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公选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目前,高校公选课存在着缺乏科学合理公选课课程体系,缺乏稳定优质师资队伍,学生选课存在娱乐性、盲目性,缺乏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等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引导学生选好、上好公选课,完善公选课教学管理制度等,是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公选课;问题;对策
高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它承担着使高等教育向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化、素质化方向发展的重任。
目前,高校在公选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选课质量的提高,致使公选课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完全背离了公选课原本的教育目的。
为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认真剖析影响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找出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对策,使公选课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突出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等学校公选课程的设置普遍缺乏宏观的调控与管理。
具体表现是:其一,地方院校公选课总量严重不足。
笔者曾对某师范学院2005~2008年公选课课程量进行调查,每学期平均有不足89门课程,供12 057名学生选择,学生人均可选课程不足一门,而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需选三门。
其二。
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从2005至2008年每学期任课教师数量不等,最高时达104人,最少时76人。
其三,对于课程内容设置、取舍、更新等缺乏长期的、全局的考虑,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纲,甚至课程的开设与否都主要依托于任课教师。
其四,课程数量与课程类型缺乏合理的学科结构。
据我们调查,公选课中主要是以人文学科(48.39%)、应用类学科(34.89%)为主,人文类学科和应用类学科占总课程的83.28%;自然学科(5.63%)、艺术类(11.09%)相对偏少,两类学科只占有总课程的6.72%,美术类几乎无教师开公选课。
公选课程在选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方面的随意性较强。
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严肃性、深度、广度不易体现。
此现状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公选课的教育目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缺乏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
公选课很难建立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优秀公选课教师队伍。
由于学校课源不足,所以对申请开课的教师审核不够严格,几乎全凭教师的个人兴趣,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强。
只要有学生选,基本全部予以通过,有些教师开设的公选课与本人专业和研究方向并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关。
这必然为课程质量埋下隐患。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名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被调查学校高级职称任课教师呈逐年递减趋势,从05年上半年的46.1%逐渐降到2008年的23.5%,加之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高级职称教师参与性不强。
即使学校有名师,但因为都承担了相应的行政职务以及很多重要的专业教学、科研任务,是很难有精力来开公选课的。
很多地方高校实行业绩量化制度,这种制度对教职工工作实行量化,把教师的收入和业绩紧密相连。
课程类型、课时数、学生数量等都可以通过校内的具体规定化为课程系数,再根据一定的计算公式转化为确定的教分,这种业绩量化制度,使得课程开设重量不重质现象比比皆是。
其造成的后果是,年轻教师为了教学工作量,只能开公选课。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公选课质量一般无法与专业课相比。
有些教师上课敷衍塞责,甚至混课,为迎合学生而放宽或降低考试标准要求。
3学生选课存在娱乐性、盲目性
由于在选课方面缺乏指导,使学生对公选课缺乏应有的认识。
有不少学生缺乏对公选课教育目的的把握,对任课教师不熟悉,对课程内容不了解。
学生选择公选课常常只从三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像网页制作、公共关系学、第二外语、社交礼仪等都成了选修课中的“香饽饽”;二是选择新奇好玩的“娱乐型”课程,如中外电影赏析、流行音乐欣赏等赏析类的课程就比较受学生欢迎;三是选择考试容易通过的“轻松型”课程,如学生在选课时往往只选择考试类型为“考查”的课程。
对于“实用型”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尚能用心学习,对于“娱乐型”课程则全凭兴趣,而“轻松型”课程则是完全为了凑足学分。
“选而不修”的现象非常普遍,又何谈学习效果。
以致达不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与公选课的设立目的是相背离甚至相去甚远的。
4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因为公选课具有课程门类繁多、灵活、不断更新变化的特点,开课教师的层次和课堂讲授水平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情况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修课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结构不统一,很多学校开课时间都安排在晚上或星期日,加之开设选修课的教师群体本身就小,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要提出申请,教务处都会盖章批准。
对于教师开设什么课程以及为什么开设这些课程缺乏研究论证。
这给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学生修课情况的考评确实带来一定困难,使教学质量监控的难度增加,对各门课的教学效果及课程质量的评价都难以做出规范的要求,难以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公选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受到制约,因此目前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还缺乏较为理性的、完整的程序来保证其教学质量。
所以学生“混学分”、老师宽松“给学分”的现象较普遍。
二、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1构建科学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公选课教学的目标指向,一是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二是充分显现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要求,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目标。
公选课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突出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和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学校首先要保障充足的课程资源供给,以开出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公选课为前提条件,公选课开设才能体现出真正意义。
为了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有必要从公选课的筛选、类别的划分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进一步重视和规划公选课的配比和设置。
可借鉴美国哈佛大学选修课的构成:自然、社科、人文分别占29%、31%、40%。
公选课的筛选标准一般应从有利于学生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有利于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并在启迪学生思路等方面构建公选课的课程体系。
要在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加强公选课课程建设,实现“有课可选,有好课可选”,消除学生的“抢课”忧虑,提高学生上公选课的兴趣。
课程体系一旦确立,要保持相对稳定,并滚动发展,不断优化课程,形成精品系列。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于公选课的学生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以承担厚基础、宽口径和通识教育等为任务的全校性公选课,比专业课更难以把握。
教师除应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一些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所以对课程的要求也比许多专业课更高。
因此。
开设公选课教师的素质相对专业课的教师素质来说要求更高。
学校应当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开设公选课,严格规范公选课的准入机制,加大公选课的资金投人。
鼓励教授、名师开设公选课,以确保并提高公选课的师资队伍水平。
教授名师开课,可以全面提升公选课的质量,并且有其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和领略不同学科的名师风采,接触不同学术领域的思想体系与思维方法,及时了解与分享不同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教授、名师通过开设公选课,可以传播、交流自己的研究内容与心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检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
所以,学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教授、名师开设公选课创造有利条件。
在具体做法上,可允许申请开设公选课的教授、名师不用送审自己的开课申请与教学大纲给相关部门,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吸引教授、名师为本专科生开设公选课。
学校同时可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科研人员及退休教授开设公选课,并可通过专题、讲座等多种样式来进行公选课教学,扩大学生的视野,以此构建多元化、特色鲜明的公选课师资队伍。
3引导学生选好、上好公选课
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追求娱乐性和对公选课不感兴趣等情况,学校应加大对公选课的宣传和引导的力度。
具体做法:1)建立和健全导师制,通过导师的引导和指导来强化公选课教学管理。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安排资历较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教授做选修学生的导师。
导师可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选课要求和修读要求;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选课答疑。
或进行现场咨询活动,加强开课引导和心理开导。
2)相关教学部门应完善课程简介,包括内容介绍、学生基础知识要求、授课方式、学时、考核方式等等。
在学生开始选课的前一周以讲座的形式让开课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对预选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
3)针对公选课“选而不侈”的情况,必须加强管理。
一方面抓好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平时成绩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水平、课堂反应等情况。
加强课堂考查,凡缺课三次即取消考试资格,以此来敦促学生学好公选课。
4完善公选课教学管理制度
公选课监控应从管理的角度入手。
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放松监管,更需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严格规范公选课的准入机制。
规范公选课的准入机制,就是为了选出水平高的教师与课程。
首先对教师的开课申请,要组织专家进行严格而科学的审核,坚决杜绝随意开课而不顾自己专业与研究方向的情况。
对专家评审未通过的课程,予以淘汰。
建立教师开课审查制度,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确保开课质量。
其次,建立排课平衡机制,使公选课与必修课拥有同等的教学资源。
再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评估要做到对教师的评价公平公开,既有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评价,而且学生的评价应占更多的比例。
最后,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考核制度要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勤,对“选而不修,修而不学”的学生加大处罚力度,如可以规定三次课堂不出勤即取消考试资格等。
公选课学科性质差异比较大,期末考试的方法可以多样化,除常规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采取课堂演讲、课程实验、专题报告、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曹云亮,王璐,地方院坟公共选修课存在问题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徐燕,吴慧华,地方院校公选课质量调查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6)
[3]张小芳,加强公选课管理,推进学分制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