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述
试述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降失常ꎮ
( 三) 外邪侵袭
从外邪论治ꎬ风邪是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
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ꎮ 中医认为ꎬ风为百病之长ꎬ哮喘多由
于气候突变而骤然起病ꎬ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ꎬ且变化速度
较快ꎬ易反复发作ꎮ 从中医学上讲ꎬ本病多是由于感受外邪ꎬ
饮食失节ꎬ情志刺激及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宿根伏痰ꎬ痰气
滞气机ꎬ升降失司ꎬ亦可发为本病ꎮ 活血化瘀中药的使用为
临床用药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提供了新的思路ꎬ其可
通过改善哮喘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抗炎、免疫调节、祛
痰、平喘、镇静等作用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ꎮ
( 二) 中药敷贴法
1. 穴位敷贴方治疗法
穴位敷贴方起初来源于« 张氏医通诸气门» 中的消喘
膏ꎬ该方由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姜汁组成ꎮ 运用穴位
以清热化痰、理气平喘、益气补肾、活血化瘀等为哮喘治疗原则ꎬ且临床疗效确切ꎮ 文章对哮喘的定义、病因病机、中药治疗的现
状、用药机理及进展进行综述ꎮ
关键词:哮喘ꎻ中药治疗ꎻ病因病机ꎻ用药机理
一、 前言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 哮证” “ 喘证” 范围ꎬ是由多种
炎症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ꎮ 近年来
二、 哮喘的定义
2016 年全球哮喘防治倡议将哮喘的定义更新为:哮喘
为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点的异质性疾病ꎮ « 内经» 所说
之“ 阴争于内ꎬ阳扰于外ꎬ魄汗未藏ꎬ四逆而起ꎬ起则熏肺ꎬ使
人喘鸣” 论述了哮喘病的主要症状ꎮ « 景岳全书喘促» 曰:
“ 喘有夙根ꎬ遇寒即发ꎬ或遇劳即发ꎬ亦名哮喘” ꎮ 秦景明 « 症
温化宣肺ꎬ热者当清化肃肺ꎻ治本分阴阳ꎬ阳虚者宜温补ꎬ阴
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研究进展哮喘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人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中医药在哮喘病治疗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肺为主要脏腑”和“气为人体之本”的理念。
中医药强调平衡人体的阴阳、调节气血的流动,以达到治疗哮喘病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和中药外治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药常用的药物主要有麻黄、杏仁、苏子、桑白皮等。
这些药物能够扩张支气管、祛痰止咳、平喘止息,从而缓解哮喘病症状。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调节肝脾肾等脏腑功能,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哮喘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哮喘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显著减少哮喘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中药汤剂作为中医药治疗哮喘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药汤剂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配不同的中药组方,以达到治疗哮喘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中药汤剂能够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症状,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程度,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中药外治的方法,通过将药物直接应用于患者的皮肤表面,以达到治疗哮喘病的目的。
中药外治主要包括药物贴敷、药物熏蒸等方法。
研究表明,中药外治能够显著减轻哮喘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总体而言,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综合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然而,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医药治疗哮喘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研究概况从近年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入手,以古方和经验方为纲,以病机为目,阐述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临床疗效概况,认为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以经方治疗为主,疗效确切,但存在中药剂型落后,可重复性差等问题。
标签:中医药;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研究概况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属中医学哮病范畴。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中医工作者对此病研究颇多,取得较大进展。
笔者以古方和经验方为纲,以病机为目,将近几年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概况简述如下。
1对古方的研究[1]几千年来累计的治疗哮喘的方剂枚不胜数,现将中医临床中常用的治疗哮喘病的古方介绍如下。
1.1主用于治疗寒哮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主用于治疗寒哮。
李兰铮等[2]观察解表宣肺、化痰平喘类中药配伍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其采用加味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3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90%,提示本方具有解表祛寒,化痰平喘的功效。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主用于治疗寒哮。
黄禾生[3]以大青龙汤控制哮喘发作46例疗效观察,有效率为89.1%。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主用于治疗寒哮。
张勇[4]以加味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00例,显效72例,好转28例,无无效者。
服药最短者7d,最长15d,平均9d。
1.2主用于治疗热哮定喘汤出自《摄生众妙方》,主用于治疗热哮。
黎同明等[5]以“降气平喘,清热化痰”法选用定喘汤对热哮型哮喘31例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0.4%,显效率达74.2%。
张淑侠等[6]用定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36例疗效观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β受体激动剂为主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首先介绍了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然后阐述了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和基本分型及治疗方案。
通过对临床疗效的观察,总结出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
最后提出了预防和注意事项,强调中医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临床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中医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地位,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分型、治疗方案、临床疗效、预防、注意事项、临床分析、研究方向、地位。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咳嗽和胸闷为主要表现,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和支气管扩张剂,虽然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对疾病的根本治疗并不理想,并且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及具体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强调疾病的根本治疗。
目前对于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尚未有系统的总结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和实际应用、临床疗效观察及预防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为患者的康复健康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难以获得有效控制和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反复发作性气喘、胸闷、咳嗽和喘息为主要症状。
在西方医学中,哮喘主要通过祛痰、扩张支气管和抗炎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相比之下,中医药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医学,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中医药对哮喘症状的缓解作用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针灸和中医按摩等方法。
中草药治疗是中医药最常见且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式。
多项研究表明,中草药可以缓解哮喘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中,银翘解毒片、黄连素片等中草药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哮喘的治疗中,这些中草药具有抗炎、镇咳平喘、祛痰等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哮喘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针灸也是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刺激,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免疫功能,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
一些临床实验显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哮喘患者的气喘指数,并改善肺功能。
此外,中医按摩也被应用于哮喘治疗中,通过按摩背部和胸部的相关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气喘症状。
二、中医药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医药对哮喘的治疗不仅仅体现在缓解症状上,还涉及到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等作用。
例如,川贝母中的川贝碱可以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减轻支气管痉挛;板蓝根中的蓝芩素则具有抗炎和抗病毒作用,可以缓解哮喘的症状。
此外,中医药在免疫调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中草药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减轻哮喘的发作。
中医药对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其在哮喘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三、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应用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与西医药的综合应用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中医药对小儿哮喘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小儿哮喘的治疗研究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
虽然西医药在小儿哮喘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其中医药在这一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小儿哮喘治疗上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出发,对小儿哮喘的治疗研究做一综述。
一、中医理论对小儿哮喘的认识中医药认为小儿哮喘与患儿体质与外界环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中医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净化人体内部环境,调理人体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小儿哮喘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哮喘一般可分为寒哮、热哮、痰湿哮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中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进展1. 苦杏仁、黄连等药物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于寒哮类型。
黄连有清热和抑制炎症的作用,适用于热哮类型。
这些中药都是通过改善呼吸道的炎症状态,缓解病程中的不适症状。
2. 茯苓、半夏等药物茯苓有利水渗湿,化痰排虚的作用,而半夏有理气化痰,平喘止咳的效果。
这些中药多用于痰湿哮的治疗,通过清除痰湿,舒展气机,缓解哮喘症状。
此外,中药还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和体质,对防止哮喘的复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针灸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药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儿哮喘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减少炎性反应,改善支气管通透性,从而缓解哮喘症状。
针灸治疗的常用穴位包括肺俞、肺经等。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缓解哮喘症状、平衡气血的效果。
四、中医药在改善生活方式上的作用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药在小儿哮喘治疗中还注重改善患儿的生活方式。
如合理调节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加体育锻炼,适度增加室外活动时间等。
这些方法能够辅助治疗小儿哮喘,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核心理论和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之处。
中医药对哮喘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哮喘的治疗研究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特点为呼吸道的反复发作性收缩和炎症。
哮喘的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但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体质、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哮喘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医药对哮喘的治疗作一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哮喘基于其较为完整的气象理论,将哮喘视为气机紊乱所致,即肺气郁滞,外邪入侵所致。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开窍益气等。
其中,以调理气机为核心,强调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哮喘的药物及其作用1. 麻黄麻黄为有效的中药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之一,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素。
麻黄能够扩张呼吸道,增加气道通透性,缓解哮喘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麻黄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若使用不当,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2. 杏仁杏仁为另一种常用的中药治疗哮喘的药物,其主要成分为苦杏仁甘汁。
杏仁具有祛痰散结的作用,能够缓解哮喘的症状。
此外,杏仁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改善呼吸道炎症状态。
3. 干姜干姜为较为常用的中药治疗哮喘的药物之一,其主要成分是姜辣素。
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祛痰止咳的作用,能够改善哮喘患者的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常见方法及疗效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一种常见方法,目的在于调理患者的气机,增强人体免疫力,缓解哮喘症状。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哮喘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但疗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操作技巧、病情严重程度、针灸治疗时间等。
2.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另一种常见方法,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并缓解炎症。
研究表明,中药汤剂对哮喘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汤剂的药物组合要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另一种常见方法,其目的在于调理患者的气机,缓解哮喘症状。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一、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喘息、咳嗽和胸闷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目前,欧美国家对哮喘的治疗主要是依赖药物控制,但是药物使用过程中,会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
二、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内环境失衡导致气运失常,从而导致加重气喘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主要是以调节气机为核心原则。
同时,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与脾胃、肾虚、肝郁等有关,因此中医治疗哮喘不仅要调节气机,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三、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方法1.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哮喘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温通肺气、化痰止咳等作用。
以苏子降气汤为例,该方的主要药物是苏子、厚朴、枳实等,是一种具有温通气机和化痰止咳作用的方剂。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哮喘另一种常用方法。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
比如说,针灸肺经的膻中穴,可以扶正气机、温通肺气;针灸胆经的风池穴,可以解郁宣肺。
3.艾灸治疗艾灸是一种在穴位上取穴,然后用艾条进行灸热刺激的治疗方法。
艾灸可以增强体质、调节气机、治疗哮喘等病症。
中医认为,艾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气血运行,从而起到疏通气机、平喘止咳的作用。
四、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治疗哮喘可以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比如,一项在中国进行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汤剂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中药汤剂可以显著降低哮喘的复发率和病情恶化率。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探寻了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机理。
例如,有研究认为,中医治疗哮喘主要通过影响炎症反应和神经内分泌等过程实现。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中药多糖、生物碱和黄酮类等成分,对哮喘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疗效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证实。
同时,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多样化,有中药汤剂、针灸和艾灸等。
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能够对病人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病人生活品质下降。
目前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进行治疗时,多会采用西医治疗手段,以此控制气管炎症,防止疾病反复发作,但极易出现不良反应,且疗效欠佳。
因此为提高支气管哮喘控制效果,保证病人生活品质,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文献资料,围绕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方法展开研究,以期可以为医疗人员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病因引言:在中医药文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医治疗方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率正在增加。
但当前部分医疗人员对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存在质疑,未对该种治疗手段形成正确认知,导致中医治疗难以充分展现自身价值。
因此需要加大对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了解中医治疗方法在支气管哮喘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应用,明确该种治疗方法的要点,并在临床中对该种治疗手段进行合理运用,该点对提高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通过对《黄帝内经》进行分析,可发现其未记录与哮喘病名相关的内容,但具有大量与哮喘病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的内容;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哮喘病称作“上气”;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不仅将哮喘病称作“上气”,还将其称作“呷嗽”;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将“哮喘”作为独立病名,并使该种疾病分离出“上气”、“喘鸣”等笼统病名;《医学正传》中进一步区分哮、喘,并通过“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描述哮、喘特征[1]。
在病因病机上,认为以痰为主,内外因并见;《素问·阴阳别论》中认为哮喘的病因是“阴争于内,阳扰于外”,并指出该种疾病的症状是导致人喘鸣;《金匮要略》具有与哮病症状、治疗手段相关的记录,且已描述哮病急性发作时表现出的特点及应对方法;宋代张季明在《医说》中指出,饮食因素与哮喘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症因脉治·哮病》认为,导致哮病形成的原因是痰饮停留在机体内,而在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或具有饮食之伤时,将患有哮喘;近代医家认为,饮食不当、外邪侵袭、体虚病后等因素不仅将引起哮病,而且还将造成该种疾病发作,尤其在气候状况欠佳时,发作的频次将显著增加。
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方面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方面的应用研究哮喘,又称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增加,并伴有气道炎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最突出的症状是发作性呼吸困难和喘息,常常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传统的中医药学在哮喘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治疗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哮喘的症状,还可以从根本上治疗哮喘病因。
本文将从中医药学的角度介绍哮喘的病机病因以及中医药学在治疗哮喘方面的应用研究。
哮喘的病机病因中医学认为,哮喘的病机病因主要是由外感、内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肺气不调,肾精亏损等。
其中,外感风寒、燥热和湿邪的入侵是导致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
在肺病变初期,肺腑环节不畅,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继而形成气滞血瘀的局面,这也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理基础。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方法中医药学治疗哮喘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拔罐、艾灸、推拿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药学治疗哮喘的核心,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治疗哮喘的方法。
1. 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主要是用于哮喘由外感病因引起的急性发作。
这种方法的治疗原则是通过引导邪出领气,清热解毒,使肺气畅通,减轻哮喘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芩、连翘、板蓝根等,可以口服或者加入清水蒸气中吸入。
2. 祛痰化湿法祛痰化湿法主要是用于哮喘由痰湿堵塞导致的慢性发作。
这种方法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祛痰化湿,让痰湿得以排除,从而减轻哮喘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半夏、陈皮、莲子心等,可以口服或者加入蒸气中吸入。
3. 益气养阴法益气养阴法主要是用于哮喘由气阴两虚导致的病症。
这种方法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益气养阴,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血不足状况,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包括人参、黄芪、枸杞子等,可以口服或者泡制成汤水饮用。
4. 祛风活血法祛风活血法主要是用于哮喘由气痰阻塞肺窍导致的急性发作。
这种方法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祛风化痰,活血化淤,让肺部的气血得以流通,从而减轻哮喘症状。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临床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临床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很多行业领域的发展水平都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中医临床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近年来,很多中医临床研究团队都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高了重视,并对相应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为相关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但是在实际研究支气管哮喘病症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中医临床团队能够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本篇文章就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临床研究进行简单的论述,并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对相关人士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哮喘;中医;临床中医临床研究在国家医疗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很多中医临床科研团队都提高了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重视与研究。
一方面是由于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中会存在很多难点问题,需要相关医疗团队能够对相应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降低不利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先进的治疗手段和理念被应用到了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研究中,需要医疗团队能够其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为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一、中医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概述哮喘中医称为哮、哮证、哮病等,在古医籍中属于喘鸣、上气、痰饮等范畴。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遇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以邪实为主,平时表现为正虚。
中医药治疗哮喘,除了可以直接控制哮喘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缓解期的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滋补肾阴法减轻皮质激素所引起的柯兴氏征不良反应,通过温阳补肾法用于激素减量过程中的辅助治疗,帮助临床撤减激素,防止撤减激素时发生反跳现象。
目前,中医临床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部分研究的深度不够,盲目跟从,缺乏创新。
课题设计不够规范,缺乏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等,多数研究为孤立性研究,缺乏必要的联合,没有很好进行资源组合,样本量偏少,研究周期过短,研究结果不够稳定,重复性差,研究结果不能很好推广和普及,因而降低了研究价值,损害中医研究的整体形象。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和可逆性气道阻塞。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哮喘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对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核心,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外邪侵袭、气机失调等原因导致的。
在中医理论中,哮喘属于“喘证”范畴,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胸闷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基本原则是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益气养阴等,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
其中,中药内服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如桑白皮、防风、柴胡等。
这些中药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等功效,能够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改善气道通畅性。
此外,中药外用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艾灸、草药熏蒸等,能够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渗透,调节气机、消炎止咳。
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一项对比研究发现,中医药联合西医药治疗哮喘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此外,中医药治疗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对激素类药物的依赖。
然而,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医药治疗需要个体化的方案,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其次,中医药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一次治疗就能奏效。
最后,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途径。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并且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药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
中药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中药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究引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综述中药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中药的治疗作用:1. 抗炎作用中药中含有一系列天然植物成分,如黄芩、黄连、黄柏等。
这些植物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减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
2. 支气管扩张作用部分中药具有支气管扩张作用,如牛蒡子、苏子、紫苏等。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减轻支气管痉挛,改善患者的气流动力学。
3. 免疫调节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升华石斛、党参、黄芪等。
这些药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
4.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如甘草、枸杞、双花藿香等。
这些药物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保护支气管黏膜。
5. 止咳平喘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止咳平喘作用,如杏仁、连翘、苦杏仁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支气管分泌物,改善支气管痉挛,缓解患者的咳嗽和喘息。
二、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1. 抑制炎症反应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改善气道炎症。
例如,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2.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例如,升华石斛中的多糖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抑制细胞的收缩,达到扩张支气管的效果。
例如,牛蒡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阻断细胞内钙离子的进入,从而减少细胞的收缩。
4.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提高气道的抗氧化能力。
例如,甘草中的甘草酸可以抑制氧化酶活性,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
儿童哮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儿童哮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气管支气管高度敏感,易受刺激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在儿童哮喘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儿童哮喘的中医药治疗进行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机协调,改善气道通畅,减轻炎症反应。
根据中医理论,哮喘属于气机不和的病症,常表现为肺气不调、肾气亏损等。
因此,中医药治疗主要通过调理肺脾肾三经的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气道通畅。
二、中医药治疗的方法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药物治疗(1)中药内服: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的核心是使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杏仁、葶苈子等。
这些草药具有温肺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能够缓解气道痉挛,减轻呼吸困难。
(2)中药外用: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药还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来治疗儿童哮喘。
例如,采用灸法、贴敷等方式,直接作用于相应的穴位,以达到缓解症状、调理气机的目的。
2. 辅助疗法(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儿童哮喘的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气道通畅,减轻炎症反应。
例如,对于具有肺气不调的儿童哮喘患者,可以选择刺激肺经相应的穴位,如太渊、太白等。
(2)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方式来调理儿童哮喘患者的气机。
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轻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儿童哮喘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并减少激素的使用。
而且,中医药治疗一般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儿童哮喘的中医药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气道慢性炎症,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和胸闷。
在西方医学中,对于哮喘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如糖皮质激素和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认为,哮喘是由肺部功能失调、气机瘀滞和痰湿内蕴所致。
根据中医药理论,治疗哮喘的关键是疏通肺气、活血化痰,并且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药通过多种方法实现这些治疗目标,包括内服药物、针灸、推拿等。
二、草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许多研究表明,某些中草药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可以减轻哮喘患者的症状。
例如,百部粉、杜仲、苦参等草药在哮喘的治疗中常被使用,能够舒缓气道炎症、扩张支气管,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
三、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药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包括哮喘。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提高气道通畅度,并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因此,针灸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哮喘患者减少症状发作和药物的使用。
四、推拿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对患者进行按摩、揉捏等操作的中医药疗法。
研究发现,推拿可以刺激患者经络的流动,调节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哮喘的症状。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推拿结合针灸或草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已经积累了不少有益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治疗哮喘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针灸、推拿等疗法能够调整患者的整体平衡,减轻症状。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哮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发掘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哮喘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药治疗哮喘也需要科学合理地结合西医药治疗,实现两者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中药对支气管哮喘的缓解作用研究
中药对支气管哮喘的缓解作用研究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呼吸道高度敏感,以气道慢性炎症、支气管收缩和黏液分泌增多为主要表现。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历史悠久,被广泛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对支气管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其相关研究。
一、中药的取证基础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是由外邪入侵、内伤情志、饮食不慎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药的治疗理念是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清除病邪、祛除湿热、行气化痰等。
常用中药有苦杏仁、薏苡仁、川贝母、白前、冬葵子等。
二、中药的主要功效及机制1. 清热解毒中药中的川贝母、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炎症反应,减少气道黏液生成。
2. 祛痰止咳中药中的白前、淡竹叶等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气道痉挛,缓解哮喘症状。
3. 调节免疫中药中的黄芩、金银花等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过敏反应,减轻气道炎症和病情发作。
4. 抗炎抑制中药中的桑白皮、连翘等具有抗炎抑制的功效,可以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缓解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
三、中药研究的方法和结果1. 动物实验许多研究采用小鼠、大鼠等模型进行实验,观察中药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动物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能够减轻气道炎症、抑制支气管收缩,并且能够改善气道通畅度。
2. 临床研究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中药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某研究显示使用中药复方可以明显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病情恶化。
四、中药的优势和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中药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缓解副作用相对于西药,中药的副作用较小,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药物反应。
3. 注意中药质量中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生产商的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药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替代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摘要:哮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肺系疾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且该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
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证明,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
此文从病因病机上了解哮喘,中医进行辩证论治,为治疗哮喘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哮喘;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Overview of TCM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ABSTRACT:Asthm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pulmonary disease, which brings many inconveniences to patien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diseas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ith a trend of youth, so it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efficacy have prove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sthma with little side effects. This article is to understand asthma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to provide a bett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sthma.KEYWORDS:Asth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search overview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多数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可逆性气流受限,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症状[1]。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外邪侵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肺肾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体质特点,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一种治疗方式。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分型原则,中医将支气管哮喘分为肺气虚证、肺热壅盛证、痰浊阻肺证和肝肺不和证等四种类型。
肺气虚证以气促、喘息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肢冷、气短、汗自出和面色苍白等症状;肺热壅盛证以咳喘、痰黄、口干、喉痛等为主要表现;痰浊阻肺证以喘息、痰多黏稠、胸闷等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唇紫、舌质紫暗、苔厚腻等症状;肝肺不和证以喘息、情绪不畅、胸闷、头痛等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
二、中医治疗原则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一般来说,肺气虚证可采取补益肺气、健脾止咳的治疗原则;肺热壅盛证主要是清热泻火、化痰止喘的治疗原则;痰浊阻肺证则以祛痰通络、理气止喘的治疗原则;肝肺不和证以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的治疗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应遵循“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的原则,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个体化。
三、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原则,中医常用的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药物包括:1. 补益肺气、健脾止咳类: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蜂蜜等。
2. 清热泻火、化痰止喘类:石膏、知母、栀子、枇杷叶、天竺黄、瓜蒌等。
3. 祛痰通络、理气止喘类:半夏、法夺茯、紫菀子、半枝莲、瓜蒌等。
4. 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类:柴胡、枳壳、青皮、枸杞子、薄荷等。
以上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配方,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处方,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用适宜的中药,以达到调理体质、扶正祛邪、缓解症状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述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述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喘证”畴。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经》中已有对喘证症状、病因、病位的详细论述。
《金匮要略》继之提出“伏饮”致喘咳的概念,为后世哮病“宿痰”理论奠定了基础。
哮喘之名首见于《丹溪心法》。
《景岳全书》认为哮喘的发作是由夙根所致,载“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
中医理论认为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外感或七情诱发。
黄静从体质学说角度认识到,体质决定哮喘的易罹性,体质决定哮喘的病机及其转归。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
据报道,全球哮喘病死率为1/100 000—20/10Q 000,全世界每年约25万哮喘患者死亡,其中年轻人占较大比例。
哮喘的治疗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中医药对本病的深入研究,中医药工作者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现将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支气管哮喘治法1.1辨证分型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临床根据患者症状,可分为不同证型治疗。
彤等将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热性型哮喘、寒性型哮喘、脾虚气弱型、肺气虚弱型、气滞血瘀型,分别采用清肺化痰,温肺化痰,健脾化痰,补肺固卫,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和活血化瘀法治疗,临床有效率为83%。
统华将支气管哮喘分四型:(1)肾阳亏虚型,治宜温肾健脾、纳气平喘,给予加味真武汤治疗;(2)痰热盛型,治宜清化痰热、宣肺定喘,给予清肺化痰汤治疗;(3)寒饮伏型,治宜健脾温肺、化痰平喘,给予加减小青龙汤;(4)阴虚热型,治宜滋阴益肾、润肺平喘,给予益肾润肺汤加减。
总的来说,哮喘的治疗以祛痰为大法,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
1.2辨证分期论治安效先认为小儿哮喘发作期多为痰瘀伏肺,以“祛风、豁痰、化瘀”为治疗大法;缓解期多是肺脾气虚为主,以健脾补肺,益气固表为根本治疗。
王烈教授对哮喘分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三期论治:(1)发作期,止咳、平喘定哮,方选止哮汤;(2)缓解期,治以止咳化痰,方选缓哮方,所用药物系止哮汤去平喘之虫类药;(3)稳定期,调补肺脾肾,方选防哮汤及固哮汤加味。
汪荫华教授认为哮喘发作期以痰邪作祟为主,可分为热痰、寒痰、顽痰等,予清热化痰、降逆平喘、宣肺散寒、温化痰饮、攻逐顽痰、搜风通络诸法。
分别选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皂荚丸加海浮石和胆南星、石菖蒲等。
缓解期以脏器亏损,宿痰伏为病情特点,以补肾、健脾、益肺为主法,尤重补肾。
肺气虚者,用玉屏风散或参蛤散加五味子、紫河车;合并脾气虚者,加用四君、六君加味;气阴两虚者,用生脉饮加沙参、玉竹、黄精、玄参、生地黄、乌梅养阴益气;肾阴虚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黄精、知母;肾阳虚者,用桂附地黄丸加淫羊藿、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蛤蚧等。
总之,哮喘的分期论治与疾病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发作期“急则治其标”,以祛除痰邪为主;缓解期“缓则治其本”,大多与肺脾肾相关,扶正为主。
1.3辨体质论治体质是每个人特有的个性,随着体质学的发展,其越来越多的受到临床医家重视,多在辨证的同时关注患者体质调整。
邵长荣认为哮喘病情错综复杂,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存在,提出在治疗的同时纠治患者体质的虚实偏颇。
临床中,邵长荣对虚寒型体质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控制后,及时用温肾补肺之品从本论治;痰湿体质者无论是在哮喘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加入健脾化湿、和胃利湿之品;瘀郁体质者常在平喘药中加入疏肝解郁、宽胸理气、行气活血之药。
宋桂华认为体质因素决定病机寒热虚实的从化性、疾病的证候类型、处方选药的准确合理性,通过后天因素来逐步改善儿童体质偏颇(尤其有哮喘家族史的儿童),可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发作期和缓解期根据哮喘儿童的体质分为虚寒质、痰湿质、痰热质、阴虚质、阳虚质5种类型论治,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体质的寒热虚实将直接导致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治疗中结合患者体质特点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不可盲目的遵循常规治疗方法而延误病情。
2.名医经验治疗在长期的临床实践摸索中,各医家形成了独有的治喘经验。
吴银根教授认为阳虚寒盛为哮喘病机之本。
辨治要点:(1)宣肺散寒,降气平喘,重用麻黄根;(2)清肺化痰,平喘止嗽,重用桑白皮与白果配伍;(3)搜风祛痰,善用虫药,多用半夏配伍南星化痰散结;(4)活血化瘀,痰瘀同治,治疗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哮喘,善用鬼箭羽;(5)健脾温肾,扶正补虚治其本,多宗《脾胃论》。
王琦教授认为,哮喘将愈期或者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应以百合固金汤为主方善其后。
周仲瑛教授认为风痰阻肺是哮喘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治疗当以祛风化痰为主;风痰伏是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治疗上扶正与祛邪同用,采取补益肺(脾)肾,祛风化痰之法。
王鹏教授从发病病因角度论治哮喘:(1)天气变化或吸(食)入过敏物质等风邪侵袭为病因,治以祛风止哮,化痰平喘,选经验方五味地龙汤;(2)外感风寒、或遇冷即发的寒哮,治以温肺散寒,涤痰平喘,方用《氏医通》冷哮丸加减治疗;(3)过食辛热之品、或气郁化火、或寒郁化热等所致热哮证,治以清热泻肺,祛痰平喘,方用定喘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4)喘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发病中痰气交阻、气机郁闭者,治以宽胸理气,化痰平喘,方用自制止哮平喘方。
各医家的临床经验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增添新的思路,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3.专方治疗玉国等采用自拟平喘活血汤(僵蚕、瓜蒌各15 g,生地黄20 g,五味子、杏仁、炙麻黄、子、款冬花、白果、黄芩、桑白皮、半夏、当归、川芎、赤芍各10 g,炙甘草6 g)治疗支气管哮喘120例,治愈75例,好转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5.8%。
王瑛等采用益气固本法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哮喘Ⅱ号方(白术、茯苓、山药、莱菔子、黄精、补骨脂、女贞子、熟地黄、紫子、白芥子、款冬花)治疗半年,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明显。
王进探索经验方麻桑定喘汤(麻黄、桑白皮、党参、贝母、肉苁蓉、杏仁、葶苈子、子、白芥子、白术、茯苓、皮、半夏、地龙、五味子、甘草)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108例,临床控制55例,显效29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2%。
专方是长期治疗经验的积累,多以行气、降气、化痰、补肾为主药,但药物的组方成分及量是一个长期摸索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收集这些经验。
4.针灸治疗健观察发现针刺鱼际穴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具有平喘功效,针刺后患者的肺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良观察温阳利气法针灸,取穴百会、大椎、风府、风门、风池、肺俞、定喘、膻中、支沟,治疗42例哮喘发作期患者,痊愈22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
小波等观察常规治疗外,予白芥子冷灸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控制27例,部分控制26例,未控制7例,总有效率88.33%,并认为白芥子冷灸安全性高,患儿依从性好。
董丽萍等在伏天,取风门(双)、肺俞(双)、膈俞(双)、脾俞(双)、肾俞(双)等穴位针刺,神阙穴施灸,用白芥子、麻黄、细辛各等分研面,以汁调敷肺俞、膻中、脾俞治疗支气管哮喘100例,治愈38例,好转5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0%。
慧敏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两组观察温肺膏治疗哮喘的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肺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针灸治疗主要以祛风穴位和扶正固本的穴位为主,一是祛邪,二是扶助正气,抵御外邪侵袭。
操作简便,副作用少,有利于临床的推广。
5.辨证食疗谈吉等对35例中医辨证为缓解期属肺’肾两虚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蛤蚧粥”以药膳的方法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29%。
晓燕等将中医辨证治疗运用于哮喘患者食疗。
急性发作期:(1)寒包火证(热证),宜食寒凉性食物,如水果、冬瓜、黄瓜等,自制花生桑叶煎(花生仁、冰糖、霜桑叶)食用。
(2)肺实证:实喘者,饮食宜清淡,忌食滋腻厚味煎炸;虚喘者,饮食宜滋补;寒喘者,宜食温热性食物,如、葱;阴虚寒症的病人应忌生冷水果等凉性食物。
(3)瘀寒症:肾虚气喘,肺虚咳嗽者,用蛤蚧、紫河车、鱼腥草、杏仁、瘦肉等慢火煲汤食用。
(4)重寒症:自制杏仁豆腐汤(杏仁、麻黄、豆腐),吃豆腐喝汤。
缓解期:宜补养,阴虚宜清补,如可食百合等;肺虚者可食用银耳、百合、蜂蜜、白果,脾虚者可食用山药、糯米、莲子粥,肾阳虚者可食用核桃、麻雀,肺虚久咳者用牛肺、大白萝卜炖熟服用。
哮喘间歇期体质虚弱者,用黑芝麻、生、蜂蜜、冰糖等调匀早晚服用。
“食通药性,药食同用,药食同源”。
长期服药很难让患者接受,通过饮食的辅助治疗,将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并能为患者提供适宜的膳食方式。
6.单昧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实验研究杰等发现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注射黄芪注射液后,CD4’T 细胞明显增加,而CD8’T细胞明显降低,表明黄芪注射液对细胞免疫的增强作用主要是通过协同CD4‘T细胞,拮抗CD8’T细胞来实现的,两者比例增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增强。
孔春妍等实验研究发现黄芪可明显提高哮喘小鼠辅助T 细胞1细胞免疫反应,部分扭转其辅助T细胞1/辅助T细胞2细胞因子的免疫失衡。
玉清通过用单药辛夷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发现治疗后血清辅助T细胞l明显增高,辅助T细胞2明显降低,辅助T细胞1/辅助T细胞2增高,此实验说明单味中药辛夷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辅助T细胞1/辅助T细胞2免疫失衡及炎性介质表达,发挥对支气管哮喘的辅助治疗作用。
王永梅等实验发现蝉蜕能够使大鼠支气管及肺组织炎性症状减轻,支气管黏膜上皮完整,细胞水肿、充血得到改善,血清中血栓素B2/6一酮一前列腺素1a 的比值显著性下降,并初步判断蝉蜕治疗哮喘机制在于缓解慢性炎症、改变“微观血瘀”状态,进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单味中药的研究,为中药治疗哮喘与科学化接轨,为中医治疗哮喘提供实验依据。
单味中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辅助T细胞1/辅助T细胞2平衡的研究,对于最新提出的辅助T 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的研究相对较少,单味中药对辅助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的影响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7.结语哮喘的病情复杂,治疗中既要分清发病时期、病情所属证型、同时也要顾及到患者自身体质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中医治疗哮喘有明显优势,根据哮喘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采用了治、针灸、食疗等综合治疗,并且对单味中药治疗哮喘的研究已经得到相关实验的证实。
但中医治疗哮喘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经验用药值得传承,但缺少合理的使用标准;(2)针灸治疗哮喘缺少客观统一的临床疗效标准;(3)食疗较容易被患者接受,但该方面的研究较少;(4)对于哮喘的急性发作期,中医药的治疗尚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