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影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导演Michael Bay导演了这部经典的战争大片,并且请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但是却没有什么更出色作品的作曲家Hans Zimmer(汉斯-季默,德国)来为这部电影配乐.影片的开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大地,一架红色的双翼单引擎飞机飞入观众的视野中,此时随着观众的视角的变化,我们的耳朵上出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旋律。

在宽广的旋律线上,弦乐配合着钢琴犹如从遥远的回忆中走来,一种绵绵的思绪缠绕着影片的开头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原声CD里,这首配乐的名字是Tennessee(田纳西州)。

这段配乐第二次完整的出现是在丹尼驾着P-40和伊夫林在空中看珍珠港落日的镜头中。

影片的导演在这个画面中无疑是让俩人享受在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因而配乐才是如此有感染力。

这个镜头是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镜头,将影片的开始与影片结束时的近乎相同的场景串联了起来,无疑这样的安排正是影片中最讲究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一个细节。

这段配乐也成为影片中出现最多也最打动人心的配乐段落,是整部电影的精神与灵魂所在。

可以说Tennessee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故事的起始点,更是影片中所描述的故乡的所在,更是人们心中渴望和平,消灭战争的一种心灵寄托。

随后,两个小家伙,幼年的丹尼和雷夫。

从主人公的自述中,我们了解到了两人的生活背景,画面始终用一种带有昏黄色的颜色营造了一种温暖和煦的感觉,与后面情节中的略微发蓝色的杀戮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这段故事的发生地正是田纳西,所以从配乐上,Hans Zimmer继承了上一段配乐的结构和韵律,不过在整体上更偏温和。

用弱音的钢琴作为起始,随后弦乐和英国管的加入更增添了一种天真烂漫的气氛。

这段配乐的名字叫brother(兄弟),不仅在影片的开头,在影片中间丹尼和雷夫的分离、重逢、以及丹尼为了保护雷夫而最终战死的镜头中都用到了这配乐,特别是配乐中分别用低音有如呻吟般的弦乐来描写丹尼,表现了他脆弱需要雷夫保护的性格,但同时也预示着他的坚强。

而用钢琴加弦乐的配乐风格来描写雷夫那坚强而桀骜不驯的性格可谓是再好不过了,在这里Hans Zimmer的配乐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俩个兄弟、挚友之间的不同和相同。

乍一听几乎很难听出表现上的分别,这也正是Hans Zimmer配乐的精明之处吧。

俩人长大成人后,雷夫通过各种手段和护士伊夫林接近,只是为了混一个体检的通过,最后他不幸被两次注入了某种药剂,最终药性发作,让他瘫倒在伊夫林的诊台前。

后来他们最终走到一起,在一个很幸福很快活的晚上,雷夫最终将他要被派往英国去参战的消息告诉了一直深爱着他的伊夫林。

在俩人从相识到相爱的这一过程中,随着伊夫林与同伴讲述自己的爱情经历,出现了这样一首用钢琴弹奏主旋律,与弦乐对话,小提琴间断插入带有浪漫气息的配乐,而配乐出现时,伊夫林恰好说了一句“...And Then I Kissed Him”,于是这配乐的名字就是《...And Then I Kissed Him》。

又是一首叙述爱情的配乐,完全没有其后Hans Zimmer 在描写爱情的那种矫情和做作,通过钢琴与弦乐的对话逐步推向了感情的高潮,配乐与雷夫和伊夫林的爱情画面配合的完美无缺。

特别是这段配乐在其后多次以变奏变调的形式出现,比如相互朗读来信的时候。

并在伊夫林与丹尼的爱情描写中也以几乎完整的呈现了出来。

雷夫和伊夫林在最完美的那个晚上,最终要说出分开的时候出现了这首《I will come back》,导演在运用这首配乐的时候恰到好处让画面从一个两人对视的角度出发,并让主人公的对白与音乐配合得严丝合缝。

尤其让人潸然泪下的是两人在站台上最终错过最后一面的情节中,此时钢琴如泣如诉一般,代替了主人公的语言,一切表演上的煽情与过渡似乎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最后雷夫用一句“She loves me”来结束一个在外人看来似乎很尴尬的场面。

影片中最恢宏的场面,也是Visual Effect的重点正是日军轰炸珍珠港的一连串镜头。

配乐《Attrack》正是描写这一连串攻击行动的配乐,定音鼓敲打着一连串节奏鲜明的背景节奏,似乎是轰轰作响的战鼓,画面上伴随着一名日本空军的自述,以慢动作的形式展现了零式战机从甲板上隆隆起飞的画面。

随后弦乐低沉有如沉吟般的战机引擎声,而此时导演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将日本战机飞过的地方一一做了展示,从美国战舰上休闲的士兵,小孩无拘无束的玩耍,摄影师正在摄影,正在休息的护士等等。

在这段配乐中,配乐非常恰当的表现了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吵闹的飞机引擎声与和谐的周遭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在随后的日军一波一波轰炸中,我们看到美军的亚利桑那号终于倾覆,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一直在以一种低沉的音响配合着画面,弦乐从头至尾描述了一个悲伤的主题,尤其与战士的死亡呻吟衬托在了一起。

随后我们又看到了阵地医院里挤满了伤患,所有医护人员完全忙不过来了,镜头借着主人公伊夫林的眼睛以一种带有疲惫而虚幻的主观视角描写了医院里战士们不断的呻吟而大喊大叫、看到医护人员忙得找不到急救器具,而这一切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后面的情节中,雷夫和丹尼共同迎战日本零式战机。

在这段具有胜利特性的情节里我们听到了一段带有进行曲式的配乐,这似乎是一种胜利的象征吧。

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并没有收录进去,但是我觉得却非常引入注意,通过这样的配乐我似乎窥见了一点《加勒比海盗》的影子,这段配乐旋律与节奏甚至是配器的运用都与《加勒比海盗》中的配乐“Will and Elizabeth”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许因为导演更喜欢突出这个时候的音响效果吧,这段配乐貌似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再回到战地医院里,我们再一次透过镜头看到了大量的死亡战士,特别是他们临终时的悲惨画面,导演在带给我们视觉冲击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听到了Hans Zimmer的音乐!又一次的弦乐,这个时候表现的悲伤失落和惆怅更是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在配乐的后半部分中加入了女声哼唱的无词歌,画面通过一种慢镜头的形式,分别以伊夫林和亚利桑那号大厨子为主角的360度横向转动镜头,伊夫林看到的是大量烧伤、枪伤的病患,大量的呻吟和痛苦。

而大厨看到的则是大量的死尸,大量战争之后的残骸。

此时导演让音乐成为叙述的主角,替代了一切语言,真的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段配乐的名称是《December 7th》。

随后我们看到了总统的演讲,我发现美国电影里在总统演讲的时候配乐总是那么气势恢宏而感人肺腑,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叫做《War》的也不例外。

而配乐的后半部分出现在了美国海军为了轰炸日本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正在训练B-17如何在短距离起飞。

当大家都成功得从短距离跑道上起飞的时候,配乐从G调转向了C关系调,一种成功与胜利充斥在画面的始终。

此时音乐始终与画面贴切前行,可谓是音画同步的典范之作!
影片的最后,搭载着成功轰炸日本本土的勇士们回国的飞机刚落地,我们“听”到了一个慢镜头叙述的情节,没错这个情节里除了音乐和女主角的旁白,几乎没有其他音响和声音,叙事的主角完全是音乐,一种暗含着悲伤与反击的音乐成为了此时的主角,这样的情节却能给人以最大的视觉冲击力。

配乐的名字是Heart Of A V olunteer,是一首很多人都听过的曲子,这段配乐是最有Hans Zimmer本人风格的,一种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渗透在配乐的每个音符中。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配乐使他也荣登配乐大家的主流行列。

导演迈克尔.贝,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把最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
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
每每看到凯特.贝金赛尔那精致的脸庞透着的深深的焦虑,望着遥远的地平线,急切地期盼着爱人从战场归来。

那清澈却透着深深忧郁的眼神,就有种流泪的冲动.乱世的爱情,总是凄美得令人揪心.我知道这部片子比较迟,是在听完Faith Hill的《There you'll be》之后才知道《珍珠港》的。

我买的那一本关于英文歌曲的书,介绍《There you'll be》的时候,说是世纪巨片《珍珠港》的主题曲。

当时这颇有威慑力的四个大字——世纪巨片,加之主题曲的曲调的浑宏大气,还有悲壮。

令我产生了一个隐隐约约的感觉,《珍珠港》是史诗一样的大片。

我不得不说《珍珠港》的开头非常美。

田纳西州的黄昏,还有那一片麦田。

一架飞机从天边缓缓地飞过来……这个开头和结尾的时候雷夫带着小丹尼一起飞的场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运用一个写作文的名词来说,应该就叫首尾呼应吧。

我在片子的结尾,看到小丹尼看着丹尼的墓(应该是吧)前的的花的时候,不自觉地留下了几滴眼泪。

我的哭点不高,所以《珍珠港》还是令我流了不少宝贵的眼泪。

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在看这部影片时,留下的第一滴眼泪为了西弗吉尼亚军舰舰长流的,子弹穿过他的腹部,肠子都流出来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还惦记着指挥作战。

当然眼泪就留下来了,虽然说那个场景对我来说,相对难以接受一些,不过我倒是没有想到恶心之类的字眼,反倒是有一股崇敬。

还有那个死去的贝蒂,也就是雷德的未婚妻,雷德接受了轰炸东京的任务之后,在自己运载的那枚炸弹上写上了“为贝蒂报仇”,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小感动了一下。

至于说真正震撼了我的内心的,就是那一个特写——在营救亚利桑那号上被困的士兵时,伸出来的那一只手。

那个画面很悲壮,没有炸花眼的炮火,没有子弹纷飞,就是一只手,还有从缺口簌簌冒出的海水。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我的感受,在那一刻我只是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还活着。

在《珍珠港》的百度贴吧里,有人发帖说看到日军的战机起飞的时候被震撼了,说实话他们那种无谓死亡的精神还是可圈可点的,还有一个日军飞行员看见小孩子的时候示意他们趴下这个小细节证明他们还是有点恻隐之心的,我之所以用“有点”的是因为在后来美军军舰被击沉之后,日军还在向落水的士兵扫射令我反感。

(关于美军、日军的评述只是《珍珠港》这部电影之所见所感)对我来说,最令我感动的地方莫过于丹尼为了保护雷夫中弹之后,他们之间的对话。

我本来不应该告诉你的,但是你要做爸爸了。

不,是你,你要做爸爸了。

大家对《珍珠港》的褒贬不一,喜欢它的人说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令人动容,不喜欢的人认为《珍珠港》剧情拖沓,浪费篇幅渲染爱情,错漏百出。

在我看来,一部影片的所传达的情感是它的灵魂,是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具备的因素。

我认为《珍珠港》绝对值得一看。

《珍珠港》的配乐值得一提,尤其是《Tennessee》这一首,很柔和,很能够带动还有感染观众的情绪。

《珍珠港》的配乐是电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的又一经典力作,电影原声以古典浪漫气质乐音为核心,从柔情似水的钢琴音调里缓缓的带出悲壮悠扬的古典弦乐,回归古典音乐的浪漫情怀。

原声演出阵容强大,拥有30年丰富作曲编曲历练的Fiachra Trench、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想,每个男孩心中都住着一名战士。

影片以二战时期,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为背景。

讲述了雷夫、丹尼这两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与美丽的护士伊芙琳之间的三角恋情,以及在国难当头之际,年轻的士兵们为之奋斗和牺牲的故事。

电影刚开头就一副大片范,深沉的配乐和极富故事感的画面,时刻提醒着观众,虽此时热恋中的大兵和护士是一副安逸情景,但战争很快就来,无人能置身事外。

从影片中
段日本飞机起飞的那一刻起,心情就一直悬着,直到影片结束。

无论是偷袭前,日本飞机迫近时的沉重和美国军民的安逸之间的对比。

还是在偷袭时,战争场面的惨烈和医院内的慌忙之间的情景转换。

以及反攻时,两兄弟的同仇敌忾......这一切都让人颇有感触。

配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才是电影的王道。

平心而论,影片中的爱情故事超级狗血,都可以赶上棒子国的了。

但其中的兄弟情义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在两人执行最终任务前,
雷夫对丹尼说:“伊芙琳曾经失去过一次爱人,我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第二次。

”就像电影里讲的那样,雷夫总是护着丹尼,他的退出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这也为最后丹尼为救雷夫中弹而死埋下伏笔。

雷夫对临死的丹尼说:“你就要当父亲了,不能死”。

丹尼却说:“你才是孩子的父亲。

”(意为拜托照顾)。

当时就没有hold住,对他们两个来说,“有兄弟如此,夫复何求”!!很明显,这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片中高度赞扬了美国士兵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英勇表现,也表达了对烈士们的肯定和感激。

这种情感在各国都是互通的。

记得当初在电影院看《建党伟业》的时候,放到五四运动那里时,真的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最后发现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历史,是革命先烈,是他们在国家存亡之际,为了大局,牺牲自己。

这一切与现实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