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评论

\2019

年第1

融媒体时代,如何释放报纸副刊的正能量

——从菏泽日报副刊作品《书记的耳光》说开去

文_常慕城

常慕城

舟山日报社

2018年7月3日,菏泽日报文学副刊“曹风”编发“七一建党节”一组稿件。其中,《书记的耳光》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官方微信“学习小组”、《半月谈》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大量转发,众多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致敬”“感动”“泪奔”“震撼人心”“感人肺腑”“泪流满面”等高频次评语,成为数千万读者共同的感受。

一篇800余字的短文,为何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一致好评、引发持续关注?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因为作品本身以情动人,感人至深;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发达,广为流传。

突出地域特色坚定文化自信

“新闻引人,副刊留人”。一个好的报纸副刊是留住读者的最好办法。《书记的耳光》能从一家地市级报纸,“扇”到中央级新媒体平台,进而在全国引起关注和讨论,也再次证明:办好报纸副刊,能够切实增强报纸可读性和吸引力,提升报纸软实力和影响力。

作为山东省创刊最晚的地市级党报,《菏泽日报》“曹风”副刊一直是报纸的一面旗帜,一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副刊品牌。从创刊时的菏泽大众到今天的菏泽日报,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黑色到彩色,“曹风”副刊一直坚持初心不改、风格不变、佳作不断。近十年来,刊发的作品累计获得200余次省部级以上奖项。像杂文类栏目“天香

楼随笔”、诗歌类栏目“长河浪花”等富有地域特色、文学气息的精品专栏,一办就是二十余年,持续为当地广大读者奉献了一期期的精美文学大餐,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菏泽曾为曹国故地,《诗经》中收录“曹风”诗作4篇。沿袭“曹风”之名,也彰显了报社的编辑方针:突出地域特色,立足社会现实,体现人文关怀,守护精神家园。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繁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近年来,围绕牡丹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根据地文化等地域文化,以及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乡土文化,无数文学爱好者走读家乡、吟诵家乡,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佳作刊登在“曹风”副刊上,也更加激发了广大读者对美丽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播价值观念坚持以文化人

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报纸副刊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观照着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社会生活面貌,是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标杆。在做好日常版面组稿的同时,“曹风”副刊注重专题策划,打造“拳头产品”,从而增强了整版稿件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实践\

PRACTICE

77

传媒评论

\ 2019

年第

1期

(一)把握重大新闻事件的时间节点,回应社会关

切,吸引读者关注。将新闻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才

能让副刊作品更加充满时代气息与文学魅力。汶川

地震发生后,“曹风”副刊组织《面对地震,我们心手相

连》《众志成城用我们的爱心给你们力量》等专版稿

件;鲁甸地震发生后,又组织了《鲁甸,祖国的心和你

一起跳动》《泪水辉映着鲁甸的坚强》等稿件,既讴歌

了赴灾区救灾勇士的英勇无畏,又回应了读者对灾区

人民的关注与牵挂。

(二)做好传统节日主题的策划统筹,激发内心情

感,传递社会温暖。有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回忆,

而不是喜欢想象。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熟悉的事物,

存在想象中的则是未知的事物。品味、书写生活的五

味杂陈,更会让人珍惜当下、善待他人、感恩社会。《细

雨湿流年》《那二两好面》《岁月风干的回忆》《初秋天

净忆师恩》等作品,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读来无不让

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编辑思想,反映伟大创

造,讴歌火热生活。报纸副刊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决

不可停留在伤春悲秋、吟风弄月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扎

根人民、反映生活。近几年来,菏泽先后涌现出乞讨千

里送湘女的“中国好人”孟昭良,雷锋精神传承人张玉

贵,“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无腿英雄袁殿华等一大批重

大典型,“曹风”刊发关于重大典型人物的散文、诗歌等

作品,让人们从另一个侧面走进人物内心,产生心灵共

鸣,为全市人民提供了思想道德引领和强大精神动力。

培育创作队伍坚守精神家园

从“报屁股”到“专刊副刊,半壁江山”,再到今天

的可有可无,副刊的生死存亡既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

相关,也受制于报社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编辑方针。上

世纪90年代以来,副刊新闻化和通俗化的趋势日渐

明显,文学副刊在大副刊路线的冲击下,文学性逐渐

淡化和泛化。

面对新媒体的燎原之势,菏泽日报同样面临竞争

激烈、收入下滑等严峻形势。但是“曹风”副刊仍旧能

保持每周一期的频率正常出版,且能始终保持作品具

有较高文学水准,一方面是因为菏泽崇文重教之风盛

行,文学创作氛围十分浓厚。另一方面是由于报社采

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断提升副刊品牌影响力,从而

赢得了忠实读者和合作伙伴的普遍认可和持续关注。

(一)用好专业和业余两支创作队伍。培养创作

队伍是办好报纸副刊的根本,也是联系作者、争取读

者、贴近生活的良策。在报社的培育、引导下,新人出

精品,名家推力作。无论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作者,

都将“曹风”副刊视为文学的高地、精神的家园。据不

完全统计,报社邮箱每年收到的副刊稿件多达上万

件,通过邮局寄来的稿件也多为副刊作品,更有老作

者、老读者经常送来手写的稿件。

(二)用好本地和全国两个活动平台。要想扩大副

刊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借助各种各样的平台。得益

于坚实的文学创作队伍,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

会在菏泽设立牡丹之乡创作基地。以“曹风”副刊为平

台,《菏泽日报》先后与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国散文学

会、《小小说选刊》杂志社等联合举办了“中国作家看菏

泽”“牡丹杯全国散文大奖赛”“中国散文学会菏泽笔会

暨全国小小说大奖赛颁奖会”“中国散文(菏泽)笔会”

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使本地作者、报纸编辑与全国各地

的名家大家之间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精品力作纷

至沓来,大大提高了文学副刊的品位和档次。

(三)用好网站和微信两条传播渠道。报纸都快

没人看了,副刊作品还能“引人”吗?面对巨大的变

化,副刊应该积极应对,拥抱网络时代,拓展全新空

间,立足本地文化,同时承担副刊所应有的社会责任,

这些都是副刊重新赢得影响力的途径。菏泽日报在

“中国菏泽网”开辟“美文”专栏,在“菏泽通”手机终

端、官方微信等第一时间转载优秀文学作品,让手机

用户在了解本地新闻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的净化与

熏陶。值得一提的是,《书记的耳光》虽然首发是在报

纸上,但如果没有网络的二次传播,再好的作品恐怕

也只能影响到当地的报纸读者。

责任编辑_宋晓农参考文献:

1张振和:《菏泽史话》,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2刘玉琴:《报纸副刊价值引领与文化担当》,《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24版。

3陶克强:《感受英国媒体的变革风》,《中国记者》,2015年第3期。

4黄发有:《正在消失的文学副刊——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变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2期。

5王炜:《网络时代党报副刊的应对之道》,《今传媒》,2016年第10

期。

实践

\ PRACTICE 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