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基于公众需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海河外滩地区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公众需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海河外滩地区为例

邢燕,王滨,边青青

摘要: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更多地体现近水亲水色彩,更好地从多方面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是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要求所要面对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在对城市滨水空间及其规划设计进行基础分析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以天津滨海新区海河外滩地区规划设计为例,从满足公众需求这一视角切入,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公众需求亲水活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地陆续对城市滨水空间(如上海黄浦江沿岸、成都府南河沿线等)加大了开发、改造和再利用的工作力度,在重塑城市空间、改善城市面貌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城市滨水空间已成为诸多城市着力打造的重点景观区域,许多已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名片。但从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角度看,仍然需要我们在客观分析规划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并以此指导工作实践。

1.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

1.1 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

滨水空间是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它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海洋、湖泊和河流等都可以形成滨水空间。由于相邻水体的不同,滨水空间的功能和形态也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内陆沿河地区的城市滨水空间。一般而言,城市滨水空间的范围包括 200-300 米的相应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对人的影响距离约为1500 米,大致相当于15-30分钟的步行距离。

1.2 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阶段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自然地貌与人工设计建造相结合的特定空间,大多兼具一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气息,其开发利用先后经历了形成、繁荣、衰退和复兴四个阶段。

(1)形成阶段

基于满足居民饮水、农业灌溉及发展畜牧业的需要,世界上许多早期的城市大都位于河流之畔,相应的滨水空间呈现自发的良性发展态势。古代先民邻水而居、早期城市依河而建,是这一阶段城市滨水空间的布局特点。

(2)繁荣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和异地贸易的发展,内河航运的地位不断上升,城市滨水地区因其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成为各地工业、港口的聚集区,其内河港口和公共空间功能得以充分体现,并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中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最具活力的区域。

(3)衰退阶段

工业革命后,陆上交通进入铁路运输时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水运交通枢纽功能被大大削弱,原有工厂、仓库、客栈和码头等不同程度废弃,水体也因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被严重污染,空间人居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发展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城市港埠由此逐步陷入衰退。

(4)复兴阶段

进入20世纪中叶,城市港口的衰落问题开始引起各方关注,以满足商务往来和公众休闲游憩需求为牵引的复兴城市滨水空间计划,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此时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远不只是用地功能的单纯调整,囊括了空间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综合管理等诸多内容。

如今,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活动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自然环境载体,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

2.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规划设计往往更多地囿于满足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和城市整体形象塑造的需要,而很少关注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也就难以不落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和建设亲民性不足、可持续性不强、整体品质不高,甚至人气低迷、设施浪费的窠臼。

2.1空间共享性不足

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中自然和人造景观相对集中、整体环境品质较高的公共空间,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民所有的公共产品。但在当前,国内多地城市滨水空间却因规划设计的原因被大量居住、商业建筑所独占,呈现出私有化倾

向,导致社会公众难以进入,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公共空间的共享性。

2.2 亲水性体现不够

近水、亲水是城市滨水空间对公众的最大吸引力所在,但多地在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上却恰恰忽视了这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许多城市的堤岸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只注重大面积的绿地和沿河行道树栽植,使公众与水体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从而减少了亲水活动的吸引力。此外,河流两岸的防洪堤修建、河槽加深和筑堰改道也使公众“临水而不见水”,阻碍了视线走廊,削弱了公众与水体的联系。

2.3 地域特色不鲜明

许多城市在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上,缺乏对本地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的深刻认识,很少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论证,而是在“广场热”、“绿地热”、“滨水区热”的浪潮中仓促决策,一味追求“高、大、上”或单纯模仿国外或国内其他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最终使得滨水空间形式千篇一律,地域特色不鲜明,缺乏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

2.4 空间连续性不强

由于在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规划设计中管理部门统筹不足、缺乏协调,开发商进行地块实际开发建设时,较为普遍地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情况,这就必然难以实现区域内各地块与周边环境的衔接和过渡,人为地割裂了地域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完整连续的街道空间和临水界面,也就难以满足滨水空间公众参与和多样性体验的要求。

3.基于公众需求视角下的海河外滩规划设计策略

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公众需求的满足,不仅限于公众浅层次的观赏游览需要,更要使公众更深层次地接触水、体验水,进而全方位地参与到滨水空间的活动中去。下面从这一视角切入,以天津滨海新区海河外滩地区为例,探讨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

天津滨海新区海河外滩地区位于海河下游、滨海新区核心区,自2002年建成以来,现已成为新区市民主要的休闲活动区域,每年还吸引着众多周边省市游客前来,是滨海新区最重要的城市名片(如图1)。

图1 滨海新区海河外滩实景照片(来源于互联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如今海河外滩北侧的东西向交通主干道——上海道交通繁忙,很大程度上割裂了解放路商业街与外滩公园的联系,地域内公众活动空间狭小,公众亲水活动较少,交通便捷性不强,区域整体景观品质逐年下降。为全面提升海河外滩地区的环境品质,规划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进行:

3.1 合理的空间功能定位

海河在此段河道宽度适中,宽度区间200-300米,这就使得滨水两岸隔河相望的外滩地区与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整体视觉联系较强,水面隔离作用不明显。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上,充分利用基地的竖向高差,着力塑造层层跌落的室外庭院效果,同时结合二层平台和屋顶绿化平台,形成标高不同、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并通过引入大台阶、人行浮桥等,强化各功能空间之间的便捷联

系,力图打造供人休憩、交流的“城市客厅”,如图,2、3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