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与萨特

合集下载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主要强调个人自由、选择和责任,以及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孤独。

以下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 萨特(Jean-Paul Sartre)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人类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选择和意志,并强调人类要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同时,他也将人类孤独作为一种本质的存在状态,强调人类需要与孤独和死亡进行斗争。

2. 卡缪(Albert Camus)卡缪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行创造意义,而不是去寻找外部的意义。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个性,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痛苦和困境。

3.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存在本身,而不是基于理性或思维。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认为这种自由和选择的真正本质在于对存在的理解和承认。

同时,他也强调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认为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4. 玛丽安(Gabriel Marcel)玛丽安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来实现的。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将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看作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同时,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强调人类需要寻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哲学以自由和选择为核心,强调人类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

它对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提出了批判,并鼓励人类在面对痛苦和困境时勇敢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存在主义述评

存在主义述评

存在主义哲学述评关键词: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存在;本质摘要:存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盛行于40——60年代,现在已经形成一支哲学流派。

它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尊重人的价值为标榜。

所以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

存在主义通过片面高扬人的主观意识突出了个人的主体性价值和个人地位,但就其所讲的不是现实的人不是一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下的人,而是孤立、抽象的人这一层面来说,他们是唯心主义的。

【背景与概述】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

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现代时期的到来,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盛行于40——60年代,二战是继1929年西方经济危机之后降临的又一次致命的灾难。

一场荒谬的战争使数千万生灵涂炭,单法国就丧失了57万人。

万恶的法西斯给人们心灵上造成了严重的、难以平复的创伤。

严峻的现实教育了萨特、加缪、梅洛-庞蒂这一代追求自由与进步的知识分子。

现在,存在主义已经形成一支哲学流派。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任何事都是可能的”。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

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

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包括但不限于:
1、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代表作为《存在与时间》。

2、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

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3、萨特
萨特存在主义,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和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

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主要观点介绍

存在主义主要观点介绍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作为一支哲学思潮,有其广泛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流派。

一般来说,其历史渊源追溯至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后来的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存在主义哲学大事。

此外,本部分还将关注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

但是,并没有把法给存在主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这是由于在当代看来,存在主义流派有着太多的学者,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或者说,他们之间是有很不一样的冲突的,同时,很多学者也并不承认其是存在主义的一份子。

简单来说,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利用现象学的方法把人的真正存在还原为主客分立的人的纯粹意识,再由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去澄清和展现世界的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相当一部分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认识,而对人的存在结构的揭示就是对一系列人的存在方式的描绘。

存在主义者们并没有把生命抽象化、概念化,而是通过种种情绪化的体验将生命的各种状态充分展现出来,对生命和现实的高度关怀使得他们的哲学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其主要特征是反对黑格尔式的本质主义,关注具体的存在问题。

他们都反对黑格尔式的对世界和人所做的观念演绎的解释和规定,关注具体的人当下的存在问题。

十九世纪末以前,西方主要思想传统是本质主义,将世界划分为本质与现象。

而人类理性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对客体的观察和主体的改造,最终通过现象达到本质,完成人类的使命。

华尔说:“对于萨特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是理解存在哲学的基本命题。

这一命题是思考的出发点。

”根据这一命题,人的任何身份、地位和对自我的认识,都不能成为限定人本身的理由或几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自由就是绝对的。

这样的自由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它意味着沉重的责任,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享乐。

一、存在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背景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列强争霸中遭遇到严重挫折的时期。

战时民不聊生,战后情况更为悲惨。

战争末期的各种起义遍及全国,罢工和革命的浪潮高涨,各种社会派别在夺权过程中残酷斗争,许多人在这种社会派别斗争中而惨遭杀害。

虚无与存在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对话

虚无与存在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对话

虚无与存在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对话在20世纪的哲学历史中,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之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特别是在萨特和海德格尔这两位杰出的哲学家之间,他们的理论虽然表面上看似对立,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对彼此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萨特与海德格尔在虚无与存在问题上的对话,分析他们各自思想中的相似之处与差异,进而揭示出他们如何塑造了现代哲学的面貌。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其作品《存在与时间》探讨了“存在”的概念。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经验。

海德格尔以“现象学”作为基础,通过揭示人的存在方式——“此在”(Dasein),来深入理解存在本身。

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存在者,但其存在始终处于一种“被抛入”世界的状态中。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既要面对自身的有限性,也要面对外在世界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他强调“存在”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必须在这种有限性中寻找意义。

人在面临死亡和虚无时,才会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同时,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无”。

他认为,无并非单纯地指不存在,而是一种人类在追求意义过程中感受到的空洞与失落。

这种“无”是一种存在方式,它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自身如何定义自我,并促使我们去追寻更高层次的意义。

萨特的虚无主义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发展了与海德格尔不同的思想体系。

在他的名著《恶心》中,萨特探讨了人类存在所面临的根本虚无。

他认为,相较于其他生物,人类是“被诅咒的存在”,这意味着人在没有先验意义或者明确目的的情况下出现在世界上。

因此,各个个体必须自我创造意义。

萨特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选择和承担自己的生活。

虚无并不等同于绝望,而是一种归属于个体自由选择的力量。

正因为认清了生命本质上的虚无,人才能在随后的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属人的自由与虚无主义的走向——萨特存在主义的阐释和反思

属人的自由与虚无主义的走向——萨特存在主义的阐释和反思

属人的自由与虚无主义的走向——萨特存在主义的阐释和反思作者:刘非凡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8期一、绝对自由:存在先于本质的阐述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海德格尔曾经提出:人的存在在于他的本质。

而萨特更进一步,根据意识的自由,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对该命题做出了阐释: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指什么呢?意思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之外,什么都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海德格尔和萨特都不承认人的存在有其固有本质,给予人以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但相较于海德格尔人之两种状态的观点,萨特显得更为激进。

萨特认为人的任何状态都只是人的自由选择,存在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人的自由选择,“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是人的本质成为可能”。

在萨特那里,人是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相区分的,其他事物的存在类似于机械决定论,其存在是完全有本质决定的。

树木之所以为树木,是因为其未经选择本质即为树木。

但人却有异,于人而言,无有可能想象有未经选择而仅仅能成为一事物的现象存在。

在萨特那里,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具体化的意识主体。

从肉体上而言,我们可以说我们存在于世界,而后意识到世界,进而对世界产生作用。

但是从逻辑上看,意识是独立于世界的。

即人在各种情形都可以自由地做出不同的选择。

萨特的自由主义是对自基督教以来所形成的目的论( 或言之命定论、决定论) 的一种反驳。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上帝作为一个最高最完善的存在者,规划了人的一切,使人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只能沦为上帝的奴隶与附庸。

而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因为学说的不能自证必然将求证于一个神圣理性。

在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的中,人的一切都是被规定好的,而在斯宾诺莎的万物有灵论中,每个人都仅是神的意志的展现。

即使是在为人立法的康德那里,仍旧是本质先于存在的,人具有一种先天存在的先验自我,这仍旧是关乎人的一种普遍规定性。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及其价值的学科。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的存在与生命的本质,认为人的存在是独立、无意义和自由的。

通过分析存在主义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一、存在主义的发展历程存在主义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它反对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主张个体自由、独立和尊严。

最早提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是北欧丹麦的基耶尔克哥尔。

他认为,人的存在即是意识。

接着,法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梅洛龙等人也参与了存在主义的探索。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类应该正视生命和死亡的现实,才能体现人性的真正价值。

而萨特则强调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1. 存在优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优先于其本质。

人的本质,包括上帝赋予的天赋、社会角色、家庭身份等,都是一些随意命名的标签,它们不能代表人的全部。

只有通过人的行动和选择,才能展现他们真正的自我。

2. 生命无意义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在一个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或意义的世界中度过的。

世界的存在形式没有决定好人类的生命,也不能揭示生命的真正意义。

因此,人必须自我创造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这是人赋予自己的神圣任务。

3. 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责任。

人在行动中必须自由选择,并为选择而承担全部责任。

他们相信人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行为和存在。

4. 必然的孤独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必然孤独的。

任何通向真实的道路只能由个人走,任何人不能替代他人来走别人的路。

孤独证明了个人的自由,但同时也是与世界的分离。

三、存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存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存在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生命和死亡的现实,强调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和选择。

海德格尔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与自由

海德格尔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与自由

海德格尔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与自由海德格尔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是近现代哲学中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存在和自由的解读各有侧重,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存在与自由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提出了他独特的存在主义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与世界相互关联的,存在与时间、空间、历史等因素紧密相连。

他关注人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承受和把握的过程。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主义是要求人类面对自己的存在状态,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著名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

萨特是法国哲学家和作家,他对存在主义的解读主要聚焦于人的自由与选择。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每个个体都由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他强调人的自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存在是通过无数次的选择来展现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他的观点主要表达在他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中。

海德格尔和萨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德格尔更加注重人类存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把握和承受的过程,人要通过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和把握来实现自由。

而萨特则更加注重人的自由与选择,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存在,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自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需要个体充分认识和承担。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海德格尔和萨特在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上也存在共鸣。

他们都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并试图通过对存在与自由的思考来探索人类生活的意义。

他们强调人的自由与责任,并认为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对于塑造人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现代哲学中,海德格尔和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都起到了推动和影响的作用。

他们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关于人类存在与自由的重要参考,也为哲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他们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存在与自由的含义,进一步探索人类的价值与命运。

虚无与存在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对话

虚无与存在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对话

虚无与存在萨特与海德格尔的对话导言虚无与存在,是哲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而深刻的话题。

对于这一主题,西方哲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萨特和海德格尔各自有着不同的见解和阐发。

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便成为了一场精神层面上的对话。

本文将从虚无与存在这一命题出发,以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对话为线索,探讨他们各自对于虚无与存在的理解,并总结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生活与价值观念的启示。

萨特:存在主义的代言人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他强调“人是自由的存在”。

在萨特看来,人类并不是由上帝或自然决定了其本性和意义,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因此,他提出了“存在即合理”这一重要命题。

海德格尔:现象学与存在论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则是20世纪最杰出的现象学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不应局限于稳定、静态和客观的现实;相反,它应该揭示出生活中那些熟悉却难以把握、异质且变化莫测的存在。

对话:两位思想者之间思想的交锋正是基于对于存在之不确定性和生存之非理性的深刻洞察,萨特和海德格尔在相同命题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立场。

萨特:自由意志与责任萨特认为,在一个没有上帝、没有永恒真理和价值规范的世界里,人类是完全自由的。

但这种自由并不仅仅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是伴随着巨大的责任。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这种责任感恰恰是所谓“恶”的来源。

萨特强调,“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拥有选择权,有能力影响自己和他人”。

也就是说在面对虚无所呈现给人类意义时,唯一可能让我们获得生活中真正意义即是不断地努力奋斗。

海德格尔:存在论与真实生活相比之下,海德格尔则关注到了更加原初和根本意义上存在者所面临问题。

在《存在与时间》中, 他认为“当然”是“真实”的,并不以空洞抽象的陈述、推理或者法则来概括。

在他看来“硕鼠”(Dasein) 其奠基在于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而非意向行为,懂得顺从非理性转化作用能够汲取灵感总结:当代生活中的启示从虚无与存在这一命题展开对话,我们得以清晰地认识到, 萨特和海德格尔旗下哲学体系可以共同构筑起我们当代生活体验中所缺失不足之处;并且换位思考——当我们头脑内充满筹篇布局的虚空无物时, 或许也要懂得顺从非理性转化感知到严肃日常直觉。

第五讲 存在主义

第五讲 存在主义

按照封建礼教的思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即使是丈夫死了,祥林嫂还是祥林家的媳妇, 不应该离开婆家,但她却大胆地选择了背叛、 逃离,这与萨特的“存在即选择”又发生了 巧合。也就是说祥林嫂从这时开始要自己为 自己做主了。


世界是荒谬的,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痛 苦的,但人能以自由选择赋予自己的存在以 新的意义和价值。萨特宣扬为自由而斗争的 《苍蝇》很好地表达了这种自由选择观,象 征性地表达了反抗德国法西斯铁蹄践踏的现 实政治寓意。
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王子坚信复仇的正义 性, 勇敢作出违抗神意的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他 杀死犯罪的母亲及其情夫,为父报仇,并带走了所 有的苍蝇,把阿尔戈斯城的人民从罪恶的精神负担 中解救出来, 其思想和行为正是萨特“自由选

萨特:“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 为自由的, 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 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萨特所言的自由乃是一种思想与精神的 独立性,是无条件的、无限的自由,其 主要表现就是人能够自由的思想,人的 意志有绝对的自由, 决定自己的一切事 情而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
个体在世界上按照自己的欲望来塑造自己 时所获得的一种存在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 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 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 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 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它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不断把它所是的 自在虚无化。 自为的存在在本质上具有否定性和超越性 :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永远相 异于自身。
她第一次嫁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道,只 是知道她的婆婆“是山里人模样”,可能是 比后来的贺家墺近一些且离卫家山不很远的 一个山村吧。她的娘家还有什么人,也不知 道。根据后来的情况看,她极可能是个孤儿。 “孤儿”就如同“弃儿”,按照生命哲学的 观点,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弃儿”: “与动物 形成对比,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就是说, 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而 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 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辩证法思想不讲)一、存在主义的创立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简介: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人学。

怎样研究、分析人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认为从古希腊哲学降至近代康德、黑格尔哲学二千多年之间,人们的方向和方法都是错误的,前者表现为人们不是直接研究人,而是先去研究世界的本质、宇宙的本源;后者表现为只是运用理性的方法。

在古希腊以来的绝大多数哲学家看来,人的存在只是整个宇宙万物存在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必须遵循和服从宇宙运动的根本规律。

因此,只要我们研究并发现了支配宇宙万物的秩序和规律,那么我们也就找到了人类社会借以仿效的秩序及其生活的最高准则,亦即如董仲舒所谓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海德格尔认为,这是一种试图把人从世界中领回来的思维。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在他看来,人的存在与万物的存在是不等同的!譬如说,一棵树、一块石头的存在是同等的吗?当然,在近代,有专门的科学研究人,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但医学把人当作一具尸体来加以解剖,心理学把人当作一只会计算的大白鼠,而社会学把人当作统计学上的一个单元,即令它们说明了人的某些活动特征,对人虽有某种功效,然而它们还不足以说明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他的老师胡塞尔(1859-1938)创立的现象学能够有效解释说明人的存在。

所谓现象学就是通过直觉描述意识现象,从而揭示本质的方法。

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谓的自然现象和心理现象实质上都是人的意识现象。

意识可以分解为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意识活动好比一束光,而意识对象则是这束光所照射的东西。

随着光束的强弱和色调不同而对象也呈现不同的面貌。

这一事实说明所谓对象是随着意识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所以要揭示意识现象的本质,必须对人的意识活动,即所谓意向性进行分析。

在胡塞尔看来,意向活动有两大作用:一是把意义投射出来,二是与感性材料结合而把事物呈现出来。

如果说意向活动是光束,那么必然存在一个光源,这个光源就是胡塞尔所谓纯粹意识或纯粹自我,又叫先验自我。

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海德格尔与加缪的思想

存在主义哲学:萨特、海德格尔与加缪的思想

加缪的作品及其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
加缪的作品及其特点
• 文学作品:如《局外人》、《西西弗神话》、《鼠疫》等,通过描绘个体在面对荒诞性时 的挣扎和选择,展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 • 哲学著作:如《西西弗神话》、《反抗的人》等,系统阐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和 观点
加缪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
• 通过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传播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使存在主义成为20世纪的重要哲 学流派 • 通过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涵 • 通过荒诞性和反抗的实践,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反思,使存在主义哲学具有现实 意义
萨特的作品及其特点
• 文学作品:如《恶心》、《局外人》、《墙》等,通过描绘个体在面对现实时的挣扎和选择, 展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 • 哲学著作:如《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系统阐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和 观点
0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与哲学成就
海德格尔的生平
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框架
• 存在主义:关注人类存在的荒诞性和反抗,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 荒诞性:认为人类生活在荒诞性和无意义之中,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应追求自由和真实 • 反抗:认为面对荒诞性和无意义,个体应进行反抗,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 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本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 重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个体在面对道德和价值选择时,应承担自己的责任 • 反对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认为这些观念限制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由选择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 胡塞尔:现象学的创始人,强调意识的纯粹性和直观性 •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 萨特: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 加缪: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注人类面对荒谬的反抗和自由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罗朝宇 胡盼盼
.
一.海德格尔 二.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 三.在的展现作主要: 《存在与时间》 (1927)、 《形而上学是什 么》( 1929) 《论道主义》 (1946) 《林中路》 (1949)等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
.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作富于冷静的思辩、清晰的逻辑和完美 的结构 。 萨特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海德格尔开创了存在主义这一学派,而萨特 则将这一学派发扬光大
.
谢 谢!
海德格尔与萨特之存在观 一.在“存在观”上的异同 二.自由观
在“存在观”上的异同
相同:海德格尔和萨特都突出地强调了“存 在”的本体意义,都把“存在问题”作为 其学术思想的核心 不同:二者提出“存在”所针对的对象不同, 赋予存在的功能有别,各自的存在中“在” 的结构也不完全一样
自 由 观
海德格尔只是把“自由”看作是他的基本本 体 论的一个有机环节萨特则是把“自由”看做 是 他整个学说的核心 萨特的“自由观”一方面是以存在主义为其 本 体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相对于“本质主义 的自由观”建立起来的
一、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
1.在是原因在者是结果 2.此在是活动的,积极的,流变的
二、在的展现:烦、畏、死
1.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在世”, 而 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 2.摆脱沉轮和异化,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和 异化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和“死”。
.
畏的极端表现是畏“死”。海氏认为“此在” 正 是在畏死中才能真正由非本真状态返归于本 真状态。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2 、存在主义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 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和揭露。
3、 萨特认为人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对全人类负责。在世界道德水平下降,逃避责 任、推卸 责任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时期具有 积极意义。
(二) 错误
1 、唯心主义--------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2、存在先于本质,一方面抬高了人的地位, 但它否定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把 存在和本质割裂开来;从政治上看,存在 先于本质既是宣扬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人 生观,又是为资本主义制度、为其社会不 平等作辩护的理论。
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 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 又走到一起了,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 什么? 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他们模模 糊糊回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话可说,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无法保持沉 默,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 想”、“可以不听”。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 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 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 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 明天再来。
加缪的作品
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7)、 《堕落》(1956),《放逐与王囚》(1957)
戏剧:《误会》(1944)、《卡里左拉》(1945)、
《围城》(1948)、《正义者》(1949)
哲学:《西西弗斯的神话》(1942)
《反叛者》(1951)
《西西弗斯的神话》
西西弗的故事取自希腊神 话:柯林斯国王西西弗死后 获准重返人间去办一件差事, 但是他看见人间的水、阳光、 大海,就再也不愿回到黑暗 的地狱,触怒了众神,神决 定对他予以严厉惩罚:把一 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因自 身的重量又从山顶滚落下来, 屡推屡落,反复而至于无穷。 神认为这种既无用又无望的 劳动是最可怕的惩罚。

存在主义或生存主义

存在主义或生存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创始人为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J.-P.萨特、M.梅洛-庞蒂、G.马塞尔、A.加缪、S.de 博伏瓦等。

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流传。

50年代以后,在美国逐渐风行。

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等院校部分年轻学生中也曾有一定影响。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从60年代后期起,它在西方的影响开始衰落存在主义,又称为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叔本华、尼采和索伦〃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

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存在主义 - 理论概述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最先提出的是尼采。

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

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 ède l'essence)。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

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

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张智博伊卓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要: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德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哲学流派。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被公认为其创始人,萨特则是存在主义在法国以至整个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

贯穿其思想始终及其各个方面成为他全部活动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在其思想发展后期还一再宣布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二者之间他宁肯选择存在主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异化中图分类号:B0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089—01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它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了。

德国资产阶级在国内外的艰难处境不能不使他们产生忧虑烦恼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

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首先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而萨特的主要哲学活动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段时期进行的。

德国法西斯势力以及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悲观颓废的情绪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世界观。

而由萨特所代表的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众的存在主义运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都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萨特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传统在二十世纪最有创造性的一个继承者”。

二、存在主义者把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当作其哲学的主要使命。

海德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本体论的存在哲学”。

萨特则称自己的哲学为“现象学的本体论”,并把这一名称当做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

萨特在谈论《存在与虚无》中一开始就提出要以所谓“现象学一元论”来取代“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他明确的宣布,他所说的“现象”“并不像本体的康德式的现象”,即不承认在现象后面还有一个作为其来源的自在之物。

作为本质的现象。

显现既不在对象中,他们当然就不是客观的东西,而只能是主观的东西。

萨特是否与其他哲学家存在负面的争论或冲突?

萨特是否与其他哲学家存在负面的争论或冲突?

萨特是否与其他哲学家存在负面的争论或冲突?一、与海德格尔的分歧在20世纪初,萨特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哲学争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萨特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中过于抽象和抽离世界的倾向,认为他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的现实。

萨特强调自由和个体的实践,而海德格尔则将其置于二元对立的存在本质之中。

这一争论也揭示了两位哲学家对于身份、他者和存在的不同理解。

1. 萨特批判海德格尔的哲学视角过于超越世俗现实,忽视了人类的具体存在。

他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过于抽象,更关注现实世界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实际影响。

2. 海德格尔则认为萨特过于实用主义,没有捕捉到存在的本质,只关注人类的表象而非其根源。

他强调超越性和存在的深远内涵。

二、与康德的观点矛盾康德是凯恩斯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鼓励个体以合乎伦理的方式行事,以实现普遍的道德标准。

然而,萨特对于康德的道德哲学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对个体的限制与束缚有悖于人类的本性和自由。

1. 萨特认为,康德的道德理念过于抽象和理想化,无法适应真实的人类行为。

他主张个体应该按照自身的选择和意愿来行动,而不是被伦理规范所束缚。

2. 萨特强调人类的自由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自身的选择和行为带来的后果。

他质疑康德对于行为动机的过分重视,认为动机并不是判断道德性的唯一标准。

三、与尼采的相左观点萨特与尼采之间的哲学冲突源于对于存在和自由的不同理解。

尼采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超越自我的存在,而萨特则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1. 萨特批评尼采过于强调权力和统治的观念,而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他认为尼采的思想容易滑向极权主义。

2. 萨特强调人类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个体应该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实现真正的存在。

他认为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可以对社会和历史产生实际影响。

总结:尽管与其他哲学家存在负面争论或冲突,但萨特的思想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他的关注重点在于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强调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争论和冲突也展示了哲学界的多元性和不同观点的辩证关系。

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异化

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异化

一.异化是一般人本主义的哲学X畴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在1844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而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对于20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

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

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X畴作较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20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

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X 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

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

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

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的,并且他又极其重视个体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所以萨特的异化观又是隶属于海德格尔以来的存在主义传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义的理性主义不限于哲学认识论,在思想文 化各领域,凡推崇理性、反对包括神秘主义、 直觉主义等非理性主义在内的思想倾向或观点 都可称理性主义。
•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核心 思潮。它关注着个体的存在处境,强调个体的生存意 义。存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在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达到高峰。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情 结乃至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并渗透到了整个西方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前期、 萨特等,理论先驱是克尔凯郭尔。对个体生存及其存 在着的个体的境况的关心,指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 只有在个体的恐惧、焦虑等情境中才能体验到人的真 实存在性。这成为存在主义的主题。
“广延”的观念
• 广延(extensive substance),也称广袤 实体。指物质实体。 • 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物质构成的,物质 的本性在于它是一个有广延的实体,它 具有长宽高三向度。 • 广延的观念则是指天赋观念中抽象但可 确定的实体,如数目、形状、运动等。
心物二元论
• 上帝是唯一不依赖外物而自存的实体,对人而 言,心灵和客体(物质世界)也是实体,它们 也一样不依赖外物而自存(除了依靠上帝)。 • 思想和广延就分别是心灵与客体存在的本质属 性。思想没有广研,广延不能思想。 • 因此心灵与客体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心灵 的实体不会因肉体消失而失去存在。 • 上帝是居于心物之上的最高实体,是精神实体 与物质实体的创造者。
普遍数学
• 普遍数学(mathesis universalis)是笛卡 儿研究一切真理的科学方法学。 • 所谓普遍数学指的是以数学中最一般的 特征:度量与顺序,应用到一切其他学 科上来。 • 必须先用分析,把复杂的变简单,然后 再运用综合,从众多简单中构成复杂, 最后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方法论规则
树的哲学
• 笛卡儿用一个有名的比喻来描绘他的整个哲学, 他说他的整个哲学就像一棵树,形上学是树根, 物理学是树干,树枝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科学, 包括力学、医学及道德学。这个比喻有三个主 要的特征。1、是他对知识本质的统一性的强 调,这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看法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2、哲学对于日常生活的功用:树之 所以有价值,在于其果实(实践科学)。3、 把形上学或“第一哲学”比喻为树根:知识必 须建立在基础上。
错误的根源
• 心灵的认识能力不是无限的,也会犯错。 • 心灵活动也有自由意志成分,意志有时 会不顾理智的判断而犯错。 • 心灵也包括欲望,这个非理性的因素也 会造成恶。 • 感觉不可靠,心灵有时也会被感觉所造 成的判断所误导。
上帝存在的证明
• 从我的存在可以推论出上帝的存在:由于我心中有一 个完善者的上帝的观点,完善者必然具有一切属性, 其中包括存在性在内,上帝既然包括存在性,因此上 帝存在。 • 无限者的上帝观念绝不能由有限者的人的观念所产生, 因而必然是由一个真正比我更完满的本性把这个观念 放入我心中。 • 有限者是部分,无限者是全体,作为部分的有限者的 我既然是存在的,那么作为全体的无限者的上帝也是 必然存在的。 • 至善的上帝赋予我们理性,自然是不会要我们受骗, 因此,我们用理性所发现的事物也必然是真实存在的。
笛卡儿主义
• 笛卡儿创导的一种二元论和唯理论哲学。产生 并流行于17世纪的法国和荷兰,在西欧大陆也 有影响。 • 主要代表有荷兰斯宾诺沙、法国马勒伯郎士、 德国克劳伯等。 • 笛卡儿主义者培尔通过大胆怀疑、揭露理性和 启示、科学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认为宗教 必须限制在启示范围内,启示必须服从理性; 同时认为政教必须分离,教会应实行宽容政策。 这些思想对18世纪法、德等国的启蒙运动有较 大影响。
“存在先于本质”
• “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 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 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 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 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所以说,世间并无人类本 性,因为世间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 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 入存在以后,自己所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 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 。
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与萨特
从唯理论谈起
• 也称理性主义,与经验论(经验主义)相对。这种理 论认为运用抽象推理就可以达到事物及其结构、或宇 宙的真理,并可以不通过经验而获得事物的真理的知 识。这种真理的知识是天赋的知识。理性是知识的主 要来源,科学只是间接地与感觉经验相联系的、基本 上由理性推演所构成的体系。真理不需要经验的证实, 而是由具有逻辑确定性的标准来检验。只有从理性引 申出来的必然的和自明的真理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实在的和确定的,因而理性的方法可以运用于任何事 物而得到恰当的解释。 • 这种理论在18世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在19世纪受到 英国穆勒的批判。近代唯理论的创始人和最大代表为 法国笛卡儿。
本真存在与非本真生存
• 非本真生存状态指此在以在世界中存在,沉迷于对他 人、他物的烦之中,把自己属于具体之物和对他人的 牵挂或冷漠之中。但即使这样,也表明此在对其生存 有限性和个体罪责的逃避。因为“向死亡存在”或 “先行到死”的此在的时间性境域是人无法逃避的命 运。日常生活中“畏”就表明人在—瞬间时刻觉察到 虚无的力量。“畏”不同于“怕”,怕总是有确立的 对象,而“畏”所畏恰恰是“虚无”。是人之生存的 根本处境的就是“向死亡存在”所凸现的人不得不 “畏”,人不得不是无所关联的无所依托的个体。此 在只有“先行到死”中去才领悟到自身,使此在的生 存向度清晰。在海氏看来,面向死亡而生的人生才可 能导向本真的生存状态。
自由、选择、责任与荒诞
• 选择与责任:既然人是绝对自由的,人 的选择就是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依靠, 人们完全为他所作选择负责。萨特认为 个人的自由是价值的唯一基础,没有什 么绝对东西能向个人证明这种或那种价 值体系是好的。选择就是荒诞。
笛卡儿其人
•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自 然科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创始人。年轻时就读 于耶苏会公会,学习神学、经院哲学和自然科 学。1618年从军,并游历欧洲。1628年移居瑞 典,卒于斯德哥尔摩。 • 主要著作有《方法谈》、《形而上学的沉思》、 《哲学原理》、《论心灵的各种感情》。
1. 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2. 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 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3. 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 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的认 识; 4. 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我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在
• 认为怀疑方法的第一个可靠基础是“我思”, 即自我思考、怀疑,从我能怀疑(思想)而证 明我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以此证明主体的存在。 • “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是本质与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我思”是 实体的本质,“我在”是实体的存在。 •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确定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 体,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思想的具体内容。
“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 “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是两种根本不同 的存在方式,自在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偶 然的无缘无故的存在。通过自为存在的安排和 改造,才有具有实用的价值和工具的属人的世 界。“自为的存在”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它 不断超越自身又否定自身。但另一方面自为存 在又离不开自在存在,通过对自在的否定性过 程来显现其为自为存在。因为自为存在本身就 是空无,无固定的本质,只是通过对自在在存 在的虚无化显示其为“自为存在”。“自为存 在”就是意向性活动的存在方式,本质就是自 由。
克尔凯郭尔
• 克尔凯郭尔被认为存在主义思想直接先驱。存在主义 的当代主题首先是由克尔凯郭尔提出来的。克尔凯郭 尔(1813—1855)提出了人的生存活动主要不是认识 普遍的一般的客观真理,而是作为个体的人去体验、 选择和遭遇,认为黑格尔的以“绝对精神”对核心的 普遍性和历史性的考察方式牺牲了个体的生存之欢乐 和痛苦。而外在的客观真理不能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 他强调作为主观性的真理,即只有在生存着决断着的 个人那里,才有为其信所望、为其情所动的真理。这 种真理恰恰在于其客观上的不确定性甚至矛盾性,个 体生存体验最激动人心的最包含深情之处,才有真理 之花的盛开。
海德格尔
• 存在论通过何种存在者来显现存在呢?海德格尔认为 作为个人的存在者具有揭示存在问题的优先地位。只 有人才能揭示存在的意义,现存的存在物是一些不知 其在的存在物,它们是被规定了的存在物。而个人的 存在称为生存,是不断去存在、创造自己的过程,因 而,人之生存一直是去存在的可能性方式。因此我们用 ‘此在’这个名称来指这个存在者,并不表达它是什 么(如桌子、椅子、树),而是表达其存在。而且只 有作为“此在”的人所作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对自身 存在的一种领悟,这种领悟就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意 义的选择。再则,此在正是通向其他存在者之存在的 窗户。
思考与研讨
• 你认为心灵的思想能独立于肉体而存在 吗? • 宇宙中有可能存在游离着的思想吗? •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心物二元论? • 你认为怀疑和信仰的基础应该是什么? • 笛卡儿的学说有自相矛盾之处吗?
真理的标准
• 所有的观念按来源可分三类:天赋的、外来的、 虚构的。 • 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不真实; 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 造成的,有些真有些不真。 • 只有来自上帝的“天赋观念”才是真的,而理 性演绎法可帮助我们获得这些真理。 • 上帝存在的观念,数学原理、逻辑规则、道德 原则等都是为人们所普遍同意的“天赋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