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危机研究
一、研究概况:
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历了几十次经济危机与周期。如英国在1854—1938年间,共发生过16次经济危机;法国在1865—1938年间,共发生过17次经济危机;美国在1865—1938年间,共发生过18次经济危机;德国在1879—1932年间,共发生过10次经济危机。在1857—1937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共爆发过10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如美国从1945年至今已爆发了9次经济危机。到20世纪末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出现新经济现象,经济周期趋于缓和。如何认识和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经济危机理论,广义地说也是经济周期的理论,从经济学说史角度看已提出不下数十种理论。(参见:崔友平,《经济危机理论述评及借鉴》,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1999年9月)
二、研究热点介绍:
1、局部危机论
局部危机论,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李嘉图。他正确地指出生产为自己开辟市场,但他完全忽视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认为生产过剩,或者至少说,市场普遍充斥过剩商品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产品总是要用产品或劳务购买的,货币只是实现交换的媒介。某一种商品可能生产过多,在市场上过剩的程度可以使其不能偿还所用资本,但就全部商品来说,这种情形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李嘉图只承认个别的商品有生产过剩的可能,至于一般的、普遍的商品生产过剩则被看成是不可能的。在李嘉图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确立时期,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出于反封建的需要,否认普遍的经济危机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2、经济无危机论
经济无危机论是萨伊提出的,并被其追随者称之为“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萨伊断言生产物是由生产物购买的。因而“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当然,萨伊承认直接购买生产物的是货币,但“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
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根据这种销售原理,萨伊否认经济危机的存在。他极力推崇自由竞争的作用,认为“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婪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继续存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如果对生产不加干涉,一种生产很少会超过其他生产,一种产品也很少会便宜到与其产品价值不相称的程度。”萨伊定律抽去了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并仅仅从流通领域去寻找生产现象,进而否定生产过程的矛盾,当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消费不足论
这种理论把经济危机及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这一理论的早期拥护者中最突出的是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至于近代,对消费不足论重新整理并加以发扬光大的是英国的霍布森、美国的福斯特及卡钦斯先生和德国的埃米耳·莱德勒教授。西斯蒙第否认自由竞争具有无限优越性的学说,是第一个论证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从而这也是他成为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的重要标志。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消费不足。为什么消费不足呢?第一,由于大生产排挤小生产,造成大批小生产者破产,小生产者人口大大减少,他们的消费大为减少。第二,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广大一无所有的劳动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的收入和消费也日益减少。第三,富人的消费虽然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富人的收入大都用于积累,富人增加的消费要比劳动人民减少的消费少得多。后来的消费不足论者认为,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原因是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生产,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是富人储蓄过度。由于富人储蓄过度,社会又不能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结果是:产品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失业增加和生产萎缩。
根据上述理论,消除消费不足,从而解决危机问题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从而调整消费,使之形成较大的需求;另一种是通过调节投资,从而吸收过度的储蓄,使经济平衡发展。
西斯蒙第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他看到了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同时他还认为市场的无政府状态也是造成生产超过消费的重要原因。这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4.经济制度危机论
经济制度危机论,其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会发生,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而充分展开,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就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两个矛盾的激化: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马克思第一次站在被统治阶级立场上,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提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且正确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马克思还提出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的观点。他指出“这种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这一理论为消除经济危机提供了正确思路。
5.纯货币论
纯货币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于货币信用过度扩张。该理论的早期代表为霍特里,后来的代表有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他们认为,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在于货币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协调。在他们看来,货币的需求相对稳定,货币的供给则表现出不稳定。现代信用制度,由于法定准备金的规定很容易产生货币的乘数效益,随着货币信用的扩大,总需求上升,产品生产增加,形成繁荣。一旦信用扩张过度,为了避免风险而紧缩货币,需求就急剧下降,但此时供给已创造出来,供给调整赶不上需求的调整,衰退和危机也就不可避免。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周期是货币剧烈增减的结果。既然货币数量增减是经济周期的唯一原因,那么经济危机也应该唯一由货币信用政策来消除。他们主张运用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供给量变动与国民收入水平保持某一比例,以此来烫平波动。纯货币论者,单从现象形态上把经济周期同物价、货币、信用等联系,并试图说明其原因,同时他们又仅仅把危机看做是从流通领域中发生的,因而认为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