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篇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

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1. 重力案例1-1:重力的概念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说明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解答: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就越大。

重力对物体的作用表现为使物体受到向下的拉力,使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加速下落。

案例1-2:重力加速度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说明重力加速度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

解答:重力加速度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的大小。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约为9.8 m/s²。

重力加速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地球的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高空或宇宙空间中,重力加速度的值会有明显的变化。

2. 运动和力学案例2-1:直线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直线运动的概念,并说明直线运动的特点。

解答: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发生变化。

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直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简单。

案例2-2:抛体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抛体运动的概念,并说明抛体运动的条件。

解答:抛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进行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必须具有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斜抛运动、平抛运动和竖直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具有初速度的运动。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具有初速度,竖直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竖直抛运动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具有初速度,水平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复杂。

3. 能量和动力学案例3-1:动能和势能问题描述:请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物理实践活动教学案例(3篇)

物理实践活动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实践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

2. 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图片,如:水中的鱼、海市蜃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

(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 实验器材:玻璃砖、激光笔、水盆、直尺等。

2. 实验步骤:(1)将玻璃砖放在水盆中,让激光笔从一侧照射,观察折射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情况。

(2)改变入射角度,重复实验,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变化。

(3)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规律。

3. 实验观察:(1)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在玻璃砖的界面发生偏折。

(2)折射光线的方向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4. 实验分析:(1)光的折射现象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引起的。

(2)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三)光的折射规律应用1. 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

2. 设计简单的折射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2. 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应用物理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案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1.《运动状态的比较研究》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将学生们的观察和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状态的概念。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效果显著。

2.《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将力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力学知识。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题的解法,课堂效果显著。

3.《热力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描述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讲解热力学的概念和运用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热力学的相关概念,课堂效果优秀。

4.《光学反射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光学反射的原理和相关知识点。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对反射定律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实验效果良好。

5.《电路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电路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电路的组成,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电路知识,实验效果显著。

6.《显微镜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显微镜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结构和显微镜使用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学生们对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效果优秀。

7.《张力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张力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弹性力学知识。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弹性力学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实验效果良好。

8.《物理思维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思维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物理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定理,实验效果显著。

9.《空气密度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空气密度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空气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效果优秀。

10.《物理史话教学》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史话教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物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3、德育目标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与学法:?(一)、说教法1、设计思想?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

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案例(3篇)

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学校开展了初中物理素质教育实践。

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初中物理教师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动手能力差、探究能力弱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决定开展一次以“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物理素质教育活动。

2. 案例实施(1)确定主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电磁感应”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制定方案教师根据主题,制定了以下活动方案:①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

②准备材料:收集废旧线圈、铁钉、铜线、电池等材料。

③实验操作:每组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电磁感应实验。

④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3)实施过程①实验准备:教师讲解电磁感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

②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动手进行实验。

③实验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④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3. 案例评价(1)学生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本次物理素质教育活动进行了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物理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②培养了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使用工具、收集材料、分析问题等,提高了动手能力。

③培养了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

(2)教师评价教师对本次物理素质教育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电磁感应原理,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②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案例1:重力的方向{content}案例2:物体的质量{content}案例3:速度和速率{content}案例4:力的作用效果{content}案例5:压力的概念{content}案例6:浮力原理{content}案例7:热量的传递{content}案例8:光的传播{content}案例9:声音的产生和传播{content}案例10:电路的基本概念{content}案例11:欧姆定律{content}案例12:磁场的性质{content}案例13:摩擦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4:简单机械的应用{content}案例15:能量的转化和守恒{content}案例16:大气压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7:水的沸点和凝固点{content}案例18:热能的转换{content}案例19:光的折射现象{content}案例20:透镜的应用{content}案例21:平面镜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22:物态变化的现象{content}案例23:温度的测量{content}案例24:气压的测量{content}案例25: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content}案例26:杠杆原理的应用{content}案例27:滑轮组的工作原理{content}案例28:功和能量的概念{content}案例29:动能和势能的转化{content}案例30:机械能的守恒{content}案例31: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content}案例3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content}案例33:电阻的特性{content}案例34:电能的转换和守恒{content}案例35:磁场对电流的作用{content}案例36:电磁感应现象{content}案例37: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content}案例38:声波的特性{content}案例39:声音的传播和反射{content}案例40:回声的产生和应用{content}案例41:光的色散现象{content}案例42:光谱的分布{content}案例43:太阳的辐射能量{content}案例44:红外线的应用{content}案例45:紫外线的特性与作用{content}案例46:光纤通信的原理{content}案例47:光的衍射现象{content}案例48:光的干涉现象{content}案例49:大气层对光的影响{content}案例50:地震的成因与波速{content}案例51:声纳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52:回声定位的原理{content}案例53:光的传播与大气折射{content}案例54:彩虹的形成原理{content}案例55:光的散射现象{content}案例56: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吸收{content}案例57:物体的热辐射{content}案例58:红外照相的原理{content}案例59:紫外线照相的应用{content}案例60:红外线夜视仪的原理{content}案例61:光纤照明系统的设计{content}案例62:光盘的读取原理{content}案例63: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64:光电池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65:太阳能电池的特性{content}案例66:光能的转换与储存{content}案例67:光合作用的原理{content}案例68:植物的光周期现象{content}案例69:风的形成与气压梯度{content}案例70:风的加速与摩擦力{content}案例71: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content}案例72:龙卷风的成因与特性{content}案例73:云的成因与分类{content}案例74:雾的形成与消散{content}案例75:露和霜的成因{content}案例76:降水量的测量与计算{content}案例77:蒸发与蒸腾的作用{content}案例78:水的表面张力{content}案例79:冰的融化与凝固{content}案例80:冰期的成因与分布{content}案例8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content}案例82:地球的极移与地壳运动{content}案例83:地震波的传播与断层{content}案例84:海啸的形成与传播{content}案例85:地球的磁场与磁暴{content}案例86: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content}案例87:太阳的特性与活动{content}案例88: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周期{content}案例89:太阳风的成因与影响{content}案例90:太阳耀斑的特性与影响{content}案例91:恒星的形成与演化{content}案例92:恒星的大爆炸与超新星{content}案例93:星系的形成与结构{content}案例94:星系的红移与宇宙膨胀{content}案例95:黑洞的形成与特性{content}案例96: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content}案例97:宇宙的大尺度结构{content}案例98:宇宙的起源与演化{content}案例99:人类对地球的影响{content}案例100: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content}。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第一篇:物理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材料2006年11月,我市教研室在新塘大敦中学进行调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5)班,授课为人教版2006年三月第三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

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

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

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

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案例分析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对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案例一: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在学习重力加速度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案例:假设有一辆小车从静止开始沿着水平面加速,加速度为每秒2米。

请问,经过10秒后,小车的速度是多少?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重力加速度知识,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得出答案:10秒后,小车的速度为每秒20米。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还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案例:一个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度,请问折射角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

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得出答案:折射角为22度。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还提高了运用物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案例: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请问在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得出答案:在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还提高了运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案例分析这一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期待更多教师能够关注案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案例(3篇)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成为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一堂初中物理实验课为例,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光的折射》。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放大镜、眼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派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其他组员分工合作。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巩固练习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教学反思(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学会了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科学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沟通、协调、分工合作等团队协作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⑴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

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魅力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开始实施《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

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质教学为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这题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5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5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接下来是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第一节功1.功的定义: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计算:功=力×距离公式:W=Fs单位:焦耳符号:J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单位:W1W=1J/s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再熟悉不过。

对于初中的物理课程,为了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明白,教师可以进行相关主题班会。

这里的7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一、安全电压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第三、安全用电常识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安全电压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一)事例引课(2')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案例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
案例描述:通过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验背景和目的;
2. 演示实验过程,观察小球滚动的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总结实验结果,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

案例二: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案例描述: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的串联
和并联关系。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的基本概念和实际
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路的概念和基本元件;
2. 搭建串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 搭建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4. 对比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

案例三:光的折射与反射
案例描述: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反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3. 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折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4. 对比反射和折射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规律。

...
(以下省略,共计一百例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初中物理_教育案例分析(3篇)

初中物理_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以某中学八年级物理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案例描述某中学八年级物理课程以《力学》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础知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验、演示等方式进行授课。

以下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不高。

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误解,认为物理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这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果。

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知识点,缺乏与学生互动,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 实验教学不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验环节相对较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4. 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三、改进措施1.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物理竞赛、实验展示等;(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3)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需求。

3. 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应合理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实验次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3)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1):初中物理《电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学重点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教学难点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具准备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生]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生]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生]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生]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二、进行新课[探究]什么是电压?[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生]小灯泡发光.[师]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生]小灯泡不亮.[师]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生]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生]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师]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想想做做][师]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生]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生]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生]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师]同学们已经知道电池有电压,在闪电的云层间也会有很高的电压,以前的学习中大家还了解过“生物电”,生物体内也会产生电压吗?[投影]电鳐电鳗[师]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电池及电压已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生]找到和老师的电池相同的电池,看看上面标的值是多少.[生]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师]大家的主意不错.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但是,什么样的表是电压表呢?出示几种电表,让同学们分辨.[师]请一位同学从这几块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生]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标有“A”的是电流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标有“V”的就是电压表.[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A,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投影]“电压表”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生]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 V”,每一小格表示“0.1 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 V”,每一小格表示“0.5 V”.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该怎样用它来测量,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如果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生]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生]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 V,可以先用“0~15 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 V,可以改接“0~3 V”的量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使用电压表.现在请两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两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上加入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投影]接入电压表后的电路.全体同学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师]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如何读数呢?[生]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得越多,表示电压越高.[生]读数时,首先应该看清选用了电压表的哪个量程,知道满刻度表示的电压值.第二,要看清该量程下一大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每一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第三,看清测量时,指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然后读出来.[师]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线之间,该如何读数呢?电流表、电压表都不需要估读.测量时,指针的位置离哪条刻线近,就按哪条刻线算.[投影]练习题1.读数练习:利用指针能活动的刻度盘.(1)量程已知且不变:指针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是多少?(2)指针的位置不变,接不同的量程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2.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 V,0~15 V.经判断选用0~3 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 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 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 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通过思考此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从0~15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从0~3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的5倍.[师]电压表、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同学们要注意区分.同学们一起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板书:二要、一不、二看清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想想议议][师]电压表的接线柱旁都标有“+、-”号.使用规则要求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通入,从“-”接线柱流出;还要求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请同学们思考:[投影]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3.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生]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生]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可能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结合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强调这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表.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办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想想做做]出示家用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节.[师]请一位同学将干电池装入手电筒,并能使手电亮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装电池,才能使手电发光?[生]第一节电池正极朝前,第二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一节电池的负极接在一起,第三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二节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画出来.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形,并请一位同学将正确的图画在黑板上.[师](结合学生画出的正确的电路及电路图)说明:像这样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叫电池的串联.这几个电池合在一起叫电池组.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探讨什么是电池的并联.[师]请同学们分组测量每节电池的电压和电池组的电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就要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池两端.电压表可以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吗?[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也正是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中的一个区别.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第一组:用两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为3 V.第二组:用三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是4.5 V.第三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案例一,测量物体的密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测量物体的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首先,准备一个均匀的小木块和一杯水,让学生通过测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木块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将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情况。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密度与浮力的关系,从而掌握密度的概念。

案例二,利用简单机械原理解决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简单机械原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简单机械原理。

比如,设计一个小车的制动装置,让学生利用斜面和滑轮来设计制动装置,使小车在斜面上行驶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斜面的力学原理和滑轮的作用,从而掌握简单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

案例三,利用光学原理制作简单光学仪器。

光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光学仪器来引导学生理解光学原理。

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放大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通过制作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光学原理。

通过以上案例的引导和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希望以上案例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所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者:合肥市永和学校王传树
(本文曾获得合肥市优秀教案评比一等奖)
这是一堂区级公开课活动,面对全区的物理教师和部分学校领导。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

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

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

)……。

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

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

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

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

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

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

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

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

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

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

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

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

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

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

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