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变革。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清晰的概述。
它从古代的经典著作开始,如《诗经》和《楚辞》,然后逐步介绍了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这本书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研究,展示了中国文学的多元性。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也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文学与历史、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它指出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受到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联系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最后,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诠释和批评。
作者对不同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学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总的来说,《剑桥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
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爱好者的一本宝贵的参考书,也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
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
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
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
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
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
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
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历史的著作,作者对于这一
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政治局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
国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各种政治运动和革命活动此起彼伏。
作者通过对清政府的统治方式、官员体系和政治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政治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作者对晚清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
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困苦。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税收制度、贸易状况和经济改革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作者还对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
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人口结构、教育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使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我对中国晚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晚清历史的窗户,也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也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未来。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心得体会近日阅读了《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透过一个个历史事件领略了一个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沉浮,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我们吸取好的经验做法,反思那些惨痛的教训。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借历史事件来反思教育中的不当,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推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层次,学生、教师、普通工人、公司职员,都应该学习历史,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开设历史课程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当成了副科,功利主义过重,存在应试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教师只是针对知识点在教,教学观念落后,手段单一,并不注重历史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不高。
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让全社会都关心历史,重视历史。
历史教育包含了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教育,社会教育,人与自然教育等,历史能很好的呈现国情,文化、军事制度发展,学习和研究历史,能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历史认同感。
二是改善历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要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体验课,如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开展辩证讨论,引导学生以当时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思考问题。
其次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阅读。
再次是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历史的关系,学习历史,融入生活。
最后在是可以实施的条件下进行戏剧表演、角色表演等,增加趣味性。
三是教师素养问题。
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博古通今,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四是学校要不断完善体系,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学科教研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作为一名教师,要加强历史教育,引导学生学历史,知国、爱国、报国,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思想。
应该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的再统一1.对中国再统一的思考这次的统一是否是又一次所谓的“王朝更迭”?从探求根源到统一的历史传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中国特有的民族主义。
历史上建立王朝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各方面的操作方式。
但随着它的控制的扩大,它很快达到了只有借助于官僚行政制度才能巩固和维持的程度。
综上所述,过去建立王朝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容易具有期待和欢迎恢复中央集权的倾向。
2.现代化的作用不同文化的民族在他们各自的文化价值和继承的制度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的影响下,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对待现代化和利用现代技术。
我们不得不采取结构论的立场,即中国社会建立在这样的古老结构的基础之上,其社会秩序和政治价值观根深蒂固,迅速的变化也难以很快地改变他们。
中国的革命领导人选择了一条建立新中国的最容易的道路,办法是在继承下来的最高权力的结构中,保持受过信仰熏陶的官僚集团和能使中国社会井井有条的普遍存在的正统观念。
3.地方控制的问题由于必须吸收军阀时代的军队和官员,一度革命的国民党就成了机会主义和趋炎附势者的的不二选择,蒋介石则设法把自己的政权建立在现代军队和效忠他个人的追随者的基础之上。
第二章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1.初期的成就——上层精英(领导层)的稳定一个潜在的分裂根源是党内精英(其实我还是更习惯称他们为党的领导人们)之间革命经历的多样性。
虽然被更大的斗争团结起来,但参加不同革命事件和组织的人同时发展了他们自己个人的关系网络和集团特性。
另一个从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紧张关系的根源是处于顶端的中共精英之间不同的个性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摩擦。
2.毛泽东的作用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以及1949——1957的一系列重大行动。
总之,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人对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有高度的使命感,都敏锐地意识到党的政策受到的种种客观限制,都有在“左”的冒进和“右”的保守的之间保持平衡的决心。
3.苏联模式——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党的领导人1957年以后认清了与苏联道路决裂的必要形式,他们完全有能力这样做,虽然许多苏联影响不可避免地继续存在。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孙根林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
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
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
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
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
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
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
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
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
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
《剑桥中国隋唐史》我
谈谈《剑桥中国隋唐史》在老师的力荐下我兴致勃勃地读完了《剑桥中国隋唐史》。
我们知道《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
而《剑桥中国隋唐史》是该众书的第3卷,主要论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风云,是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
原书是于1979年在伦敦出版的。
这本充满了智慧的而又严谨有加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剑桥中国隋唐史》全书分为十章。
分别是《导言》,《隋朝(581-617年)》,《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高宗(649-683年在位)与武后:继承人与篡位者》,《武后、中宗和睿宗的统治(684-712年)》,《玄宗(712-756年在位)》,《中唐和晚唐的宫廷和地方》,《晚唐的宫廷政治》和《唐朝之灭亡财政问题、乡村的动荡和民众叛乱》等部分。
正如李斌成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译本前言中说到:“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可自成一家之言。
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整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
例如对于隋炀帝其人,历来被封建史家贬为庸庸碌碌一事无成的残暴君王。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学者肯定了他营建东都、开凿京杭大运运河、完善科举制度、开拓并巩固隋帝国的疆域等事迹,但总的来说,仍是褒扬多于贬低。
出人意料的是本书却给炀帝以极高的客观评价。
尽管作者也承认炀帝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但并不认为他是中国帝王中是最坏的。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其实他并不比别的皇帝更暴虐。
反而炀帝很有才能,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散文家,还有点像政治美学家,很适合巩固其父开创的伟业。
本书认为,在589年平陈时,他在建康的行为堪称模范。
其后他在促进南北文化再统一,向北方介绍南方佛教传统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读后感《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规模宏大,共分为15卷。
它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是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权威著作。
当然,由于立场和切入视角和中国人差距较大,尤其是对中国地域的划分,所以评价褒贬不一,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独特视角。
由于本书规模过大、时间有限,我只选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晚清卷印象最为深刻。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的介绍入手,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和剖析了历史的进程。
通过不同是视角,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各个事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也让我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传统上,我们认为晚清时期主要是以广大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两条主线为线索,而该书有了一些其他更加新颖的认识。
首先,是在人民对待西方的技术水平和军事水平观念的改变。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方的技术军事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根本无法再战争中取胜;而不是因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屈辱卖国。
真正属于武器旗鼓相当的战争,当属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远非表示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多的是当时中国政治体制内部根深蒂固的各种因素,中国需要做出更大的改革来使完成自己“独立自强”的使命!其次,对于《南京条约》的看法,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生活。
而在现代人眼中,“最惠国待遇”已经从一种不平等关系转变成了国家经济体互利互惠的条约协定关税,早先中国在广州的航商贸易,并未有明确的税额,全然是一笔糊涂账,而且往往为内务府所控制,而协定关税后,则使清帝国的收入大大增加。
而后期,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协定关税才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素。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笔记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笔记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是西方学者集体写作的一套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型学术著作,基本反映了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粗读《剑桥中国晚清史》后,使人豁然开朗: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清朝封闭的国门,出现了清朝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特权阶层,特权阶层的扩张、分化、重组、分裂,最终导致了晚清的灭亡。
一方面,特权阶层的扩张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当于现在的民营企业)的发展遭到沉重的压抑和打击,使更多手工业者、半手工业者等沦为无产者,加入了反政府力量的大军。
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分化、分裂,中央集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强势,使清政府的整体统治力量减弱。
彼强此弱,两方面力量对比的翻盘,终于使清朝灭亡。
中国的,世界的。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是世界的民主化进程。
我不希望看到中国历史的轮回,循环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中。
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义务协助中国走向民主化。
在这个民主化协助过程中,战略上,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有绝对的长远眼光,不能图一时眼前利益让中国民企竞争垮掉,跨国公司应按国际分工、国际惯例运作。
战术上,一方面扶持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兴倡民主民权;另一方面,大力打压中国的特权势力,迫使中国精简官僚机构。
官僚特权势力的扩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b]中国漫长封建历史的轮回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每次“改革开放”后的特权扩展。
[\/b]中国地处亚洲腹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中国发展了、民主了,世界也就发展了、民主了。
美国奉行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创造性发展模式,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模式。
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方面说,中国的明天,也是美国的明天…。
中美两国人民终将走在一起。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读后感1500字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读后感1500字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
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丛书的第4卷(即《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将在以后出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读后感唐朝为什么强盛,我是带着这个问题翻开这本大部头的。
全书六十八万五千字读下来感觉如坠云雾,权且强行总结一波如下。
唐朝的崛起首先得益于突厥的衰落。
北方的蛮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噩梦,唐朝的建立正赶上突厥帝国的奔溃。
没有了狼一样的对手,唐朝才能有所作为。
唐朝也是宝贵遗产的继承者。
隋朝老杨家给修好了京杭运河,科举制度,府兵制,三省六部的政府架构,还有律法。
这些唐朝都是拿来就用。
另外,隋朝的实践和失败也给了唐朝很大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其他大家族势力的警惕。
李家作为篡位者,绝不会允许其他的大家族威胁李家的统治。
这使得中央集权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这也是唐帝国崛起的必要条件。
南北朝至隋一直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隋唐统治阶级本就是汉化的少数民族。
文化上给汉人农耕文明注入了一些尚武的精神。
通婚也使的唐人在基因上更有优势。
这样看唐初的人才辈出就不足为奇。
技术上的发展也促成了一些里程碑式的变化。
长江流域农业发展已经逐渐超过北方,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北方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运贸易也在技术支持下更加繁荣。
以上是唐朝强盛的原因。
它可以被总结为各种优势因素的碰到了一起,结果使唐朝产生了超常规的发展。
同时这种发展也带了了新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对早熟的唐朝来说也过于困难了。
它们直接导致了唐朝走向衰落。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军队和政府的关系。
由于唐的扩张策略,强大的边防军不可或缺。
而边防军领导也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利去指挥战斗。
限于当时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军队又是由当地供给。
这就使军队成为一种很不确定的力量。
安史之乱就是这个问题的爆发。
第二个问题是经济上的。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次培训我们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到胡适老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再到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可以说是一次读史之旅,本次读史之旅一路走来,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认识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角度各不相同,既有国史大家基于爱国爱史的温情表述,也有西方汉学专家站在西方角度的观察,特别是晚清一段在外力干扰下被压迫和自强的屈辱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
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的影响。
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禁想到“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历史学家总结近代中国历史的得出的经验教训。
纵观中国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无数的事例都告诫着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想为了教书而教书,在教学的时候,如果一些课文跟历史有关或者涉及历史中的某件事,那么我会跟学生讲一讲那个历史事件,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先给学生们看圆明园毁灭以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所说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其次,又给学生讲述了关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造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有三:一是清王朝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是圆明园毁灭悲剧的根源,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万古不破的真理。
其二英法联军掠夺、洗劫、纵火焚烧,充分暴露了其帝国主义列强贪婪的侵略本性;其三是中国的强盗、北洋政府加剧了圆明园的毁灭。
剑桥中国秦汉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秦汉史读后感
历史特别的有意思,在看完了中国通史和哈佛中国史后开始啃读剑桥中国史,仅为兴趣,乐此不疲。
要想还原真实的历史特别的难,得有考古支持和文献支撑。
秦朝历史基本以史记等文献支撑,而这些文献会带有作者的主观偏见和后人的修改,所以历史的乐趣就在以此,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大家们观点各异,中国本土和西方学者的观点也迥然不同,但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之心却是一样的。
读史可以明今,看着这一个个名垂千史之人甚为有趣。
第一章。
秦国的强盛源于以下要素:地理位置使得秦易守难攻,同时身处边陲不停交战,有效训练了军队(崇尚武德)。
郑国渠的修建使农业发展顺利。
秦不属于文化中心,更容易制定推进激进的改革,任用外来人才,商鞅的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统一度量,颁布法令,令行禁止。
同时孝公、惠文王、昭襄王比较长寿,为秦始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合集)读后感1500字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合集)读后感1500字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7卷的中译本。
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主要魔术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合集)读后感读明史有感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简要读了明史。
创业阶段,朱元璋通过对人才的充分利用,准确判断所处环境,能够较快的打败对手,包括当时的元政府和其他造反者。
如果将造反类比于现在的创业,朱元璋,所处的社会环境提供了造反传业的机会和可能性。
即使朱元璋不成功,也会有其他人。
元政府,过度的压迫,加之内部贪污腐败,必然导致汉族的造反。
在造反初期,元政府内部的混乱,包括不同派系间的争斗,贪污腐败,对地方控制的衰败,都为造反者提供了时间,造反者有时间和机会,完成各自的原始积累。
当各地造反者基本形成割据之势,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
与此同时,元政府,仍不能有效的控制未造反区域。
政府内部,各自为政,或者相互攻伐,或者偏于一方。
元政府,看似强大,实际上,可以实际调配的资源有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各地造反者壮大。
造反者中,朱元璋和陈友谅,较为突出,有统一天下的报复。
张世成部,做过尝试,在内部高级将领损失后,实际也是偏于一方。
其他各部,更是保守。
而朱和张,所占领位置,均属于人力物力较为充足的长江流域。
在相互攻伐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各自战斗力和对内部的控制力,在斗争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进而形成一个管理完善,战斗力强悍的政权。
尽管之前并无南方政权北伐统一天下的例子,但是南宋初期,岳飞的北伐,亦从侧面证明南方政权,如果组织和训练有方,仍能对骑兵造成较大伤害,蒙古骑兵,也非不可战胜。
再观明朝末年,特别是清兵入关后,当时的明朝政府,和元朝末年的政府十分类似。
尽管占有道德优势,但是各自为政。
皇帝只是名义上的领袖,无法控制各方势力。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是一部由英国剑桥大学中国近代史教授编写的中国史教材。
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剑桥大学的严谨学风和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
作者团队在这本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分析,使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剑桥中国史》的读后感。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的编写非常系统且具有逻辑性。
全书被分为十二个时期,从上古时代一直到当代,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叙述。
每个时期的开篇都给出了一个概述,对该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再详细展开叙述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并将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
其次,这本书对当代研究成果的引用非常广泛。
作者引用了许多中国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资料。
这些引用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可靠和权威,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参考文献深入了解相关的研究领域。
同时,作者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和思考。
第三,这本书着重强调了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中国历史是一个多元的历史,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经常提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观点和反应,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多样性,避免把中国历史简单地归结为某个特定的模式或成果。
最后,读完《剑桥中国史》后,我对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教材,更是一本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工具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同时,我也明白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历史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从教育的角度看晚清的没落——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物电11班 508号刘俊屏边县白云中心学校读完这本书,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认识,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对于造成晚清现象的种种原因书中也详细地做了分析,使我感触颇深。
本来晚清时期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来充盈国库,利用和西方的交流来提升科技实力甚至进行政治改革,从而使中国迅速崛起跟上西方列强的步伐,不至于挨打直至灭国。
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就是很好的例子。
诸多的原因造成了最后耻辱的历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从教育的角度试着分析一下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
一、晚清思想僵化迂腐的表现晚清时期全国上下包括王公大臣大都思想僵化迂腐,少有思想开明之人。
普通民众由于受教育较少可另当别论,但受过更多教育的各级官员及士子阶层好像思想更加的僵化和迂腐,以至于在和西方国家接触时毫无应变的准备和能力。
当时的清朝政府对西方情况知之甚少,还在也天朝上国自居极度地自大,对于西方的贸易开始只准许以纳贡的形势进行。
在鸦片战争前夕的对外政策中始终认为中国在战争中占有优势;它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它有贵重的商品可使外国人接受纳贡地位。
这种无知守旧,虚骄自大的思想造成了许多现在看了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对于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对对外国人根本不加区别一体看作是夷人。
1876年6月,英国怡和洋行不顾清廷的劝阻,擅自在上海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清政府觉得外国人在祖宗留下的土地上修筑铁路,有碍风水和面子,最后决定以28.5万两银子从怡和洋行手里买下吴淞铁路,并派人将铁路拆毁,抛于江海之中。
1881年,手握重权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为了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问题,修建了一条唐山至胥各庄全长只有11公里的铁路。
当铁路首次通车时,顽固派声称机车行驶会震动皇陵,李鸿章被逼得只好一度改用马拉车厢在铁路上行走,成为当时的奇闻。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是一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中国史专著,作者以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将中国悠久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从书中的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首先,书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书中详细介绍了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衰落,以及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官制和科举制度等内容。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特点,也明白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其次,书中对中国古代经济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发展状况。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和问题。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变迁,也明白了中国古代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再次,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发展和影响。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最后,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和评价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历史,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书中总结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评价和展望。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也明白了中国古代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总的来说,《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中国史专著,它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精品文档】剑桥中国史读后感-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读后感,中华上下五千年,怎么成长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剑桥中国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剑桥中国史读后感【1】《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
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
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
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
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
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
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
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剑桥中国史》一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权威参考书,内容详实全面,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20世纪初的各个历史时期。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叙述非常系统和全面。
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中国历史画卷。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文字发明等重要历史事件,也详细讲解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争、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的衰退和复兴,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等情况。
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论述非常客观,既让人感叹中国古代的辉煌,又让人深思中国历史的曲折与磨难。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文化和传统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剑桥中国史》对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比如儒学的兴起和影响、佛教的传入和发展、道家思想的兴起等等。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更加明白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这本书还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交互关系,从而使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最后,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和文化交融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
同时,我也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何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分析,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指引了方向。
总之,《剑桥中国史》是一本非常精彩和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
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 。
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
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
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
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
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
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
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规模更大,死伤也更为惨重,各国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不折手段。
在这种前提之下,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得以体现出来。
当然,铁制用具的军事应用并没有真正成为列国军事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当时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把铁制兵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之中,这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主要还是青铜兵器。
尽管如此,这个国家的军事成就却高于其他国家。
没有错,这个国家就是秦国。
秦国用它的青铜兵器征服了装备着铁制兵器的六国,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现当代提得比较多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推动了冶铁业,冶铁业促进了农业和军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人口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当年,人口必然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
但是,战争的加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的减少。
只是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战国时期的人口从总体上而言应该还是增加的。
毕竟,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而城市的建设相较于春秋时期也更加完善。
城市的建设往往以国都为核心,许多国家的国都在当时不
仅仅是该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
比较著名的城市有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等等。
城市的建设,意味着经济种类的扩大化。
城市以外的地方自然是农业发展的场所,而城市里则是工商业发展的优良场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闻名全国的商人,例如子贡(孔子的弟子之一)、陶朱公(原越国名臣范蠡),以及秦国统一全国之前的秦国相国吕不韦,这些都是一些很成功也很有名气的商人。
在没有统一政治力量控制的前提下,商人们可以比较自在地走南闯北,在各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意。
从某种角度讲,战国时期也堪称中国早期商业的黄金时期。
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值中国的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大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与其他学派思想相互批判、相互借鉴,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这就是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百家争鸣。
诚然,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也与当时缺乏统一的政治实体予以牵制有关。
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文化的一种大繁荣现象。
然而,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还是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而湮灭下去。
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实在说不好。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确实乱得可以。
然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无不表明,中国真的进入了一
个大变革的时期。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时代。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