题;理解海德格尔运思的立场与视角,须经由其∀存在#来打开通道。
海德格尔并非将存在当作一个可以把握的对象,重归在认识论层面界定其涵义的旧路,而是要在源始境域领悟存在的无尽深意。
∀我们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捉在者的在,既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还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方。
#[1]存在的∀本质#无可把捉,所能探求和理解的只能是存在的意义。
就∀存在的意义#言之,海德格尔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等多种视角,对理解、探究∀存在#问题付以了反复追问。
这些关于存在的诸多论述中最重要的线索,就是存在与此在∃∃∃人本身的存在∃∃∃息息相关:人需要存在,存在也需要人,人与存在相互依属。
一、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把他的此在分析称作基础存在论。
基础存在论并不试图制定包罗万象的存在概念,而是要分析∀此在#这一提问者的存在方式,即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状态(D ie Ex istenziale)的基本结构。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主义观点
智库时代 ·257·智库案例一、存在概念的提出对于海德格尔所处的境况,面对以往的哲学,其问题究竟是什么,由此展开了思索,海德格尔通过对古希腊词源的考察,最初的存在一词,指的是存在物,隐藏了去存在的意思,而人们未能关注以往哲学的存在者、存在,不能单一的从存在的概念入手,以存在物为基础来找出存在。
而海德格尔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意见,他的目的就是探索存在与存在者的内涵。
海德格尔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存在的概念,直到后来出现了现象学的方法,这让海德格尔看到了指引的灯塔,追溯到事情的本身,那么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也就是现象学的方法论,海德格尔通过研究来探讨存在的概念。
并且根据存在者提出存在,认为存在者是必然客观存在的,同样对于不存在者是定然不复存在的,存在者,由于存在的存在,而得以存在,这也是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基。
二、存在、此在的内涵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大体分为两部分,其问题主要是存在概念引发的,这不属于一个单一的理论问题,他认为,对存在的探索就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
对于前期和后期,海德格尔的前期主要表现为他发表的著作即《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核心是其意义所在,海德格尔用生命追寻关于存在的概念,必须要追问存在是如何存在的。
(一)存在就是存在者的“去存在”存在就是存在者的“去存在”,是无法把握的,如果把它对象化,就变成了另一概念“存在者”,存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在”,是一个“有”。
存在与存在者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动词,海德格尔发挥现象学作用,运用其方法,始终探索存在是什么。
而追问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内涵,而存在者作为存在的起点,以此为出发点,就可以得出存在者[1]。
(二)此在就是场本身此在就是场本身,此在的必然性、可能性、现实性,这三个特性表明,此在,是一种可能、是被现实所遮蔽沉沦于俗世的。
认为存在,是关于“场”的,是一种存在者的存在,就是存在者的一种在场。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论思想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与其他存在形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他的思想中,存在被视为一个基本问题,探索人的存在意义成为他哲学研究的核心。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
他反对传统哲学中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主张将人的存在与世界紧密结合起来。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界中的存在,人与世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相互联系的。
其次,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关怀”的存在。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怀和关注。
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还涉及到对自己和他人的关心。
他将这种关怀视为存在的本质特征,认为人只有通过关怀他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还强调了人的存在是一种“自由”的存在。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来塑造自己的存在方式。
他反对将人的存在看作是被决定的,主张人应该积极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由的选择,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存在。
此外,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还关注到了时间的问题。
他认为时间是人存在的基本特征,人的存在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
他将时间视为存在的维度,认为人的存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应该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引起了人们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思想不仅仅是哲学理论,更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和探索。
他的思想使人们反思自己的存在方式,追求更加自由和有意义的存在。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对于人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与世界、关怀、自由和时间密切相关。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于存在意义的思考。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是19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马克斯·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也被称作“法国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海德格尔的晚年的思想实践的延续,他认为人的存在就是它的自我解构,即自我超越。
因此,海德格尔将自然的存在或物质的存在放在了更高的归类水平上,而认为存在主义本质上只能指代人类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与自然存在的关系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层次、对应或依据关系,而是一种超越层次、对应和依据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解释、自我运动、自我超越的关系,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个体自由权力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他认为个体的存在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因此,他认为,个体有一种自由权力,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并跳出被动而不可变更的被定义结构。
同时,他认为,个体缺乏自由的存在反映出被动的性质,它不能完整地表现出存在的本质,所以,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的自由同时也是他的本能和尊严。
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也反映出哲学家们对自由精神的关注。
在海德格尔的观点中,存在与自由是一个整体,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自由不仅仅是表示人的存在,而且也是人的存在的必要条件。
海德格尔还认为,在有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改变自身的精神状态,从而经历自我超越。
借助这种自由,人们可以开创出更加灿烂的未来。
这也就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核心理念。
怎样认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di1 .9 9 ji n10 -5 22 1 .4 0 5 o:0 3 6/.s 0 762 .0 0 .0 s 1
怎样 认 识 海德 格 尔 的 存 在论 思想
董 学 文
( 北京 大 学 中文 系 ,北 京 107 ) 0 8 1
摘要: 海德格 尔的存在论哲 学是一种主观唯 心论 的生存 本体论 , 而无 法在 学理上执 意 从 寻找 马克思与海德 格 尔存 在观上 的一致性 , 认为 马克 思就 是 海德 格 尔存 在论 “ 式” 范 和存 在
体论 , 他都是 不 信 任 的。在他 看 来 , 证 实 ” “ 是依据 “ 存在” 的显示进行 的 ,证 实 ” 味着 “ 意
存在者在 自我 同一 性 中显 现 , 存在 者本 身揭 示存在 者 。而 事物命 题 的 “ 在” 即真 理 ) 真 ( 必须被理解 为揭示 着 的“ 存在 ” 。可见 , 德 海 格尔不是追 求科学 的规律 , 而是追 求“ 存在 ” 的“ 意义 ” 这 与马克思 是根本不 同 的。海 德 ,
论 “ 向” 转 的开拓 者和 奠基 者 , 同理 , 就无 法从 “ 生在世 ” 一 “ 在论 ” 也 人 这 存 维度 来 建立 美学
的哲 学基 础 。
关键词 :海德格 尔; 存在 论 ; 美学
中图分类号 : 5 B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0 - 2 ( 0 1 0 4 3 - 0 76 2 2 1 )4 3 70 5 0 7
危险” 。 对 海德格尔 的哲 学给予 了过 度夸 张 、 言过 其 实的赞誉 和肯定 。有 的意见 , 则在 “ 对话 ” 和 “ 解读 ” 的名义下 , 执意寻 找马克 思与海德格 尔存 在观上 的一致 性 , 甚或 认为 马克 思就是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与现象学的相遇,几乎构成了其存在哲学形成的必要条件;海德格尔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存在问题,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现象学方法使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虽然胡塞尔曾经非常器重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这样的话,但是无论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助手,海德格尔都不是胡塞尔理想的继承人,因为从一开始他与胡塞尔之间就存在着分歧;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目的是建立一门精密科学性的哲学,即通过现象学方法,弄清科学认识的活动以及生活中的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先验还原得到“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一切知识提供先验的基础;所以在胡塞尔心目中,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目标是成就作为哲学体系的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是一个很“科学”的哲学家;现象学对海德格尔的启发是: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之前”或者“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的世界;即是说,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与对象的客观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源世界,而现象学方法就是描述和直观这个本源世界的有效方法;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分歧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始终将现象学只看作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先验哲学;对他来说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与胡塞尔的“科学情结”相反,海德格尔关注的是科学的局限性;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才是哲学应该关心的问题;胡塞尔后来也意识到了海德格尔与他的分歧;1929年读存在与时间时,胡塞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柏拉图,吾更爱真理”;看到自己心爱的继承人与自己分道扬镳,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的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看作是认识的外在对象的方法乃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所以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对广义的意识活动的描述、直观,展示存在在此的“显现”;人们通常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即“海德格尔I”和“海德格尔II”,前期的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自30年代起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Kehre;不过,这一“转向”并不是彻底断裂式的思想变化,而是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换言之,海德格尔的问题没有变,仍然是存在问题,只是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入到了更为本源的境域;正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海德格尔I”与“海德格尔II”之间的区别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可成立:“只有从在海德格尔I那里思出的东西出发才能最切近地通达在海德格尔II那里有待思的东西;但海德格尔I又只有包含在海德格尔II中,才能成为可能”; 前期的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人这种在者的生存论分析来追问存在的意义,后期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深入到更加本源的境域;海德格尔象分析哲学一样对形而上学持批判的态度,不同之处在于他一方面将形而上学的错误同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同时亦以重提存在问题的方式而倡导本源之思;一、存在与时间在此,我们主要讨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部分内容;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而且允诺建立关于存在的科学ontology即本体论,但是实际上形而上学自始就遗忘了存在Seinsvergessenheit,整个一部形而上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它以认识存在者的方式去把握存在,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因而存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当然,存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对我们来说是性命攸关的:我们是因存在而存在,并且通过对存在的领悟而存在的,所以对存在的领悟就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提存在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存在问题亦即“存在的意义”问题,这里所谓的“意义”并不是“是什么”的本质,因为我们不可能象认识存在者那样认识存在,而只能追问存在是怎样存在的,即存在显现自身的方式;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应该从何处入手虽然存在者都是因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一问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的关系,即是说,这种存在者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当它存在时,存在却隐而不显了,唯独“此在”这种在者其本性独特,它是“去存在”zu sein,to be,即始终处在去存在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另外,“此在”还具有“向来我属性”Jemanigkeit;所谓“向来我属性”并不是说此在自始就是一个自我,而是说它在本性上是一个个体性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人这种在者与其他在者的不同之处是,它不是凝固化的、现成的存在者,而是一个未成定型的、始终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开放的在者,所以“存在”在此能够存在出来,从而显现其自身;就此而论,“此在”是“存在”存在出来的境域da;海德格尔称“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Existenz,即站出来存在的活动;虽然此在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此在存在就能够使存在显现;因为此在作为可能性,它可能使存在显现,也可能使存在不显现;当然,所谓“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即它显现为不显现;所以,此在的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当此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的时候,它的存在就是“本真的”;如果此在把自己看作与所有在者一样有着固定的本质因而是一种现成存在的在者时,它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于是,以往被传统哲学忽视和轻视的日常生活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因为要想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必须了解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因此,海德格尔就对此在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他亦称之为生存论存在论的分析,简称生存论分析;此在的生存活动是在世界中展开的,不过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空盒子,我与万物被放置于其中;实际上,有一个我主体与一个世界客体相对而立是后来才发生的事,原初的本源世界是此在与世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世界,换言之,此在生存着“在世”,我们可以称这个世界为“生存世界”;此在生存着在世界中存在;在这个生存的世界上不仅有在者,还有其他的此在;此在一开始就与其他的此在共同存在,这就是“共在”Mitsein:他人与我共同在此;如前所述,此在本性上具有“去存在”和“向来我属性”;于是我们可以问: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此在究竟是谁看起来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具有“向来我属性”的此在当然就是我自己;然而,当此在“自我”、“自我”喊得震天响的时候,它恰恰不是它自己,它在日常在世的生存活动中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常人”、“他人”或“大家”das Man:“此在作为日常的杂然共在,就处于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他人高兴怎样,就怎样拥有此在之各种日常的存在可能性;在这里,这些他人不是确定的他人;与此相反,任何一个他人都能代表这些他人;……这个谁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这个‘谁’是个中性的东西:常人”; 于是,“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学‘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在常人统治之下的日常生活乃是一种“平均状态”,“平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了什么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东西,它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例外;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源始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的了;一切奋斗得来的东西都变得唾手可得的了;任何秘密都失去了它的力量;这种平均状态之烦又揭开了此在的一种本质性的倾向,我们称之为对一切存在可能性的平整”;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家、公众、公众舆论一类的东西;对于始终处于共在之中的此在来说,他向来不是作为自己存在,而是作为他人存在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以大家、公众为标准,向大家、公众“看齐”的;就此而论,“常人”拿走了我的存在,决定着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那么,这个常人是谁“常人到处在场,但却是这样,凡是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也总已经溜走了;然而因为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他就从每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常人仿佛能够成功地使得‘人们’不断地求助于它;常人能够最容易地负一切责任,因为他不是需要对某种事情担保的人;常人一直‘曾是’担保的人,但又可以说‘从无此人’;在此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由我们不能不说是‘不曾有其人’者造成的”;“每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这个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常人却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杂然共在中又总已经听任这个无此人摆布了”;实际上,常人也不能说就无此人,应该说,此在就是常人,常人就是此在自己;只不过此在不是立足自身,而是立足于常人生存在世,所以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生存在世的;虽然这世上只有此在自己而没有常人,此在毕竟是自己存在的,但是当此在作为常人生存在世的时候,他不是以勇于选择并且敢于承担责任的方式生存在世,而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生存在世的;换言之,此在以常人的身份在逃避他自己;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此在的“沉沦”verfallen;我们以为有一个永远公正永远正确的常人、大家或公众舆论决定着日常生活,它能够替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向,确定恰当的时机,并且为我们承担责任和后果;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大家、常人、公众舆论,生存在世的是我们自己;海德格尔的话如晨钟暮鼓,当头棒喝,意在惊醒此在沉沦的迷梦;那么,此在为什么要逃避他自己呢因为沉沦状态对此在具有天然的诱惑作用:它免除了我在生存活动中面对可能性进行选择的痛苦和承担责任的负担,它使我感觉到生活中的一切都秩序井然,而且都处在最佳的安排之中;因此,在常人的统治下,我感到一种“家庭般的温暖”;虽然此在的本性是“去存在”和“向来我属性”,但是它从来不是作为它自己而是作为常人而生存在世的,因而自始就已经沉沦于世了;当然,此在的沉沦并不是从一个地方脱落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从自身脱落到自身”,因为常人就是此在,此在就是常人;此在生存在世的生存论结构就是“烦”;“烦”Sorge是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中文通常将Sorge译作“烦”,不过它的意思却不是厌恶、烦恼、烦躁等不良的情绪,而是“牵挂”的意思;常言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即是说,我们每个人在“来”之后,“去”之前,是必有牵挂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人生在世只要活着,就要走路、做事、爱与被爱、恨与被恨、为过去悔恨、为现在发愁、为将来担心,这些都是“牵挂”;此在既然是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因而是开放性的在者,它的一言一行中就必有牵挂在;此在是能在,但是它始终不愿意把自己看作是能在;因为作为能在,此在就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由它自己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且由它自己来承担这些选择的责任和后果;海德格尔通过“畏”Angst这一情绪说明了此在的现实处境;“畏”不是怕,怕总有可怕的东西,因而也就有逃避的可能,畏却是对不知道什么东西的畏:当你被迫入畏之中时,突然间,诸神隐退,万物消融,世界陷入一片虚无;你,只有你自己,面对空无而无依无靠,就在这无依无靠之中,此在被迫面对它自己的能在或自由;此在被抛入了可能性的境域,无论它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它都是自由的,它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生存在世;因而此在在畏中便陷入了惶惶然不知所措的境域,那是一种“不在家”unheimlich的感觉;这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此在作为它自己而存在时它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而当它作为常人存在的时候它却感到它在自己的家中;这就是为什么此在自始就已经沉沦的原因所在;虽然沉沦的梦看上去很美而且有家的温馨,本真的能在则令人感到无依无靠,无家可归,但是沉沦毕竟是梦幻,我们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真相;那么,如何从沉沦状态中解放出来,立足于自身而在世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是这本书中最富魅力的章节之一;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称作“死亡哲学”,其实叫做“生命哲学”更恰当,套用中国一句成语,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海德格尔通过死亡而思考生活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然而,思考死亡与存在问题有什么关系我们能思考死亡吗死亡似乎是无法思考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他人之死,但是严格说来死亡是不可经验的:任何经验都需要我在场,但是死亡恰恰意味着我不在场;只有死人才能经验死亡,然而人死之后却不会再有经验了;总之,我不可能感觉“没有感觉”,也不可能经验“没有经验”;所以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看,死亡是不可经验的;然而就生存论而言,死亡却是可以“经验”的;对于此在来说,一方面就其生存论本性而言,只要它存在着就总是它的“尚未”,因为它是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能在”;而另一方面它的“尚未”、它的可能性从来不是外在的规定,“尚未”作为可能之在就植根于此在自身之中--它自己就是能在本身;就此而论,死亡也是此在的“尚未”:当此在存在之时,死亡虽然“尚未”来临,但是作为可能性的死亡已经在此在自身之中了;由此可见,在者状态上的死亡可以看作是“存在到头”或“临终到头”,但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死亡则意味着一种存在可能性,一种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称之为“向终结存在”;此在走向“尚未”,而“尚未”的至极处却是“终结”即死亡;故当此在存在着的时候,死亡就已存在了,作为“尚未的终结”它总已在此,只不过不是实际在此而是尚未在此然而却一定在此;所以,走向“尚未”的此在也就是在走向“终结”;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从生存论上将死亡理解为“向终结存在”,看作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死亡是属于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可能性,然而在日常生活的沉沦状态中,此在却千方百计地将死亡看作是外在的偶然的“事件”;例如我们总是说:“有人死了”,这句话就体现了此在通常对待死亡的典型态度;“有人死了”这句话中的“有人”不是指这个人也不是指那个人,而是泛指;不过“有人死了”虽然是泛指,却也不是说人都死了,而是说死“这回事”;在这里,一方面由于它不是具体地有所指,所以“死”被理解为某种不确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它表明,死是一种东西或事件,虽然肯定要从某个地方来,但是当下我自己还没有碰上;“有人死了”这种泛指的方式,就好象是死亡碰到的是常人一般的人,于是我们便可以自我安慰:“不恰恰是我”,然而由于死亡所碰到的常人并不存在,所以死亡也就变成了与我们不相干的东西;换言之,当我们面临抉择并且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希望有常人此在,而在死亡这回事上我们感到欣慰的却是“有人死了”等于“无人死了”;因此,死亡被敉平为一种摆在眼前的事件,它虽然碰上了此在却并不本己地属于任何人;常人拿走了此在的生存,也拿走了它的死;这样的日常生活对此在来说当然具有诱惑力和安定作用,因为它既用不着苦恼生存,更用不着害怕死亡;结果,死亡不再是最本己的存在可能性,而变成了在此在之外的、偶然的、不好的事件;不仅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提倡一种对待死亡漠然处之的“教养”;然而实际上,此在怕死已经怕到了这种地步,它甚至不让我们面对死亡;如此说来,我们之所以会沉沦于世,就是因为逃避死亡的缘故;因此要使此在从沉沦的迷梦中醒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直面死亡;于是,海德格尔从生存论上给死亡下了一个定义:死亡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首先,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是不可替代的,任谁也不可能拿走他人的死;即使我因为抢救他人而死,他人也决不会因为我的行为而不会死,他仍然终有一死;死亡这回事只能是我自己去经历的,换言之,只能由我自己面对自己的死;即使我一无所有,死亡亦属于我自己;其次,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可能性;人一生下来,究竟成为什么样的人还不知道他将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也是未知数,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他必有一死;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到来,所以是可能性,然而人必有一死,所以是确知的可能性;虽然是确知的可能性,我却不知道哪一天会死,因而又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最后,死亡是“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亡乃人生之大限,死亡将解脱你所有的一切,无论你生前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你是“朋友遍天下”还是“孤家寡人”,在死亡面前都会烟消云散;死亡又是无可逾越的,即“超不过”的可能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生存论的死亡概念,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直面死亡不仅使我意识到我应该立足于自身而在世,而且使我意识到我是自由的“能在”,即面临可能性筹划自己未来的此在;因此,“向终结存在”就是“提前到死中去”,不要等到死到临头之时才去思考死亡;所谓“提前到死中去”的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此在在死亡面前撞回到自身之中去,因而“提前到死中去”亦即“向死而在”,“立足自身而在世”;当然,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意在解决存在问题,即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确立一种“基础存在论”,以期在此在身上找到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海德格尔一改传统哲学的做法,不是把存在与永恒,而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其中大有深意;存在之为存在就于存在出来的显现之中,惟其如此,存在才是存在;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此在这种有限的在者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在者,所以存在就在此在这里显现出来了;当然,并不是说此在一定会使存在显现出来,实际上只有当此在作为自由的可能之在时存在才能在此显现;因此,海德格尔的目的是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确定此在使存在显现的可能性和途径;海德格尔的哲学革命体现在他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且进一步将其推向前进,要求克服或超越传统哲学主客分化的二元式认识论框架,从真正源始的境域去思考此在之存在的根基;然而,当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强调此在的能在时,总有某种此在决定存在如何存在的嫌疑;这样一来,他就在破除所谓主体性的同时,强化了另一种主体性,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发展的就是这条道路,这显然是海德格尔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他自始至终拒绝“存在主义”的称号;由于种种原因,在30年代,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作为“基础存在论”的此在生存论分析“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源始境域,他在不断地变换思路去“接近”存在,而真理、艺术、语言、诗、思、技术、历史、天命……等等,成为后期海德格尔思考的众多主题;海德格尔终于意识到,追问存在的意义不是也不可能只是一条路,上穷碧落下黄泉,我们至多是生活在存在的近旁;。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述论之二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述论之二梁景时【摘要】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心"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思想的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出发,进而阐发了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时后期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昭示.【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11【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存在论;存在;存在者;存在主义;生存昭示【作者】梁景时【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4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66),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想家。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与时间》(1926),由于此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存在与时间》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的意义的问题,而且,他一生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关于“存在”,自古到今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对此的解析众说纷纭,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
特别是在以人为本及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史实可以见证,不论是古希腊哲学的存在论,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哲学的存在论,都是关注存在者的情况,追问存在者的根据或前提,用对存在者的研究代替对存在本身的研究,颠倒了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从而忽视了本真的存在。
评析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
生存·时间·实践--评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存在的意义〞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力求将海德格尔的问题转为正面课题,探讨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并以实践人学作为解决该课题的一种尝试。
一“存在的意义〞及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海德格尔认为,两千多年欧洲哲学开展,遗忘了一个重要的根本哲学问题,即“存在的意义〞问题。
由于对这一问题的耽误,使几千年的本体论实际上成为“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他写?存在与时间?“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那么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的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境域〞[〔1〕]。
“存在的意义〞是个与众不同的问题。
其一,在这个问题中,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那么与一切“存在者〞有所区别,它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但它本身却不是任何一种“存在者〞。
其二,在这个问题中,问之何所问,是存在的意义。
由于存在本身就不同于一切存在者,因而它的意义也就有别于存在者的意义,后者可由理性概念来定义,而前者那么需非理性的领悟去体会。
正是基于对“存在意义〞特点的分析,海德格尔进一步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海德格尔的方案包括出发点、方法、步骤、根据等方面内容。
第一,要确定一个并非随意的出发点。
存在与一切存在者根本有别,但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因此,应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而不是离开存在者去玄思冥想存在。
然而,天地苍茫,斗转星移,究竟应当在哪种存在者身上破解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是我们自己,即“除了其他存在的可能性外还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2〕],用“此在〞这个术语加以称呼。
为什么?海德格尔分析了“此在〞这种存在者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而具有的几层优先地位:此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当下状态,凭借着生存从万物中崛起;此在能经过领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此在能建立各门具体科学以及哲学使自己的领悟系统化理论化,等等。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在现代哲学史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在存在论上,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
存在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个体存在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而存在的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是一种既个体化又关联化的概念。
他认为,“存在”是人类个体内在的、强烈的、永恒的荣誉,是人类的真正价值所在。
对于这种存在,存在者是核心。
他将人类的存在分为两个要素,即“存在”和“存在状态”。
存在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存在状态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因此,通过对存在状态的探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世界”。
他认为,世界是人类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存在状态的表现。
这种环境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观念世界。
世界与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存在状态的一个缩影。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世界不是一个依附于人类存在的外部世界,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类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的存在状态受到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世界。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核心概念,即“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人的存在状态可以通过时间体现出来。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不是一种客观的、线性的时间,而是被视为一种“时间性”,是一种超越世俗时间的存在方式。
他认为,时间是人类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因为只有通过时间,才能真正体现出存在状态的转变和发展。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本质”。
他认为,本质是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存在状态的实质和特征。
本质不是一种外在的概念,而是在存在状态中体现出来的。
通过对本质的探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疏离”。
他认为,疏离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分离状态。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论被认为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重要奠基性理论之一。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一、存在的背景与基本概念在探讨海德格尔存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存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类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特征。
存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人通过存在来与世界相互联系和交互。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来描述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性”(Existentiality)和“存在状态”(Existential state)。
存在性是人类独特的存在方式,通过存在性,人体验到时间、空间、意义和价值等诸多存在维度。
存在状态指的是具体存在的状态,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二、存在的本质与特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本质与特征。
他认为,存在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 存在是暂时性的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暂时的,意味着存在具有终结性和不确定性。
人类存在于时间之中,不断面临生老病死等变化,因此存在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
2. 存在是真实的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真实的,与虚幻、虚构的世界不同。
存在发生在现实的世界中,通过存在,人类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3. 存在是自由的海德格尔强调存在是自由的,意味着人类通过存在来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存在追求自由和自主性,而非被动地接受和顺从外在的事物和规定。
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人的存在是独特的,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存在。
每个人通过存在来体验和认识世界,存在是个体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深刻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存在,人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1. 存在与时空的关系存在与时空紧密相连,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基本维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析
基本本体论的建立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他既否定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的传统的本体论,也不同意实证主义类型的哲学家全盘拒斥本体论,他承认自己是本体论哲学家。
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摧毁以往本体论,用现象学方法建立新的本体论,即所谓基本本体论。
1.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黑格尔的传统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在没有了解存在物究竟怎样在以前就肯定了它们的在。
哲学家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具体回答各不相同,但都把这些存在(无论物质或精神)当作现成已有的、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即当作某种在者。
这些在者怎样在呢?为什么说它们在而非无、即不在呢?他们都略而未论,实际上是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本身的研究。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和在者是两个有着原则区别的概念。
海德格尔的“在”的(中文有时译为“是”、“有”、“存在”)德语为名词形式的系动词Sein,相当于由英语系动词tobe转化来的动名词being,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
“在者”也译为“存在者”、“存在物”,德语为中性名词dasSeiende,意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经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使在者显示其为在者的活动、过程。
一切在者首先必须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在者。
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因此,在较一切在者具有优先地位。
但在并不是一切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不是对一切在者的最高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和绝对的存在,“在总是在者之在”,即在者的在的方式。
这不是指现成已有的、即静态的在的方式,而是指可能的、即动态的在的方式,或者说不是指空间中的在的方式,而是指时间中的在的方式。
在者的在的方式本质上就是其时间性。
在没有现实的规律性,没有现实的本质,因而不能给在下定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提出了他的存在论观点。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思想和对哲学的影响。
一、存在论的背景与概念1.1 存在论的背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在传统哲学中,存在往往被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观念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他试图通过重新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超越传统哲学的限制。
1.2 存在论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存在被理解为“存在者存在”。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与世界相互关联的根本特征。
存在不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二、存在论的核心思想2.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者存在”。
存在者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类。
存在者通过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与世界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
2.2 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过程。
通过与世界的相互关联和对自身的反思,人类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2.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人类的存在常常陷入困境。
这是因为人类往往被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束缚所限制,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存在。
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境,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存在的思考,找到超越困境的出路。
三、存在论对哲学的影响3.1 超越传统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片面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存在观念。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3.2 引发对存在问题的关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引发了对存在问题的广泛关注。
他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生存论
海德格尔生存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在存在论意义上展开的,他对哲学、对存在的探讨与其作为宗教思想家的身份是不无关系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理解并非哲学的最高任务,哲学应当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存在于怎样的世界?”换言之,哲学如何回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
从海德格尔哲学的存在论视角来看,“存在”一词本身即蕴含着“生存”的内涵。
“存在”一词具有双重指涉:作为客观现实的“存在”和作为主体性意识的“存在”。
后者对于哲学家而言又可以理解为先验存在,它是属于对自然、历史或者文化进行“此在”的理解的范畴。
“存在”是海德格尔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
“存在”意味着“对世界的介入”,即与世界有一种关联。
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同时意味着“在场”与“持存”,前者是指世界对于我们“到来”并使我们能够知觉它们的那种“充实”,后者则指世界与“我们”互动的过程。
而对于“在场”的体会也意味着某种存在论的先在性,它必须是某种“与在场的事物交流的‘在场的存在’”。
海德格尔通过强调与强化存在论的先在性的相关理解,来强调存在论的“此在”向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从而赋予哲学以形而上学的品质。
“生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着”。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是先在的存在,它具有原初性、独特性、无限性等特点。
尽管人类“来”到世界上,但只有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才获得了某种意义,即“在”的状态。
人们对存在的理解既受制于自身的经验、理智,也取决于人类的理性。
尽管人类的经验总是无意识的,因而无法为存在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观或存在论视角的先在性。
“生存论”实际上是一种生命论,它的目标在于建构一种更为普遍性的存在论形式。
生存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为世界提供一个明确的存在论定义,而是要以人类的生存作为出发点,引导我们去思考、去理解整个世界,进而探究世界的本质。
哲学正是以人的生存作为起点,透过生存对世界做出富有意义的阐释。
正是在此意义上,“生存论”可以被称为哲学的“母题”,而哲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生存论”的追问和对“生存”的领悟。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治学上乘,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此篇文档将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解读其思想。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被称作“存在论”。
他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忽略了人的存在,而更加注重外在的事物,这样做导致人们失去了自我和内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称为“Dasein”。
Dasein是一种能够认识自身、审视自身、把握自身本质的存在状态。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存在是通过与其他存在状态进行互动来实现的。
他提出了“世界”和“神”的概念。
世界是人类现实的维度,与之交互构成人类的存在且包括整个存在的环境、具体的经验与行动,是人类的存在领域。
而神则是世界的普遍性和根源性,即贯穿世界各个方面的“存在”感。
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深入体察Dasein的本质,并以进一步认识着手,生命才能谋求真正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1.《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也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阐述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并通过对时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了时间和存在的本质联系。
在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时间的分析,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
存在性是对Dasein本质的解释,它在存在中逐渐揭露出来。
同时,海德格尔还研究了人类存在的时间性,即“现在”这个时间点,在“将来”和“过去”中产生了两倍的时间性。
2.《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海德格尔的另一部重要哲学著作。
在这篇论文中,他研究了现代科技和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并批判了西方传统理性唯物主义对技术的错误认识。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现代的成果,它的发展与人类的存在密切相关。
但是,现代技术忽视了Dasein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且崇拜自己的工具。
他认为,人类需要再次审视技术,并回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之中,重新发现人的真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认识
就像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方法论方面意味着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转变一样,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本体论的内容和主旨,也意味着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明显的转变。
海德格尔尽管能在哲学史上引起某些转变,但是,很多西方学者也意识到,“它本身同时又包藏有一种危险,即它会使人们把迄今为止的一切都看作是陈旧过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会引起思想上内在的放纵”。
例如,他说:“人们在对理性这个神祗的偶像化中也委实走得太远了,结果,人们竟然能诋毁所有把理性之要求当作一种并非原始的要求来加以拒绝的思想,还干脆把所有这些思想称之为非理性。
”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确乎就“包藏有一种危险”。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是把作为过程的“存在”从万事万物中抽离出来,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根据,再由此提出“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命题。
接着,他又认为“存在”是以“此在”( 即“人之在”或“人的生存”) 为基础而获得显现的,于是他主张“在者”是其“所是”的过程,亦即“人”对其“在”的领悟过程。
人的“生存”就是人的“在世”,而人的“在世”就是与烦恼、操心、畏惧等情绪相联系的人的“能在”建构。
因而必须从这种人的“能在”建构去说明其他存在物的“存在”。
这种“存在论”,实际变成了一种主观第一性的新的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曾经这样说: “只要在的真理没有被思,一切本体论就都仍旧没有根基。
”可见,不管哪种物质本体论或精神本体论,他都是不信任的。
在他看来,“证实”是依据“存在”的显示进行的,“证实”意味着存在者在自我同一性中显现,存在者本身揭示存在者。
而事物命题的“真在”( 即真理)必须被理解为揭示着的“存在”。
可见,海德格尔不是追求科学的规律,而是追求“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不赞成真理是主观表象与客观对象符合的说法,他认为“真理”本质上是此在式的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关联。
换句话说,“真理”是“存在性之‘真理’”,“真理”“即‘存在’之‘意义’亦即‘真理性之存在’,是为‘真在’或‘真如’”。
说到历史,他认为“历史的历史性的本质在于向本己之物的返回”。
可是我们知道,海德格尔所讲的“存在”,不是指某一具体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这种“存在”所标示的普遍性,不是一般的共相的普遍性,而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着”的那样一种过程的普遍性。
“也就是说,在词性上,存在作为概念是‘存在着’的动词( to be) 的含义,而非作为‘实体’的存在物的名词的含义。
”
其实,从事物与过程或者说从“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来看,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过程”是事物的过程,是事物集合体的过程。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过程”,则是“超越”一切“存在者”并决定一切“存在者”的抽象的过程。
海德格尔是主张脱离“存在者”来理解“存在”的,是主张“存在”先于“存在者”的。
这样,在他的哲学中,其“存在”就如阿多诺所批评的那样,成了没有“存在者”的“存在着”,犹如“没有发光体的光”一样。
毫无疑问,这在哲学上是荒谬的。
当我们说“存在”与“存在者”是一体的、两者并没有所谓先后之分的时候,那是一种唯物主义本体论的表达。
海德格尔的观念则不同,他认为无论我们怎样讨论存在者,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被领会的基础上才得到领会的。
此处的“领会者”指的是人,此处的“领会”,指的是人凭着心理体验去把握对象。
这样,海德格尔就武断地把“领会”过程的顺序绝对化,把这个“领会”过程当作了证明“存在优先于存在者”观念的理由。
那么,能不能隐去“存在者”而孤立地探讨“存在”呢?事实告诉我们是不可能的。
海德格尔在此也遇到了困境,于是,他就玩起了文字游戏。
本来,“存在”或“是”,是一个
绝对的谓词,是用来说明主词,从属于主词的,他却说他的“存在”不是指“存在者”是什么,而是追问“存在何以是”或“是何以是”。
这样,他就偷梁换柱地将“存在”或“是”变成了主词,并用语言虚构出一个伪命题。
诚如有学者指出的: 我们“可以追问‘花何以开’,‘门何以开’,而不能一般地追问‘开何以开’”。
显然,海德格尔也无法解释“存在”的这种动态过程的运动机制。
离开“存在者”讲“存在”的海德格尔存在观,同实体论形而上学离开“存在”讲“存在者”的存在观一样,也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
为了克服这种“基础本体论”的无根性,海德格尔想的办法就是为“存在”设立一个“存在者”,即“此在”。
而这里的“此在”,就是指“生存着的人”,换句话讲,海德格尔力求以“生存论”的方式来实现“存在者”与“存在着”的统一。
为此,他提出一个“此在是存在的唯一显示者”的观点,以此作为其生存论哲学的核心。
那么,“存在”的显示能否归结为“此在”( 即人) 的“生存”呢?显然是不能的。
之所以说不能,是因为“存在”作为过程在“此在”( 人) 的存在中显示,并不是它本身原初的发生,其他“存在者”通过运动的存在是不应被遮蔽和虚置的。
此外,“存在”在人的存在中的显示,有被动和主动两种类型,但无论哪一种类型都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的生存”。
这里的关键是对主动显示的“实践”之理解。
没有人固然没有实践,但若没有对象,或者没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条件,同样也没有实践。
因之,把“实践”活动的系统,仅仅归结为其中“人”这样一个要素,或者归结为个人的能动存在,是不正确的。
再者,海德格尔把对“存在”的领悟和追问,归结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追问,也是牵强和片面的。
人诚然能够领悟和追问自身及其他存在物,但这种领悟和追问是以外物作用于人和人改造外物的实践作为前提与基础的。
如果把对“存在”的领悟和追问仅仅变成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追问,那么,一切知识、科学和技术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把对“存在”的领悟和追问仅仅归结为对“人的生存”或人的“生存结构”的领悟和追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为了强调“此在”的优先地位,海德格尔制造了“人在世界之中”即“在世”的理论,以表明“此在”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不可分的,世界乃是“此在”、“在世”的生存环节。
海德格尔激烈地批判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原因也在于他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能概括为“主体”和“客体”那般并列的存在,而应是人“依寓世界而存在”,人“消融于世界之中”,人与世界原本是浑然一体的。
这样一来,所谓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就变成了人对自身在世的生存建构的领悟。
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有合理性,但其内里依然是取消和否定了人与世界( 主体与客体) 之间既相分又相合的辩证矛盾统一关系。
严格说来,无论从认识论角度还是从生存论角度,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划分是不能排除的。
人与世界的浑然一体,那只能是人处在野蛮、蒙昧、人物不分的原始状态。
把这状态理解为人的“在世”,绝不是古朴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还原,而是“一种排除了其他存在物的独立性和规律性,使其被此在所消解、消融的此在霸权主义”。
这种思想,与现代的生态哲学、环境哲学也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至于海德格尔将“此在的存在”定为“操心”,认为“在操心中奠定了此在的整个状态”,并将“操心”本体化,以此作为人的在世结构的建立,那就更缺乏事实和学理根据了。
海德格尔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哲学反思,有其人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浩劫和传统工业化负面作用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
他看到了“欧洲的技术即工业的统治区域已经覆盖整个地球。
而地球又已然作为行星而被算入星际的宇宙空间之中,这个宇宙空间被订造为人类有规划的行动空间。
诗歌的大地已经消失了”。
所以,他的反思对实体论形而上学和知识论哲学的批判,不无借鉴价值。
但他的生存本体论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唯心的、人本主义的哲学,这确是无疑的。
因此,在我们研究海德格尔思想的时候,没有理由不对它加以批判地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