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字与档案的产生
档案学概论重点
===========================================================================================档案学概论重点知识梳理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一、对已有档案定义的剖析(一)直观描述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直观描述型定义:是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档案的实体存在形态等较具体、较直观的角度来描述档案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类定义的优势是直观、易理解,能使人的现实中识别什么东西是档案;劣势是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所在。
(二)抽象揭示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抽象揭示型定义主要是从档案对社会生活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且大都试图揭示档案这一事物的本质特性。
目前档案界及社会上所使用得档案定义大多是这种定义。
其优势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含义;劣势是其抽象度较高,所以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无谓的学术纷争。
二、对档案定义的理解1.《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定义: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2.一种确切揭示其内涵的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的固化信息”。
①社会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界的产物。
②历史性:从时态上来讲,档案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性和连续整体性。
③确定性:档案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
★④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
这是档案的本质特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动态性特点,只要对人们了解、考证以往的历史事实聚成程度最高、最可信赖的原始记录作用,就会将其视为档案,作为档案来保存、使用,这也是实存形态复杂、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1)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1、产生的条件①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早期档案形态: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②国家的出现甲骨档案;金石档案(刻在青铜器和铁器的的档案铭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总称)简牍档案(竹简、木牍)缣帛档案(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纸质档案3、档案的概念概念: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术语”中的档案的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中的概念: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含义:①档案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②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③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④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⑤档案的形成客体是社会活动。
4、档案的性质(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1)、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2)、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
档案的信息性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5、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1)、档案与图书相同点:知识性和信息性。
区别:①来源不同。
档案是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图书不真原始性。
②价值作用不同。
③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
(2)、档案与文物。
区别:①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识不同。
②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
③实存形态不同。
(3)、档案与资料。
区别:①来源不同。
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固定性。
资料是购置、复制、交换得到或自行编制而形成的,是间接的、不确定性的。
②价值不同。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具有凭证价值,而资料是为了工作查考之需搜集起来的第二手材料,只有参考作用而无凭证价值。
③保管要求不同。
档案保管国家有明文确定,资料的保管国家无明文确定。
6、档案的类型。
(一)按形成时间分(1)历代王朝时期的档案(2)民国档案(1949年10月1日之前国民政府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3)革命历史档案(1919年到1949年共产党活动档案)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行(当代)档案。
档案史2
1、试分析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首先,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
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故可称为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其次,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再次,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社会的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要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需要。
综上所述,档案是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社会需要诸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商朝2、商朝的国家制度和档案官员是什么?商朝的职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宗教官员,也称神职官员,后世人统称为史官;第二类是事务官;第三类是武官。
史官运用自己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令,下达王令,掌管档案。
从这些意义上看,他们不仅是商代重要的执政官员,同时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和保管者。
3、试述商代是如何保管甲骨档案的?商代甲骨档案是有意识保管的。
首先,从考古出土看,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这些档案集中保存于宗庙,既便于保卫,又便于利用;其次,从窖藏情况看,也反映了集中保管的做法,各窖发掘出来的甲骨档案,大体上有朝代可循;第三,有集中归档的做法,这是殷商甲骨档案的突出特点;第四,有初步的整理方法,有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有的龟甲编连成册或按包保管或粘贴保存;第五,有专门经管人员,卜辞贞人不仅是甲骨档案的形成者,同时又是专门的经管官员。
4、试述甲骨档案有什么史料价值?甲骨档案的出土,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最直接可信的原始材料。
不但可据以研究商史,就是商以前和以后好多古史上的问题,也可以从这里探求获得解决。
不仅对史学,而且对古文字学,古代自然科学,宗教等研究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甲骨档案的发现可说是对商代史料空前惊人的大发现。
档案起源综述
档案起源问题研究综述关于档案的起源,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准确定论。
关于档案起源的探讨,不仅仅涉及到档案学的知识,还涉及到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字学、历史学和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的论题。
档案起源问题是研究档案学最基础且重要的命题,对档案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档案起源的问题,本文整理了原始社会产物说、阶级社会产物说、历史过程说、文化宗教说等四个学术观点。
一、原始社会产物说(一)原始记事1、结绳、刻契薛金玲《论档案之起源》(《陕西档案》,2002年3月,第13页)指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档案的产生也不例外。
从母系氏族的结绳记事到父系氏族时期的河图洛书等刻契记事,人类的档案经历了由萌芽到产生的过程。
结绳记事是人类档案思想的萌芽,是档案产生的重要前提;刻契是一种能表达比较明确概念的记事符号,是文字的前身,是世人和后人根据一定的规律可以读懂的,刻契具备了原始记录性和凭证性特点,具有备忘、查考、研究等价值,属于档案范畴。
因此,我国的档案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伏羲时代的刻契记事。
”罗小利、郭俐、陈岭梅、候明《简述中国人事档案的起源》(《大众文艺》文化综合)指出:“虽然“档案”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档案本身却产生得很早。
在远古时代,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了记录事物和记载语言的要求,开始以实物帮助记忆。
但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是通过结绳和刻契的方法来实现的。
结绳与刻契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记事、表达思想方法。
这些方法,已具有备志、信守、凭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不少人认为: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
我国历史上的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有人认为是原始档案;也有人认为“档案史追本穷源,最终是以结绳和刻契为渊源的;还有人认为“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括口传史已初步具备了档案的雏形,口传史的“物化——刻画记事、图以记事等”,都是“档案源”。
1档案管理学第一章档案概论
基础教育部 齐家福 教授
1
导入
你了解档案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档案
学生档案、人事档案、文书档案、历史档案、 罪犯档案、明星档案、宝宝档案、健康档案、蓝色 档案……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档案起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
2、初步理解档案的定义、含义。掌握档案发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2)不同方面 A、档案并非是有意识地编写的、杜撰的,图书 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 B、数量不同。档案往往是原稿原件,一般只保 存几件或一件(孤本),失而不可复得,同一种图 书往往印刷成千上万册。 C、作用不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并非全是 真实记录),绝大多数档案具有信证作用,同时 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图书一般 没有法律信证作用,在许多方面不如档案作用重 要,图书的作用是传播知识。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电子档案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的,以代
码形式存储于特定介质上的档案。 目前电子档案所用的特定介质主要有磁盘 (硬磁盘、软磁盘)、磁带和光盘。 电子档案在电子文件管理这一门课程中详 细讲授。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第二节 档案的定义
一、我国古代关于档案及其含义的描述 (一)名称的沿革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概论
4、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 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 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 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见王金玉、王 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康熙字典》:横木框档。 案,《说文解字》:几属。 由此引伸,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5、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记录、档案, 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 复数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 公文。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一、档案的起源诸说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
关于档案起源观点的归纳:{1.文字说:文字是档案的必要条件2.文字图像起源说: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3.结绳刻契说: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
2.中国档案:①.《尚书》——“上古之书”: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②.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3.外国档案:①.巴勒摩石碑: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1.古代中古档案:{甲骨档案金石档案:书史性质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始于商代。
彝铭的四个阶段:①.铸器之意本在使用②.文化递进,器铭加详③书史之性质变而文饰④.铭辞之书与文饰性质俱失,复返粗略之自名。
中国近代史五大发现:长沙吴简、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清朝大内档案。
2.外国档案: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亦称《石柱法》。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
3.纤维纸出现在东汉时代。
自东晋安帝时起,太尉桓玄下令改用纸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一直沿用至今。
4.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唱片、录像带、光盘等。
直观性是其突出特点。
5.档案的词源:档案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清太宗皇帝实录》即顺治年间。
第三章档案定义及其剖析1.档案定义的剖析。
①.直观描述型: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和档案的实存形态等较为直观的角度来描述,即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
优势:直观、易于理解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属性②抽象揭示型:主要从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等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且试图揭示档案的本质特性(用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等抽象度较高的概念,根本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档案起源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文书与档案教案1、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1,2条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3,4条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档案最早产生于怎样的历史背景和什么历史时期,历来众说纷纭。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阶级社会产物说和原始社会产物说,后者又被称为社会产物论。
阶级社会产物说的主要见解有两种:①认为随着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为了管理国家和大规模的生产,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或战争,国家需要文字记录作为管理和交际的工具,因而发明了文字。
国家机关利用文字记载和传达各种事务,于是产生了文书,它被保存起来便形成了档案。
②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虽已出现了文字,但在原始社会人们并无保存和利用档案的社会需要,只有当阶级产生和国家形成之后,国家为了进行管理,需要以文字记录事务和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才产生了文书并贮存档案。
这两种见解共同的论点是,都认为文字和国家机关的出现,成为产生档案必须兼备的条件;不同点主要在于文字产生的时期及其对形成档案的关系各持异议。
原始社会产物说的主要见解也有两种:①认为国家形成之前,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和文字的发明,人们便开始应用文字记录,即产生了最早的文书,保存起来则成为档案。
②认为早在原始社会较长的时期内,人类已有利用并保存档案的需要和可能,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即以结绳、刻契等原始的方法记事,这些绳结和刻契就是历史上最早产生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档案事业概论
档案事业概论第一节档案一、档案的起源与发展(一)档案的萌芽与起源档案的产生是以处理复杂事物为目的、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载体条件的。
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方法。
刻契,即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原始人还善于用图画以记事。
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有历史记录、契约、凭证、备忘等作用,因此可以看做是档案的萌芽,即档案起源的初始形态。
(二)档案的产生与发展 1.档案产生的条件(1)记录符号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2)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字记录的产生,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逐渐形成,进入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定的社会需要等诸因素影响下,档案逐渐产生与发展。
2.早期档案形态我国古代社会有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等。
二、档案的概念与性质(一)档案的概念1档案概念有学术概念和法律概念。
学术概念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法律概念:过去或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或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概念包含了一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档案的形成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
2.档案还有保存价值的文件3.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有文字的、图像的、声音的、数码的等等。
档案载体,古代主要有龟甲古兽、竹木、金石、贝叶、缣帛、纸张等;近代主要有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及各种实物的等。
4.档案室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档案信息是特定的行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自然的形成的,而不是事后编写或随意收集的材料,更不是凭空杜撰的。
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特点,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是档案的根本价值所在,保管保护好档案,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原始性,保持档案的历史面貌。
中国档案事业史概述(PPT 263页)
(二)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原始记录 文字的产生——前提条件 国家的产生——社会条件
1、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文字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可理解为: 只有文字才是语言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 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 因此,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 会的客观可能性。同时还要了解,文字既 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文字又产生于何 时?从一般原理说,文字的产生和文明的 诞生是同步的。故文明社会始于文字的使 用;文明时代也是国家产生的时期,因为 有了阶级,出现了国家的萌芽,随着“共 同语”的形成,早期大同小异的图画文字
这种文化遗存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 的玉村遗址发现。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 号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2、夏朝已经产生文字
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论和考证:
(1)商代甲骨不辞和一些器物上出现的文 字约有五千个,它已经具有严密规律的文 字体系,据文字学家推断,中国文字到甲 骨文时代至少经过了两三千年的发展;而 夏朝共四百多年的历史,商朝往前推四五 百年就是夏朝,故夏朝有文字是肯定的。
(2)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学习这一问题一定要明确:文字作为记录 史实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必不可少的 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 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阶级统治过程中, 需要有一种权威来发号施令,以调解矛盾, 作为管理众人之工具。文字之所以就是因 为国家管理想需要,因此,“最初的文字, 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利 害萌,而有契”,正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 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
3、凿、钻 目的:使烧灼的效果更加明显
凿孔 ——凿,一种是用刀直接挖刻,一种是用 小轮开槽,类似现在使用的砂轮,然后再挖刻。
中国档案事业史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一、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
我国历史上主要由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录方法。
2、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3、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二、夏朝档案的产生上古文书的种类:典、谟、诰、训、誓,都是下行文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1、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档案。
2、甲骨档案集中保存于宗庙地区3、世人将甲骨早期研究成绩最大者号称四堂:罗雪堂(罗振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4、近代史料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三章西周王朝1、我国历史上的史官记注制度奠定于西周2、西周王朝各级官府政务文书包括:版图、盟约、人事文书、刑律3、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天府是现存最早的保管档案的库房4、天府:是西周王朝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处所,具有中央档案馆的性质5、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6、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珍贵的特有的历史档案。
青铜器上铭文铸字不自周始,在商朝就已经出现。
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造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1、计书:这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2、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与档案的流散与利用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局面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a)一方面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引起的各国养士风气的盛行,士这一阶层对档案的需求;b)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档案的流散为士的需要提供了利用的可能3、《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文件的汇编4、自孔子修《春秋》起,才开创的私家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第五章秦朝1、秦始皇时期在文字统一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文书档案制度2、文书抬头制度、文书避讳制度(了解)3、石刻档案大兴是秦代档案的一大特点,是铭刻在石材上的公务文书或书史记事第六章两汉时期1、封建社会初期档案管理与文书工作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2、封建社会初期档案收藏机构的特点:档案保管机构集保管档案资料与著书立说为一体3、汉统治者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有:石渠阁、兰台、东观第七章魏晋南北朝1、东晋末年,豪族桓玄把持朝政,颁令停止使用简牍,自此,纸最终完全取代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2、北齐第一次在中央设置史馆,是为沿袭至清朝的国家垄断修史机构的雏形,但定制于唐朝第八章隋唐时期1、唐代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分权运行体制,文书的拟定、审核与执行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掌2、唐朝专门档案的名称(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记注档案、甲历档案、赋役档案、舆图3、甲历档案: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栓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4、贴黄制度:也称贴黄、押黄。
档案管理员学习资料
一、档案的起源档案的产生与文字有密切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档案的定义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图纸、声像以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三、档案管理员职责1、认真贯彻矿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制定档案的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总结、指导、监督、检查。
2、按照《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条例》,负责对各类档案的接收、分类、编目、编制、检索工具进行科学的系统管理。
借出的档案要进行登记,并负责定期追还归档,确保档案齐全,完整。
3、按照《档案库房管理制度》要求,做好“八防”工作,定期检查旧档案,确保档案材料安全。
4、积极开展档案知识宣传工作,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
对保管期限已满的档案进行鉴定并负责向主管领导汇报处理。
5、积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6、树立和加强保密观念,做好文件、资料、档案的保密、保管工作。
四、档案资料管理员安全岗位职责1、严格执行《档案借阅制度》,档案内容一律不得外传。
2、文件、档案、资料要专人、专柜保管,离开档案室要随手关灯、关窗、关门,钥匙随身携带,安全意识强。
3、档案主要供应本校使用,如外单位需要查阅、利用档案资料,须经领导批准同意。
经同意借阅的档案,必须由借阅人严格保管,防止遗失和泄密,阅后必须及时归还给档案保管员。
4、档案库房是保管档案的机要重地,非档案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一律不得进入库房。
5、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保密情况检查,如发现有泄密情况,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6、在库房内不得存放易燃品和私人物品,严禁吸烟。
做好通风、降湿、防火、防盗和卫生工作。
五、制定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一)要求:1、制定本企业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有悖于国家、本企业、本地区关于档案工作的有关规定,同时内容即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
2、要了解本企业管理及档案形成的特点,充分征求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意见,与他们密切配合,使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内容更加切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
中国档案事业史
xx档案事业xx复习资料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形成于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
2.甲骨档案是以龟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夏朝档案文书:典、谟、训、诰、誓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1.商朝甲骨档案的存储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
2.世人将甲骨档案早期研究成就最大者号称为“四堂”:罗雪堂(罗镇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
其他名人:xx;甲骨学的开上之作:xx。
3.我国近代史料上的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吴简。
第三章西周xx的档案与档案工作1.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的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xx档案的管理a.登于天府。
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
b.制作副本。
副本制度始于西周。
c.藏于金匮。
“石室金匮”保管档案之传统始于西周。
3.在青铜器上为记事铭文,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xx时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1.计书:计书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建设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春秋末年壮观的郡县制度的产物。
2.《尚书》是我国远古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1.尊君抑臣——是秦建立的一套文书档案制度,所谓尊君即皇帝尊号不可侵犯,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只能在一家一姓中世袭;抑臣即对臣下的贬抑,尊君必然抑臣,这是对应关系。
2.文书抬头制度——即行文中遇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虽然一行没有写满,也要换行顶格书写,甚至高出一格以至几格。
第一章 档案概论
文字
图像
声音
手写、刀刻、 印刷
摄影、录像
录音
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不是人们有意识编写、加工的,而是
为完成某项工作自然地形成的。对于后人来说, 它是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档案具有很大的凭 证作用。
二、档案与相关事物的比较
1、档案与图书的比较
(1)不同方面 A、档案并非是有意识地编写的、杜撰的,图书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 有意识地撰写的 B、数量不同。 档案往往是原稿原件,一般只保存几件或一件(孤 本), 失而不可复得,同一种图书往往印刷成千上万册。 C、作用不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并非全是真实记录),绝大 多数档案具有信证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图书 一般没有法律信证作用,在许多方面不如档案作用重要,图书的作用是传 播知识。 D、保密性不同。少部分档案含有一定的机密,不能向社会随意开放 (但并不排斥向某些人开放);图书基本上是公开发行,不需要保密。 (但并不排斥有些"内部交流"之类)。 E、形式不同。档案以单份和卷宗的形式为主,并且手写体较多,而 图书主要是一本本装订完好的,印刷体占绝大多数。
(2) 相似之处 A、两者目前都以文字记录为主 B、都记载了人类社会的知识,都包含了一定的信息量,都是属于 信息资源的范畴。 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弥补。(如利用一些 档案资料写成图书,由于种种原因,原档案不见了,就可用所写的图书 代为档案)。
2、档案与情报的比较
(1)情报的本质属性是: A、情报的根本属性之一是知识。 B、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知识才具有情报价值。 C、情报是知识运动的过程之一,即情报是传递着的知识。 (2)两者的比较 情报比档案的内涵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它始终处于 传递过程,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的外在形式有图书、资料、档案等多 种文献。
什么是档案管理?
什么是档案管理?档案和档案管理工作源于人类文明的早期。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促使统治者在维护其统治的过程中重视档案文献的积累和保管。
有了档案,就有了档案管理工作。
在古代,由于档案数量比较少,种类单一,利用范围狭窄,档案管理与图书、资料等其他文献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界限,在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没有区分开来。
近现代以来,档案管理工作才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业务工作。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活动领域的拓展,各种门类和载体形式的档案大量增加,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其活动中产生了数量众多、种类多样、载体各异、内容丰富的档案。
同时,社会对档案的需求日益增强,需要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并由受过专门的档案教育或培训的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管理,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档案利用和服务。
1、档案及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档案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定对象,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一、档案的性质和特点档案是各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其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形式和内容往往保留了一些原始的标记,如形成日期、签名、印信以及档案本身的物质载体形式等,这些原始的印记充分体现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使档案与图书、资料等文献区别开来,并决定了档案和档案工作拥有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档案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首先,档案的内容反映了事物、事件的历史真相和事实,这使档案成为解决政治争端、经济纠纷和个人事务的最权威、最可信的凭证。
其次,档案记录了社会制度的变迁,历史、文化的发展,机构的沿革和家族的渊源,它对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政治决策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最后,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其对于文明传承、文化传播和家族寻根的重要纽带作用。
档案与图书、资料等其他类型的文献之间在形成规律、内容特征、编订出版、保密性、版本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档案是特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基于一定的社会活动而客观形成的,不是人为构思、编写而成的;档案在内容上是原始的记录,是信息和知识的源头,而图书在总体上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逻辑性;档案一旦形成,一般不能对其随意修改,而对图书则可以进行改编、修订等演绎活动;档案文件自形成之日到对外开放有相当长的一段封闭期,在封闭期内档案信息是保密的,而图书资料则强调文献信息的及时传播和交流;档案一般是孤本,而同一本图书则有若干印本,内容相同的图书还可以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版本各异。
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档案概论与档案现象第一节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一、对已有档案的定义剖析(一)直观描述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定义: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优势:直观,易理解,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识别什么是档案(档案大部分是由文书、文件转换而来。
档案的实存形态主要是过去的文书、文件。
)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所在(二)抽象揭示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定义:档案是一种信息或历史记录、原始记录、记忆工具优势:有利于人们对档案本质的深入认识与揭示劣势:抽象度较高,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学术分歧二、档案的本质及其定义表述1、档案的本质特性:档案本质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即原始记录是档案的本质特性档案的定义:①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②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定化信息(档案是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性信息)③“社会记忆”说。
认为档案的本质是“社会记忆”或“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④“归档保存”说。
认为档案的本质是有意识的“归档保存”或“保存备查”⑤“积累物”说。
认为档案是“一种文化的积累”⑥“副产品”说。
认为档案是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副产品”或“分泌物”三、对档案定义的理解(一)社会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是对社会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界的产物。
(二)历史性从时态上讲,档案时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三)确定性档案内容信息具有清晰性、确定性,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而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如人的口语)不能为档案没有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的原始记录(如纯粹的文物,器具)不能为档案(四)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例:文章、图书不是档案,但其手稿、书稿即是档案;报刊不是档案,但其文稿和发排稿是档案;电影,电视节目不是档案,但其脚本、场记、拍摄图片、播发稿等记录物是档案从信息论和人类之所以保存、使用档案的心理根源及实践需求讲,档案实际是人类追求信息的确定性、可靠性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必须有确定、可靠地信息支持方能有效进行的现实需要产物。
《档案管理实务》试题及答案
《档案管理实务》《档案管理实务》是高等院校非档案学专业的专业课,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家真教授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将复习要点、重点简要提示如下:第一章绪论一、档案的起源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
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1、2条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
3、4条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定义列宁:“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给档案下一个定义: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
也可简便表述为: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除了这种表述外,还可以表述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为了简便起见,也可表述为:原始的历史记录。
三、档案价值的二元性。
四、档案管理的要求。
五、全宗理论的发展与要求。
六、组织立档单位的构成要件。
七、认识和了解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
案例分析1.3.1(8页)第二章文件的立卷与归档一、立卷。
二、归档。
三、、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关口。
四、怎样确定文件的归档范围和把握文件的归档时间。
五、立卷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六、案卷标题及其拟制。
七、案例分析----案卷组织。
第三章档案的整理与鉴定一整理的内容和步骤(一)内容包括:区分全宗、分类、组卷、卷内文件整理、编目、装订(或“装盒”)、排列案卷目录的编制。
(完整版)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答:(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
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
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
原始记事不是档案。
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
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
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
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
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
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
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
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
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
档案工作概论
2011-6-22
18
三、档案的属性 1、本质属性:原始性和真实性。原始记 录性——具有真实凭证作用 录性——具有真实凭证作用 这是档案的 最主要的特点。 2、信息属性 3、文化属性 4、价值属性
2011-6-22
19
四、档案及其“邻居”的异同 档案及其“邻居” 档案与文件:档案的前身是文件材料, 档案与文件:档案的前身是文件材料,文件 的归缩是档案 档案与图书资料:载体材料相同, 档案与图书资料:载体材料相同,均具有记 录性 档案与文物:同为一体, 档案与文物:同为一体,均具有原始性
1 、收藏、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的职能——重 收藏、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的职能——重 要职能 2、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职能——中 、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职能——中 心任务 3、提供原始凭证维护社会历史真实面貌的职能 4、宣传教育的职能——不可忽视的职能 、宣传教育的职能——不可忽视的职能
种 类 甲骨档案 金石档案 简牍档案 缣帛档案 纸质档案 音像档案 电子档案 朝 代
商 商末、周、秦汉 战国至西晋 秦汉 东汉 现代 现代
2011-6-22
22
六、档案的作用 (一)基本作用 1 、 档案的凭证作用 源于档案形成的特 点和档案本身的特点 2 、 档案的参考作用 记录和反映了人们 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二)具体表现
契 图 形 周
2011-6-22
5
一、档案的演变:档案的萌芽 档案的演变: 文字产生的潜伏期: 文字产生的潜伏期:图画
2011-6-22
6
一、档案的演变:档案的萌芽 档案的演变: 文字产生的潜伏期:雕塑 文字产生的潜伏期:
2011-6-22
7
一、档案的演变:最早的文字载体的档案 档案的演变: 3000多年前商时期的 多年前商时期的甲骨档案 3000多年前商时期的甲骨档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文字与档案的产生【摘要】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国家和文字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人类历史由蛮荒走向文明。
作为人类文明一大产物的档案,它的产生就离不开国家与文字的作用。
这样三种有巨大影响力的事物并不是横空出世,它们的起源发展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段过程中,初始状态的国家、文字和档案又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国家文字档案起源产生一国家、文字和档案简述1.国家国家是一定范围内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基本属性。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原始社会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经济上阶级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催生了国家。
所以国家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随着原始社会制度的瓦解逐渐形成的组织形式。
2.文字文字是记录口头语言的视觉形式系统,是一种符号系统。
人类产生以来,在同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由于传递信息的需要,逐渐形成了语言。
后来人们把这些稍纵即逝的语音代以简单的视觉图案,用来再现口语的声音,因而更加清晰,可以反复阅读,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形成了文字。
这种视觉属性是文字基本属性之一。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开始运用它来记录口语而形成书面语历史,开始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
3.档案档案的定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上这样描述档案的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王向明编著《档案管理学原理》认为:档案是自然人或法人在其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按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具有物理载体的文献。
无论定义怎样表述,档案与生俱来的性质却不会发生变化。
档案的本质属性即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区别其他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所在。
二国家和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基础1.国家的产生促进了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一大基本属性是系统性,无论是语素文字、音节文字还是音素文字1都有严密的系统,系统定型之前必然要有一段很长的发展阶段。
因此从时间角度来讲,现今意义上的“最早文字记录”之前还有更早的记录,就是文字的滥觞期记录。
同样,国家的形成也是如此,最早的国家形式一般都是城邦国家,就是一定范围内的小城邦,但有点区别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比如古希腊就是由一百多个相互独立互不统属的城邦组成,最强盛著名的当属雅典。
但是国家的起源过程也是无从可考的,有限的考古资料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证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定制的国家和文字。
因此,我们不能根据国家与文字的形成年代来断定孰先孰后,只能根据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推断两者的先后关系。
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国,是聚集村落发展起来的。
这些处于相同地域里联系相对紧密的居住群肯定使用同样的语言(迁徙而来的除外),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然后再形成相同的文字系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文字的形成不仅是长期的,还是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可能是某一个独立的人在封闭的条件下闭门造车的成果。
《荀子∙解蔽》有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因此当时的这些小城邦国家给予了文字形成的条件,给予了文字流动传播并且在传播中继续发展完善继而定型的土壤。
由于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国家管理的需要,固定信息的文字的产生是势在必行,这是历史的结果。
如果没有较大的相对稳定的群居环境,语言完全可以满足交流的需要的话,文字无需产生;如果没有国家的治理需要,文字不必产生;如果没有国家有意或者无意的推行传播的作用,文字不会产生;如果不是集合继承了许多人的智慧,文字不可能产生。
所以,国家的产生是文字产生的基础。
2.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基础从上面所述档案的定义看,档案不管是固化信息也好,还是具有物理载体的文献也好,都需要文字。
因为文字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信号系统,约定属性也是文字基本属性之一,所以文字是记录信息的可信工具,是形成信史的材料基础。
档案的根本性质就是原始记录性,这一点必然需要文字的支撑。
道理很显明,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而档案则是人们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文字出现之前,那么多的岩画、陶器符号笔者认为不能称之为档案。
著名的岩画学家高嵩父女长期进行岩画研究,认为贺兰山岩画、将军崖岩画等是文字,并且一一解读。
例如揭示出有名的“华不注”,竟然还可以跟各地的文明联系起来,远至埃及!当然他们并不能自圆其说,笔者不能完全认同,盖山林也提出了相左的观点。
原因就在于这些岩画很明显是像生画,它所蕴含的意义是不定的,1参考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2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并且不能传播,没有读音。
这就好比幼儿园的小孩随便画张画,涂涂鸦,不能算作文字。
陶器上的符号跟文字的关系还近一些。
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以及鼎鼎大名的巴蜀符号3面世以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们如于省吾先生、李学勤先生等认为是早期的文字4,并且做了一些认读。
当然大家的出发点是好的,总想把文字产生的历史往前推进,可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这就是当时通用的官方文字,保留的说,这只能叫做文字的雏形。
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和《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也认为这些符号只肯定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并不敢断定就是文字。
现在,我们不能从岩画、刻画符号里面看到真实的历史事实,只能从文字产生以后的各种记录里面窥其一斑。
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档案就是苏美尔的楔形文字石板,定期为前36世纪;拉格什铭文记录了前2500-2350间完整的国王列表和史实,类似中国甲古文中的商代王室列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埃及罗塞塔石碑上的托勒密五世诏书;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等才是人们公认的档案史料,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足为信,至少不能全信。
3.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基础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它的产生是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
原始社会后期,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国家的制度逐渐形成,人口增多,事项复杂,国家需要一些工具来进行治理。
虽然在当时刚刚形成的小国家里贵族势力还很强大,国王的权利还受到牵制,还不是专制君主,但是毕竟已经出现了政府、王宫和宗庙,阶级压迫还是存在的。
在管理政务的过程中,档案就自然地形成了。
因此,文书档案最初都是文书、书契,“造立书契,所以决断万事”,5“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文字之兴,原始于书契”。
6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多刻写在墓穴、宗庙、纪念碑上所以得名,大多是歌功颂德的文书;马德里古文书中有农耕、狩猎等记录;苏美尔的数十万泥板文章上记录着个人和组织信件、汇款、法律、赞美歌、祈祷、咒语、数学、天文学等;汉莫拉比法典上记载正文282条,涉及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婚姻家庭等问题。
一块写于拉旮什王乌如卡基那时的土地吏文件列出两块地的盐化面积:一块名叫“老麦田”的农田以前是以小麦为主的无盐地,300年后再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时,已经有6%盐化。
写于伊比辛一年(前2027)的古巴比伦文件中说:库阿腊城一块259公顷的农田竟带有162公顷的盐水池!7在3《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1960年。
4李学勤《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期。
5《周易》系辞下卷八。
6孙诒让:《契文举例·序》。
7雅各布森《古代的盐化地和灌溉农业》1982。
巴比伦王马尔杜克阿拉伊丁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
8由此可见,当人们之间有了利害冲突的时候,国家要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需要。
早期档案反应的大多是阶级关系、农业生产、畜牧业、天文历法医药算术等,说明早期系统的成文档案都是在国家产生之后才可能有的。
同文字一样,档案的起源与产生意义不同。
档案起源很早,原始社会中的结绳记事、结珠刻契等都可以算是档案的起源。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档案的某些性质和职能,例如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帮助记忆回忆、传播交流文化等。
但是档案的发展还是有一个质的变化的,这就是文字的产生。
文字出现以后,档案才真正可以叫做档案,才能名正言顺的发挥它的各项价值,人们才有了成文法,才有了信史,才有了真正的文明史。
禹贡学社正是意识到了档案的史学价值才对八千麻袋如此重视,把近年来中国学术上的进步归功于直接史料的发现和利用,特别是殷商甲骨文字和清代档案。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信史是要从档案中考核出来的”,9由此可见档案对于文明史的重要性。
三档案是文字价值的最大体现者文字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带领人们进入了文明社会,是人类可以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完整的传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使人类能够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智慧,发展科技,发展文明。
可是,单纯的文字系统并不能胜任这项任务,他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员通过一定的方式保留下来,才能发挥这些作用。
而最能体现文字价值的物质就是档案。
在一定的载体上,按照一定的记录方式,运用文字记录一定的信息,形成就是档案。
档案为文字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平台。
文字形成之后,它除了形成文件之外,其他的用处并不大。
如果说文字的最大价值表现在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那么这些“文化”也必然的可以归为档案,例如各种教科书、来往文书、皇帝的布告等。
总之除了语言交流之外,其他的文字文化交流都离不开档案,所以可以说,文字虽然不是为了形成档案而来,但是无意之中它所形成的材料大多都能称之为档案。
典型的例证就是历代都有论述、至清代章学诚为最盛的“六经皆史”的观点。
章学诚说:“夫子未删之《诗书》,未定之《易礼》、《春秋》,皆先王之旧典也。
”10早在1947年四川大学教授毛坤在为黄彝仲所著《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一书所作的序中写道“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老子为柱下史,今日胥谓图书馆之滥觞,实则所掌皆档案也”。
还例如玛雅的计时柱、科潘遗址广场中的金文8莱奥那得.金:《大英博特馆中的巴比伦界碑和纪念泥板》,伦敦1912年版,第68-75、79页。
9顾颉刚:《禹贡学会的清季档案》。
民国二十五年《文献论丛》。
10《文史通义》卷五内篇五。
塔石阶、苏美尔泥板上的数学题、王契石碑、各种手稿、地图、信件、甲骨文、记载古史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春秋》、还有《诗经》里面一些属于《雅》、《颂》的官方诗篇等等,都是文字不是为形成档案而形成的档案。
此外,档案还使得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播。
苏美尔的许多泥板档案上面的文章有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合理的解释就是要么是当时已经建立了副本制度,要么是经常被拷贝,当做写字练习,笔者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大一些。
再比如甲骨文中许多刻了很少的字并且读不通顺的甲骨,可能就是当时的卜筮官练习刻字的杰作。
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来到玛雅部落,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教主兰多介绍玛雅文明。
兰多被玛雅档案中记载的事情吓坏了,认为是魔鬼干的活,于是下令全部焚毁,玛雅文明就此消亡!文字一旦失去了档案这种得以保存和传播的媒介,可能就会消亡,一个国家的文明也会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