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优质公开课教学案(详细)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教学设计第8课《登高》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作者背景常识四、文本初读五、文本研读第8课《登高》一、素养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及人物形象。
2.结合诗歌中的经典名句,赏析诗歌的语言。
3.结合景物及对音乐的描写,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4.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素养飘逸的李白,“梦游天姥"醒来之后,豪迈地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忧郁的杜甫,晚年重阳登高发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慨叹;流落的白居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一位漂泊江湖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体悟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作者背景常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杜甫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传世。
[名家评说]杜诗思想之伟大,首先表现在贯穿于全部诗篇的高度的人民性上。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全部杜诗的一条思想红线。
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且投入了自己血泪沉深的情感,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罕见的。
——冯至《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
当时诗人卧病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不断、壮志未酬,所有这些都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使诗人备受摧残。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登高》登高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意象。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描绘的世界。
3、课程思政目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在对自然景色的领略中促进审美水平的提升,促进对人生的思考,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学习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自然意趣,抒发人生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在对自然景色的领略中促进审美水平的提升,促进对人生的思考,感知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魅力,学习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自然意趣,抒发人生感受。
设计依据登高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指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分析《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诗意”。
《登高》所在单元教学目标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习这首诗,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基于此,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审美素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3、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并且在初中阶段学过杜甫的《望岳》《春望》等作品,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不陌生,学生能够自主对本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鉴赏。
公开课:《登高》教案
登高【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
过程与方法把握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2.探究法:交流探究,走进文本深化理解感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登高》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关于唐诗:唐诗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2.盛唐出现了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高》诗的背景介绍,包括杜甫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逐句解析《登高》诗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登高》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2 相关知识介绍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简单介绍唐代的诗歌流派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杜甫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诗歌对于当代的意义。
3.2 讲解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3 实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登高》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诗歌朗诵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登高》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的介绍。
5.2 辅助材料与《登高》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其他文学作品。
诗歌朗诵的示范录音或视频。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登高》的意义和主题。
2023年《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
2023年《登高》杜甫公开课教案《登高》杜甫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通过炼字,分析意象的特点,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谈论法。
炼字法。
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配乐:二胡,二泉映月。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回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播放视频朗诵:《登高》。
你听了这篇小散文和朗诵,有什么样的感受?凄清、悲凉。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进杜甫,走进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3、这是我们今日学习的两个目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1)学习"以字析景、以景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杜甫无论穷达皆兼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二、初步感知1、大家都预习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和你的预习,你认为最能体现感情的是哪个字?"悲'3、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前四句。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不单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式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在前面学过《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再加上初中的《望岳》《春望》《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的学习,学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诗歌风格已有大致了解,那么杜甫流浪夔州重阳登高而写的《登高》一诗,就要继续在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诗意,进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在朗读吟诵中提高对不同时期杜甫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从而进一步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的理解,疏通诗意,把握诗歌悲壮的情感基调。
2.通过深入吟诵和小组合作交流,体味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揣摩诗歌意象,疏通诗意,把握情感基调,体味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难点是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分析法教学课时:40分钟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我们知道杜甫晚年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本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歌《登高》。
明代学者胡应麟说,《登高》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清代学者和杨伦也曾评价说《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登高》。
二、初读文本, 共同感知1.初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本诗。
2.悟读:学生带着情感体悟个读。
3.尝试为本诗划分节奏,再读。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 细)
《登高》教案——杜甫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谢国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作业布置(2分钟)][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登高》公开课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教案(详细)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登高》这首诗。
3. 解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师介绍《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学生阅读《登高》这首诗,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解读。
3.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提供相关例句进行讲解。
第三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2. 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高》这首诗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的欣赏和感受。
3.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提供相关例句进行讲解。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2.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2. 学生尝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提供相关建议和修改意见。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寻生命诗意,筑灵魂高度——《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应用:诵读诗歌,感受诗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解析意象,把握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鉴赏,领略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情感,培养情怀。
【教学重点】解析意象及品味语言,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短评方式,加深对忧国忧民情感的体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练评结合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9 年,记录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人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后,在社会上掀起古诗词学习的热潮。
我们学校也开展以“呈生命诗意,致敬叶先生"为主题的古诗词学习活动。
活动中,杜甫的《登高》备受关注。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登高》,走近杜甫,寻找生命的诗意,感受灵魂的高度。
二、诵读感知活动一:诵读——在抑扬顿挫的诵读里感受诗境1.放背景音乐,齐读或个别同学朗读。
2.听名家朗读。
3.配乐齐读三、品鉴悟情活动二:品鉴——在萧索悲凉的诗境里体味悲愁1.诵读之后,你对这首诗歌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2.请从诗中找出最能概括这种感受的词。
“悲”(板书),这既是文章的诗眼,又体现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鉴赏诗歌分成两个学习小组,分别鉴赏诗歌的前两联与后两联。
赏析指导:“诗联赏析"常见6 种角度——意象解说、字词品味、手法理解、画面欣赏、知人论世、情感体味①第一学习小组完成首联、颔联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急:深秋、冷天高:人的渺小。
猿啸哀:凄凉。
渚清沙白:明净中带有清冷。
鸟飞回:孤独无依落木:生命的衰退。
长江:时间的永恒,生命的短暂。
(总:秋景萧瑟)手法:俯仰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融情于景。
前两联小结:前两联,通过八个意象,营造了悲凉而又壮阔的氛围,渲染了浓浓的悲情。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登高》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抒情表达;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2.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杜甫的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对杜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欣赏诗歌(10分钟)教师放映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
学生可以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Step 3:诗歌解读(15分钟)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杜甫《登高》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是一篇仿写杜甫风格的诗歌,也可以是一篇叙述或抒情的文章。
Step 6:学生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作品进行朗诵或朗读。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甫《登高》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解读和鉴赏杜甫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和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希望学生在学习杜甫《登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情感。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登高》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意象、情感表达和中心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建议在探究诗歌欣赏环节完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登高》的基本内容和结构;b. 掌握《登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c. 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a.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b.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c.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b.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课文《登高》的课文、背景知识及注解;2.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登高》的朗读或演唱版本;3. 预先准备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a. 创设情境:观看一段高山攀登的视频或展示高山图片,激发学生对于登山的兴趣;b. 提问:你有没有过登山的经历?登山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 导入课文a. 教师自己朗诵或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译《登高》课文;b.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诗词中的“登山”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c. 教师搜集学生的回答,展示在黑板上。
3. 阅读课文a. 教师解读《登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b. 学生课外朗读和背诵《登高》;c.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4. 探究意象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如高山、云海、归雁等;b.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5. 分析情感表达a. 教师带领学生深度理解《登高》中的情感表达,如欣喜、豪迈、追求等;b. 学生自由写作:你在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6. 创作活动a.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选择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与《登高》主题相关的诗歌;b. 学生交流讨论:彼此分享自己的创作,欣赏他人的作品。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优质教案教学目标掌握吟诵方法: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情感。
理解诗中意象:把握诗歌中的风、天、猿等意象,品味其构建的意境。
感受作者情感:体会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鉴赏方法:学会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科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与分析中品味《登高》的语言魅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杜甫选取特定景物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 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传承杜甫忧国忧民思想教学重点朗读和背诵诗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分析前四句写景的内容,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深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人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悯。
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意象抒发复杂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吟诵法:通过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吟诵,学生跟读。
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写景部分的意象,讨论其表达的情感。
讨论法:小组讨论首联与颔联所选意象及其给人的感受。
情景展示法:用故事性导语引入,让学生构想凄楚的故事画面。
教学时数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
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登高》就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期的代表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地方军阀乘除而入,烽烟四起。
而杜甫却依然深陷于无休止的羁旅生涯,再加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的相继离世,感慨万千的他,独自登高排遣郁闷。
完整版)《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完整版)《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二读诗歌,请同学们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
三)找意象入手接下来,我们从意象入手,找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首先是“风急天XXX”,这里的“风急天高”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XXX”则是对自然声音的描写,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又悲壮的自然画卷。
其次是“万里愁烟,孤城背月”,这里的“万里愁烟”是对远方景色的描绘,而“孤城背月”则是对城市景色的描写,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孤寂而又悲凉的城市画卷。
四)把握诗歌情感通过找意象入手,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的意境,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中的自然景色和城市景色,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的外在表现。
而这种情感,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反思,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和思考。
三.感悟分享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一步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二读诗歌,同时播放配乐,让同学们默读诗歌,并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让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
我们可以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找意象,明确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①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赏析讨论明确:意象包括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
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通过想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析《登高》诗的题目和结构。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步骤开场提问: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了解和喜好程度。
介绍诗人杜甫:生平、作品和文学地位。
解析题目《登高》:意义和引发的思考。
分析诗的结构:诗句、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山、水、鸟、云等。
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诗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诗文细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登高》诗的文意和内涵。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2.3 教学步骤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解析。
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词、短语和句子。
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引导学生观察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三章:诗歌欣赏与朗读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登高》诗的欣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情感和节奏。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3.2 教学内容欣赏《登高》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习朗读技巧:语调、语气、节奏等。
分析诗中的韵律和音乐性。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诗文解析,进入诗歌欣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山、水、鸟、云等。
学习朗读技巧:语调、语气、节奏等。
分组进行朗读练习:学生互相观摩和交流。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展示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学生进行集体朗读:体验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引导学生借鉴《登高》诗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习《登高》诗的创作手法: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
《登高》教案范文
《登高》教案范文课题:《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登高》一文,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增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诗歌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感受杜甫的豪情壮志,同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电脑、音频、《登高》诗歌的注释和简要解读。
2.学生准备:课前学生需要阅读《登高》诗歌,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杜甫的《登高》的音频,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豪情壮志。
然后,导入到主题之中,提问学生:你们对于《登高》这个标题都有什么样的想法?对登高这个活动有什么了解?2.学习课文(20分钟)a.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朗读诗歌,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b.教师进行总结,解读课文中的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并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豪情壮志。
c.学生根据对该诗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3.音乐欣赏(15分钟)播放胡伟立的《登高》音乐,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登高》的感受。
师生共同享受音乐的美。
4.理解诗意(15分钟)a.在课件上展示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背后的意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b.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完成《登高》的注释和简要解读。
5.诗词朗读(15分钟)学生自由选择本课所学的其他古诗进行诵读,并通过表演、合唱等形式进行朗读。
6.总结(10分钟)通过课程的学习,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回顾《登高》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延伸:1.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学习和欣赏。
2.学生可以自己尝试写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并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登高》临岐赋诗情,一挥意气生。
功楼耸雄峙,眼界展豪情。
《登高》-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掌握诗人的精深构想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赏析情形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感觉诗人深邃的苦痛与忧思。
教课要点:鉴赏要点词语,剖析光景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课难点:启迪学生创建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
设计画面,进一步感觉诗的境界。
教课方法一、美读法。
经过美读以品尝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照阅读法。
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
培育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春联:诗史数千言,秋季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发问:同学们知道这幅春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赏识吗(学生背诵)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讲解:运用春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从前所学诗歌与此刻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连接、比较。
)2、发问:请大家思虑,你从前是如何学习诗歌的(讲解:先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邃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诵《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领会心境。
1、学生读首联,思虑:首联写了哪些光景,各用什么词来描绘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光景各给你什么感觉,能联合杜甫实质说说吗2、颔联写了哪些光景(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惹起诗人如何的思虑(讲解:以上问题重在培育学生抓住要点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光景特色,联合时代背景,领会经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打破要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而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
教师描绘:第一在脑海中涌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而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觉猎猎秋风,倾听空谷猿鸣,再挪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翱翔,不住盘旋的鸟,仰望漫无边沿,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腾不息、滔滔而来的江水。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在感悟诗歌“顿挫"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2、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及“无边”“不尽"等修饰词的赏析,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明代胡应麟评《登高》“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
一气呵成。
”,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
今天我们则要学习的即是这首“古今七律第一”——《登高》。
一、诵读文本,感其“顿挫"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押韵:押ai韵,开口呼韵母,诵读时声音应该绵长又不失厚重。
对仗: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节奏: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本诗语言韵律屈折有力。
结构:起承转合,前两联写景,第三联转为抒情。
从以上看,该诗风格为“顿挫”,即是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二、再读文本,品悟“沉郁"(一)疏通诗文大意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初读感知其情诗眼:悲诗题《登高》亦是佐证: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
《登高》公开课优秀教案瑞金第一中学【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
(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
(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案——杜甫南充一中高二语文组谢国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正音解字(1分钟)] --------[指导诵读(2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析文本(26 分钟)] -------- [本诗小结(1分钟)] ------- [作业布置(2分钟)][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正音解字(1分钟)三、指导诵读(2分钟)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四、作者简介(4 分钟)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五、赏析文本(26 分钟)《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①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可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诵读指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