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诸葛亮政法之治
《诸葛亮治国》优秀说课稿
《诸葛亮治国》优秀说课稿诸葛亮治国优秀说课稿引言本说课稿主要介绍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卓越才能与方法。
通过对他的治国策略、智慧决策以及对人民的关怀等方面的阐述,可以深入了解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与领导才华。
一、治国策略1. 通权达变诸葛亮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清晰的战略眼光,在治国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
他善于洞察形势,敏锐地把握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要素,及时调整政策以应对变化。
2. 以德服人诸葛亮在治国中非常注重道德伦理与人民的关系。
他秉持仁爱之心,为人民着想,勤政爱民,以真诚和善意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他喜欢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并且积极采纳人民的意见建议。
3. 推行科学政策诸葛亮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他推行科学政策,鼓励人民研究科学知识,加强科学研究,使科学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注重农业的科技改良,提高农业产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智慧决策1. 诸葛亮之才诸葛亮以其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决策能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在治国时,善于辨析问题、审时度势,准确预判未来走势,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诸葛亮的决策往往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2. 经典案例:火烧赤壁火烧赤壁是诸葛亮智慧决策的最经典案例之一。
他根据对敌人的了解和周密的计划,成功利用火攻战术打败敌人,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为己方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对人民的关怀1. 以民为本诸葛亮在治国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紧密团结广大民众,共同推动国家发展。
他关心人民生活,并采取措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培养人才诸葛亮注重人才培养,推行教育政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知道只有人才充实,国家才能兴盛,因此积极选拔、培养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通过学习诸葛亮治国的优秀经验与智慧决策,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领导者的聪明才智与卓越能力。
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将继续发挥启示和指导作用,为我们探索和实践好治国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诸葛亮的法治思想和执法实践
作者: 张海声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60-62页
主题词: 三国时期;法治思想;蜀国;执法实践;咸京;刘禅;奉义将军;治中从事;护军将军;向宠
摘要: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壮志吞咸京”、“大名盖天地”(见裴度碑文)的蜀国丞相。
他总结汲取了前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经验,采取励精图治、执法严明、赏罚公正的政策,不论是政治,还是治军,都实行严刑峻法,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办,法律面前上下亲疏持平,从而使蜀国出现吏治清明、人心归顺、内部安定、兴旺发达的局面。
诸葛亮的法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主张以“势”定法,有法必依,执。
法律大讲堂诸葛亮(2篇)
第1篇一、引言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不仅才华横溢,更是精通法律。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以法律为武器,维护国家利益,巩固蜀汉政权。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诸葛亮在法律领域的智慧与成就。
二、诸葛亮的法律思想1. 法治思想诸葛亮认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法治。
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
在他看来,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保障人民利益的基石。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法治的重视。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诸葛亮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身份地位,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他在《诸葛亮集》中提到:“法者,所以正天下,非所以正一人。
”这句话表明,法律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是为了惩罚某一个人。
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诸葛亮认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他主张在法治的基础上,注重道德教化,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
在《诸葛亮集》中,他写道:“法者,所以正天下,德者,所以教天下。
二者不可偏废。
”三、诸葛亮的法律实践1. 制定法律诸葛亮在位期间,制定了《蜀科》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蜀汉的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这些法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执法严明诸葛亮在执法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不徇私情。
他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严惩违法乱纪者。
在《诸葛亮集》中,他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非所以私用。
”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对法律的尊重和重视。
3. 以法治国,巩固政权诸葛亮在位期间,通过依法治国,使蜀汉政权得以巩固。
他严厉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在诸葛亮治下,蜀汉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四、诸葛亮法律思想的现实意义1. 法治思想的启示诸葛亮的法律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治国思想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治国思想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并立,形势严峻。
而在这个时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英才——诸葛亮,率领蜀汉赢得了不少胜利。
在治国方面,他有着独特的思想和一系列的措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诸葛亮的治国思想。
“德治天下”——以德治国诸葛亮认为,德是治理国家的基石。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立德之后,才能立功;一个国家只有行德之后,才能行法。
因此,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体系。
诸葛亮在治理蜀汉的时候,秉承“德治天下”的思想,注重培养人才,鼓励道德修养,尊重民生利益。
他在政治上重用有德之士,如马良、刘巴等人,这些人品高尚,能力卓越。
同时,他还普及农耕生产、水利兴业、林业开发等实用技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在治国过程中的稳健、质朴也为人所称赞。
“安民之本”——以民为本诸葛亮在治理蜀汉的时候,非常注重民心。
在他的治理中,真正的当家作主是百姓,百姓的利益应当得到充分体现。
诸葛亮注重调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曾经要求军队不得非法占用民田,不得强抢百姓财物,从而赢得了民心。
同时,诸葛亮注重战争的民族性,尊重各民族文化和习惯,进行了慰抚和纪念活动,缓和了蜀汉和扶桑的关系,开展了具有长远意义的文化交流。
“尽忠尽责”——尽职尽责诸葛亮深知,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须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要有尽职尽责的态度。
在诸葛亮的治国过程中,他时刻牢记自己是国家的侍臣,承担着兴邦立业的重责大任。
在无奈放弃荆州程普牵扯他的时候,他说出了这样的话:“地方之事,无可舍之!”而在诸葛亮向孙权发出“北伐”要求的时候,也明确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兴兵扰敌,须当志在胜负,勇力与群英,以御万难;不可虚声助威,以自见诟”。
结语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国思想和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德治思想、以民为本的精神、尽职尽责的态度等。
他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为中国政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浅议诸葛亮以法治蜀
浅议诸葛亮以法治蜀作者:杜凤萍来源:《卷宗》2017年第21期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通过厉行法治,恩威并用,赏罚必信,任人唯贤,奖励农耕等律令和措施使蜀汉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国库富足,百姓安居乐业。
关键词:诸葛亮;以法治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来倍受人们的崇拜和敬仰。
他的突出成就不仅表现在他辅佐刘备,使其从无立锥之地到三分天下而居其一,建立蜀汉政权,更突出的表现在他巩固、发展和壮大了蜀汉政权和经济实力。
使蜀汉出现“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1)的局面,以及“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2)的景象。
诸葛亮是何以做到这一点的呢?1 以法治国稳定政权1.1 厉行法治恩威并济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刘备集团初占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后,当时益州的前统治者刘璋、刘焉父子懦弱无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3)地方豪强称霸,贪吏横行,专权自恣,互相吹捧,“君臣之道,渐以陵替,世风日下,道德沦丧”(4),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采取了严刑猛政的果断措施,严厉打击了豪强恶霸的不法行为。
结果引起了一些豪强地主官僚的不满和反击。
当时法正也劝诸葛亮不要限制太严,应该“缓刑驰禁,先垂安抚”(5).为此,诸葛亮专门作《答法正书》,其中说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诸葛亮深刻的分析了秦因“秦无道,政苛民怨”而土崩瓦解,故汉高祖以“弘济”治国。
但刘璋父子软弱无能,他“有累世之恩”,却“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若一味的“充之以位,顺之以恩”,反倒会滋生贪婪,以至于“位极则贱,恩竭则慢”,而只有“威之以法,限之以爵”,才能“法行则知恩,爵加则知荣”。
浅论诸葛亮的“德治”与“法治”:兼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关t词 : 诸葛亮;“ ;“ 浩” 关系 德浩 法 ; 中固分类号 : 0 7 B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4 0 4 【 0 2) 3 0 4 - 2 A 10 - 5 4 2 0 0 -0 1 0
“ 德治 ” “ 与 法治 ” 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 , 怎样 正确对待它 们之间 的关 系 ,是我 们社会 科学工作 者要进 一步探 讨的问 题。在这方面 , 诸葛亮在治理蜀 国的过程 中 , 既重 “ 德治”, 又 不轻 “ 法清” 从 而有效地治理好 了蜀 国, 我们 提供 了很好 . 给 的借 鉴。 以“ 撼”为治 国之本 翩定 “ 德治”的方针政策。刘焉治蜀期 间, 依靠东州人镇 压益州人 , 虽平定一 时 , 却叛乱屡起 。刘璋 暗弱 , 既不能制止 东州人的横行 , 又不能 团结益州人 , 造成 内部 四分 五裂 , 离心 离德 , 终遭败亡 。刘备取蜀后 , 诸葛亮采用 “ 平等” “ 和 团结 ” 的政 策 , 无地 区偏 见 . 无亲 疏之分 , 三州才 能之 士 一视 同 对 仁 , 人心服 1服 , 让 : 故三 州人 士都 团结在其周围 , 3 甘为之竭智 效力 ; 待南 中等少 数民族 , 对 采取 “ 安抚 ” 和 团结 的策略 。 《 汉晋春秋 》 诸 葛亮 “ ” 载 …-七纵七擒 . 而亮犹 遣获 , 获止不 去, ‘ , 日: 公 天威也 , 南人不复反矣 。’ 南中平 , 皆即其渠率而 用之。 因此 , 自是 终亮之世 , “ 夷不 复反”。 诸葛亮的 德政 ” 使西蜀 固若金 汤 .曹操得 陇而不敢 望蜀 ,司马 懿 “ 畏蜀如 虎”。 选才用人 以 “ 德 。诸葛亮治蜀 . 用人不 限其 方 , 拘出 不 身 门弟 , 资历 , 唯贤 , 不论 任人 广揽人才 . 提拔 了一批 忠 破格 于职守 、廉洁奉公 又卓 有才能 、富于实干精神 的基层 官吏 。 如. 蒋琬本是荆州一个 默默无 闻的小吏 , 但他 “ 为政 以安民为 本, 不以修饰为先 ”, “ 且 常足食足 兵 . 以相供给 ”, 诸葛亮 临 终时推荐他做继 承人 , 当了蜀 国丞相。费 丰 雅性 谦素 , 韦“ 家不 积财 . 儿子 皆令布 衣素食 , 出人 不从车 骑 , 异凡人 :” 无 姜维 “ 据上将 之重 . 处群臣之右 , 它舍 弊藻 . 资财无余 , 侧室无妾媵 之褒 , 后庭无声 乐之娱 董允对后 主 “ 欲条择 以充 后宫 , 常 允 以为古者无子后妃之数不 过十二 , 嫱 已 , 增益 , 今嫔 具 不宜 终 执不听。” 巴 “ 刘 躬履清俭 , 不治产业 。”由于诸 葛亮 用人以 “ 德 为先 . 因此 , 自诸葛亮治蜀后 . 官吏 大多奉公 洁己 . 以身 作则 , 社会风气大变 。 以自己的德行 树立榜样 。诸葛亮是 中国封建社会集美德 于一身 的典范 . 尚品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其高 1忠诚。 、 章武三年 (2 )刘备病重 , 23 , 对诸葛亮说 : 君才 “ 十倍曹丕 , 必能治 国, 定大事 。若嗣子 可辅 , 终 辅之 ; 其不 如 才, 君可 自取 。”又诏敕后主日: 匆 以恶小而为之 , 以善小 “ 勿 而不 为!惟贤惟 德 , 以服人。汝父德薄 , 可 不足效也。汝与丞 相从事 , 事之如父 。 刘备之所以放心大胆 地让诸葛亮掌管蜀 国的军政大权 , 主 “ 之如父”, 因为诸葛亮有 卓越 要后 事 不仅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法治思想评析
兰台世界LANTAI WORLD尹★作者简介:鲁斯琪,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
钱穆老先生曾称:“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1]186事实上,真实的诸葛亮或许并不像演义中那样“多智近妖”,但他本身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2]530蜀汉立国之时仅拥一州之地,前益州牧刘璋昏庸暗弱,天府之国早已是败絮其中;而诸葛亮随刘备入主益州不过七年,就能扭转局势、辅佐刘备登基、实现三国鼎立,后经历荆州被夺、夷陵战败的困境,诸葛亮也只用了五年时间便稳定了内外局势、足兵足食,为第一次北伐奠定了物质、政治基础。
《毛诗·小雅·车攻序》中云:“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也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而诸葛亮能以一州之地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蜀汉国内政治清明、经济稳定,使其北伐无后顾之忧。
鉴于此,本文将从诸葛亮初入蜀地、制定《蜀科》之时的《答法正书》入手,对诸葛亮治蜀的法律思想进行浅析,并由此延伸出对当今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思考与探讨。
一、从《答法正书》的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立法思想1.《答法正书》的背景及内容。
法正字孝直,曾在刘璋麾下任职,但因刘璋昏庸无能、未能予以重用而郁郁不得志;后在刘备入蜀时,他转投刘备帐下,并在取蜀过程中屡建奇功,成为刘备入主益州的首要功臣之一。
当是时,益州经历三年战乱,经济崩溃、法制凋零、官僚体制一盘散沙,制定一部适用于当地的基本法律成为当务之急。
法律讲堂文史诸葛亮之道(2篇)
第1篇一、引言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法律领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本文将从法律讲堂的角度,探讨诸葛亮之道,以期对现代法治建设有所启示。
二、诸葛亮的法律思想1. 法律至上诸葛亮认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法者,国之权衡也,民之准绳也。
”(《诸葛亮集·法论》)在他看来,法律是衡量国家治理的重要尺度,是衡量人民行为的标准。
2. 法律公正诸葛亮主张法律应当公正无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他认为:“法者,国之权衡也,不可曲直。
”(《诸葛亮集·法论》)法律应当如秤砣般公平,不偏不倚,使所有人都能在法律面前平等。
3. 法律威严诸葛亮认为,法律具有威严,能够震慑邪恶,维护社会稳定。
他强调:“法者,国之权衡也,不可轻侮。
”(《诸葛亮集·法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权威,不可轻视和侮辱。
4. 法律教育诸葛亮重视法律教育,认为通过法律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法制观念,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
他提出:“教民以法,使之明理。
”(《诸葛亮集·教民》)法律教育是提高人民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三、诸葛亮的法律实践1. 制订法律诸葛亮在位期间,亲自参与制订了《蜀汉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蜀汉律》规定了刑罚、官职、礼仪、婚姻、田赋等内容,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执法严明诸葛亮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法律至上、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对待罪犯,无论身份高低,都依法严惩。
在《诸葛亮集·法论》中,他提到:“法者,国之权衡也,不可曲直。
故法之所加,不避亲贵,法之所去,不遗微贱。
”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法律实践精神。
3. 教化民众诸葛亮注重法律教育,通过制订法律、讲解法律等方式,提高人民的法制观念。
他提倡:“教民以法,使之明理。
”在《诸葛亮集·教民》中,他详细阐述了法律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诸葛亮的执法精神——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想到的
2010年12月法制与经济N0.12。
2010l总第260期)FAZ HIY UJ lNG JI(Cumulatively。
NO.260)浅谈诸葛亮的执法精神——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想到的刘玉运(山东省电力学校政策研究室,山东泰安271000)【摘要】本文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放关羽的对照、分只身捧百余骑仓惶逃出,途中虽然汇合了三千余人马,却又遭析中,针对诸葛亮的执法精神,提出如何依法治国、执法如山的遇吴军大将吕蒙、凌统、甘宁等人袭击和蜀将赵云、张飞的截许多思考。
杀,到华容时只剩三百余骑,虽有张辽、徐晃、张邰、李典、许诸【关键词】诸葛亮;斩马谡;依法治国等名将保护,但此时曹军已人困马乏、筋疲力尽,且华容道泥泞难走,过华容时止有二十七骑。
这时有谁能奈何的了以逸待劳《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讲的是诸葛亮领兵北伐途中,曹军的关羽和他的五百名校刀手?截杀曹操等人不是易如反掌?而司马懿率大军追来,蜀军形势危急,马谡立下军令状,领兵去镇关羽却没有做。
守街亭。
却因自己的轻敌和大意而失了街亭,后被诸葛亮挥泪斩再看魏蜀力量对比,蜀国就先失一筹。
再观马谡此人,文才首。
我有时候常常问自己,也常常同别人探讨:马谡到底该不该尚可,武略欠缺。
虽熟读兵书,但过于教条,尤其缺乏实战经验。
杀?并经常用马谡和关羽作比较,为什么赤壁大战(--国演义》第连刘备生前就说过:“此人不可大用。
”而他的对手司马懿足智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关羽立下军令状到多谋,且有百战名将张邰辅助。
就算是加上王平,就是按照诸葛华容道埋伏截杀曹军,却因个人私情放走曹操,回来后诸葛亮要亮部署当道下寨,又怎能敌得了司马懿的狡诈和张邰的神勇? 按令当斩关羽,却因众人讲情而放弃呢?失败也就是早晚的事情。
相似的事情,相似的情节,同样都立有军令状,而关羽的所以,不管是从主观方面,关羽的故意违犯军令和马谡的违法情节比马谡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为什么处理结果却截然过失;还是从客观方面,关羽的有条件胜之而放弃和马谡的尽不同呢?了力而失守来看,二人的犯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诸葛亮以法治蜀
,
,
“
昔 楚 杀得 臣 而 文 王 喜
,
。
今 天 下 未定
,
,
而戮智
:
。
,
。
”
,
,
孔 明 流 泪而 回 答 说 谋之 臣 昔 孙武 所 以 能 制胜 于 天 下 者 用 法 明 也 今
。
、
严 法治 蜀的 道 理
,
出入 如 宾 行 不 寇 这 些 赞誉 的 话 虽然 是 文 学 家 或 史学 家
,
”
。
说的 可 能有 美化 夸 张 的 地 方 但 是 也 的 确 说 明 了诸 葛 亮治 蜀
的 政 绩 与军 功 的 卓 著
,
。
,
,
以 葛 蜀 亮 治 法 诸
坚 决认 真 也 都 不 敢轻 易犯 法
,
,
。
要 以 法办事
。
,
这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在法律 面 前 不 分 贵贱 亲疏 只 要 犯法 一 律 “ 按 法治 罪 在 法 不 加 于 尊
,
, 。
”
、
,
“
刑不 上 大 夫
”
的 封建 时 代
,
,
演 义 》 里 是 怎 样 描 写 诸 葛亮 以
法 治蜀 的 呢 ?
能 做 到 这 一 点 是 非常 不 易 的 然 而诸 葛亮却 能 秉 公执 法 不
领
导
科
,
学
荣
。
19 8 5 年 第 3
期
。
诸葛 烹 辅佐 刘 备父子治理蜀汉 使 得 两川
,
三 国 时代
,
恩 荣 并著
,
,
上 下 有节
从三个案例看诸葛亮“依法治国”
不是贪 赃 , 却 都有更 大的 图谋 ; 图谋 虽千
差 万别 , 又都 以牺 牲 司 法公 正 为 前提 。 法派 的治 国理念 最残 酷不 仁 , 是 以 严 刑 峻 法 最 大 限 度 满 足 军 阀扩 张 野 心 , 保 障 对 民 众 人 力物 力 的 掠 夺 的 理 念 。 换
中. 令兵 丁殴打 了妻 子后休 回娘 家。其
亮, 刘 琰 怀疑 其 与 刘禅 通 奸 , 难 明 就 里
生的极 端思想 , 没有可 以肯 定的 内容 , 暴
秦迅 速 灭亡 的历 史 . 证 明 了 法 派 思 想 的
反动性 。
且诬 陷常 房谋反 。诸 葛亮得知 之后 , 不
分青 红皂 白, 竟 将 常房的 几个 儿子全 部
处死 , 还将 常房 四 弟流 放 于越 偏 山 区。
用杀其 对 立面安 抚朱 褒 。显 然 , 这不是 追求法律公平 的原 则, 完全是权谋。
是这样 吗?未 必。今 试举 几例 以飨
读 者。
其实, 马 谡 的 被 杀 也 不 是 为 严 明 法
可惜的是 , 诸 葛亮给 足 了朱褒 面子 , 朱褒 却 以反叛 给 了诸 葛亮一记响亮 的耳 光。为《 三 国志》 加注的 悲松 之也为此 不
平, 认 为执政 者应该 澄清案底 , 怎 么以滥
杀无 辜取 悦 奸 佞 ? 太不 该 了 !
纪, 而是 找只替 罪羊 , 借 以承担 第一次北
其 一 是 法 正 一案 。 刘备 夺 得 益 州
后, 以法正“ 为 蜀郡 太守 , 扬 武将军 , 外统
都畿 , 内为谋 主 ” 奏刘备 , 抑 制一 下法正 的作 威 作福 。诸 葛 亮却解释 说 : 主 公还 在 南郡
简述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及主要成就
简述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及主要成就
诸葛亮治蜀,受到历史学家世人瞩目,是一个遗世罕见的画龙点睛之才,改变
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势力,其所涉及的影响更是贯穿至今。
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智慧及睿智,改革了蜀国的治理模式,实现了蜀国从黎庶民脉到立楚国家的腾飞。
诸葛亮首先在军事上有所改进,聘请蜀国技术专家,改革军事经费预算,实施
武器装备现代化,改变死守防守的战法,使蜀军从守势转变为攻势;此外,在金融上诸葛亮也用人民素质解决储藏货币、给付租关税、实现标准化置备、重建租税体系的智慧,扩充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让蜀国的国力持续发展。
同时,他还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实施封建通制以调节内部矛盾,经济社会政
治秩序也得到稳定,社会秩序也处于安定之中。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以独到的见解,以生动历史和严谨实证既帮助忠臣实现了他们的忠义之死,也成就了孙权蚕食三分地藩镇百国,最终实现蜀国中华民族大梦的奇迹。
诸葛亮治蜀最终使蜀国成为三分吴越、拓荆楚的大主权,受到一国之主张一心
的尊敬。
其著名的“锥子战术”、科举制度改革以及财政方面的活动将使蜀国政府更加健全,使诸葛亮更加深入的治理国家并受到世界各界的追随,至今他的智慧与思想仍然不仅感动了今人,更在时代流转中发扬光大。
诸葛亮如何“依法治国”-2019年文档资料
诸葛亮如何“依法治国”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高人一等的处世哲学与治国智慧。
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安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就是诸葛亮高卧的隆中之地。
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他怎么就一步登天做了刘备集团的“二把手”呢?诸葛亮的上位,来源于一次极为成功的“面试”考核,这场面试后来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无数读书人求职的“金牌”攻略,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
草庐中的“隆中对”,让诸葛亮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使得刘备感激涕零,携诸葛亮回归新野。
先是跟随刘备辗转创业,后又托孤辅政20余年治理蜀汉。
从法律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位卓越的政治家,可以领略他鲜为人知的法律智慧。
在“情”与“法”两个鸡蛋上跳舞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诸葛亮,早已被历代史籍所称颂和被后代各阶层人士所推崇,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成功的法治实践家的巨大成就,却尚未被人们广泛地熟识接受。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与“人治”始终是一对矛盾。
同样是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儒家系统强调的是人治,法家系统强调的是法治。
但所谓人治,并不是不讲原则,儒家所主张的“道”,就是他们所理想的社会原则,《论语》中提出“守死善道”,荀子则明确说过“从道不从君”“从道不从父”。
但他们立足于宗法血缘关系,又主张“尊尊”“亲亲”,所谓“尊尊”“亲亲”就是讲“情”。
所以当“情”与“法”相冲突的时候,他们就只有让“法”屈从于“情”,孔子就明确地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所谓“隐”,就是包庇。
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谋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文毕业论文
谈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
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
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
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
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
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政治谋略(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
”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
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
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和独特才华
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和独特才华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被称为“千古奇才”,而且也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治国思想和独特才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诸葛亮的治国思想是以“忠、信、勤、谋、智、仁”为核心的。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具备这些品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例如,他认为忠诚是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品质,没有忠诚就没有信任;信任又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和精髓。
另外,勤奋、谋略和智慧也是诸葛亮治国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在他的治国实践中,诸葛亮不遗余力地推动军事改革和官僚制度的改革,致力于打造一个强大、稳定和富庶的国家。
其次,诸葛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才,他的才华兼备政治、军事、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熟悉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深谙民心民意,善于处理政治危机和公共事件。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参与了西南诸葛亮征战和北伐等重要战役,提出了许多有创意和实效的战术和战略。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是一位文学才子,他的文学造诣深厚,著有《诸葛亮集》等经典著作。
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和独特才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精神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众多政治家和文化人的启示和榜样。
此外,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方面的贡献和成就也被广泛地赞颂和纪念。
例如,中国的“三国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广泛的声誉,而且许多历史和文化景点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赤壁、草船借箭和祭黄天等。
在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和独特才华的影响下,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创造出众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佳作,成为世界上的璀璨之光。
他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值得领袖和文化人引领和传承,让其独特的思想和才华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流芳。
诸葛亮政治思想中的正统观与治理观探究
第41卷第4期临沂大学学报2019年8月Vol.41No.4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 Aug.2019诸葛亮政治思想中的正统观与治理观探究乔新娥(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诸葛亮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忠臣良相的典范,其政治思想有很强的伦理色彩,具体表现为正统观与治理观。
诸葛亮坚持蜀汉王权正统观替代中原正统观,辅佐汉室宗亲刘备称帝,通过北伐曹魏兴复汉室巩固王朝正统性。
为实现这个政治目标,诸葛亮有明确的战略大局,外交方面联吴抗曹,保障内政清明。
国家治理上坚持依法治蜀法制严明,法律量刑宽严适度,达到了传统中国社会治理水平的高峰。
诸葛亮的正统观与治理观共同构成了其理想与现实、伦理道德与严明法制的统一。
关键词:诸葛亮;政治;正统;治理;伦理道德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19)04-0010-08DOI:10.13950/ki.jlu.2019.04.002一般而言,政治思想是认识、理解和评价政治现象各种观点的集合,围绕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以及政治生活有效运行的评价标准展开讨论,核心问题为国家政权问题,具体而言包括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等主要内容。
[1]2对于政治家而言,则包括政治理想和目标的确定,政权的正当性基础以及理想目标实现过程的政策策略和治理手段。
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为主,兼有法家法制思想,包含丰富的政治根本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探讨。
实际上,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主流指导思想一直是王霸杂用,或者说是儒表法里,虽然不乏法家统治术的广泛应用,但是官方宣称的指导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因此理想的政治思想都可以归为伦理政治观的范畴。
诸葛亮作为传统社会忠臣贤相的榜样,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也属于儒家传统的伦理政治观,因其处于特殊的东汉末年群雄并争的乱世时代,政治观念又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试论诸葛亮的法治思想
试论诸葛亮的法治思想
吴毅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2)001
【摘要】诸葛亮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治理蜀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德主刑辅"为主,仁政与法治并举,恩德与威严兼用的以正统儒家思想为核心、法家思想为手段的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内儒外法,厉行法治,适势定法,并存刚柔,执法严明,宽严有度,刑不择贵.通过诸葛亮法治思想的实践,使得蜀国在三国鼎立、诸侯割据的战乱年代成为国泰民安、吏治清明、经济发达、政绩显著的国家.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吴毅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宝鸡,721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诸葛亮法治思想研究 [J], 程皓;胡国庆
2.论诸葛亮的法治思想 [J], 张志远
3.论诸葛亮治蜀时期的法治思想 [J], 張邦鋪;
4.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法治思想评析 [J], 鲁斯琪
5.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法治思想评析 [J], 鲁斯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诸葛亮治蜀时期的法治思想
论诸葛亮治蜀时期的法治思想
張邦鋪
【期刊名称】《蜀学》
【年(卷),期】2009(0)1
【摘要】<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任丞相。
建兴元年(前223),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临终之际,将治国大政委托给诸葛亮,并要求后主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从此以辅政大臣之首的身份统领蜀国之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在为蜀相治蜀的14年(221—234)里,他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包含了大量的法治思想。
【总页数】7页(P77-83)
【作者】張邦鋪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略论诸葛亮内儒外法的治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张太权;李双华
2.诸葛亮治蜀思想探析 [J], 杨平平
3.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法治思想评析 [J], 鲁斯琪
4.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法治思想评析 [J], 鲁斯琪
5.诸葛亮治蜀与蜀汉的国家建构 [J], 杨端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诸葛亮政法之治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世人对其智慧崇拜的偶像,常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歇后语,可见他的智慧影响之深广,智睿的化身。
因此在赏析《三国演义》之后,试对诸葛亮在蜀为相国时的政法之治谈点管窥之见。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瑯邪阳都人。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孙,其父名诸葛圭,为泰山郡丞,早年去世。
诸葛亮从其叔父诸葛玄。
玄与荆州刘表交厚,因而往彼处相依,遂安家于襄阳。
后诸葛玄去世,亮与其弟均躬耕于南阳。
因居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之自号为“卧龙”。
诸葛亮辅佐一贩屡织席的刘备,经大小数十战,于221年辅佐刘备西川称帝。
自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军北伐曹魏,至建兴十二年(234)共率军六出祁山(甘肃西和县祁山堡)。
228年正月,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主力于眉县一带,他亲率大军主攻祁山。
其军所向,魏军望风披靡,时魏国朝野震动,急派张邰督步骑兵五万御诸葛亮军。
诸葛亮派参军马谡为先锋,两军战于街亭。
因马谡未听孔明指挥,被张邰断其水道,兵败失了街亭,此时诸葛亮因进无所据,只好领大军退回汉中。
自228—231年诸葛亮连续四次出兵祁山攻击曹魏,取得了一些胜利,终因道路艰险,粮草供给不济而退军。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当年4至8月隔渭水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其军只好撤回。
诸葛亮其所以能够辅佐刘备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形成三分鼎足之势,与较之强大的曹魏抗衡,这与他行法治国的才能是分不开的。
据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信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这个评语可以说是比较准确的。
蜀汉在他的治理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征,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对诸葛亮的赞语,虽稍有言过其实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史实的。
当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是实际情况,更可鉴的是“人去而政存之”。
“刑不上大夫”自古如斯。
然而当时李严是仅次于诸葛亮地位的蜀汉重臣,因其“受恩过重,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辨,逆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
诸葛亮却将他革职,“削其爵土”,降为贫民。
又如长水校尉廖立,他一贯自命不凡,“坐自贵大,藏否群士”。
诸葛亮却对他进行严征,削职流放。
这并不是他敢杀权贵之风,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法适其中。
孔子曾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东汉梁统也总结过行法的要领说:“在于务必其中也”。
行法是要循理,以理服人,用法服罪。
且看李严受刑罚后还有求改错之望,还想只有诸葛亮才能有再度起用他,廖立同于李严的想法。
何以知之?当他们得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共同感到是自己的不幸,廖立垂泣痛哭,李严悲痛而死。
为什么他“法加于人也,虽死而无怨”呢?这充分说明:一是诸葛亮行法“务其中也”。
二是他俩人不仅心服口服,而且知他们者是诸葛孔明,今亮死再无知人善任的人了。
“刑罚必中’’与“赏罚必信”是相互关联的。
据史书记载,孔明是“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并且不论地位高低,不分亲疏贵贱的。
如建兴五年北伐中原时,马谡兵败,造成街亭之失,马谡既是高级将领,又是“才气过人”,孔明十分器重,但仍是忍疼割爱,“挥泪斩谡”。
副将王平有军旅灼见,进而稳重,断后有功,受到了提升,由参军一跃而为讨寇将军。
此时他又因为受任无方,“上表白责,布过于天下”。
再如刘备重用的治中从事彭秉,作奸犯科被诸葛亮把他处死。
可见他行法的基本精神是“严明赏罚”。
“因弊立政,审势定法”。
我们知道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这在封建社会里无疑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行法的对象是平民百姓,很重视律令刑条的轻重、疏密的,多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结果又适得其反。
如秦国行法的商鞅,他认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重刑者民不敢犯”。
韩非子也主张“繁法严刑而天下振”,但终成为秦代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立政定法,都在法的宽严轻重上予以密切关注。
但诸葛亮却是一反常态,而是“知弊审势”。
什么是“因弊立政,审势定法”,这主要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因地置宜。
也就是决定于当时政局治乱情况和行法对象的认识问题。
东汉时期,刘章统治蜀川,政治腐败,法制松弛,社会秩序极为混乱。
但孔明不认为是民乱于法,也不加强法治于民而治蜀乱,他认为“民殷国富”的“天府之国”被弄得乱不堪言,在于为政者“不知存恤”于民。
他还指出:致蜀之乱者,是刘章的暗弱而少断,长期“文法羁糜,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形成“蜀土人士当权自恣”的局面,西蜀“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故他把治蜀的方略主要放在“闭境勤农,育养成物”的方针上。
他还指出,“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民乱始于政乱。
孔明认为西蜀政乱最大祸患是专权自恣的“蜀土人士”。
这即指的是益州为非作歹的地方官吏和豪族大姓。
人都知道,犯法的豪族大姓,可以通过买通官司等各种手段,舞弄权柄,进而鱼肉百姓,也可作为地方豪族大姓的后台,他们相互勾结,违法犯罪,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
但对于立法、司法的对象仍是贫民百姓,因此其犯再多也是逃避于法网之外。
所以东汉后期搞得民穷而财尽,府库空虚,以至于国家四分五裂。
这主要是外戚与宦官两大豪强集团当权拔扈的结果。
因而诸葛亮指出西蜀政乱之由,也是切中要害的。
识情立政,有弊必矫,“审势定法”。
这种定法并非一般地法严与宽的因势定法。
诸葛亮是面向专权自恣的“蜀土人士”而“威之以法”,并把这些人摆在行法的主要对象上来。
诸葛亮坐镇成都,诸“士大夫多挟财势,凌辱小民,亮裁之以法”。
对“南中”设“廉降督都”,派有才能的邓芳出任,芳后又派李恢接任。
当然他们不过是重在压迫人民,办事果断分明,但对当地的汉族豪吏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也确有一定的约束,不许他们横行不法。
史载邓芳在“南中”是“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
因为诸葛亮的行法政治不同,当时大臣法正他以刘邦罢除秦朝的苛法而得到关中父老感恩戴德为由,劝孔明不要假借威力,对付当地“蜀土人士”,而要“缓刑弛禁,以慰其望”。
法正的谏阻,恰是纠缠在以往的宽与严上,来衡量政治的得失。
实际上这正是不识为政之要的愚论。
诸葛亮对他的回答是:“刘邦约法三章,松弛法度,可以弘济”,主要是在于解除秦朝的“苛政民怨”。
今鉴于过去长期对豪吏的放任纵恿,只顾“宠之以位,顺之以恩”反而使他们不知所贵,不知所任,位高爵重,无所顾忌,胡作非为,抗阻政令,我行我素。
并直接指出:“吾令威之以德”,对他们进行严格限制,就在于此。
“为治之要于是而著”。
并指斥法正说:你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者。
这实际是说法正只知法宽惠了好,不知道今日严法的重要性,也不懂得宽惠与严法,无论在民在政,都是因时因势而定的道理。
诸葛亮这样“审势定法,有弊必矫”的精神,在那时是难能可贵的。
他矫枉严正,法严不苟,当时有些人说他“惜赦”。
对这种议论,他干脆地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若刘景升(刘表)季玉(刘章)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法!”后人总结道:“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作为行法治国的教训。
“重在职官,赏罚必信”。
职官对一个国家的盛衰至关重要。
国家要靠各级职官来治理,法治也要靠他们来推行,豪吏要靠他们来约束。
只要各级官吏能奉公守法,廉洁理政,才能打击和制止豪吏的横行无忌,巧取豪夺,鱼肉百姓,才能达到政治清明。
诸葛亮把他们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约官制,从权制”。
严明赏罚,赏罚必信。
这是法制的基本精神。
严明赏罚这不是对老百姓而言,而是对在职官员的约束,这即是“约官职”的基本措施,以赏鼓励勤政公事者,忠于职守;以罚来惩治怠慢政务,贻误工作者,以及欺上瞒下,横行暴敛,苦害百姓、恶行尖迹的官吏。
为此,孔明除制定“蜀科”之外,还为蜀川官制定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训例条款,要求他们“务”的好,戒惧警惕,切勿犯法。
这些都与他约官职,修法制,重在职官是紧密相联系的。
诸葛亮在举贤用能上,也是选拔忠实于法制的官职吏员,充实政权领导机关,如“豪强惮严法”的董和,“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的蒋宛,“所在清严为治绩人为尚书”的邓芝等,都被禄为显位。
诸葛亮推行法制也很深人,据史载:“时丞相亮治蜀,用法峻密,陲闻祗游戏纵,不勤所职,当掩往禄狱,众人咸为祗惧。
”“何祗是小吏,众为他不勤实职而耻心。
”可见当时从朝廷大员到郡县小吏都要受到法制的约束。
诸葛亮反对“法开二门”。
明确提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见“前出师表”),实质他反对的是“宫中府中,内外异法”。
也还明确提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种针对性的主张和措施,足以说明孔明行法。
“严明赏罚”的基本精神和“重在职官”这一特色。
同时也是对汉代以来朝中弊政的一次矫正。
蜀汉大臣后裔是政治上自有鉴别经验的人,他们对行法重在职官的作用说:“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合忘其身者也”。
陈寿的父亲,也曾被诸葛亮处以刑罚,但他对其行法,仍然是极其肯定的。
诸葛亮行法重在职官而又“赏罚必信”,所以能够“刑上大夫”,出现廖立垂泣,李严致死,以及马谡虽死无恨等情形,这并不是孤立的,亦非偶然。
对此晋朝的习凿齿评价认为“可谓能用法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这个评价也切合诸葛亮的行法实际,是有道理的。
“人去政存”,这是诸葛亮行法历史作用的又一表现。
诸葛亮治蜀,运用儒法兼用的传统政治,有其自己据有的才能,并表现出他的“人治”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历史上“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情况。
在封建社会里,是没有真正“法治”的,这是因人民在那个筘会里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民主了。
因为在当时还不可能有什么更高的政治法度,以及较理想的治理社会的准则,因此就不必苛求于古人了。
诸葛亮人蜀行政二十年,蜀汉政治得以清明,死后由蒋宛、费神相继执政二十年间,“承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草”使蜀汉的社会仍然保持稳定的局面。
这说明他的法治比人治作用大,在这方面又是结合在一起的。
唐朝的裴度赞称:“度常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亮其人也”。
这个评论,充分反映了其人治与法制的结合。
据史载,蜀汉大臣都比较廉洁。
正人先正己,诸葛亮曾说:“有桑田八百,田十五顷,足够家用,自己再外不添家财,臣死之日,也不增殖财产。
”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写:“诸葛亮死后,如其所言”。
一个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占有这等田桑,比之东汉豪族,“膏田满野”是十分微薄的。
较之后代西晋按官品占田,连个七品官占二十顷之数都不及。
又如其他大臣,做了二十年大官的董和,“死之日,家无徭石之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