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权
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四个要点
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
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作者:王义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9期【作者简介】王义桅,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IIPA)执行院长,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
研究方向:欧洲一体化与中欧关系、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战略等。
主要著作:《超越均势:全球治理与大国合作》、《被神话的美国》等。
摘要针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形成的五千年未有之情势、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五十年未有之困境,实现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复兴、实现中西方的大和解、实现国内外社会的大包容,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形成之道。
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观,以可持续发展视野,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及其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和“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突破口。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包容性崛起近年来,西方不断抱怨中国“习惯说不想要什么,而不是说想要什么”。
国内民众也在抱怨中国外交太软,这与国际上抱怨中国外交太强硬,形成鲜明对照。
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向国内外社会说清楚“中国如何使用崛起了的力量”“中国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时候了。
如何说清楚、说好“中国想要什么”,关键是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亟待向国际话语体系升级。
正确理解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国际话语权很重要,毋庸置疑;中国遭遇话语权困境,乃不争事实。
我们对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满意,主要是因为跟我国国力不匹配,也跟14亿人口数量不匹配。
然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不宜上纲上线,确立以下三个观念至关重要:其一,做对了才有话语权。
话语权与国力不同步,甚至存在不匹配现象。
中国话语权增大了,绝非国力增强之后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我们做对了。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欧洲人说“看来中国模式行”。
学习、研究、借鉴中国模式成为国际潮流。
中国在国际上主张自主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尊重不同国家制度选择,就更有感召力了。
驻外媒体如何争取国际新闻话语权
生反感 , 进而采取 回避态度。 在与同行交流中得知不少断 际团队在整个运作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半岛美 国台和今
( 下接第1 8 页)
颜 点
N T E R N A T [ 0 N A L C 0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怀疑。
我们一些新 闻机构 目 前都在 当地招聘人员, 有些人员
报千篇一律 , 使读者对 中国媒体 的独 立性和信誉度产生 来 自欧美主流媒体 。 这些有经验 的同行为我们带来 国外
主流媒体的职业规范和高水准, 对我们尽快提高质量, 培 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只是迈出第一步, 我们应该让 国
却被迫放弃。 这不仅可惜, 同时让同行及西方社会对我们 产生很多误解 。
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第一, 解放思想。
从 第一 天 到美 国工作 , 我 就 深刻 感 到 : 我们 从 上到 下 将 自己手 脚束 缚起 来 , 就 会 首先被 我们 自己打 败 。 所 谓 解 放 思 想 就 是 按 国际 惯 例 办事 , 也就是按新 闻
试想, 一个不把读者 和观众满意放在首位 的媒体如何能
也都 以和政 府保持距离甚至 以站在对立面为荣 。 即使那 赢得 这些 人群 。 颠 倒领 导 ( 1 e a d e r s ) 和读者( r e a d e r s ) 的 关 些接受政 府资金资助的媒体也努力淡化 这种关 系, 特别 系, 可以说是中国媒体面对国际对手的一个致命弱点。 是政府对其的影响。 在西方, 你和政府关系越密切, 你的 这种领导导向使不少媒体在海外更多注重形式和短 公众信誉度一般就 越低 。 所谓官方新 闻机构或者党报在 期的热闹, 而不是实效, 特别是长远 的效果。
_中国怎样赢得国际话语权
中国怎样赢得国际话语权—读《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话语权,乃是一国发出声音对世界的影响能力,无疑,在当今的世界中,美国是话语权的最大拥有者,甚而可以说是话语霸权。
它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世界上都有许多双耳朵在认真倾听着,揣摩着。
这种倾听的力量,在和平的年代,在日常的事务中,已经超越了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的相对间接影响,而形成日常影响力的最大构成者。
当然,这种软性的影响力之源还是得基于军事.政治.经济.历史等综合国力因素。
而就话语权本身,最大.最直接的促成者则是媒体。
话语权之兴起,兴盛缘至美国,那么我们就以美国为例来察看它的兴盛史,获知中国赢得话语权的灵感。
话语权,追究乃是政治的发言力,执行力。
这种发言力的表达则是通过媒体。
由最早的报刊,书刊到现在的电视,网络,它通过媒体的传播达到扩展范围,扩大受众。
而传播知识构成影响能力的一层因素,更深层次的力量因素则有二:媒体的公信力和政治的权威性。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话语权的力量之因。
而美国如今话语霸权的形成,则是三者逐步扩大,形成的共同影响力。
而这也并不是说这三者是独立完成其发展的,恰恰相反,它们——媒体和政治正如一对亲兄弟,是有打有闹,有分有合的一路走来的。
没有它们的打闹,完不成其各自的壮大.成长;没有它们的和解,更形不成话语权这个可怕的利器。
从美国的建国之初起,民主.自由观念便被高高树立,言论自由则被认为在履行民主职能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美国奠基之人的华盛顿.杰斐逊,在位总统时遭受媒体的恶意诽谤,被迫接受不同程度的攻讦和谩骂,却从未利用其信誉和地位对报刊进行打压。
虽然说政治此时并未从媒体获得正面的话语力量,单媒体却从兴起之时便生起敢于与政治叫板的力量,获得独立,批判的能力。
这一阶段,媒体为其媒体,政治为其政治。
而自罗斯福总统开先,媒体与政治开始打起交道。
总统借媒体打造形象,宣传政策,他的“炉边谈话”.“白宫咖啡”,在特殊的时刻以民众信心,又极好的宣传了施政政策。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经验、挑战与对策
国梦… ‘ 新安全观” 等一系列新思想在国际社会 引起了
巨大反 响 。
个 国家要想成功确立国际话语权需要完成三个方
面的工作。 第一, 能够 明确 、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观点 和态度。 也就是解决 “ 能够说” 的问题。 第二, 动员各种资
源, 建 立各种 渠 道 来最 大 限 度 地 吸引听 众 , 并且 用世 界 多 数 国 家都 能 理 解 的方 式 进 行 表 达 , 同时 建 立 自己言 辞 的 信任 度。 也就是解 决 “ 有人 听 ” 的 问题 。 第三, 通 过 意 见 表 达 和提 供理 念 来 影 响甚 至 主 导 国 际规 则 的制 定 , 也 就 献能力, 主要体 现 为提 出并 推广 自己新思 想和新 观念 的能
2 0 1 4 1 2 对 外 传 播【 4 7
理 论 台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梦” , 其背后都有学术团队的扎实研 究作为支撑。
语对 中美 关系进 行实质 性 的管理 , 还 无 法通 过 “ 新型 大 国
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
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在逐步增强。
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路径。
一、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首先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在面对国际事务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变革和完善,以此来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中国还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加稳固的国际关系网络,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具影响力。
二、提高国际影响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中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树立一个和平、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认可。
中国还可以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水平,进一步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加强创新能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技术、科学、经济等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从而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夺更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
四、积极倡导多边主义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需要积极倡导多边主义。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中国应积极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国际事务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更加凸显。
五、发展软实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需要发展自身的软实力。
中国需要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广中国语言、文化,提升国家形象。
中国还应加强国际传媒合作,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渠道和范围。
中国可以加强国际宣传,借助国际媒体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
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2012年10月19日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作者:王义桅(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IIPA)执行院长)近年来,西方不断抱怨中国“习惯说不想要什么,而不是说想要什么”。
国内民众也在抱怨中国外交太软,这与国际上抱怨中国外交太强硬,形成鲜明对照。
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向国内外社会说清楚“中国如何使用崛起了的力量”、“中国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时候了。
如何说清楚、说好“中国想要什么”,关键是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亟待向国际话语体系升级。
正确理解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国际话语权很重要,毋庸置疑;中国遭遇话语权困境,乃不争事实。
我们对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满意,主要是因为跟我国国力不匹配,也跟14亿人口数量不匹配。
然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不宜上纲上线,确立以下三个观念至关重要:其一,做对了才有话语权。
话语权与国力不同步,甚至存在不匹配现象。
中国话语权增大了,绝非国力增强之后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我们做对了。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欧洲人说“看来中国模式行”。
学习、研究、借鉴中国模式成为国际潮流。
中国在国际上主张自主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尊重不同国家制度选择,就更有感召力了。
其二,可持续性是检验话语权生命力的标尺。
话语权犹如银行诚信,须不断积攒。
故国内外政策要自圆其说,行为要一以贯之,体现权力的话语要简单易懂,深入人心。
法国大革命以其自由、平等、博爱理念,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政治成果,以致于今天欧洲多数国家(包括俄罗斯)都是三色国旗。
美国的国际话语权,一言以蔽之,重要的也是三个词:自由、民主、人权,靠的是去国家特色、去功利性、去时效性。
中国外交主张如何做到始终如一、自圆其说,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角色,持续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现实的考验。
其三,普遍利他性是检验话语权合法性的核心。
话语权的威力是利他行为而非自我定位。
美国的话语权与其巧妙的“去美国化”不无关联。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
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草船借箭”国际话语权的细分国际话语权的博弈是永恒的,也是多样化的.。
尽管主流国际话语的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但要认识到国际话语的来源、内容和表达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这实际上为中国改变话语权劣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关于国际话语权讨论陷入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对国际话语权认识颇为笼统,认为中国在话语规则和话语定义方面,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而西方则处于绝对的优势,进而自怨自艾.。
殊不知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只要我们正视不足,认真总结、深入研究,找到适合自己突破和成长的正确方法,中国就一定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中的不利局面,获得与自身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单一的话语权体系.。
实际上,根据国际话语权的来源和基础,我们可以把话语权划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是基于权力和规则的话语权.。
此类话语权特指那些来自权力和规则的话语权,包括定义能力和话语规则.。
这是西方占据显著优势的话语权类型.。
当今世界的人权、民主、反恐等政治话语权以及主要的经济规则话语权、主要的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主要的知识产权话语权、主要的证券市场话语权、主要的期货市场话语权、主要的金融机构话语权、主要的货币话语权、主要的信誉评级机构话语权,基本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掌控.。
二是基于实力和发展的话语权.。
该话语权来自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加.。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增加,必然增加该国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成为可以对世界经济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地区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
这是中国具有优势的领域,而且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三是基于参与和知识创新的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广泛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
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
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美关系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不仅对两国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全球格局的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在处理中美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又要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首先,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关乎两国的未来,也关乎全球的稳定与繁荣。
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原则。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中国一方面积极寻求合作,推动形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也会坚定捍卫自身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权益,与各国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其次,中国外交政策在处理中美关系上始终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原则。
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分歧,坚守自由贸易、开放市场的立场,努力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不仅服务于中国国内改革发展大局,也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进步。
第三,中国外交政策中也兼顾下属领土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必将综合考虑周边国家的利益,尊重国际法原则,以和平解决争议。
中国对台政策是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致力于维护两岸和平稳定。
与此同时,中国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共同利益。
通过构建友好邻邦关系网络,中国在地区外交中追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此外,在中国外交政策中,也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地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发展问题,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其国际新闻话语权却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声音,也影响着全球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中国如何破解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西方主流媒体扭曲报道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偏见和刻意歪曲。
他们往往选择性报道中国的负面消息,放大中国的问题和缺陷,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积极作用往往视而不见。
这导致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形象受损,国际新闻话语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国际话语权配置不合理在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配置中,西方国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的声音往往能够主导全球的舆论。
相比之下,中国的声音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其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这种不合理的配置,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难以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3.国际新闻传播体系不合理在国际新闻传播体系中,西方国家的传媒集团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平台向全球传播自己的声音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中国的传媒力量相对薄弱,其国际新闻话语权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这使得中国的声音很难在国际舆论场上被真实呈现出来,给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建设自主的国际新闻媒体中国可以加大对国际新闻媒体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国际新闻媒体。
这些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价值观,推动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得到更加公正的体现。
中国也可以通过这些媒体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理念和价值观,为中国的国际形象树立更多的正面形象。
2.提高国际传播的专业水准中国可以加大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国际传播的专业水准和话语权的竞争力。
通过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传播人才,中国可以在国际舆论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3.加强国际新闻合作交流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媒体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问题,寻求破解困境的路径和途径。
中美在国际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
中美在国际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近年来,中美两大国在国际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愈发引人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在国际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竞争与合作既有争议与纷争,也有相互尊重与务实合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美在国际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
首先,中美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是中美争夺话语权和利益最直接的舞台。
中国一直呼吁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结构,以反映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力量。
美国则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秩序,并担心中国在机构内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这种竞争常常导致双方互相猜忌和对抗,阻碍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进展。
然而,中美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也表现出了合作的一面。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在巴黎气候协定的推动和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国联合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诸如反恐、打击跨国犯罪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中美之间的合作也是紧密的。
毋庸置疑,这些合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除了在经济和全球挑战中的竞争和合作外,中美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竞争也备受瞩目。
联合国安理会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中美是其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美在安理会中的立场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经常相左,这导致竞争和争议升级。
例如,对叙利亚和伊朗等问题上的分歧,中美之间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
然而,同时也有合作的迹象。
例如,中美合作通过对朝鲜核问题进行对话,对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在地区组织中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竞争与合作。
例如,在东亚地区,中美分别参与东盟地区论坛(ARF)和东亚峰会(EAS)等重要组织。
双方都希望通过这些平台来促进该地区的安全和合作。
然而,由于中美在南海争议等问题上的立场分歧,竞争和紧张局势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中美在推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经济合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合作。
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故事
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故事您知道吗?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舞台上,中国就像一个努力从幕后走向台前,大声讲述自己故事的主角。
这争夺国际话语权啊,就像是一场超精彩又超有意义的“国际大秀”。
先说说咱中国的高铁吧。
那简直就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刷存在感”的一个超酷方式。
以前啊,外国人提起铁路,可能就想到某些西方国家的老式火车,又慢还老是出故障。
咱中国呢,闷声干大事,一下子就搞出了高铁这个“神器”。
速度那叫一个快,像风一样,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嗖”的一下就到了。
而且啊,车厢里干净、舒适,服务还特别周到。
中国就开始把这个高铁故事讲到国际上去。
跟其他国家说:“哥们,咱这高铁技术杠杠的,想不想一起合作搞一搞啊?”于是呢,就有很多国家和咱们签合同,让中国帮忙建高铁。
这时候,中国高铁就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了,它变成了中国智慧、中国效率的代名词。
在国际上一提到高铁,大家就想到中国,中国的话语权就这么一点点地增强了。
再看看咱的文化输出。
您知道熊猫吧,那可是咱中国的超级“外交明星”。
熊猫往国外的动物园一住,就像一个超级大磁铁,吸引了无数外国朋友的目光。
大家都被这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迷得不行。
然后呢,借着熊猫这个可爱的形象,中国就开始推广自己的文化。
比如说,在熊猫馆旁边搞一些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展示啊,像剪纸、书法啥的。
外国人一看,哇,这中国文化好有趣啊。
还有那中国美食。
世界各地都有中餐馆,那味道,绝了!从麻婆豆腐到北京烤鸭,每一道菜都是一个中国故事。
中餐馆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中国文化传播站”。
外国人吃着中国菜,就开始好奇中国这个国家了。
他们会问:“这菜背后有啥历史啊?中国还有啥好玩的啊?”这时候,咱中国人就可以开始大讲特讲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啥的,这也是在争夺国际话语权啊,用美食的魅力把外国人的耳朵“勾”过来,听咱们讲中国的故事。
再讲讲中国的科技。
就说5G技术吧,这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当其他国家还在摸索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5G基站了。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一、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状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制于西方主流舆论的话语霸权,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着话语权被动、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
而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意识和行动也逐渐增强,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势头蓬勃发展,国际新闻话语权逐渐向中国倾斜。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状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
1. 话语权被动。
西方国家一直占据着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他们曝光的问题和热点新闻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中国的声音却很少被世界听到。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相对被动,没有形成有效的对外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
2. 传播方式单一。
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中国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进行对外传播,传播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化。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他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覆盖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好。
3. 文化认知障碍。
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经常会出现文化认知障碍,导致信息传播不畅和传达的观念不被理解和认可。
4. 国际话语权制衡。
虽然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所提升,但是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和主导地位,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还是处于被制衡的状态,面对西方国家的舆论霸权,中国的话语权影响力远远不足以对抗。
1. 加强话语权意识。
中国需要树立话语权意识,提高对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外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
只有意识到话语权的重要性,并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2. 推动传播方式创新。
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中国应该大力推动传播方式创新,加大对新媒体的发展和利用,同时加强对传统媒体的改革和提升,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的对外传播模式,以提高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传播效果。
3. 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争夺。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加大对国际新闻舆论的引导和影响力,结合中国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发声,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中美博弈过程中我国的策略
中美博弈过程中我国的策略中美博弈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两国之间的博弈变得日益复杂和紧张。
在中美博弈过程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以应对挑战,并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首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
中国始终将和平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强调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崛起和繁荣。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原则,推动建立和谐的国际秩序。
中国倡导国家间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其次,中国注重经济发展与开放合作。
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
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主张以规则为基础,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贸易争端。
中国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中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提升国家科技水平。
中国加强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共享,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竞争,提升自身科技实力。
此外,中国注重加强自身国防力量。
中国加强自己的国防建设,提升军事实力和军事技术水平。
中国坚持自卫防御的军事战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积极参与国际军事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和军事安全相互促进,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
最后,中国注重加强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中国注重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积极发展国际传媒,增强国际话语权。
中国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和孔子学院建设,推动中文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近年来,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提升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逐渐受到关注。
面对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进行探讨,以及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提出一些思考。
中国在国际新闻话语权上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传统国际新闻机构的垄断和国际传播中的失衡状况。
传统国际新闻机构主导着国际新闻报道的制高点,他们的报道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传统国际新闻机构多由西方国家掌控,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西方价值观和立场,中国在国际新闻话语权上的话语权相对较弱。
中国自身在国际传播上的失衡状况也是制约国际新闻话语权提升的障碍。
中国新闻机构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不足,国际传播中缺乏与西方国家持平的话语支配能力。
这样的困境使得中国在国际新闻话语权上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面对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中国急需破局,提升自身在国际新闻话语权上的地位。
中国需要积极倡导多边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
在国际新闻机构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扩大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发言权。
中国需要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推动中国标准和理念在国际传播中的传播。
中国还需要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交流互动。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才能逐步打破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提升自身在国际新闻话语权上的地位。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1. 引言1.1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重要性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还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衡的国际舆论环境。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新闻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通过拥有更大的国际新闻话语权,中国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为世界提供更多正能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只有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大局。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制约。
传统西方媒体长期垄断国际舆论话语权,他们通过自身的报道,塑造了关于中国的负面形象,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言论霸权导致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受限,难以在国际舆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还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中国国际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难以被理解和接受。
西方媒体往往将中国的报道进行篡改和解读,使得中国新闻在国际上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还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
由于在新闻技术领域的滞后,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专业性不足,难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竞争。
这导致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在国际传播中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面临诸多困境,需要通过不懈努力来推动国际舆论的多样化,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
2.2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困局原因一、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与负面报道: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偏见和负面报道,将中国形象定位为专制、人权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不可靠等,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偏差。
二、国际新闻传播体系的不平等性:现行的国际新闻传播体系主要由西方国家控制,他们在国际新闻话语权的制高点上占据主导地位,频繁发表对中国不利的报道和评论,导致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处于被动局面。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其国际新闻话语权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却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如西方媒体的垄断地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的影响等。
为了破局,中国需要积极应对这些困境。
西方媒体的垄断地位是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之一。
西方国家在媒体产业上具有先发优势,像CNN、BBC等国际媒体巨头几乎垄断了国际新闻传播的舆论场。
这使得西方视角和价值观成为了国际新闻话语权的主导因素。
中国媒体面临着与西方媒体的竞争压力,更难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的影响也制约了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发展。
由于西方主导的媒体传播,西方的价值观以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成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主流认知。
中国被认为是人权和自由受限的国家,这种片面的认识成为了中国话语权受限的障碍。
中国可以通过一系列举措破局,提升自己的国际新闻话语权。
中国可以加强国际媒体的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品牌。
通过加强对外媒体的支持,提升其报道能力和声誉,中国可以争夺国际新闻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中国可以加大对外传媒的投资,提升媒体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媒体可以通过与国际媒体进行合作或收购,增加对国际媒体话语权的参与,同时提高国际传媒对中国的报道和认识。
中国还可以在国际新闻话语权争夺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新闻话语权方面势头强劲,与中国共同发声将有助于构建多极化的舆论场,从而减少西方媒体的垄断地位。
中国可以通过增加国际交流和文化输出来提升自己的国际新闻话语权。
通过增加对外发行量、多元化报道内容以及塑造更加积极的形象,中国可以逐渐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认知。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境与出路摘要: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西方的国际话语权仍然占据主流强势地位,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地位亟待通过主动定位本国身份、推动人文社科领域研究、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得以提升。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权力关系;综合实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推动着以国家硬实力带动话语软实力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话语权却面临种种掣肘。
针对这些问题,既要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又要积极鼓励学术研究。
同时,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中国核心价值体系。
一、国际话语权的基本问题概述(一)国际话语权的本质“国际话语权”是“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形式。
国际话语权作为“权力话语”,本质是国际政治权力关系。
它的主体是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各国际行为体,背后则映射出各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实际就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1.国际话语权的产生背景“国际话语权”这一概念出现在冷战后时期。
冷战结束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知识经济、信息革命、文明冲突论等冷战后时代的概念,重新塑造着国际权力关系的新形态”。
“国际话语权”这一概念就是产生于这种国际背景。
中国真正开始探索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是与改革开放后日益强大的国家力量息息相关的。
中国的国家利益诉求亟待通过对国际话语权的有力把握来实现。
如何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对西方国家提出的质疑和挑战作出强有力的回应,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都有赖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中国对国际话语权的认知正处于持续高涨期。
1.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境从话语的影响力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势能远远超过我国。
审视现阶段的国际话语权形势,我国面临的遭遇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综合国力增强与国际话语权地位的下降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理应争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然而对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冷战后时期两个阶段的国家话语权,却表现出了相悖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霸权”?》丁学良标签:财经《中国如何与美国争夺国际“话语霸权”?》丁学良(应《南方周末》大参考版之邀,在“中国记者节”上的评论)最近几年来,中国学界和传媒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推展中国的声音。
众多国人深感,在当今世界,美国的“话语霸权”相对而言显得太强。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剖析一下为什么美国能够拥有那样的“话语霸权”?进而言之,刻意要在国际社会推展“中国之声”的个人或团体,能否从美国生成和保持其“话语霸权”的过程中,吸取一些启发?笔者希望在这几个问题上,与读者分享一些观察和反思。
换言之,中国要与美国争夺世界的“话语主导权”,该如何入手?虽然美国的“话语霸权”这个概念经常出现在中文的讨论中,但我更愿意用“话语主导权”这个中性的提法。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导权,基本上不是通过“霸道”——即用强制性的力量或暴力威胁——的方式实施的。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要获得话语主导权,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辩论的、传播的方式,通过观念和言语的软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强制力或暴力威胁来实现。
形形色色的观念和论点使美国在国际辩论中从不缺席美国的话语主导权建立在本国肥厚的观念土壤里,我们很难在大问题上听到一个“统一的”美国声音。
可以说,如果美国自始至终只有一种声音,它就不可能形成今天的话语主导力。
中国在推展“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国际对话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今天的国际社会上,当讨论中国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次序的含义时,人们使用最多的概念,还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它是现任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任美国副国务卿时提出来的,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提法,它把很多美国人和西方人对中国发展和兴起的担忧、美国的基本国家利益、美国对世界秩序的基本目标取向,串连在一起。
需要提醒的是,在佐利克提出这个观念的同时,在美国有许多“中国威胁论”的声音。
比如,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建议,经由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提出,主张美国应该动用一切力量,预防性地阻止地球上任何一个强国的兴起而挑战美国的地位。
这两种观点之间差别巨大。
有一点千万不要忘记,佐利克和沃尔福威茨都是小布什政府的高官。
可见,在中国的兴起及如何应对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美国并不是只有一个声音。
今天,“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这个理念逐渐被中国和其他国家所接受,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国际关系领域里的一个主流政策架构。
不仅是在这个问题上,在美国严肃的媒体上,对重大的国际和国内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是一个常态,美国稍好一点的大学也一定会有训练学生如何作尖锐而理性的辩论的常规资源(这与“愤青”式的骂街天壤之别)。
一个国家的公民,特别是它的知识界,如果在本国没有持续的辩论空间,没有充分的训练和准备,又怎么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的人作理性论战?我记得有一位美国历史学教授曾说:在美国的公共辩论中,人们可以发现,在任何一个重大问题上,在任何一个阵营里,都会有哈佛毕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哈佛大学在美国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哈佛永远不是单一的声音,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哈佛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参与。
在每一个阵营里,站在最前面的都能看到几个哈佛的毕业生,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很多都产自哈佛。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佛在美国社会所处的地位就是美国在国际社会所处地位的一个缩影。
美国有深厚的土壤,可以产生足够多的不同观念。
在任何一个问题上,美国都有形形色色的观点、解释、论证和展现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有效地表达出来。
在观点和思想上,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储备,仓库里有形形色色的“货色”。
因此,在任何一个重大的问题上,我们始终能看到有新鲜的观念、吸引人的提法从美国产生。
美国人作为个人或派别自己在不断地打嘴仗,但美国作为一个大群体在任何问题上从不缺席,外界都能听到美国的声音。
“从不缺席”是美国能够获得国际话语主导权的根本原因。
假如美国在所有的国际问题上始终只能够有一个观点、一种主张、一种声音,那么它一定会在一段时间里、在一类议题上“沉默寡言”、从而缺席。
在应对各种新问题时,美国有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美国产生形形色色观念和论点的肥厚土壤,主要不是由美国政府提供,而是由美国的社会提供。
它第一归功于规模宏大、多元化的学术界,主要是大学。
美国的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是世界第一位的,在全世界最好的50所大学中,美国至少拥有有35所。
从思想的创新来讲,美国的能力是当今世界第一。
比如,现在人们广为使用的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都来自美国。
可以说,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提法”的策源地,虽然创造这些观念的不一定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有些是移民。
无论是哪个领域里,当今世界创造性的成果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就产生自这些新观念、新提法、新价值,当然还有新技术。
第二,美国还有形形色色的智库,成员是学术度假的大学教授、退休的政府官员,或成功的企业家、律师、媒体工作者。
这些智库有的专为一个产业代言,有的专为一个区域、一个群体(比如艾滋病者)代言,更多的是非党派(不等于无政治立场)、非赢利的,它们的研究领域五花八门。
这样的智库在全美国不少于3000个,它们的财源基本来自于社会,政府只是在少数项目上拨款。
在一定时段里,一些智库的研究成果可能不会被政府采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搞研究。
一旦有突然的情况发生,或国内国际的形势发生变化,前一项政策失败了,马上就会有其他的后备力量、替代对策蜂拥而来。
一批曾经几年坐冷板凳的研究者会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走上前台,这使得美国在很多新的、突发的问题上都有充足的思想和理论准备,这也是美国能够主导国际议题具备的条件之一。
第三,美国还有一些素质高的媒体,其骨干从业人员多数是过五关斩六将、有丰富实战经验的。
他们中的极少数人也有刻意造假的行为,但不会形成系统性的假话体制,因为各媒体之间时时在互相瞄准着竞争对手,出现有意造假的行为,就会被揭穿,没有一个机构能够让所有的媒体都“Shut Up!”(“住嘴!”) 多元化的媒体对于传播美国形形色色的观念、声音和政策建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元声音让美国整体形象不至于“全军复没”当然,美国所发出的形形色色的声音里,有一部分是美国政府刻意操作的,企图以此来误导国际舆论。
比如在人权问题上,美国政府经常指责其他国家不好,但对美国国家利益或者美国政府某项政策特别相关的几个盟国,美国政府则尽可能的少加指责。
但这只是美国声音中的一部分,而且不是其最主要的一部分。
我们所听到的美国的声音,并不是由某一个系统来组织、操控、发出的。
可以说,美国对国际话语的影响力,主要不是来自美国政府的有组织的操作。
比如,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特别注意吸收当年越战的经验。
越战期间,美国国内反战的呼声越益高涨,关键的原因就是媒体对于美军打死当地老百姓、使用化学武器、美国军人受打击的惨状的大量报道,它们改变了美国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引发一波波的反战运动。
因此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初期,美国军方严格限制媒体,对随军记者的挑选,要参照该媒体和该记者以往的倾向。
但没过多久,通过形形色色公民团体和其他一些媒体的努力,关于战争负面的报道越来越多,来自美国国内对战争政策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这种多元化的声音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即使美国的某一项政策糟糕得不得了,但也只影响到美国一届政府的形象,而对美国整个国家、社会、人民的影响则是有限的。
一个国家长期发出单一的声音,只能使该国在国际上展现一种固定的面孔、单一的形象,这个形象也因此而变得脆弱,易受伤害,多元的声音则使一个国家具有更加多面的、立体的形象。
正是听到了来自美国不同的声音,听到了美国国内种种批评的声音和改进的建议,世界上的很多人因此相信,美国行政部门的某项糟糕的政策搞不长。
比如,美国政府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但美国国内的批评之声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时,前副总统戈尔还因为在环保领域里的努力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这些不同的声音让人看到了美国政策改变的希望,使世人相信美国政府今后一定会在环保上从善。
国际上有很多人对美国的某一种观念、某一项政策、某一个政治势力、或某一个特殊利益集团非常不满甚至是仇视,但大部分人不会把整个美国“看黑”了,因为外部世界能够看到美国国内还有其他的颜色、其他的价值取向、政策变更的机会多多。
更重要的是,在国际舞台上,要想使你的声音起到主导作用、即你的声音背后的政策取向和价值诉求被他人认同,人们不仅要看你怎么说,更要看你怎么做。
在40年前,美国在国际上受到的最严重的批评之一是它的种族歧视。
在那个时候,如果美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宣讲所有种族一律平等,有多少人会相信它呢?但现在,美国的国务卿赖斯是黑人,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务卿鲍威尔是黑人,还有今天的新总统奥巴马。
我们只能讲美国社会里还有种族歧视的现象,但是人们今天很难论证,黑人作为一个整体在美国没有政治地位。
一个国家要获得国际话语的主导权,虽然它可以不断地训练自己说话和表达的技巧,但一个国家声音的公信力更来自于它的实际作为。
综上所述,能够支撑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主导权的要素是深层次的, 包括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大学,多种价值取向的研究机构,在自由竞争中优而胜之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政策变更改善的制度性的渠道等等。
只有这些,才能促使一个国家具有持续产生新观念和观念表达新方式的肥厚土壤。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多种多样的声音,才能使这个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大论战中从不缺席,才能让其他的国家对它更加看重。
/s/blog_507c871e0100bs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