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中性点经高阻接地安全性能的分析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比较分析

1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比较分析1.1概述配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主要有三种: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三种中性点接地方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及不同的适用范围。
1.2配电网各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特点(1)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总体上来说,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单相接地故障还能继续供电的优点;但由于其容易产生幅值较高的电弧接地过电压(3.5 p.u.),并由此可能引发危害整个配电网的铁磁谐振过电压,对设备的绝缘水平要求高,这势必增加设备绝缘方面的投资。
该中性点接地方式仅适用于电容电流小于10A的农村架空配电网。
因为当架空线路不长时, 对地电容电流不大, 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数值较小,不易形成稳定的接地电弧, 一般均能迅速自动灭弧而无需跳闸,能保证连续供电。
但当线路较长、对地电容电流相对较大, 对地故障电弧不可能自动熄灭,此时可能会出现由于持续电弧引发严重过电压而烧毁设备的情况,严重影响正常供电。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单相接地时的接地故障电流。
,形成一个与对地电容电流的大小接近但方向相反的电感电流,它们之间相互补偿,可以使接地处的电流变的很小,这样可以使电弧在电流过零后自动熄灭,从而消除电弧接地过电压及其由此引发危害配电网的铁磁谐振过电压的危害,保证正常供电。
优点:可以消除间歇性电弧过电压,保证故障迅速消失,恢复正常供电。
缺点:1、消弧线圈要增加额外投资,而且电容电流越大,投资也越大;2、消弧线圈在谐波分量严重的情况下并不能根除接地电弧的产生,因为它只能补偿接地电容电流中的工频分量,不能补偿残流中的谐波分量;3、采用消弧线圈是故障线路选线难度大大增加,目前还无法对故障线路实现100%的准确故障选线,这也会严重影响恢复正常供电。
4、过电压较高,可以达3.2 p.u.。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使单相接地故障电流降低为最小,并限制了非故障相的工频电压升高,它在单相接地故障一般不会再引起跳闸,从而保证了供电连续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是20kV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势。
矿山电力系统采用高阻接地可行性分析

矿山电力系统采用高阻接地可行性分析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矿山现有的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矿山行业是个高危的重点负荷用户,保证用电的安全可靠就更加尤为重要了。
这也是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1、可靠性,对用户连续供电。
2、保证电能质量,即频率50Hz±0.2;电压±5%波形正常的是正弦波谐波分量。
3、经济性,如何更好的节约能源和降低损耗。
4、防止环境污染不破坏生态环境等。
一、矿山电力系统接地方式分析在矿山电力系统的配电网中,主要是指6~10kV等级,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现有的运行模式是: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不接地等方式。
在矿山6~10kV配电网中,无论是井上和井下都是以电缆为主的运行线路。
电缆线路为主的配电网就一定具有以下特点:a、运行条件好,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小;b、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较大;c、绝缘为有机绝缘,电弧为封闭性电弧,不易自熄;d、瞬时性接地故障很少,一般都是永久性接地;e、电缆线路不允许带接地故障运行;f、接地故障时要求及时判断故障线路,要迅速断开故障线路;g、电缆终端、接头等处绝缘相对薄弱,长时间承受过电压易发生非故障相绝缘击穿,形成相间短路,扩大事故;消弧线圈接地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a、非接地故障相电压升高到倍以上;仍可能产生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b、不能降低弧光过电压的幅值;c、不能补偿谐波电流,谐波电流较大时易引起系统谐振过电压;d、脱谐度过小时,使中性点电压偏移△U放大,可能引起误发接地信号;e、脱谐度过大时,会产生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f、容量选择受调节容量的限制;g、接地选线问题没有很好解决;h、系统谐振过电压高;i、不利于过氧化锌避雷器MOA推广使用;j、使用寿命比电阻接地方式短;随着系统的负荷的增加无法满足升压的要求。
直接接地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a、非接地故障相电压升高到线电压;b、Ico(电容电流)>10A时,易产生高倍数的间歇性弧光过电压,威胁设备绝缘、扩大事故;c、易发生谐振过电压;d、自动接地选线复杂;(单相接地时,工频电流小)e、采用试拉法选线又会引起操作过电压;所以,矿业系统配电网中性点以消弧线圈接地和不接地为主的运行模式。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浅析及其评价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浅析及其评价摘要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供电可靠性、系统绝缘配合、继电保护的要求、对通信设备的干扰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有必然的影响。
关键词中性点;接地方式;评价配电网的中性点是指星形连接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中性点与大地间电气连接的方式,称为中性点接地方式,又称为中性点运行方式。
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将对配电网绝缘水平、过电压保护元件的选择、继电保护方式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反过来,针对一个具体的配电网,选择何种接地方式,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安全、技术及经济比较后确定。
1配电中性点常用接地方式1.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将中性点直接与地连接的电力系统,称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如图1所示。
这种系统中性点的电位固定为地电位,当某一相由于对地绝缘损坏造成接地时,便造成单相短路。
图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由于中性点的电位被固定为零,因而相对地的绝缘水平决定于相电压,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力网的造价。
电压等级愈高,其经济效益愈显著,这就是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优点。
当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时,短路电流Id(1)很大,危害严重,故障线路不能继续运行,并在继电保护作用下,故障线路将被切除,而实际上电网的绝大部分故障是单相接地故障,其中瞬时性故障又占有很大比例,这些故障都会引起供电中断,大大影响供电可靠性。
1.2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在中性点串联接入一电阻器以后,泄放燃弧后半波的能量,则中性点电位降低,故障相的恢复电压上升速度也减慢,从而减少电弧重燃的可能性,抑制电网过电压的幅值。
这就是电阻接地的特点。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的中性点与大地之间连接一个电阻,电阻的大小应使流经变压器绕组的故障电流不超过每个绕组的额定值。
经小电阻接地的配电网发生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可能达到正常值倍。
这对配电网设备不会造成危害,因为高、中压配电网的绝缘水平是根据更高的雷电过电压制定的。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配电网中,接地电阻的选取应参照考虑下列情况:1)以电线为主的配电网中,单相接地时允许阻性接地电流较大,如1000-2000A;2)以架空线路为主的配电网,允许阻性接地电流较小,如300A;3)考虑配电网远景规划中可能达到的对地电容电流;4)考虑对电信设备的干扰和影响,以及继电保护、人身安全等因素。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承担着供电和能源转换传输的重要任务。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中最后一级的供电系统,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用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而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为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配电网的可靠性影响尤为重要。
在配电网中,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接地和接地通过电阻两种方式。
不同的接地方式对配电网的系统架构、运行模式和故障处理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了配电网的可靠性。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的系统架构产生影响。
直接接地方式是指将中性点直接接地,而接地通过电阻方式则是通过接入电阻来接地。
这两种接地方式在系统架构上有所不同,直接接地方式通常使得系统结构更加简单,但也容易导致接地故障时电流过大,对设备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而接地通过电阻方式则可以有效地降低接地故障时的电流,减少对设备的损害,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结构的复杂度。
选择合适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于保证配电网的系统架构合理、简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的运行模式产生影响。
在配电网的运行过程中,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电流的分布和传输具有重要影响。
直接接地方式通常使得中性点电流变化较大,容易导致配电系统的不平衡运行,而接地通过电阻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中性点电流分布,减少系统的不平衡现象。
合理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配电网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的可靠性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系统架构、运行模式和故障处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合理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保证用户的用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在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以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安全可靠性分析城市配电网中主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和经小电阻这2种接地方式。
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在增加了微机控制的白动跟踪补偿装置(即为白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亦称白动调谐消弧线圈)后,在单相接地时配电网的对地电容电流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补偿,从而使接地点故障电流大大减小,并且也解决了电抗接地时可能带来的谐振问题,配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了明显提高。
下面就这2种接地方式对系统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
1对供电可靠率的影响(1) 白动调谐消弧线圈接地时快速而有效地响应可以使瞬间性接地故障白动消除,从而减少了跳闸次数,提高了供电可靠率。
在各类事故中,瞬间单相接地占大多数,采用这类消弧线圈后,由于补偿快,且补偿后的故障点电流一般可小于5A,其电弧就可以在瞬间白行熄灭,系统和用户对此几乎无感觉,从而提高了供电可靠率。
对于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一般可以允许带故障运行2h,这就便于调度调整运方后再予切除故障线路,从而也减少了对用户的停电。
(2)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时,对故障的切除迅速,在单相接地时往往引起跳闸,若重合不成功就造成用户短时停电,影响了供电可靠率。
即使重合成功,也会由于短时停电的出现,对某些敏感用户造成影响。
对具有架空线路的系统,单相故障的几率高,这就必然会对供电可靠率造成严重影响。
(3) 从苏州市区2001年发生于电缆的12次永久性故障来看,其中发生于小电阻接地系统的为4次,普通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为6次,还有2次发生于白动调谐消弧线圈系统。
由于运行于后一系统的电缆长度是小电阻接地系统的1.7倍,所以白动调谐消弧线圈系统电缆的故障率只有小电阻接地系统的30%。
这表明采用白动调谐消弧线圈接地后,即使对电缆系统,也有助于减少永久性事故的发生。
据苏州供电局2002年1〜2月市区调度记录,采用白动调谐消弧线圈的3个变电站各发生一次短时单相接地,均未跳闸;相反,采用小电阻接地的一个10kV变电站却发生过一次原因不明的零序电流I段动作跳闸的事故,100min后试送获得成功,这说明并非为永久性故障,如采用白动调谐消弧线圈也许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即是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人一定电阻值的电阻。
该电阻与系统对地电容构成并联回路,由于电阻是耗能元件,也是电容电荷释放元件和谐振的阻压元件,对防止谐振过电压和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有一定优越性。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方式有高电阻接地、中电阻接地、低电阻接地等三种方式。
这三种电阻接地方式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对于用电容量大且以电缆线路为主的电力系统,其电容电流往往大于30A,如果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不仅调谐工作繁琐困难,故障点不易寻找,而且消弧线圈补偿量增大,使得投资增加,占地面积也随之增大。
电缆线路不宜带故障运行,采用消弧线圈可以带故障运行的优点也不能发挥,因此这样的系统常采用电阻接地。
电阻接地根据系统电容电流的不同,分为高电阻接地和中电阻接地两种情况。
(1)高电阻接地高电阻接地多用于电容电流为10A或稍大的系统内。
接地电阻的电阻值按照流经该电阻上的电流稍大于系统的接地电容电流的原则来选择。
由于接地故障时总的接地电流比较小,对电气设备和线路所产生的机械应力和热效应也比较小,同样也减少人身遭受电击的危险和靠近接地故障点的人员遭受到电弧和闪络的危险,还可以带故障继续运行2h,以便利用这段时间消除接地故障,保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2)中电阻接地中电阻接地多用于电容电流比10A大得多的系统。
接地电阻值的选择要保证继电保护有足够的灵敏度,故障时不致引起过高的过电压,也不要造成对通信线路的干扰。
有些国家对接地电阻值有较明确的规定,例如德国规定在中压电网中,该电阻值按单相接地电流Io为1000~2000A来考虑;法国则规定:以电缆为主的城市电网,按Io为1000A考虑,以架空线为主的郊区电网,则按300A 考虑。
在工业与民用的电力系统中,Io在100A及其以上者,一般可满足继电保护的要求,而且在厂区和建筑小区内,高压电力线和通信线很少会有数千米的平行线路,所以干扰问题一般不予考虑。
基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相关技术分析

基于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相关技术分析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种常见的电力分配系统配置方案。
在这种方式下,中性点接地将配电网的中性点与大地相连,以减小对电路的干扰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相关技术分析。
一、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作用1. 限制接地电流在电力系统中,因线路接地或其他原因导致地电位差产生,当有接地点的电流大于零时,中性点接地将扮演着限制接地电流的重要角色。
因为中性点连接了大地,接地电流会流回到中性点并通过大地散去。
2. 防止漏电伤人如果中性点不接地,有漏电情况时,会导致接地电流不存在,可能对人造成电击伤害。
而中性点接地后,漏电时会产生接地电流,这时保护器件就可以立即动作,切断电源,防止人员受伤事故的发生。
3. 稳定电力系统运行中性点接地还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减小电力系统的异常现象或故障发生概率。
1. 配电系统的负荷特性配电系统的负荷特性是影响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负载对于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要求不同。
常见的电阻负载和感性负载对于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要求较为严格。
2. 接地电阻大小中性点接地方式需要有良好的接地电阻,因为接地电阻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系统中的电压平衡有重要影响。
3. 系统中的容性电力系统中存在的电容器或电缆等设备电容会对中性点接地方式造成影响。
因为电容器或电缆在接地方式中会形成回路,从而对接地电流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导致电流过大,引起设备的损坏及设备间的故障。
直接接地是将配电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形成电流回路,限制接地电流,防止漏电伤害以及保护设备。
在电阻型负载的情况下,用直接接地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感性负载的情况下使用该方式会导致中性点电压升高,甚至引起断相,故不适用于感性负载场合。
阻性中性点接地是在中性点与大地之间连接一个电阻,并在电阻两端设置当前互感器,该方式可限制接地电流,从而达到防止漏电伤害及保护设备的目的。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及选择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及选择前言在配电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设计和运行中选择恰当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十分关键。
本文将会介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类型及适用范围,以及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优缺点分析,期望能够帮助电力系统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和使用。
中性点接地方式类型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无中性点接地(Ungrounded)2.单点接地(Solidly Grounded)3.零序电抗接地(Reactance Grounded)4.零序电阻接地(Resistance Grounded)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优缺点分析1. 无中性点接地(Ungrounded)无中性点接地或称为孤立中性点接地,是一种没有与地相连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电源和负载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地电流,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同电压级两端的电压源。
但它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电压冲击,无法及时有效的跳闸,等等。
1.不存在与地相连的中性点,防止电源因地电流而被破坏缺点:1.电容负载的介入导致的零序电流通过电容负载可以被无限放大,给继电保护带来思考不便;2.单个相线电压突变引发的问题以及局部地质介质缺陷等情况都不能及时被发现,但会给电气设备带来隐患;3.系统中出现第一次单相接地故障时,残余电压若满足第二次接地故障判别标准时,系统将不能及时地进行跳闸或投入备用电源;2. 单点接地(Solidly Grounded)单点接地是一种常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也就是将中性点与地相连接,构成一个参考电平,一旦系统中发生一次单相接地故障,将会使系统的继电保护中止电源供应和跳闸故障线路,从而达到保护的作用。
优点:1.系统中出现单相接地故障时,继电保护能够发现并停电,电气设备受到的损害最小;2.在不影响系统情况,若再接入电容补偿,可以消除外界的干扰,减小电压谐波;3.系统跳闸后,抢修工作较为方便;1.中性点与地相连接,会出现地电流,地电压测量有一定难度;2.系统瞬时故障时(如单相接地、短路),电容负载过程中通过谐振形成的高幅度的干扰电压能够被放大,从而引入过电压、过电流以及过热等问题;3.长期电流过大会使绝缘劣化变差;3. 零序电抗接地(Reactance Grounded)零序电抗接地和零序电阻接地都是相对于单点接地的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论文主要阐述了配电网中性点经高阻接地的可行性,并对高阻接地的安全性进行了论述,通过安全性的分析可知从过电压情况来看,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最高,对于电气设备的绝缘有较大的威胁;采用消弧线圈的接地方式,仍不能减小电弧接地过电压,因而最好采用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方式。
从实现继电保护的难易程度看,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比较难,若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则更难;因此最好采用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方式。
从人身安全的角度看RN=1/3ωC0,人身触电电流将要大大增加,对安全不利;不仅如此,单相接地电流增大,对安全也没有好处,将会增加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可能性。
因此,对于煤矿井下来讲,最好是RN取较大数值。
关键词:配电网络中性点高阻接地安全性能分析。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neutral point via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is feasible, and the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safety were discussed, through safety analysis from overvoltage conditions, neutral point grounding mode is highest,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ulation to a greater threat; adopting arc suppression coil grounding, still can not reduce the arc grounding over voltage, thus the best use of neutral point via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mode.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ay protection difficulty degree, neutral point grounding mode is more difficult, if the arc suppression coil grounding mode is more difficult; therefore it is best to adopt neutral point via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mode. From the personal safety of angle RN = 1/ 3W C0, personal electric shock current will increase greatly, adverse to safety; not only such, single-phase grounding current is increased, the security is not good, will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coal mine gas and coal dust explosion. Therefore, for the coal mine well down to talk, it is best to take a larger values of RN.KEY WORD:Distribution network neutral point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Safety performance analysis目录第一章绪言 (1)第一节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的种类及特点 (2)第二节目前中压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存在的问题 (2)第三节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运行方式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 (3)第二章采用高阻接地的可行性 (5)第一节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特点及影响 (5)第二节高阻接地方式和低阻接地方式的比较 (7)第三章电网中性点经高阻接地时的过电压试验 (9)第四章中性点电阻值的选取原则 (12)第五章结论 (15)结束语 (16)谢辞 (17)参考文献 (18)第一章绪言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在国外从上世纪40年代已开始使用。
从1995年深圳某电气公司率先从美国PGR公司引进中性点接地不锈钢电阻器,《FNGR系列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电阻柜》产品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福建等地区供电局及石化,钢铁,地铁,发电厂行业使用。
通过2000台/年电阻柜的使用表明,其性能先进可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某些城市及部分企业的供配电网已改变了过去以架空线路为主的局面,而是以电缆线路为主。
同时,一些结构紧凑的封闭式设备(如SF6开关柜)、聚乙烯电缆及氧化锌避雷器的广泛应用,使原有的非有效接地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
基于以上情况,我国个别地区的配电网络中性点已采用经低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
这种接地方式可以降低单相接地时的暂态过电压,消除弧光接地过电压,使用简单的保护装置就能迅速选择故障支路,消除故障。
但是,随着带来线路跳闸频繁、断路器维护工作量的增大及人身触电电流的增大,直接影响到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从国外电网的发展来看,美、日等国家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居多,并认为低电阻接地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成套工厂设备,高压配电系统都采用低电阻的接地方式。
从国内来说,目前电力系统正在制定电阻接地的有关措施,并将逐步实施。
我们通过试验研究后认为,采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方式,并不一定是适合我国城市或企业配电网发展的最佳方式;目前,电力系统尚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
因此,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模拟试验,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第一节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的种类及特点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的种类及特点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大电流接地方式和小电流接地方式,而大电流接地方式又可细分为中性点直接接地和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小电流接地方式可细分为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谐振接地和中性点经高阻接地。
当接地故障发生时,限制非故障相的工频过电压水平与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是矛盾的两方面,两者很难兼顾。
综合考虑经济及技术因素,我们认为在电网中,对于电压等级较高的电力系统,其主要矛盾是限制工频电压的升高和降低绝缘水平;而对于电压等级较低的电力系统,主要矛盾则转化为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危害性,而降低绝缘水平则成为次要矛盾,这是电力系统求得最佳技术经济指标的理论基础。
对于中压电网而言,电力设备绝缘强度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相对较小,工频电压升高的不良影响明显降低,因此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及其一系列危害作用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低压电网主要限制人身触电电流和对故障相的检测就尤为重要。
影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因素很多,本文不可能对各种因素逐一全面研究,只能针对电缆供电的特点,着重对一些影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对高阻接地情况下的参数选择进行分析比较,以寻求更为合理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第二节目前中压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存在的问题根据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SDJ7-79》中的明确规定,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我国各地中压系统的中性点都已逐步改造为采用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运行方式。
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京、沪、穗、深等)在10kV配电网中开始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因其中性点是绝缘的,电网对地电容中储存的能量没有释放通路。
在发生弧光接地时,电弧的反复熄灭与重燃,也是向电容反复充电的过程。
由于对地电容中的能量不能释放,造成电压升高,从而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或谐振过电压,对设备绝缘造成威胁。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若采用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价格昂贵,而手动的传统消弧线圈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调节不方便,必须退出运行才能调分接头,且无载分接开关,靠人工凭经验操作实现过补偿比较难。
二是因电网发生单相接地的故障是随机的,无法实时监测电网电容电流,无法对运行状态做出准确判断,寻找发现故障点比较难,也很难保证失谐度和中性点位移电压满足要求。
三是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要求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如果电网运行方式经常变化,手动的消弧线圈不可能始终运行在最佳档位,消弧线圈的补偿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无法一直保持在过补偿状态下运行。
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方式,特别是以架空线为主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时,跳闸次数会大大增加,如果未能实现环网供电或线路没有装设重合闸,则停电次数将会增加,降低了供电可靠性。
实际上,在我国曾推广该方式的几个城市,因供电可靠性的下降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增多,早已进行了限制,有些甚至彻底更改为谐振接地。
显然,只有更好地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降低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以保障人身设备安全、电磁环境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这才是中压电网合理的接地方式。
鉴于此,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运行方式是值得推广的一种。
第三节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运行方式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按美国IEEE142-1991标准规定,是在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有目的地接入较高电阻值的电阻,以限制接地故障电流到10A或以下。
该高阻的设计应满足使单相地故障时的电阻电流被限制到等于或略大于系统总电容电流,即IRN≥3ICO。
由于电阻是耗能元件,也是电容电荷释放元件和谐振的阻压元件,对防止串联谐振过电压和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显然,RN越大,则Ijd越小。
按单相接地电流选取RN,应保证最大的接地电流满足开断容量的要求,且留有一定的裕度。
一般应控制单相接地电流小于三相短路电流,最小单相接地电流应满足接地继电器灵敏度的要求。
高电阻接地实现的方式:根据中压系统变压器绕组的联结组别不同,高电阻接地的实现方式也不同。
若绕组为Y形接法,可直接在中性点与大地公共接地装置之间接一电阻元件,其阻值RN=100Ω~400 Ω,具体量值按RN≤XCO/3进行选择;若主变绕组为D接法,则需要制造人为中性点。
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接线方式:一是Z型线圈+高压电阻接线方式,即利用Z型变压器中的人造中性点与高压电阻相连,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二是Z型线圈+单相接地变压器+低压电阻接线方式,即利用Z型变压器中的人造中性点与一单相变压器连接,变压器低压侧并接一低压电阻。
三是N,d (开口)+接线方式,即将N,d联结变压器的三角形侧开口并接低压电阻。
当系统正常运行时开口处电压为0,当系统单相接地时电压为三相电压之和。
第二章采用高阻接地的可行性应用原理:利用电阻的耗能和阻尼作用,降低系统的弧光接地、谐振及操作过电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