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6月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y
- 58 -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李立新
(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摘 要〕本文从分析当代流行文化的特征与产生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流行文化的制衡这一问题,以期实现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
〔关键词〕流行文化 文化生态 人文精神 制衡
作为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流行文化正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文化潮流冲击并改变着原有的文化生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分析流行文化的产生背景及负面影响出发,提出流行文化的制衡问题。
一、流行文化的特征与产生背景
什么是流行文化?由于任何流行文化的定义都会把文化的不同意义与流行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一般来讲,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它是以流行传媒为载体、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流通文化。流行文化满足了人们的感性需要,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 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国内有的研究者把其特征概括为“世俗性、商业性、时效性、娱乐性”。[1]常见形式有:影视、音乐、杂志、卡通、网络及电子游戏等。总的看来,流行文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因素:
第一,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领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因为全球化本身蕴涵着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剥离性,经济产品和经济现象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任何社会化产品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任何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人都代表一种文化类型。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政府、跨国公司及文化产品是主要推动力。西方国家的政府则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意识地利用包括文化产业、国际协调机制和人员来往等在内的各种途径在全球范围内推销西方文化;跨国公司则利用经济上的往来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文化输出;而文化产品常常作为标志性的消费品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同。总体来看这是一个从文化的物质层到制度层、心理层完成全球化的进程。[2]当然,这些极有可能成为被西方预先设定的不易觉察的温柔陷阱,从而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防不胜防。
第二,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流行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深远。新兴传播方式的因特网,以自己的方式构造当下文化空间的新场景,同时给予受众更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通过这些媒体而传播的电视节
李立新(1966-),男,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毕业,副教授。
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
- 59 -
目、音乐、通俗小说、广告、时尚、娱乐和体育活动跨越了时空,极大地影响着无数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的社会面貌。媒体可以通过传播甚至制造、炒作等手段,吸引、诱惑公众,正是在这些媒体上的节目更可能成为流行文化。
第三,从流行文化本身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产生的结果。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仍占据统治地位,流行文化只能处于文化坐标的边缘,未能形成气候。只有前苏联的文化及“八个样板戏”等影响比较大。进入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商品化的全方位展开与社会的转型,借助与当代中国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流行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展开话语权的争夺。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逐步摆脱了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促成了流行文化由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二、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1、 文化生态失衡
文化生态是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3]在以西方流行文化渐渐占据全球文化市场时,人类社会所创立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也在遭到破坏。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来自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巨大威胁。由于多样化是文化的一种属性,同时文化与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美国人类学家基辛格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就有可能剥夺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
的源泉,到最后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4]
2、 吞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教人修身、立志、治国、安邦的睿智,也不乏同现代化并行不悖的真知灼见。作为伦理道德型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注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实践。传统文化蕴涵的内在价值,是民族文化的基点。流行文化是繁殖力惊人的病毒,传统文化是被渐渐吞噬的细胞。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变成广告话语、商业逻辑;而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习俗仪式,只能无奈地演变成商家的市场营销策略。部分青年学子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正在西方文化的吸引力下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从怀疑到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以致知之甚少。张岂之教授也曾鲜明地指出:“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因为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5]
3、消解人文精神
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中指出:人文精神应当包括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③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它要求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当代,由于知识价值的功利与实用取向,知识成为应对考试或求职的工具。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和社会世俗性发展的能力,倾向与满足世俗性需要的方向,这必然以情感的失落和责任的丧失为代价,造成文化底蕴不足,文化品味不高,文化视野不广的局面。阅读——曾经作为人类最具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成长方式,已被快餐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电子游戏文化所挤占。许多“漫画”似乎成为了现代青少年的主要读物,文化作品的创作成了“制造”,欣赏成了“消费”。一些流行文化过于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