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来
民俗类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来 说 ,其 传 承显 得 尤 为必
要 。据 我 国 2 1 年 2月 2 01 5日通过 的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法 》 第 二 十八 条 明确 规 定 : “ 国家鼓励 和支持 开展非 物质 文化遗 产代表 性项 目 的传 承 、传 播 。 ”在 已经 公布 的两批 国家 级非 物质
的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 的是非 物质 的一 面 ⑦
为 ,应 当把密 切联系着亿万 民众 生活 和心理 愿望 的
民俗文化空间 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② 关于 民俗类 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 的问题 .目前 学界进行 了多方研究 。有 的从宏 观上来论述 民俗类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的问题 ,③或者就某 一地域 的
俗类 非物 质文化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国务 院 2 0 0 6年 公布 的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 产名录共 计 5 8 1
人 的问题 。我 国 2 1 年 2月 2 01 5日通过 的 《 非物 资 文化遗 产保 护法》在第 四章 “ 非物 质文化遗产 的传 承与传 播” 中,第二 十八 条规定 : “ 国家鼓励和 支 持开展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 目的传 承 、传播 。 ” 并确立 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 目的代 表性传承 人 的资格认 定制度 ,明确 其义务 ,首要 的一条便是
“ 开展传 承活动 ,培养后继 人才 ” 。这种传 承人资格
认定制 度 ,能够有效 的保 护一些技术 型 .且濒临 消
亡 的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的保 护 。但 对 于 民俗 文化 而
民俗文化传承问题

民俗文化传承问题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为标志,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
民俗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人们反映习俗、信仰、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俗文化遭受了严重的侵蚀和摧毁,其传承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一、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价值。
首先,它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民俗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它蕴含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和感悟。
其次,它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结晶。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内部的文化现象,也是其与周边国家或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结果,是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产物。
二、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然而,民俗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遭遇了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传承人口减少。
由于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学习或传承民俗文化,这导致了民俗文化传承人口的减少,从而影响了其传承。
其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冲击导致了文化自信心的下降,人们更多的关注时尚和流行,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再次,社会化的文化压力也是影响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变化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异质化,这使得民俗文化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三、解决民俗文化传承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民俗文化传承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的价值,从而增强传承的自觉性。
其次,需要增加传承载体和场所。
建立更多的博物馆和文化传承基地,为民俗文化传承提供更多的阵地和舞台。
同时,也需要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和展览,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智慧。
其中,传统民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中国民族魅力的重要窗口。
一、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传统民俗舞蹈的传承是一个凝聚了时间与努力的过程。
从古代的祭祀舞蹈到民间传统舞蹈,这些舞蹈代代相传,保留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一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舞蹈大师的角色。
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舞蹈技艺传承给后人,并且注重以身作则,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融入到舞蹈的表演中。
在传承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保持原汁原味。
传统民俗舞蹈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意义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不断加深对舞蹈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要加强对民俗舞蹈原始形态的研究和保护,确保舞蹈的传承能够真实地展现出其本来面貌。
二、传统民俗舞蹈的创新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传统民俗舞蹈也需要进行创新,使其与时代保持同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民俗舞蹈的创新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首先,传统民俗舞蹈的创新需要与现代舞蹈相结合。
现代舞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新形式,具有自由、多样化和表现力强等特点。
将传统民俗舞蹈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可以为传统舞蹈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感,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同时,传统民俗舞蹈的创新还需要注重与科技的结合。
在数字化和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舞蹈可以利用影像技术、音响设备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更为精彩的演绎和表现。
通过创造性地运用科技手段,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传统舞蹈的魅力和韵味。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春节的民俗文化与非遗传承

春节的民俗文化与非遗传承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庆祝活动之一。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既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又融汇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独特的传统习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也成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从春节的历史渊源、民俗习惯以及非遗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春节的历史渊源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根据农历日历来计算的,通常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与农历的变化及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有关。
据史书记载,春节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商朝早期。
在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通过祭祀、祈福等方式来庆祝农作物的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庆祝农历年初一的盛大节日。
在历史的长河中,春节不仅在中国各地流传,还传入了许多东亚邻国和中国华侨聚居的地区。
如今,春节已成为世界各地华人以及其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共同庆祝的节日。
二、春节的民俗习惯春节凝聚了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这些习俗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春节民俗习俗:1. 年夜饭:除夕夜,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代表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2. 爆竹与舞龙舞狮:爆竹是驱邪祛病的象征,舞龙舞狮则是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表演。
3.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给长辈们敬献贺年卡、红包,并送上新年的祝福。
4. 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礼物之一,通常装有一定金额的现金,作为送给晚辈的祝福。
5. 贴春联与窗花:人们在门上贴春联,写有对联的红纸上祝福新年。
同时,在窗户上挂上剪纸或窗花,增添喜庆的氛围。
这些民俗习俗不仅使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也承载了祈福、祝福和团圆的美好寓意。
三、春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春节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传、行为、节庆活动等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资产,包括技艺、习俗、表演艺术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优美之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舞蹈的优美之姿中国拥有广泛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民俗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节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本文将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民俗舞蹈的优美之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俗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的智慧、劳动、创造和团结传承下来的,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人类文化创造活动。
而传统民俗舞蹈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风俗、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并且在传承中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二、传统民俗舞蹈的特点1.独特的舞姿传统民俗舞蹈注重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
一般舞蹈的动作流畅、舞姿优美、姿态独特,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舞者的情感表达。
2.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民俗舞蹈融入了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感受其中的节奏、韵律和意义。
3.独特的音乐伴奏传统民俗舞蹈往往伴随着特定的音乐,乐器的演奏和歌曲的演唱与舞蹈动作相互呼应。
舞者们在音乐的指引下扭动身体,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4.弥漫的喜庆氛围传统民俗舞蹈往往用于庆祝节日、婚礼和丰收等喜庆场合。
舞者们身着传统的节日服装,随着舞蹈的节奏,带给人们喜庆欢乐的氛围。
三、典型的传统民俗舞蹈1.龙舞龙舞是中国传统民俗舞蹈的代表之一。
舞者扮成龙的形象,一边扭动手臂,一边跳跃行进,展示出龙的神韵和威严。
龙舞常常用于庆祝节日和重要的社会活动,被视为祈求丰收和幸福的象征。
2.踩高跷舞踩高跷舞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形式。
舞者们穿着特制的高跷,在高跷上表演各种动作和技巧。
他们的身姿优雅、稳定,给人一种轻盈和灵活的感觉。
3.扇子舞扇子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俗舞蹈。
舞者手持手扇,在翩翩起舞中展示出扇子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扇子舞多用于庆祝节日和婚礼等喜庆场合,舞姿柔美、姿态优雅,令人陶醉。
四、传统民俗舞蹈的意义传统民俗舞蹈不仅仅是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的载体。
民俗文化展演

民俗文化展演民俗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特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各地经常举办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以展示当地独特的风俗与文化内涵。
一、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的意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如下几个意义:1. 传承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展演活动通过对传统的表演形式、习俗、信仰等的传承,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感受先辈们的智慧和生活方式,确保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2. 促进文化交流:各地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不仅可以让当地人民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可以让外来游客和观众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3. 增强民族凝聚力: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让同胞们更加关注、热爱和维护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与合作。
4. 推动旅游经济:许多地方都以举办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为契机,吸引游客来观光、交流和消费,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二、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传统乐器演奏:如锣鼓、二胡、琵琶等乐器表演,展示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
2. 舞蹈表演:舞蹈是一种直观、生动的表达形式,通过舞姿和舞步展示出民间文化的美和韵味。
3. 戏曲表演: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如京剧、豫剧、川剧等,可以在展演中展示出各异的传统文化。
4. 民俗游戏展示:以民间游戏为载体,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5. 传统技艺展示:如剪纸、木雕、刺绣等手工制作技艺,展示传统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
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为了确保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的成功,需要进行详细的策划与组织工作:1. 活动策划:明确展演的主题和目标,确定活动形式和内容,制定策划方案并确定执行计划。
2. 资金筹备:确定活动所需的经费,并寻找资金来源,如政府拨款、赞助商支持等。
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调查与研究——以南京绒花为例

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调查与研究经济纵◎玥王天鲜佳伶周丹文冯鑫鑫庞冬青一、现状介绍南京绒花,相传起源于唐代。
经过漫长的传承与发展,绒花走出了宫廷,走向了人们日常的生活。
最初,绒花是宫廷用品,用途也以制作簪花、帽花等衣物装饰品居多;随着时间的流逝,绒花逐渐走入民间,作为头发的点缀物开始流行,史达祖等多位诗人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女子佩戴绒花的盛景;如今,除了以上用途,绒花也可用来制作小巧可爱的动物摆设,巧妙精致的戒指等。
总体而言,发展到今日,绒花的用途更加多样,款式更加新颖,在更多方面展现出了自己独到的美。
美丽的背后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绒花的制作工艺便极为复杂,准备过程可分为煮丝、染色、烧丝三步;制作过程又可分为滚绒、打尖、传花、粘花四步。
每个步骤看似简单,但组合在一起,则需要极大的心血。
要制作出精巧的绒花制品,需要制作者长期训练,多次磨合,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
传承人全身心的奉献,为南京绒花带来了昌盛的发展,不仅通过影视作品传播了名声,近年来更是参与到了跨界合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但是,南京绒花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
绒花作为江苏省省级非遗,人们对它的认识却很不尽如人意。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有近70%访者对绒花不了解,剩下的大部分受访者对绒花也仅有“一点了解”。
可见大多数人对于绒花缺乏认识,要想让民众了解、喜爱绒花,仍需多方的共同努力。
其次,受访者认同的绒花等非遗面临的现状主要有四点:1.传承人老龄化且大多后继无人;2.受现代工厂化大生产的冲击,手工艺已落后,产品经济成本高;3.产品市场小;4.年轻一代对其了解的少。
足以说明当前绒花面临的困境,这需要多方的力量去共同改变。
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几乎全部受访者都认为绒花等非遗有传承、发展的必要,也乐于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认可文创这种传播非遗的方式,可以抓住人们的认同,从文创产品入手,更好地发展非遗。
大部分受访者都认可绒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的意义,认为该行为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国家软实力,说明非遗的传承在当今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与传承

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与传承广东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其中岭南舞蹈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和丰富的内涵,通过世代传承,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内涵以及传承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岭南舞蹈,是指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其中以广东地区的岭南舞蹈最为著名。
岭南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舞蹈动作而闻名,它集南方温柔和细腻的特色,同时又融合了北方的刚健和豪放,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味。
岭南舞蹈通常分为民间舞蹈和宫廷舞蹈两大类,每种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表演方式和舞蹈动作,但都表现出岭南舞蹈的独特魅力。
岭南舞蹈的艺术形态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舞蹈的动作。
岭南舞蹈动作细腻多变,表现出了舞者的高超技艺和优美身姿。
其次是音乐伴奏。
岭南舞蹈通常伴随着传统的音乐,这些音乐多以民间传统音乐为基础,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为舞蹈增添了韵味。
舞蹈服饰和道具也是岭南舞蹈的重要艺术形态。
岭南舞蹈的服饰多为古代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舞蹈中所使用的道具也是丰富多彩,如绸扇、绸带、花篮等,它们赋予了舞蹈更为生动的表现形式。
岭南舞蹈内涵丰富,既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传承。
在岭南舞蹈中,每个舞蹈作品都有着特定的主题和寓意,例如《广东侬好》表现出广东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乐观豁达,而《啊哟喂》则展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岭南人民精神。
岭南舞蹈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一些舞蹈作品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岭南探梦》、《粤女十娘》等,这些舞蹈作品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更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岭南舞蹈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传承和发扬,岭南舞蹈才能得以保存和发展。
在传承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对舞蹈技艺的传授。
舞蹈技艺是岭南舞蹈的核心,只有不断培养和传承优秀的舞蹈技艺,才能使岭南舞蹈焕发出新的活力。
浅谈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浅谈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民俗文物是指人类自古以来生成的、反映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物质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形式、信仰、习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
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相同。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源远流长,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从早期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不断地创造、积累、传承和发扬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类智慧、体验和价值观念。
二、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传承和保护。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文化遗产,但是它们保存和传承的方式不同。
民俗文物主要是通过物质的形式进行传承保护,如陶器、织物、文物等;而非物质文化遗愿主要是通过口耳相间、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保护,如歌曲、故事、舞蹈、工艺等。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保障这些文化遗産得到长久的保存。
三、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体现着区域性、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特色。
比如中国的龙舟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通过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旅游业发展。
四、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它们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比如中国的春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和节庆的缩影。
春节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民俗风俗、美食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旗帜。
总之,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徵,更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从中国民间艺术的消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从中国民间艺术的消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
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等多种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中国民
间艺术已面临消逝和失传的危险。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已经
无法与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竞争,导致手工艺品生产的萎缩。
另一
方面,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需求和欣赏能力逐渐降低,导致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边缘化。
此外,由于传承人口的减少和传统家庭文化的衰落,许多传统的民俗与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设立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此外,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通过举
办展览、考察、培训和发布文献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
家庭、教育机构、民间组织等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文
化活动,唤起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科技也
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支持,例如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任务。
只有
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加强合作,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摘要】传统舞蹈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传统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亟待加强。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传承困境、法律政策、数字化保护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了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强调了保护传统舞蹈的重要性和责任。
展望了未来传统舞蹈传承的发展,并提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措施。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其珍贵的遗产传承给后代,使之与时俱进,继续绽放文化的光芒。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保护、传承、重要性、地位、价值、现状、挑战、困境、法律政策、数字化、传播、责任、使命、展望、实践、措施。
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精神财富,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庆典等多种形式,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它们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智慧和勤劳精神,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精神,对于维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使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发展。
1.2 传统舞蹈的地位与价值传统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舞蹈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民族、地域、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元素,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概述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攀枝花市当地民间。
这项舞蹈以板凳为道具,舞者们身穿民族服饰,手持板凳,随着音乐节奏舞动,模拟龙舞的动作,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气氛。
《板凳龙》舞蹈富有民族特色,舞者们在舞蹈中展现出优美的动作和协调的配合,体现了攀枝花市民族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这一舞蹈形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 正文2.1 《板凳龙》传承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凳龙》逐渐成为了攀枝花市民众喜爱的文化表现形式,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在每年的重要节日、庆典活动中,都能看到《板凳龙》的身影,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传承者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2.2 传承方式与场合传承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板凳龙》在不同的场合中被传承和表演。
从家庭到社区再到全市范围内,板凳龙的舞蹈传承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家庭中的传统聚会,还是在庙会、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中的表演,板凳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着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
通过不同方式和场合的传承,板凳龙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得以传承和发扬。
这种传承方式的多样性也为当代《板凳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土壤。
2.3 舞蹈特点和表现形式《板凳龙》作为攀枝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特点和表现形式。
这种舞蹈结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从舞蹈特点来看,《板凳龙》舞蹈动作优美、精巧,舞者需高超的技艺才能演绎出龙腾虎跃的形象。
舞者们手持板凳,通过快速的摆动和转动,模拟龙的舞动,形成壮观的龙形。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需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和默契度,展现出团结合作的精神。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社会群体为主体,历经时间演变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知识、技能和实践价值的非物质性文化资产。
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传承于民间的以节庆、仪式、礼仪、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激发人们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2. 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推动力。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1. 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民族文化根基的关键。
2. 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历史记忆的重要保障。
3. 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1. 传统教育体系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
2. 民间社团等组织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3. 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支持力度。
四、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
3. 发挥社会群体力量,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五、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1. 创造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
2. 发展相关产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瑰宝,传承、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激发人们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价值。
粤西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广东高州木偶戏为例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粤西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广东高州木偶戏为例李伊航黄羚杨紫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高州木偶戏是流行在粤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民俗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然而,曾以其独特魅力在粤西地区盛极一时的木偶戏,目前的生存状况却令人堪忧。
本文通过探究高州木偶戏发展面临的生存危机,对其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高州木偶戏;非遗;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2-014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2.070一、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数次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2020年,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了当今青年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高州是古代粤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州木偶戏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流传了几百年,是与高州民俗文化共生的一种戏剧形式,是高州乃至整个粤西地区独特民俗文化的积淀与浓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人民的历史生活面貌、精神文明和价值取向。
高州木偶戏是粤西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典型代表,通过探究其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旨在提升青年对于非遗的保护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拓展非遗的传播渠道。
二、历史悠久的高州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的是仗头木偶,因“琢木成偶”而得名,民间俗称“傀仔戏”、“傀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高州木偶戏作为一门民间艺术,融汇了音乐、服装、剧本、表演、雕刻等诸多元素,广泛流传于高州城乡,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品种。
民俗文化视域下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民俗文化视域下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2)1.2 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5)二、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6)2.1 湖南常德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 (8)2.2 花鼓戏在常德地区的传承现状 (8)2.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9)三、民俗文化视域下的湖南常德花鼓戏分析 (11)3.1 民俗文化与花鼓戏的关联 (12)3.2 花鼓戏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 (13)3.3 民俗文化对花鼓戏传承的影响 (14)四、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16)4.1 传承策略 (17)4.1.1 传承人培养与认定 (18)4.1.2 传承方式的创新 (19)4.2 保护策略 (21)4.2.1 政策法规保护 (23)4.2.2 文化生态保护 (24)五、湖南常德花鼓戏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5)5.1 结合民俗节日进行推广与传承 (27)5.2 创新花鼓戏表现形式与内容,融入更多民俗文化元素 (28)5.3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花鼓戏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30)六、案例分析 (31)七、结论与建议 (33)一、内容概述湖南常德花鼓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底蕴。
在民俗文化的视域下,对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将从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梳理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结合田野调查和第一手资料收集,全面了解花鼓戏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和受众需求,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为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传、表演和实践方式传承的文化元素。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是几代人共同创造、传承的宝贵财富。
它们不仅体现了家乡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家乡人民身份认同的象征。
一、传统技艺家乡以其独特的传统技艺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手工艺。
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技能让我们耳熟能详。
比如,陶艺制作是我家乡的传统工艺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我家乡的陶艺拥有独特的色彩和造型。
制作陶艺所需的泥土原材料,也是我家乡独有的。
通过世代相承的技艺,陶艺师傅们制作出各式各样精美的陶器,不仅实用,而且也成为了艺术品。
这种传统的陶艺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传统的制作技艺还包括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剪纸是我家乡特色的传统技艺之一。
通过巧妙的剪刀运用和精细的剪纸技艺,剪纸艺人能够制作出极为精美的纸艺品。
这些精美的剪纸作品不仅用于装饰,还常常被用于民间庆典和节日活动中。
我家乡的剪纸技艺因其独特的样式和传承有序的制作工艺,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节日家乡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凝聚着对丰收、团圆和神秘力量的向往。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春节。
春节是我家乡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从农历的最后一天晚上到正月十五,人们沉浸在一片喜庆、欢腾的氛围中。
人们会穿上盛装,举行祭祖、拜访亲友、放鞭炮等一系列传统活动。
尤其是春节,红包以及年夜饭等都是我家乡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此外,我家乡还有其他一些与自然环境、农事活动有关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庆祝方式和相关的习俗活动。
例如,清明节是我家乡的传统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并进行一些纪念活动。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道贺等等。
三、民俗习惯除了传统技艺和传统节日,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中华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中国民间神话、民间故事、民间节日、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多元性、复杂性的体现。
然而,在当代现代化的社会中,民俗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在这个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一、中华民俗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相融合的国家,中华民俗文化随之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
例如,面塑技艺、皮影艺术等都是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中国农历的使用,以及古老的01年12生肖纪年等也是民俗文化的体现。
中国人爱好节日,有许多节日仅仅只有要么是民俗节日,要么是民间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风俗和神话传说等,成为了中华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的失传是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威胁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向来备受重视,然而,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传承一门技艺或某种文化习俗,更涉及到人类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传承和保护可以通过许多手段,比如利用现代化技术来保护、宣传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通过采用现代方法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化、互联网化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和传媒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每一个技艺、每一个文化习俗都承载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危機性,其传承和保护对于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有极大的价值。
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遗忘,传承下来的只有一部分,这一部分需要得到长久的保护与传承,以便人类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并且需要有系统的传承方法、固定的宣传途径以便更好的达到传承和宣传的效果。
从传统舞蹈“打莲池”看客家民俗文化

从传统舞蹈“打莲池”看客家民俗文化一、神秘的传统舞蹈“打莲池”在粤东北山区梅州,有这样一个舞蹈:为追思和超度女性亡灵,用特殊的方式为逝去的母亲祈福,这种客家特有的人生礼仪传统舞蹈称为“打莲池”。
打莲池是客家民间举办丧礼“香花佛事”的项目之一,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后由明末客籍高僧何南凤整理改编,才有流传至今集佛曲、唱词、仪式、舞蹈于一体的“打莲池”。
在古梅州,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恶劣的山区环境,客家妇女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担,与男人一起山间砍柴、田头耕种,还要灶头锅尾地料理家务。
清朝海禁大开,男人为谋生计,只身远渡重洋,留下女人刀耕火种、敬老养儿,独立支撑家计。
女人年老逝世后,她们的子孙为谢娘恩,会请香花僧尼来做法事,用“打莲池”来追思、超渡母亲,祈望以此来减轻她生前所承受的苦难,祈求菩萨保佑她们顺利到达天堂安享幸福。
这种感念和超渡母亲的仪式,饱含传统儒家“孝悌”思想,在客家民俗中流传已久、根深蒂固,在客家民众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打莲池”与目莲救母的故事打莲池源于民间,兴于民间,由佛教僧人创造,也由“香花”佛教僧人表演传播。
由于其兼容唱、念、做等表演,极具特色,因此颇受客家民众欢迎。
“打莲池”舞时,由僧人在佛场中央设置一个直径约60至90公分宽的篾扎纸糊,外沿有2至8枝不同颜色的纸制莲花,状似池塘种植莲花盛开的莲池道具,表演规格有单莲、双莲至八角莲,由2至8位僧人对应上场表演。
和尚内穿戒衣身披大红袈裟,右手执锡制禅杖,杖环上穿有数枚铜钱,持系白布锡杖者为正莲、系红布锡杖者为副莲。
左手持着红布包着的铜珠环,杯内放一铁珠。
“斋姐”(客家香花尼姑的俗称)则身穿黑色大衾长袖衫及八褶长裙,手持相同法器;其余僧人手执大钹、铜铦、铜锣等禅器参与表演。
内容有“告佛、引亡、游狱寻母、打莲池、驱魔、散香水、救母出地狱”等10多个环节。
首先,僧人排成一行,整齐恭敬地站在菩萨佛像面前,禅器伴奏,口颂佛号、诵佛经叩请菩萨即为告佛、引亡环节;然后,僧人口唱佛曲、手舞禅杖,在佛堂四周行走游动,对着“莲池”边舞边变队形,时而相对顿杖摇铃,时而禅杖背靠火把交错,禅杖‘哗啦’,珠杯‘叮当’。
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俗传承与保护——以秦淮灯会为例

业界讲坛Industry Platform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俗传承与保护张 云(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19)摘要: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每年元宵节前后举办。
秦淮灯会历史源远流长,自明代开始享有“秦淮灯火(彩)甲天下”的美誉。
20世纪以来,灯会规模逐步扩展,秦淮灯彩的扎制技艺也逐渐提高。
灯会期间,展示灯彩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推动了南京剪纸、绳结、皮影、秧歌、踩高跷等其他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秦淮灯会;民俗 元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而秦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南京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也是金陵古老文明的发祥地。
从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化脉络来看,秦淮文化作为金陵文化的主要根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闻名遐迩的金陵文化。
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做好秦淮灯会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的秦淮灯会,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但在保护理论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秦淮灯会,使之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发展,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秦淮灯会的话题,对如何合理保护和开发谈一些自我感受和认识,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或许也可以为其他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个思路。
一、秦淮灯会概述秦淮灯会也称“金陵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最能体现金陵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习俗活动,一般在历年元宵节前后举行,主要表现为悬灯结彩、纵情赏玩等,是南京本地与外来文化长期交流融合而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现象。
——以秦淮灯会为例上元灯彩图秦淮灯会作为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承载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特征,承袭了民族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蕴藏着历代南京人民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和追求艺术的审美理念,客观地反映了南京地区从自然之火到生活之火再到艺术之火的历史演变。
“非遗”视野下的民俗保护与传承刍议——以水口元宵闹花灯为例

动 的民俗 最为活跃 。在元 宵节前 后 ,不少 乡村 还都会 自发地组 织游 灯活动 。与传 统的灯会 民俗 相 比,现在
群 众 队伍 ,个别村 社还 有八 音 队,沿 途吹打 闹元 宵 。同时 ,各 家各 户 的妇女在 自家 门 口摆 设香案 ( 俗灯 “ 摆案头 ” ),供奉三牲 礼 品拜 菩萨 ,当菩萨 、醒狮经 过香案时 即燃放爆竹迎 接 。游行 队伍 周游 全村 、社 ( 里 )所 辖范 围,务必 周至。游 行结束 ,人们 回到灯棚燃放烟花鞭 炮,开始投灯 活动。 二是投灯 。 “ 千岁宴 ”后就要进行 投灯活动 了,现 在 的投灯活动是越 来越 隆重 ,一般要先选 择合适较 为宽敞 的地 点,搭建戏 台 ,在戏 台上面挂满 了各 式各样 的灯 笼,一切准备好 后 , “ 赞灯先生 ”就粉 末登场 了。先 由 “ 赞灯 先生 ”赞 唱灯笼 ,赞 唱通常都 是 比较随 意的即兴表演 , 目的主 要是通过卖力赞 唱,为每盏 灯 笼找到一个好 的买家 , “ 赞灯先 生 ”是必须要 精心装扮 的,他们一般都会 穿着鲜艳 的节 日礼服 ,并且脸 上 都会重彩浓 抹 。旁边还 有鼓手 、乐师、神婆 以及 当地 比较有 威望 的长者在一 边摇旗呐喊 ,台下排 满 了一 排排 农村常用 的四脚长板 凳 ,主要 是为村 民和参 与投灯 的投手 准备的 ,随后群众 根据 自己的愿望 需求报价
一
喜 添丁 ”、 “ 发财扒 冬菇大利 ”、 “ 鸿运双 乳鸽 ”等 。大家欢聚一堂 ,意寓着 新年里和和美 美 ,事事顺心 如意 。 元 宵节 的晚上 ,各 家各户 门 口或祠堂 、庙宇 门 口都会悬挂灯 笼,灯笼一般有龙灯 、风灯 、鲤鱼灯 、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策划稿)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2012.3.11--6.3主旨2012年5月4日至5日,第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在上海召开,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平野博文、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长官崔光植出席会议。
会议签署了《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海行动计划(2012年至2014年)》。
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政府间协商机制,为三国文化部长定期交换意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迄今为止,在中日韩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已经相继在中国南通(2007年)、韩国济州(2008年)、日本奈良(2011年)成功举办,分别发表了《南通宣言》、《济州宣言》和《奈良宣言》,为加强和深化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2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韩建交20周年,于此时举行第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开启了第二轮部长会晤程序,标志中日韩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此次上海会议发表的《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海行动计划(2012年至2014年)》文件,主要涵盖评选东亚文化之都、在域外联合举办东亚艺术节、配合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举办文化活动、推进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与合作、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上,“东亚”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个文化上的存在。
东亚人民曾经用同一种文字,过同一系列的节日,有几乎一样的礼仪形式,穿戴大同小异的服饰,住大体相似的房屋,更有几乎一致的姓氏制度、生肖习俗、人生仪礼等。
东亚各国文化上相互影响,经济上互通有无,人员上来往频繁,形成独特的文化地域之圈——东亚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主要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四国。
“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在学术领域,都首先是文化地域的概念而不是国家概念。
这一东亚文化圈,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在很长历史时期,四国都用汉字,并且以汉字为媒介建立了基本趋同的、以儒学为基准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行为方式,因此又被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的交流互动历史,持久而绵长。
长期共通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造成了这一地区人们相似的思想方法与心理构造,都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认同。
我们首先在此回顾东亚诸国文化交流互动史,就是为了今天与今后的发展、更好地“互动”下去,寻找到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础。
所谓“互动”,指事物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学较早阐释“互动”理论,以解释物体与系统间的作用与影响;在社会科学领域,早在十九世纪,社会学即以“互动”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还产生过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社会互动论”学说。
后来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科学领域,如情感互动、心理互动之谓。
本文所说的“互动”,是指东亚地区的文化形式在一定时空的互相流动、互相作用与影响。
东亚诸国文化呈现的同根异花现象,就是古代中国文化向周边地区“辐射”的结果。
这是主流。
也存在有“反作用”的现象,是为补充。
中国隋唐时代宫廷乐舞中长期用有“高丽乐”,有时也用“日本乐”。
高丽乐的地位还很显著。
这正是“互动”带来的精神文化上的现象。
不可否认,高丽乐、日本乐融入中华乐舞,所给予的丰富和滋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流互动,更是日渐活跃。
这些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虽然在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保护的质量上,还有有待于向日韩两国学习借鉴的地方。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在此次文化部长会议精神的启示和激励下,积极肩负起高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和作为,并结合自身优势,将民俗表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乃至东亚文化的弘扬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便有了此次“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
组委会成员名单校外领导及专家廖奔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马春雷嘉定区区长邱邑洪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处处长夏煜静浦东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局长陈澄泉徐汇区文广局局长王卫国浦东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副局长王玺昌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黄树林徐汇区文化发展研究室主任本校领导及专家陆建非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民选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黄刚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莲华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茅鼎文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丛玉豪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高建华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柯勤飞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晓敏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助理茆训诚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张峥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助理赵炳翔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高亭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时间:5月24日地点:上海师范大学东部教苑楼A座202室活动一:参观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2012年3月11日参观项目:三林“舞龙”博物馆→三林绣庄→三林瓷刻长廊→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微型展览馆→“浦东非遗进校园”交流会→内史第→南汇博物馆→锣鼓书→南汇石雕千年古镇三林,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三林舞龙队更是名扬神州,蜚声海外。
舞龙在浦东三林地区分布广,规模大,是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至解放前,三林地区舞龙大多是民间自娱性的,以村宅、行帮、氏族等,组队参加灯会、庙会、行街巡游表演。
解放后,三林舞龙由行街表演逐渐转向为广场性表演,由自娱性转向专业性,由随意性转向规则性,并且与狮舞、云排舞、鼓舞等其它一些民间舞蹈相结合,将舞蹈艺术的优美肢体语言、戏曲的步法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跃翻滚等融入到舞龙的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度的优美动作,形成了“海派舞龙”特色。
三林镇的二十多支舞龙队,当中既有竞技的队伍,也有表演和自娱自乐的队伍。
1994年,国家体委成立龙狮运动协会,舞龙正式被列为竞技项目,使传统舞龙从自娱性走上规范化、竞技化、国际化的轨道。
三林舞龙队在队长陆大杰的带领下,对舞龙技术进行了一番创新,屡屡代表上海队参加全国比赛夺得第一,并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龙狮赛,在国际上扩大了三林龙的影响,目前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龙狮界的一个响亮品牌。
下图为:三林舞龙队为同学们表演舞龙。
三林刺绣是中国刺绣工艺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它是上海三林地区特有的地方刺绣形式,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
它在本土绣的技艺基础上,集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之精华,融明朝上海露香园的顾绣之精髓,注重时尚元素,开创出与其它绣法所不同的流派风格。
以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而著称,其独特的“抽、拉、雕”技艺更是堪称一绝。
清乾隆年间,浦东一带涌现出很多喜欢瓷刻的文人雅士,起初本是在白瓷釉面上刻上自己钟爱的画面自娱,后因绅士富贾附庸风雅而需求大增,为此造就浦东三林及周边地区的瓷刻风行一时。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
“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
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
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
上图:同学们和锣鼓书演员活动二:民俗讲座与时评举隅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时间:3月14日地点:教苑楼B-101主讲人: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上海师范大学民俗与戏曲专业教授,古代文学戏曲研究博士生导师)《文汇报》“文汇时评”专栏(2012年5月1日)劳动者的声音纪念碑翁敏华日前,上海浦东新区文化中心,为上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师生,送来了“上海码头号子”、海派魔术等节目,让师生们大开眼界的同时,深受感染。
有的同学联想起祖辈、父辈的劳动生涯,有的上年纪的老师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大兴安岭伐木、扛木经历,更多的同学主动走上台去,在工人老师傅的指导下,亦步亦趋,同声相应,模仿学习起上海码头号子的呼喊歌唱,把这一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看着白发苍苍的工人师傅一句一句地教,年轻学子一声一声地学,教与学皆极为认真,有老师感慨道:“这,才是大学教育应有的样子,也是‘非遗’传承应有的样子!”笔者在此间也深有同感,觉得这质朴直白的歌词、高亢有力的号音,配合那弯腰屈背的起动、直立挺拔的身姿、齐整沉重的步伐,肩扛手提的动作,整个的,筑成了一座码头工人的声音纪念碑。
我们看到,在祖国大地上有各种各样的纪念碑,石雕的、铜铸的、塑像的,刻字的,林林总总,皆属有形的、物质的。
我们还需要无形的、非物质的纪念碑,以纪念日渐远去的文化声音,令人不忘曾经的昨天。
即从眼前的码头号子说起吧,那是我们上海人曾经的生活备忘录:曾几何时,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哪一样没有经过码头工人的肩头手臂、头脚脊梁?表演中有这样一个小动作:把肩头的布往头顶上一搭,那是扛面粉前的习惯动作,防止扛完了以后灰头土脸。
历史即在这样的细节中生动地活着。
像这样需要用劳动号子协调步伐、宣泄劳累、表达心声的,还有很多,如铺路筑道、捕鱼拉纤、摇船起帆、建筑打夯等等。
现在,由于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这些体力劳动的强度已然大幅递减,劳动号子似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人类离不开与自己的历史对话。
老辈人需要通过这样的无形纪念碑回忆过去,小辈人则由此解读父祖的过去、民族的过去、人类的过去。
列宁说: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我们今天以“非遗”的名义,想想过去。
人不能忘本。
人一旦忘本,身心皆无处安顿。
从某种意义上说:忆苦思甜是时代生活的必须。
像上海码头号子这样的演绎,是一种摆脱了“说教”形式的忆苦思甜,值得提倡。
上海码头号子也凸显了上海都市文化的特质。
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海,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就呈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移民文化色彩。
上海码头工人来自五湖四海,故劳动号子中也有苏北号子、宁波号子、湖北号子、浦东号子、山东号子等种类,其中以“苏北号子”和“湖北号子”最为普及,也最具代表性,“搭起来噻,噢—嗨!开步走喽,嗨—嗖!脚下小心!嗨—嗖!……”一些无具体语义的感叹词,颇具地域色泽。
此外,根据装卸货物、搬运路线、搬运方法的不同,码头号子又可分为四大类九个品种,包括《搭肩号子》、《肩运号子》、《堆装号子》、《杠棒号子》、《单抬号子》、《挑担号子》、《起重号子》、《摇车号子》、《拖车号子》等。
浦东文化中心的歌手们那天表演中的宁波号子,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宁波腔的英语,拌合着“朝东”、“朝西”、“朝南”、“朝北”有条不紊的指挥,很能够反映当时的宁波移民在码头工人队伍中的分工和能力。
上海码头号子,亦是研究沪语的绝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