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

合集下载

如何预设学情,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预设学情,提高教学效果

努 力 。
如在 平面 构 图设计 中穿 插平 面几 何知 识 ,有效 地加 强两 个学 科 间的知 识沟
二 、课 堂教 学 的组织 形式 与手 段要 灵活 多变 。紧 密联 系生活 实 际
通 ,培养 学生 的发 散思 维能 力 。这样 一来 ,增 强 了学科 的综合 性 ,培养 了
1.丰 富的 教学 组织形 式
心 的独 特魅 力 ,探索适 应 新课标 的 教学组 织形 式 。
尽 量按 标准 尺寸 。初 期训 练先 从灯 光作 业人 手 ,因灯 光光 线相 对集 中 ,有
2.教学 手段 的 多样化
利 于学 生对 物体 的理解 和塑 造 。画明 暗不是 一种 累赘 ,而是 一种表 现 因素 ,
在 美术 教 学 中要 积 极采取 各 种生 动有 趣 的教学 手段 ,如 多媒 体课 件 演 不同光 线 的作用 ,使 物体 呈现 出不 同的状态 ,通 过局 部或 整体 的练 习 ,增
示 、 范画 、游戏 、音 乐 等方 式 ,全方位 地 展现 教学 内容 ,让 学 生更 多地接 强学生 对 明暗对 比 的认 识 。
触 实 际事物 和具 体环 境 ,增 强对 形象 的感 受 能力和 审美想 象 能力 ,不 断给
当然 ,美术 课 的各方 面 改革必 须紧 紧 围绕课 标 ,以学 生掌 握知 识 、培
求 知 、探 究 、创作 的欲 望 与信心 。在教 学安 排上坚 持 循序渐 进 的原 则 ,使 景物 描 写文章 绘 制插 图 ,“水 的描 写 ‘描 写古 代战 争 的诗词 ”教 师通 过文 与
学生 觉得 只要 稍加 努力 就会 获得 成 功,在 不 断获得 成 功的 喜悦 中变 得更 加 画密 切配 合 ,增强 了讲 课 的艺术 效果 , 同时也 增进 学生对 课 文的 理解 。又

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情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学情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本文将探讨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学情分析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和评估,获取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进程和学习需求的过程。

学情分析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个性化教学。

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2.教学资源的优化。

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精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充分拓展知识,填补自己的学习空白。

3.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对学生学情的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的方法与途径学情分析的方法与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观察法。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

2.个体化调查法。

教师可以设计问卷、面谈等形式,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偏好等信息。

3.学生评价法。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讨论、作业评分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

4.数据分析法。

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偏好。

三、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深度,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2.差异化教学。

学生的学习差异较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实现差异化教学。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目前,教育领域的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焦点问题。

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充分认识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方式上,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实践、讨论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建立健康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建立健康的学习环境方面,老师需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程设置和学习资源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

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组织和设计,以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设置教学目标方面,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并给学生合理的学习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有效的效果。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重视教学评价和反馈。

立足学情,让学习更有效

立足学情,让学习更有效

立足学情,让学习更有效作者:王英来源:《新课程·上旬》2020年第01期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创设情境,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有欲望,才能身心愉悦地接受知识,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巧妙设计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求,并因此体味思考与创造的欢乐和满足。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习方式;学情数学课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客观的,也是内涵确定的、边界明晰的。

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双基”的主体,是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它们当然也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在考试分数这一指挥棒的影响下,课堂成为灌输知识的场所,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要知道“是什么”,教师根本不需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更不用说“怎么样”,这样就势必造就学生的学习处在浅层,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有效,“高分低能”是必然结果。

反之,如果能立足学生的学情,精心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必能让学生的学习有效乃至高效。

一、根据年龄特征,情境创设有趣有效数学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数学知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总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制约,对身边的具体形象物品和常见的事物特别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有效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习得数学知识。

如教学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这一课时,课始我用多媒体显示:茫茫大海中驶来“喜洋洋”号客轮,突然轮船不动了,只听传来“总部!总部!我是‘喜洋洋’号轮船,我们轮船出现了故障,无法排除,请支援!请支援!”“总部收到!总部收到!请告诉我们你的位置。

”“北纬32度,东经126度。

”画面上马上出现了直升机帮着维修,不一会儿“喜洋洋”号正常航行。

谈话:在大海中,如果没有具体的位置是很难找到轮船的,可见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确定位置。

把握学情提高物理有效教学

把握学情提高物理有效教学

把握学情提高物理有效教学摘要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提问和探究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注重课后反思,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创新,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型的教师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实效性做钻研型教师重点难点注重探究课后反思一、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追求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在缩短,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呢?那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即课堂的有效教学。

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物理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规律教学、知识的应用、仪器的使用和概念教学。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难点也许有所变化,教师不能唯课程标准是瞻。

那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1.仔细钻研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教材编者为什么把某些教材内容安排在某单元,明确一个单元只能有一个重点,每一课时都要为该重点服务,所有的教学内容,能突出的留,无关紧要的、与重点相悖的一律舍弃。

“提炼”教学重难点,才能确保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学生为本,确定重难点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有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

所谓从学生那里得来,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情绪状态,这是教学重难点落实的平台。

各个班级的生源、班风、学风、学生学习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差异,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3.立足课堂,获取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还是应该从课堂实践而来的。

教学的重点是逐渐生成的,它是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从课堂上来就是说它是来自于前一节课的问题,来自于从前课堂上曾经遇到的疑难困惑,来自与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

运用学情分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学情分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学情分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应该说,无论是传统课程所强调的因材施教,还是目前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都对学情分析给予了高度关注。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学情分析感到比较迷茫,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学情分析简单化,将学情分析看成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班级均分在年级排名定等级,以学生个体分数在班级的排名将学生分层次;二是分析经验化,进行学情分析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界定教学重难点。

那么,学情分析究竟该如何进行呢?一、注重学情分析的全面性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

起点能力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及思维规律等。

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操作也有利于学情分析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新课程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

因此,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把握学情,有序训练

把握学情,有序训练

把握学情,有序训练在教育培训领域,把握学情,有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提升与教学、训练方案的制定密不可分,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兴趣和特长,然后有序、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将从把握学情和有序训练两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育者和培训者有所启发。

一、把握学情把握学情,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状态、学习特点等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进步。

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习经历、学科基础和学习习惯等。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对学科有一定的基础,而有些学生可能是初学者,对学科仍然一窍不通。

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学情,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

2.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处于怎样的学习状态,对学科的认知程度如何。

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个学科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前列;而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个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状态较差,成绩也一直不尽如人意。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训练。

二、有序训练有序训练,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训练。

只有有序训练,才能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1.制定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比如对于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成绩一直在前列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深度或广度的学科内容,引导他们更好地开展课外学习;而对于学习动机较弱,学习状态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减轻一些课业负担,减少一些学科难度,帮助他们提升学习动力和兴趣。

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实现有序训练。

2.科学安排学习任务根据教学计划,我们需要科学安排学习任务。

立足学情 提高实效

立足学情 提高实效
情 , 确 地 了 解 学 情 , 会 使 我 们 的 教 学 方 向 更 正 确 、 法 更 灵 准 才 方 活 、 果 更 理 想 , 会 使 学 生 获 得 最 大 程 度 的 发 展 。如 果 教 师 在 效 才 教 学 过 程 中 只 拘 泥 于 展 示 课 前 预 制 的 教 案 , 然 不 顾 学 生 的情 全
已经有 了六七 年 的生活经验 , 周 围的世界形成 了粗浅 的认识 。 对
这 既是教 科 书编写 的依 据 , 是我 们 开展教 育实践 的依 据 。所 又
的作 用 , 进学 生学得更积极 、 促 更主动 ; 消极 的学情 , 我们 也不能 疏忽 , 如果不加 以转 化 , 它将产生“ 多米诺骨牌” 效应 , 严重影响课
表 现 、 极 的 态 度 、 智 的 答 问 、 动 的 问 难 、 颖 的 思 路 给 以 一 积 机 主 新
其 次 , 情 是 一 种 宝 贵 的 课 程 资 源 。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学 习 学
个满意 的微笑 、 一束鼓励 的 目光 、 一个赞许 的手势 、 一句夸奖在语 言 、 片欣 赏 的掌声 。这些 都会给学生无 穷的鼓舞 , 一 促使 学生学 习更加投入 , 同时为全班同学树立正 面的榜样。
堂教学 . 而且得不偿失 。这位 老师却 不假思 索 , 幽默地 回答他说 :
“ 我告诉你 , 那 这里一定就 有警察 ! 全班学生轻 松地 笑 了。美 妙 ”
的 氛 围 重 新 回到 了 课 堂 上 , 出格 ” 学 生 的 “ 子 ” 得 到 了 维 “ 的 面 也 护 。 这位 老 师 的教 育机 智 真 是 令 人拍 案 叫绝 。
的教学 内容 , 采取合适 的教学 策略 , 促进 学生语文 素养 的整体提

万方乐:立足学情,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万方乐:立足学情,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立足学情,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北京市鲁迅中学万方乐立足学情,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内容提要:如何结合课标、学情、考情备课,是教师最需关注、但又是最难把握的环节。

如何提高每节历史课的实效性,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从初始的兴趣逐渐向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方向发展,而且能够让学生从中参与历史学习、获得必备的历史认识,确实是摆在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课题。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围绕“立足学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一次课堂研究,希望通过教学各环节的精心设计寻找“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学情教学有效性从教十余年,虽然有了些许教学经验,但每日备课仍旧在问自己:什么是一节好的历史课?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在旧课程的模式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自身挖掘课本及相关课程资源;而当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来临时,冲击我的莫过于“以学生为主体,从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这一理念,我也逐渐认识到:唯有真正地结合课标、学情(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每个问题的设计、各种教学资源的运用、板书的合理构建等等,才可能真正将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有效。

以下实践,是笔者在讲授“高二选修1第八单元第3课――明治维新”一课中的尝试,试图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在围绕“提高课堂有效性”方面的研究。

一、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人教版选修1模块,聚焦的是“古今中外重大历史改革”,其中第八单元讲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第1、2课讲述的是“明治维新的背景”,第3课讲述的是“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第4课讲述的是“明治维新的影响”。

其中第3课内容,是整个单元的核心。

根据课标要求,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概述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在实际授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即通过对“明治维新主要内容”的分析,注重帮助学生认识“明治维新措施的成效及特点”,理解“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立足在学生的学情上,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
理等方面,追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服
务。

首先,立足学情,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学科难度,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其次,追求有效,我们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所学课程和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如巧
妙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等,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最后,发挥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

教师团队具有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优势,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针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立足学情追求有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教学的效果
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对教学的专业水平,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把学生的
学习和发展放在心中,并且用心去做好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品质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把握方向分析学情制定策略提高效率(精)

把握方向分析学情制定策略提高效率(精)

6 描述不准确、不简洁 抓落实,抓书写,抓造句
四、2011年中考命题趋势展望
1、中考命题的依据和中考命题的总方向 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 方向:“双开”,即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取材都比较新、比较广,紧
密联系时政热点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多 样,有文字叙述、图表、漫画、案例等,设问 多方位、多层次、灵活宽泛,具有较强启发性、 诱导性。各类开放性试题将是中考思品命题的 发展方向,在试卷中将占主体地位。
4、时代性
试题在选材上体现了时代特征,反 映了当前社会热点、社会生活实际和时 代特色,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
国庆庆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小
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整顿酒后驾驶、打 击手机网络不良信息、钱学森、民族团结问 题、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双百”人物评选、 生活中个人信息被泄露状况、选举法的修改、 新农保试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的发布、低碳生活、十一届全国人大 三次会议的召开等等。
三、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1 对开卷考试的要求认 了解开卷的难度、重视思想
识不足
品德课程学习
2 基础知识不扎实,掌 加强日常教学和总复习各环
握不牢
节的有效性
3 审题不清
借鉴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4 思考、理解不充分, 着力拓展分析能力
分析不全面
5 灵活运用知识不够 着力拓展综合能力
的新发展。 2.在情景材料与问题融合性上的发展。 3.在反映热点形式上的发展。 4、政史结合灵活性的发展。 5、设问不断趋向于具体化和针对性发
展。
总之,2010年思想品德试题小视角、 高站位、结合热点、贴近生活、关注社 会、立足主于知识、全面考查三维目标, 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试题 在注重选拔功能的同时,力求使考试成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效 途径和手段,引导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 学改革不断深化、健康发展,帮助学生 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 我。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学情是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等综合评价,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追求有效,意味着要让学情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立足学情追求有效进行探讨。

一、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学情是多元化的,包括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等方面。

了解学生的学情对于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说,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测试、观察等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

二、将学情融入教学流程了解学生的学情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学情融入教学流程才是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梳理教学内容、跟踪学生学习进展等方式将学情融入到教学流程中。

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情都是不同的,因此采取个性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四、诊断分析学情诊断分析学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诊断分析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弱,学习习惯是否良好,是否有困难,以及有哪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等。

同时,通过对学生学情问题的分析,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及时反馈与巩固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成果进行反馈,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巩固。

反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问题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而巩固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总的来说,立足学情追求有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们付出努力。

了解学生的学情,将学情融入教学流程,采取个性化教学,诊断分析学情以及及时反馈和巩固,这些都是教师在立足学情追求有效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实践的方面。

加强学情分析,提高教学实效

加强学情分析,提高教学实效

67 加强学情分析,提高教学实效■洪翠玲 (福建省南安实验中学 362300)【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0-0067-01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真正实现这一理念必须重视学情分析。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教法关注得比较多,对学情的关注比较少。

学情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依据,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学生,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

对自己的学生都不了解的教育,必定是盲目、失败的教育。

只有对学情深入洞悉的教育,才是目的明确的教育。

学情是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深入地研究学情,准确地了解学情,依据学情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发展。

一、课前预测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历史课堂普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很深入,但精心设计的教案在课堂实施中却不尽人意。

原因就在于教师课前没有深入研究学情,对于学情分析多凭直觉,主观臆断求个大概。

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中必须要做到课前充分预设学情,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前预设学情即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

做好课前学情分析,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收集学生基本的信息,因材施教。

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特长爱好、等个体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分类指导。

教师可通过查阅档案、笔记本、作业、试题、成绩单、班级日记等有关资料,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还可利用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更为全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保存。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只有对班级、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真正地、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近年来,学情追求有效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成为了教育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和策略。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成绩信息,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和学习困难等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个知识点掌握较困难,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置更多的练习和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通过立足学情追求有效,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情况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力,从而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趣、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动力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还可以帮助教育者评估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不断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数据,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发现一种教学方法在许多学生中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重新考虑方法的有效性,并尝试采用其他更适合的教学策略。

通过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做好学情分析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做好学情分析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做好学情分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案例背景提到备课,很多老师都认为把教材看透就是备好课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

分析学情与分析教材不是对立的,但是分析学情比分析教材更有意义。

分析学情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是依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是经常会出现有教无学的,但是,建立在学情分析上的教学就有效避免了上述现象。

将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每一次教学的学情分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更了解教育的对象。

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课上,我相信,所备的课未必是好课。

为什么呢?首先,所谓的“课”是死的。

如果只为备课而备课,肯定省事,因为有那么多前人的经验,找到最好的经验,拿来用就得了。

也用不着自己再去思考,这不省事吗?但是如果只是这样就能达到目的,还用教师干什么?还谈什么教师的专业化?谁都能来教了。

再次,教育者是“人”。

我们每位教师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我们也要体验,也要感受,也要生活。

而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面对学生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

如果我们只是把课当成是知识的载体,只为教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我们的心就会麻木,我们的生活就会乏味,我们的人生也就会暗淡。

何必呢?因此,备好课,其实课是其次的,人才是首要的。

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学情分析却很空泛。

二、案例描述这是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所做的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

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在独立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

因此,本节课,我将以读为主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品味文字,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来领悟文章情感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从老师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比较空泛,看不出是针对哪篇文章的,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分析途径也缺乏科学的操作手段与途径。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学情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要。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体特点、情感状态、认知能力和学习结果等多种方面的涵盖。

学情管理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旨在更好地监测、评估、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如何立足学情追求有效的学习呢?首先,学情管理要始于课堂。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互相激发,互相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程设计上增加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学情管理需要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学习过程中,情感状态的变化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状态,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另外,学情管理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和个性。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对于有强烈视觉记忆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演示和实验环节;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等。

通过个性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最后,学情管理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

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总之,学情管理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情管理思想,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只有在教与学的紧密配合下,才能取得妥善的效果。

搞好学生学情调查,提高数学教学实效论文

搞好学生学情调查,提高数学教学实效论文

搞好学生学情调查,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摘要:教学有效的立足点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找准“最近发展区”的直接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学情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以及有效设计练习。

关键词:有效学情教学学习方式练习设计如何进行学情调查?我们是在课前随机选择学生6~8人(以中等生为主),请他们尝试解答即将学习的新的数学问题,整个过程教师不给予任何指导,最后通过访谈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调查可了解学生对与新知紧密联系的旧知掌握情况如何,有没有遗忘,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反应如何,会用怎样的思维方式解决,存在哪些困难,等等。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备课时才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教学方法选择适当,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通过学情调查,合理制定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是否达成目标。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我们可以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以此为据,指导我们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切实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课前进行学情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但由于缺乏用估算检验口算结果的意识,因此容易出现进位上的错误,并且学生解决问题多是用精算的方法,很少自觉使用估算。

针对此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能根据实际情境,联系生活经验,合理地选择精算或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的教围绕着正确口算和培养估算意识这两个目标而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以《采薇》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怎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应有两个基本的尺度: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二是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王先生说的虽是“最低标准”,然而真正落实于课堂却并不简单。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讨论热闹了,现代手段运用了,两纲教育到位了,但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却尚未体现出来。

还有一些课例——在课堂上也研讨课文的主旨和语言特点,却没有将这些信息和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仅仅是为了教而教,使主旨解读与语言的品味成为机械的两个部分,让“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变成了“两张皮”,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借助“经典”的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但若换成另一篇又会怎样呢?所以有时面对学生的调侃“语文课可听可不听”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些深思——为什么语文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序列化的进程中得以提升。

但是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的清晰序列,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不明显。

一篇文章,从学情、解构、学法等角度出发都可以确定不同的课堂核心。

“教材内容化”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重构选文,确立文本核心价值。

下面以《采薇》教学为例,粗浅地谈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第一层面:依托课标,纵横比照,预设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预设教学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选文在课程目标及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建构起知识的序列。

《采薇》是高三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篇目,从横向来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能通过单元选文的学习去感受“家国情思”,体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乡土”情结,增强家园意识。

对主旨“感受家国情思”的解读是这一单元的人文内核。

从纵向来看,《诗经》的作品整个高中教材入选两篇,另一篇是收录于高一的《蒹葭》。

这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它要处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其它呢?于是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高一《蒹葭》的学习,学生对《诗经》的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或许会对重章叠句或比兴等艺术形式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而现在正是要唤起学生从前的阅读体验,用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出通向文本内核的钥匙,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一般规律,所以《采薇》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为“感受家国情思”、“体会抒情方式”。

在预习与准备环节布置以下学习任务:(1)《蒹葭》一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作者是怎样抒情的?(3)语言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问题(1)是要唤起学生曾经的阅读体验,在某种熟悉的情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而问题(2)(3)则试图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某些规律,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层面:立足文本,品味语言,探究细微之处的韵味。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课堂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预设和生成并非是对等的关系,在确定文本内容时,我们要预先设想学生会理解到哪层,哪些是他们无法感知到的。

《采薇》一诗中要学生初步感知“家国情思”其实并不难,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情感基调”的诗句,通过整体判读,学生基本都能把握到。

那么整堂课究竟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毋庸置疑,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定是“这些”语言,而不是“那些”语言才能恰当地表情达意,要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琢磨、推敲、辨析中实现更深入的生命体验,沉浸文本,感受诗歌内蕴的丰富性。

朱光潜先生在其《谈文学》中提到阅读文学作品“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

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而诗歌无疑是语言精炼、意蕴丰富的典范。

古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的本质特征是抒发思想情感,是人类心灵世界的呈现。

课堂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深入诗歌的思想内涵,并进行语言积累,提升其语言的敏感度。

简而言之,就是要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采薇》一诗中的“家国情思”感人至深,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情感基调里,整首诗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鸣,而这些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诗人为我们建构的情境,通过抒情上的逐层推进得以实现。

对一至三章的研读——围绕“作者如何展现出自己的归思之情?”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就“比兴”和“反复”两处地方细细品读。

前三章均以“战士们采摘野菜”的生活场景起笔,不厌其烦地描写薇菜生长之过程,从“作”到“柔”到“刚”,从春到秋,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单调无味的生活里刻画戍边者内心的煎熬;其次,通过戍边者的内心独白,展现他难以抑止的思归之情,“忧止”“烈烈”、“孔疚”这三个词语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反复强调心中的同一种情绪,在循环反复的结构里表达作者复杂的感情。

第三层面:把握学情,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深层的思维。

1、发现矛盾,寻找正确解读文本的钥匙。

学生有时不能很准确地把握住作品内核,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不够,所以在阅读中往往会对一些看似平淡,却富有深意的词语或句子视而不见,对文本浅尝辄止。

这时,我们需要引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矛盾”,深入文本深处,“找出可分析的矛盾性”。

《采薇》通篇似乎都散发着一股哀伤、怨愁的气息,但第4章里盛开的“棠棣花”却仿若暗色背景里的一抹亮色,令人眩目。

此花常常于早春之时先叶而开,每枝又着花极多,花色粉红,极为娇艳,是能与桃李争芳的花。

常说景是内心情感的外化,一个时时思归,对战争极度厌恶、饱受心灵煎熬的人又怎会留意到这美艳多姿的花呢?这“矛盾”背后的况味值得细品。

曾经有则报道:二战后有记者在德国采访,说德国这个民族很快就会重新站起,因为他有一次看到了一盆在一片废墟中静静开放着的花。

他说爱花的人,懂得欣赏美,懂得花的民族是热爱生活的民族,他据此相信重创下的德国会重新焕发生机。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此时踏上归途的戍边者回顾往昔战争岁月,首先想到的居然是粉红色的棠棣花,这难道仅仅是作者的一处闲笔吗?以此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重点研读第4和第5章,抓住描写战争情景的一些修饰语尝试走进这位戍边者的内心,感受生命个体的矛盾。

我们会看到:战争让这位戍边者的归乡梦几度落空,然而战争也让他感受到了家国荣光,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怀着一份“男儿国是家”的抱负。

2、探究矛盾,体味矛盾深处复杂的情感。

对此诗的思想内容若仅仅停留于“家国之思”的表层,显然是不够的,师生的课堂活动也仅仅是对选文“浮光掠影”的解读,谈不上是真正的走进文本。

作为教师,还应该追问、思索:选文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这首描写“故园之情”的诗歌和其他同类的诗作有什么区别?王伟娟老师说真正意义的走进文本“是能够发掘‘这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和特有内涵的过程,是始终立足于语言的对‘这一个’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的过程,是能够借助“这一个”文本对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有一个有效提升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欣赏到深山更深处的景致,教师就要善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采薇》一诗对末句的解读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

真情实感,感时伤事。

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

”对此句推崇备至。

清代王夫之认为此句之妙在于“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他着眼于景情相反相成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得到有些学者的认同。

许多文艺评论也认同“往伐,悲也。

来归,愉也。

”但反复阅读最后一章节,“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哪里看得出有归家的欢愉呢?孙绍振教授说“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他们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而教师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的桥梁,适时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在相似或相关的情、景、境中去寻找共性、或者找出差异,更好地走入作品,发现作品的特有内涵。

学生可能没有长年离家的体验,没有尝过生活颠沛的艰辛,也没有感受过苦想不得的怅惘。

但当我们假设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能实现时,从人之常情来说,人的心中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最直接的反应是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欢喜”。

抓住这种作品与个人的差异性,我们可以追问:“来归,愉也”,为什么戍边者却是“行道迟迟”“我心伤悲”呢?在问题设计下,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悟,使之透过表层去深究其中的内蕴。

将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来,我也不禁为这霎时的生成而感到“幸福”:(1)经年离家,关山阻隔,和亲人音讯全无,离家越近,越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惶惑,归家的欢愉也许已经被一种未知的忧虑冲淡了。

(2)戍边者归家的途中,形单影只,也许会想起曾经共同战斗的同伴们,战死边关,永不能归家,永不能和亲人相见。

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消亡,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摧折,而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人生感喟也在心头萦绕,以至于那份“幸存”的喜悦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3)归家路上饥寒交迫,道路泥泞,漫天的风雪迷蒙了他的眼,是不是因为经年战乱,使得眼前所见满目疮痍?是不是他此时艰难的生活仅仅是当时社会中的一个缩影?“哀民生之多艰”,也许这是一块压在戍边者心头的重石。

(4)当年离家“杨柳依依”,那明媚的春光,恰如他青春的脸庞,而此时归家“雨雪霏霏”,那刀剑般的风雪,恰如他沧桑的容颜。

是不是生命的流逝与虚耗、以及对命运、前途的无助感、无力感比那份归家的欢愉感来得更清晰!我想这就是《采薇》不同于其它战争题材作品的地方,生命个体的悲鸣、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家国情思交织于一处,比之单单表达对战争的痛恨,其思想意义更为深邃,而这和《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也是吻合的。

教师若能聪明地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情境,让他们进行合理想象,那么文本的深意或许就能“水落石出”。

教材中每一篇选文均有许多可供教师选择的点,教师要运用自已的智慧,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提高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能力,而不要机械地套用教参上的教学设计。

没有教师情感体验、智慧生成的课堂,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