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核舟记(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重点:
1.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
2.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学习写作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
1.背景资料: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2.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了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的语句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说明是“泛赤壁”的语句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也说明了雕刻的精巧。
4.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将核舟上所刻景观一一列举,强调雕刻内容的丰富,以显示核舟体积虽小,却容量巨大,凸显艺人雕刻技艺的高超,让人称奇。
问题一: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且逼真;(3)雕刻人物和事物情态毕备。
教学建议:也可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并进行全班交流。
问题二: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学法指导:我们可以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探究思考。作者将介绍船舱置于首位,而非船头,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问题三: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
示例: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问题四: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说明文写作的启发?
示例:一是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特点。
本文开头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在对核舟各部位予以具体分说之时,也是紧紧围绕“奇巧”二字来写的。
二是要确定一种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根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不同,分别选用合适的顺序。《核舟记》一文整体上采取了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三是观察要仔细,揣摩要深入,描写要生动,遣词造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
拓展:除了本文介绍的王叔远,你还知道哪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请简要介绍。
示例:(1)天津“泥人张”,能用普通的泥巴捏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2)《口技》中的口技艺人,能同时模仿许多种类的声音,而且惟妙惟肖。
见《导学测评》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