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张贤淼-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福利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关心的基本问题,而个人需要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则构成了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关怀。
自古典经济学创立的、以功利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个体经济学思想以来,从数理逻辑的角度探讨最大幸福或最大化福利就成为福利经济学的专门研究对象。
同时,在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内,福利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分支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福利经济学自20世纪20年代创立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从旧福利经济学到新福利经济学的转变。
本章的目的就是要介绍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内容,探讨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旧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三;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和基本内容。
四;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Utility)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分为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派,前者以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
虽然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在效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二者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的。
实际上,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福利经济学,二者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福利的界定;第二,效用的定义。
与一般的经济学分支不同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或公共选择的道德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学探索,因此它隐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比如,好的或坏的选择以及最优的或最差的社会福利计划等。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在经济学中,“福利”意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
而“社会福利”则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
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第三章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福利经济学:将伦理学与技术分析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以效用或者功用(Utility)理论为出发点,探讨福利最大化问题;旧福利经济学以阿瑟·庇古为代表;新福利经济学以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基础;两者共同关注的主题:(1)福利的界定;(2)效用的定义;通常与公共选择理论联系在一起;一、福利和效用的内涵和基本概念1、福利的经济学内涵(1)个人福利“福利”指的是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包括收入获得与心理满足两个方面;“个人福利”指的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是正负效用之和;个人福利最大化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是个人主观效用之和,由个人消费满足及其工作损耗两方面构成,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零和关系;通过度量个人偏好来测量个人福利,有两种方法:序数法和基数法;(2)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代表的是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测量方法:个人的福利评价和效用的人际评价;2、效用的内涵与测量(1)内涵“效用”指的是一种人对自我感觉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其经济学内涵就是人(消费者)在从物品与服务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满足程度越高,则效用越大;通常与“幸福”概念联系在一起,而幸福=效用/欲望;(2)测量基数法:其基本论点有二:一是效用可以赋值测量;二是人际之间的效用可以比较;基于此,所采用的效用测量方法为计量加总法;序数法:根据满足程度的高低和偏好顺序进行排序;通过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反映出不同人在既定价格和收入水平下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组合(消费偏好)。
3、消费者剩余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并成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或者为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其度量方法为:通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价格与实际支付的货币价格之间的落差来实现;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1、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每个人都是其利益的最后决定者,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古典经济学认为,如果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得以实现,那么也就自然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但是,现实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总是存在冲突;2、社会选择社会选择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中作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好的社会选择不仅需要建立在民主制度基础之上,而且也需要在资源配置上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为常见的社会选择形式;社会选择机制将会影响集体或群体福利,在整合不同个体偏好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最优;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1、福利最大化多重含义:本质上涉及福利内涵以及资源配置方式;2、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就属于“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即无法在不降低一个人或者更多人效用的前提下,无法提高一个人或者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第二节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一、福利经济学的起源1、道德哲学起源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属于道德哲学范畴;从规范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经济问题;19世纪流行的社会思潮——功利主义——也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哲学判断基础;2、早期经济学的影响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巨大影响;二、庇古(A.C. Pigou)的福利经济思想及其发展1、庇古和他的福利经济学思想(1)作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创造了福利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诞生;(2)主要内容包括:对福利的分类——社会福利vs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决定社会福利,前者无法计量,而后者可以计量;主张以基数效用法来计量个人福利,主要是通过单位商品价格来计量;经济福利等同于国民收入;坚持正义原则,强调收入均等化;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以使国民收入最大化;(3)庇古学派社会福利函数:2、福利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新福利经济学形成;罗宾斯对庇古的批判;分类性而非分析性;重目的轻手段;基数法而非序数法;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一、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发展1、背景对庇古基数效用法与人际效用可比性的质疑;罗宾斯提供了福利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新定位;“帕累托改进”的推进:使某些人得以改善而不让任何人情况恶化;2、希克斯的贡献1972年和肯尼思·阿罗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34年发展出帕累托经济学或新福利经济学;即“希克斯—艾伦革命”;1937年将IS-LM曲线引入宏观经济学;1939年推广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3、柏格森的贡献1938年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即“柏格森-萨缪尔森函数”;将社会福利函数的建构作为一种对不同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排序方法;提出经济变动的“效率效应”与“公平效应”之间的区别;4、勒纳的贡献1932年率先采用“社会无差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5、西托夫斯基的贡献对福利经济学和经济“进步”的福利含义的关注;“西斯夫斯基双重检验”修补了传统经济学有关收入分配的处理方法;“共同体无差异曲线”澄清了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检验了竞争有效率与垄断无效率的限制性条件;6、保罗·萨缪尔森的贡献1938年的《福利主义经济学与国际贸易》;1943年的《对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说明》;特点:不同意罗宾斯的关于经济学应该排除价值判断的说法,坚信福利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7、新福利经济学的特色新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和旧福利经济学强调经济(或物质)福利不同,新福利经济学主张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新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标准及其与之相关的边际条件得到普遍使用;8、新福利经济学的改进使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等方法;发展了“最适度原理”;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突出了福利的主观和相对色彩;二、当代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1、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因为其在福利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贡献,1972年和希克斯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51年在《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中证明了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进而不可能得出包括经济社会所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所谓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围绕阿罗定理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社会选择理论发展起来了——如何把有差异的个人偏好汇集成一个最终的社会偏好,这就是社会选择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否有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满足不同的价值判断;以多数选择的表决规则为例: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指的是社会在收入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方向上的协议,但是,如何实现这一协议至关重要,为此他提出了“宪制函数”;2、阿玛蒂亚·森的贡献向功利主义和基数效用论回归;阿罗不可能定理之适用条件:投票式的集体选择;阿罗不可能定理之原因:序数效用规则无法揭示人际效用比较信息,因为人际效用具有不可比性;为此,需向功利主义和基数效用论回归;1970年在“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一文中提出“森不可能定理”;其核心是以序数效用为基础的帕累托准则和帕累托所主张的自由主义原则相互冲突,因为帕累托最优假设并没有为个人空间提供保护,而这和穆勒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相悖,但是,从现实道德准则出发,这两个准则都是正确的,故,唯一出问题的地方就在于新福利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即序数效用论;森在《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中关注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的目标与社会成员的偏好与意向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即社会选择和公共政策判断对社会成员偏好的依赖关系;一方面集体选择规则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的偏好结构,另一方面个体偏好以依赖于社会特性;为此,要分析社会选择顺序必须理解个人偏好的关系;但是,在构建个人偏好函数时,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贫困与饥荒》;1981年出版了《贫困与饥饿:关于权利和剥夺的论文》;饥荒之原因并非食物短缺,而是人们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只有从权利体系来理解贫困与饥荒才能把握问题之实质;森认为,贫困在本质上就是不平等,或所谓的“相对剥夺”;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1987年出版《伦理学与经济学》;将伦理学议题重新带入主流经济学之中,并对经济行为与道德、经济学与道德哲学以及自由与结果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1999年出版《作为自由的发展》;第四节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一、福利经济学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1、通过社会计划在不同人群的利益之间实现均衡;2、政策推行过程中采用投票的方式来实现公平;3、对集体决策进行必要的评估;二、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1、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2、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3、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三、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与实践的影响1、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的影响2、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社会福利实践的影响。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第一篇: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总结(社会工作专业的童鞋可以看看)社会福利:广义,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社会福利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的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集体责任”。
分类:残补型,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型,是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福利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从而维护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1社保的重点在于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即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福利的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幸福,也关注精神生活幸福。
2社保注重操作性制度层面的东西,归结为一些具体和现实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带有更多的行政取向安排。
社福更是理论与价值观的引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政策和制度理想追求,为社保提供理念支持。
3社保是从现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安全保障方面着眼,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社福还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
社福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面性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济贫法》:标志着社福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
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思想一、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别不在于结论而在于分析工具的不同,旧福利经济学即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分析工具,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是以序数效用论作为分析工具,两派一直都是以追求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围绕着公平和效率两大主题展开论战。
福利经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精神,如社会中的贫困者需要救助、公民的生存与发展该有所保障、社会的潜在危险应该排除、由于非自我原因的损坏应该得到补偿等,不仅为人们普遍认可,也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及不断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建议,并且在实践中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规范,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可谓相当深远。
1.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其收入均等化、国家干预论等观点及转移支付主张,对世界各国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实行有利于穷人的社会福利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从总体上看,造成贫困的原因中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所以,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是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如其均等化和国家干预观点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影响重大。
2.新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虽然新福利经济学更多的是关于效率问题的研究,但它与强调公平分配的福利制度不仅不矛盾,而且新福利经济学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为社会福利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以效率为目标,从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福利问题,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福利政策的经济意义。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及资源的稀缺性,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及社会转型变革时期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贫穷等社会现象,并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强调物资资源的配置,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配置。
这使得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更加关注于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两极分化严重是大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这使得注重效率的同时公平的实现显得更加重要。
(完整版)社会福利思想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原创钱宁主编
绪论★社会福利的概念:(名词解释)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名词解释)(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a.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b。
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正义,他强调要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使穷人或弱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具有全民性,而且扩大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社会福利不设先决条件,它只要求受照顾者是属于本国的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
就此而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工资"提供给国民的,它不计功利,也不要求实物和金钱方面的回报,而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给予公民的服务和帮助。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点:(1)意识形态性。
从根本上讲,社会福利思想是思想家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福利的制度、政策和问题的根本观点,因此,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来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关键词:福利经济;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现实意义一、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
A.C.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现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原本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研究趋向,导致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之后的福利经济学则为新福利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美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帕累托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分析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工具。
二、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国民所得最大化要求资源配置最优化庞古运用独创的边际社会净产品(MSNP)和边际私人净产品(MSNP)的观点,分析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只有当边际社会净产品的所有用处得到使用时,国民所得才能最大化,而当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出现差异时,国民所得就不能最大化。
限定该结论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任何再分配都产生交易成本。
二是指导减少转移成本和增加流动性的行为,如果信息不充分,有可能把资本和劳动力配置到低生产率的部门,使其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是由于政府对这些行为的补贴增加纳税者的负担,只有当私人部门无法改善流动性或信息时,该定论才是恰当的。
边际私人净产品与边际社会净产品之间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对那些没有使用某种资源的人来说,其中部分边际产品从正向或反向变化了。
当边际社会净产品与边际私人净产品相等时,才会有理想状态的产出。
在那些有一个或多个卖者的行业里,庇古认为实际产量一般来说要低于其理想产量。
福利经济学述评
福利经济学述评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最大福利的学科。
在当今社会,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综述、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福利经济学以效用和福利为基本概念,旨在寻找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社会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其中,效用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而福利则是指社会成员因拥有某种资源或能力而获得的福利水平。
在福利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优化是提高社会福利的关键。
二、福利经济学的理论综述福利经济学有许多重要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涓滴理论、平等分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涓滴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会带来益处,这些好处会逐渐渗透到各个阶层,最终惠及所有人。
平等分配理论则资源的公平分配,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经济的长期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三、福利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时,会参考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以实现更公平、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此外,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选择投资项目时,也会考虑福利经济学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福利经济学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福利经济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进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但也可能带来就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全球化可能会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也可能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
气候变化可能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也将对福利经济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面对这些挑战,福利经济学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和程度,探讨适应新形势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安排。
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福利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上也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福利与福利经济学的贡献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福利与福利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作为一门探讨资源配置和人类行为的学科,对于社会福利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西方经济学,以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社会福利的实现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与评价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对其成员的福祉与利益的关注和关怀。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福利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福利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提出。
首先,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以最大化社会总效用为目标的社会福利概念。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仅关注个体收入和物质福利,还应包括对于社会总体福祉的考虑。
他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的原理,强调了社会福利政策应当注重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效用最大化。
其次,西方经济学倡导了一种新的社会福利评价方法,即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通过对个体收益和社会成本的分析,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其中,斯图尔特·米尔和托芬·斯滕伯格提出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等概念,用于评价经济政策对于个体福利的影响;而阿尔·希克斯则提出了“补偿准则”,以此评价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二、市场失灵与社会福利的纠正西方经济学对于市场失灵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社会福利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回应社会需求。
西方经济学对于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方经济学将市场失灵归结为信息不对称。
乔治·阿克洛夫与迈克尔·斯泰格利茨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的概念,表明市场参与方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存在不对等。
从而导致市场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西方经济学指出市场垄断与寡头垄断的存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亚当·斯密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市场因为缺乏有效竞争机制,价格和数量无法达到最优水平,从而影响社会福利。
第四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福利最大化
• 1、福利最大化是国民收入或物质财富的最大 值——旧福利经济学 • 福利最大化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 效率的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 • 2、个人福利的最大化=私人物品消费者剩余 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公共物品消费 者剩余的最大化
第二节
早期(旧)福利经济学
• 1、重视经济福利 • 2、在效用论上主张基数效用,并把计量 的方法用于对经济福利的测量 • 3、主要代表人物:庇古
–从生产角度而言,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使总实际收入增 长; –任何使实际收入的增加的变革都是好的变革; –是一种假想的补偿,实际补偿由受益者决定。
讨论
•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 2、举例来说:如果经济政策的改变使得有 些人得益1200元,而使得另一些人受损 1000元,则通过假想补偿的办法,得失相 抵,结果全社会福利仍然增加了200元。根 据上述例子分析卡尔多补偿标准的特点。
效用理论类型
主要观点
假设条件
分析工具
经济学家
基数效用论
效用可计量
苛刻
边际效用
马歇尔
序数效用论
效用可比较
宽松
无差异曲线
希克斯
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异。
• 由上图可见: • 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 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 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社会福利
• 社会福利:不是简单的个人福利的总 和,而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它是指 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资源配置和个人效 用实现的结果。因此,它不仅取决于经 济发展程度,也受到政治制度的制约。
效用
福利经济学及其影响
2、阿玛蒂亚· 森
A、提出以能力为中心的幸福观,能力是效用的重 要来源。 B、贫困本质是不平等,贫困原因是权利被剥夺, 不能有效控制与支配资源
C、发展是扩大人们享有真正自由的过程,贫困是 人们可行能力的剥夺,自由是种社会承诺,要实 现个人责任,必须获得实质自由和机会。自由是 实现责任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个人收入与福利无直接关系,人福利欲望是无法满足 的,否定收入均等化措施。
四、社会选择理论——当代福 利经济学
1、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 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 归纳成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 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而人们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 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得出包括社会经济所 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中每个人对各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偏好,由于获 得信息的差异和利益的矛盾,每个人的偏好显然是 不同的。如何把有差异的个人偏好汇集成一个最终 的社会偏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选择问题。
福利经济学最终目标 ——社会福利最大化 和资源配置效率最高
一个社会成员或者更多的处境被改善又没有成员的处境 被恶化,社会福利就增加了——帕累托改进
1、内容
二、旧福利经济学——庇古的福 利思想
(1)福利分为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经济福利可以计量,社会福利 难以计量,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有决定性影响;
(2)个人福利可以计量,人们追求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是物的效用, 可以以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 (3)坚持正义原则,主张收入均等化。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制约, 富人的部分货币应转移给穷人,才会增加效用,增加国民收入量。 (4)适度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最大值。其条件 是国家征税或财政补贴来实现“边际私人纯产品”和“边际社会 纯产品”相等。 庇古社会福利函数式 W=W(U1+U 2+… … + Un)W——福利,U——效用。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福利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支学科。
它主要关注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福祉,以及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和配置问题。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福利,包括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旨在通过分析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原理和机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经济学主张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帮助他们制定更加公平和有效的政策。
在现代社会,政府通常承担着改善社会福利的责任,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政府提供了科学依据。
比如,在消除贫困和减少贫富差距的问题上,福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帮助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如社会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等。
其次,福利经济学对于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和配置起到了指导作用。
社会福利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通过研究效用函数和需求曲线等经济学工具,提出了一些关于资源分配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
比如,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福利经济学主张将资源分配给效用较低的人群,以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再次,福利经济学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评估和改进提供了参考。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使得政府能够评估不同政策的社会成本和效益,从而指导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福利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和模型分析,为政府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评估和决策工具。
最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福利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问题密切相关,社会福利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种价值观。
福利经济学通过对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分析,促进了对社会福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分支,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提高整体社会福利,并寻求适当的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制定社会政策和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的几个方面。
首先,福利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的失灵问题。
福利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经济的各种不完美和失灵,揭示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果。
例如,市场经济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完全有效。
福利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上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其次,福利经济学推动了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和优化。
社会福利函数是衡量社会福利的指标,福利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构建和优化,寻求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方法。
福利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顶层理论、无差别公共选择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衡量社会福利提供了工具和方法,对于制定社会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福利经济学强调社会正义和公平。
福利经济学家关注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问题,认为不平等对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平分配和社会正义的理论,例如,纳什均衡、Rawls的差别原则等。
这些理论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参考和指导,对于改善社会福利具有积极影响。
最后,福利经济学强调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建立。
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福利不应该只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而应该是社会制度的核心目标。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纳什均衡的重新定义、福利最大化原则等。
这些理论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揭示市场失灵问题,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的构建和优化方法,关注社会正义和公平问题,以及强调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建立,福利经济学对于制定社会政策和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具有积极影响。
第七讲福利经济学共95页PPT资料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 帕累托标准:
o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优 于另一种,而没有人认为其劣于另一种, 则从全社会来看该种状态也较优。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经典精英理论的 创始人,社会系统论的代表人物
•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年7月15日 - 1923年8月19日),意
我们可以发现:
• 交换是有好处的,但不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无差异曲 线相切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等的,分配处于帕累 托最优状态。
• 两组无差异曲线的所有切点都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 帕累托最优分配发生在交换将使某个人境况变坏的时候。 • 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在契约线上,
(二)福利经济学是规范(normative)经济学
1、实证(positive):描述经济事实和行为,研究是什 么和不是什么 2、包括道德和价值判断,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经济 事实和经济标准是好还是坏 (1)早期:个人的行为目的是求得最大满足;社会福利 是 所有个人满足的总和
4
(2)后期:个人是他自己福利的唯一判断者;社会福利 取决于组成社会的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状 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 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3、具有规范性和实证性(福利经济学)
盒子的水平长度表示X的数量,垂直高度表示Y的数量。从
OA水平向右是消费者A对第一种商品X的消费量XA,垂直向上是 它对第二种商品y的消费量YA。从0B水平向左是消费者B对X的 消费量XB,垂直向下是它对第二种商品Y的消费量YB。
(2)、分析过程
以OA和OB为原点画出A和B的无差异曲线。可 以看出,如果初始的产品分配在两条无差异曲线 的切点上,则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连 接切点的轨迹,叫做交换的契约曲线。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个人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的数学公式:
U=U(q1,q2,q3......qm;a1) 其中,U代表主观效用, qm代表个人所消费的m个
商品和劳务;a1代表个人工作的努力程度。
个人福利最大化是个人主观效用的总和,它是由个人消费所 带来的满足程度和工作努力程度决定的,个人消费满足程度越 大,正效用也越大;与此同时,个人工作越努力,付出的时间 与精力越多,也就越可能获得更多的金钱或物质。但由于个人 工作越辛苦,越容易产生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损耗,个人失去享 受幸福的时间和机会也就越少,所以负效用也就越多。二者综 合起来就是个人所获得的总效用。
好的社会选择不仅需要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同 时也需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实现效率和平等的 均衡关系。在给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选择一般 必须确定制度安排的优先性。
社会选择的机制问题
从不同个体的偏好出发,最后实现社会的最优,
是新福利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就社会 选择两种机制的制度安排来说,有很多问题都将在 不同方面对福利结果产生影响。 在公共政策领域,一个主要针对下层社会福利的政 策方案很可能得不到中上层社会中的选民的支持。
福利经济学通过“福利”和“效用”两个概念,试图解释 并说明个人动机和社会选择之间可能实现的利益均衡。
评价客体是否有效用:
客体本身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
主体是否具有消费这种客体的欲望和需要。
效用是与主体的需要和欲望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主 观心理评价。
(一)福利的经济学内涵
简单言之,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它可以是有形 的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面的 正面的反应。福利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具有相 对性。
4.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当私人边际净产值等于社会边际净产值时, 社会资源会达到最优配置状态,社会经济福 利会增加。
从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看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从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看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从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角度看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其理论中提出:首先,在福利的分类上,庇古认为福利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一类是指“社会福利“,另一类是指”经济福利“。
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他坚持正义的原则,强调收入的均等化,主张应将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
暨减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以德国为例,20世纪20年代,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垮台和议会民主制共和国的建立,魏玛共和国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最显著的是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行。
在1924年以后,传统的医疗、养老、残疾—工伤三大保险制开始重新运转和扩展;1927年,德国颁布了《劳动介绍与失业保险法》,德国的“福利国家”政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德国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恢复缓慢,但是魏玛政府推行的“福利国家”政策还是对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纳尔·罗宾斯表达了对庇古的批判,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福利经济学的争论,直到1939年新福利经济学的建立。
同旧福利经济学相比,新福利经济学家更关心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用满足最大化等一些核心问题,使政府在推行社会公共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同时更要兼顾资源配置,效率优先,暨“福利最大化”原则。
19世纪末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最优”原则,结合新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样可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出台产生影响,比如政府对NGO(非政府组织)和NPO(非盈利组织)的扶持。
在现阶段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NGO组织与NPO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是对政府社会福利资源调节能力不足的有力补充。
那么政府改变既有公共政策,出台新的公共政策鼓励和扶持NGO组织与NPO组织,也就顺理成章。
比如中国政府。
1987年,阿马蒂亚·森出版了《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重新将伦理学的议题带入到主流经济学学说中。
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思想选择题社会福利的含义广义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每个成员的生活需求,并增进其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以及潜能发展等。
狭义角度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二分法:一、剩余性福利,二、制度性福利社会福利的三分法:一、剩余性福利二,财政福利三,职业福利社会福利思想的含义:人们关于社会福利现象的认识和想法,包括有关社会福利的一些零散观点,也包括较为系统的学说和理论。
这些思想既是社会福利这一现象在人们意识当中的主观反映,又对社会福利的时间产生指导和影响作用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和逻辑学基本原理指导社会福利思想研究。
具体方法:1、分类研究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2、文献研究法3、批判反思的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种社会模式之比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社会阶级结构等级森严并世袭等级松散,中产阶级为主导统治者哲学王中产阶级政体君主专权的人治民主立法的法治财产、家庭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共有、财产私有,保留家庭妇孺公有男女平等完全平等不完全平等教育贵族教育公办、平等教育基督教社会福利思想(1)原始基督教产生(2)原始基督教的主要内容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宣扬忍耐和顺从(3)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与宗教神学、经院哲学和封建文化不同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世俗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本质内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逐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观念被称为“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反对神权对人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理性、价值、和尊严2、反对守贫斥富的财富观,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财富3、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提倡人们去追求世俗幸福生活。
第八讲福利经济学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2.无差异曲线 ❖ 无差异曲线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次序进行排列。一个消费者在已
知其收入和两种商品价格的情况下,仅仅购买和消费这两种商品,他就可 以在收入水平这一购买预算的约束下,对两种商品的购买进行若干组合, 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这些组合连成一条单一的无差异曲线。在这条曲线 的各个点上所代表的商品组合,都使消费者得到同等程度的满足,即对消 费者是无差异的。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 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 每个人都是其利益的最后决定者。从某种程度上说, 为满足自我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时一个理性的决定。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个体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 大化,如果个体的目标实现,则社会利益也就自然 达到最大化。但是,在一个社会里,人的利己行为 会受到约束,而基于社会团结的利他行为总是在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德上加以肯定推崇。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 帕累托(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 家、新福利经济学创始人。
❖ 帕累托认为,在经济福利中对最适度行为的研究, 或者说对消费和生产的最适度条件实现的研究,是 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 帕累托将最适度的行为与完全竞争下的一般均衡结 合起来考察,在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序数效 用论和无差异曲线。
❖ 帕累托还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生产领域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 帕累托用无差异曲线坐标图将“帕累托最优”图形化。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 帕累托认为,只要生产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化,社 会福利也就实现了最大化。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的 剥削作辩护,保护资本家的既得利益。因为它旨在 说明,生产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 化,其中包括资本家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在此情形 下要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改善劳动者的福利是对社 会有害的,因而是不现实的。
福利经济学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福利经济学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福利经济学这门学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是为了提高人类福利,为各种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服务。
本文将从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探讨在现代社会中福利经济学的应用。
福利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为了提高人类福利而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学科。
福利经济学理论主要是基于社会福利函数理论,这一理论主张用来衡量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指标,将所有个人的福利加总。
这个指标往往被称作社会总收益。
在福利经济学中,组成社会总收益的个人福利是一个重要的对象。
通常认为,意愿满足度法和边际效用机制是衡量个人福利的有效工具。
福利经济学中的社会总收益,是由个人福利加总而成的。
个人福利是由收入、就业机会、劳动条件、健康、教育、生活环境、文化、信仰等一系列因素构成。
福利经济学通过这些因素创造一个与全社会相关的整体社会福利指标。
从表面上看,社会总收益几乎是社会福利的量化衡量。
在福利经济学理论中,提高社会总收益是各种政策的出发点。
福利经济学的应用福利经济学不仅在政策的制定上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私人投资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福利经济学在政治科学、公共管理、金融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政治科学中,福利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政治经济学家研究如何创造更公平、更可持续、更稳定的社会。
只要社会总收益得到提升,就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公共财富。
福利经济学可以根据社会平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等指标,评估社会福利,以达到公共利益优化的目的。
在公共管理上,福利经济学可以帮助管理者为公共资源的使用设计公正的原则和政策。
福利经济学常用于评估公共政策的贡献,尤其是在紧缩预算时,优先给予公共资源提供者更多的保障。
目前许多政府部门都在使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从而优化各种政策措施,公共服务向具有平等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方向发展。
在金融领域,福利经济学的应用帮助金融机构增加其社会责任和美誉度。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重点整理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题目集锦社会福利思想中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基本的对立是个人主义福利观与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
个人主义福利观的观点:它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
集体主义的观点是把福利看作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不测时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各种新的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切都需要集体协助。
因为,需要发展社会的福利功能,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对待。
②在道德选择上是公平与效率谁具有伦理学的优先性的问题,也表现为政治上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与社会的平等和公正谁更为根本的问题。
③从政治争论的方面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关于平等和自由谁更优先的争论。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维护基本人权——基本生活需要、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使人们拥有平等的权利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不公正的。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①人道主义思想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由慈善救济转变为制度化福利,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哲学基础,除了人道主义的要求之外,还包括了公民权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
它把社会福利上升为普遍的人权要求,从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的实现来看待社会福利的价值,从而使社会福利具有了更为全面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正义的含义。
②公民权利的观念在现代社会福利的理论与实践中,公民权利观念的确立,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变革。
它把社会福利从一般道德的要求,提升到了政治道德的高度,使福利脱离了慈善救济的人道关怀的局限性,变成人人拥有的经济与社会权利。
③福利国家及其局限社会福利思想从人道主义到公民权利的转变,福利国家的建立,反映了现代社会关于民主和人权的政治意识,以及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日常生活层面,变成制度化的要求和人们普遍实践的内容。
④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持各种福利价值观的理论互相开展了激烈的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员:孙海港隋春阳
一、引言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
福利经济学在近的发展使其地位日益变得重要,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及其决策者对效率、公平与制度安排之间关系问题的考虑,也促使经济政策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影响了不同制度下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进程。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理论重点解决的问题无非是如何在公平和效益的博弈中最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福利。
在福利经济学的不断演进中,我们必须不断汲取思想营养才能使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时刻保持创新,使社会福利事业更加完善。
二、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别不在于结论而在于分析工具的不同,旧福利经济学即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分析工具,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是以序数效用论作为分析工具,两派一直都是以追求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围绕着公平和效率两大主题展开论战。
福利经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精神,如社会中的贫困者需要救助、公民的生存与发展该有所保障、社会的潜在危险应该排除、由于非自我原因的损坏应该得到补偿等,不仅为人们普遍认可,也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及不断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建议,并且在实践中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规范,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可谓相当深远。
1.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其收入均等化、国家干预论等观点及转移支付主张,对世界各国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实行有利于穷人的社会福利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从总体上看,造成贫困的原因中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所以,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是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此外,庇古还对穷人享受富人转移的福利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他认为,不论是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措施,都要防止懒惰和浪费,以便做到投资于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
庇古反对对穷人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在实行补贴时应有以下条件,即先确定受补者自己挣得生活费用的能力,再给予补贴。
否则,那就会使某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完全依靠救济。
这些原则也是各国在设计社会福利制度和对传统社会救济措施进行改革时所追求的
目标。
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如其均等化和国家干预观点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影响重大。
2.新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虽然新福利经济学更多的是关于效率问题的研究,但它与强调公平分配的福利制度不仅不矛盾,而且新福利经济学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为社会福利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以效率为目标,从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福利问题,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福利政策的经济意义。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及资源的稀缺性,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及社会转型变革时期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贫穷等社会现象,并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强调物资资源的配置,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配置。
这使得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更加关注于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两极分化严重是大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这使得注重效率的同时公平的实现显得更加重要。
另外,新福利经济学同样支持社会福利的设立应防止“养懒汉”的思想。
根据序数效用论,社会福利的受益者在享受到过高的福利使会不愿意参加工作,因为参加工作所拥有的生活还不如只参加救助的生活水平。
因此,社会福利制度的设计应能防止受助者形成长期福利依赖的思想,鼓励受助者自立。
补偿原理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出现一方得利、一方受损的现象,因而国家应通过赋税政策来予以调节,从受益者那里取走一部分补偿受损者。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也认为,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进入“合理的”收入分配。
因此,补偿原理和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均为国家通过经济干预措施来获得社会福利的资金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根据阿马蒂亚·森对新福利经济学发展,我们不仅可以分析出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缺陷,且能为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提出新的原则。
森认为传统的贫困指数(以一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份额作为衡量指标)仅仅反映了多数人生活状态的平均数,忽视了贫穷群体内部的不同贫困程度和福利分配的状态,难以科学地反映许多人仍然一贫如洗的事实。
根据森的见解,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使一定的资源就象经过漏斗一样进行分配”的制度,既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没有遵循福利最大化的分配原则。
因为,这种制度针对的是所有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但是最贫穷的穷人却无法从中收益。
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福利扩散了,而对最悲惨的特殊群体的救助却远远不足,因而,应该实行具有“选择性”和“瞄准性”的福利政策,对贫困进行更为直接的打击。
由于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福利制度实施的根本目标,而贫困的显著表现是收入的缺乏,因此以往消除贫困的社会福利政策也主要体现为各种形式的现金收入再分配,
这种做法仅仅保障了救助对象的生存。
现实中,贫困者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低下,他们还可能面临“许多其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决策自由,丧失了其他人可以享受的一些机会,包括经济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由于长期脱离工作造成技术生疏和信心低下;体弱多病甚至死亡;丧失积极性;人际关系及家庭生活损失;社会价值与责任感下降;等等”。
而社会参与能力的下降实际构成了社会排斥,并有可能陷入长久的恶性循环。
现金收入再分配只能维持现状,而不能打破贫穷的循环。
因而十分有必要区别收入贫困与能力贫困的差异,将社会福利实施的目的从克服收入贫困上升到消除能力贫困,救助与发展相结合,提升救助对象的社会参与能力,协助他们自立、自强,最终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
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思想促进了对现代福利道德观念与实践的结合
总体来说,福利经济学对象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深远,其现实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第二,福利经济学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第三,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的深入认识:第四,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
四、结论与启示
一种制度要想发展改革就必须从其从思想渊源中获得动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面临着众多挑战,其中建立并完善中国的福利制度是中国一大重要挑战。
中国福利制度的完善必须时刻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中吸取精神与制度精髓并时刻关注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作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的组成部分,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制度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影响深远,中国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福利体系即必须时刻关注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从中吸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