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案

一、课前交流

上课前先送给大家一句卢梭的名言: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哪位同学来谈谈你的理解?自己是特别的,是独一无二的;是绝版的。

二、新课导入

都说实验班的学生特别的优秀,我就先出几个题目考一下大家。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宋祁《玉楼春》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王之涣《登鹳雀楼》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的气势。

这里学生首先说的肯定是对仗的问题――“流入海”和“依山尽”不对仗,教师引导进一步探讨,如果把“依山尽”改为“尽依山”如何?而且我们平时说“小河流入海”,而不说“小河入海流”(教师故意拖长音)。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明白这里只所以用“入海流”主要是表述对象――黄河的缘故,理解黄河的宽广辽远、奔腾咆哮的气势。

(二)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马杀犬于道。

2、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毙之。

注(1)逸:马脱缰奔跑。(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1、视点不同,(1)以马为主角,(2)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而毙之”准确、精彩。

过渡:做这几个题目,我们其实是在――咬文嚼字。

投影课题――咬文嚼字(朱光潜)

三课文赏读

[问题一]:何谓“咬文嚼字”,同学们可以查工具书――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却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问题二]: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前半部分,找出关键语句。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教师提示:关键词处,用转折连词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何谓谨严――谨慎、严密。如治学谨严。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板书:观点――谨严

[问题三]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四段)

板书:实质――调整思想感情

推敲思想情感

我们说,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

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我们阅读文章时,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四]对于这个观点,作者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例子一、郭沫若改台词――句式;

例子二、王若虚改李广射虎――繁简;

例子三、韩愈推敲――炼字。

句式、繁简、炼字三个方面的确是语言表达应该就注意的三个问题,而且这三点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

[问题五]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阅读文章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那么我们就以这种精神对“李广射虎”的一段文字来推敲一下,看看是否有问题?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1、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2、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李广所看到的是石?是虎?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朱光潜说史记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我们先来看发现错误这四个字,用数学的推理的方式来判断:

原来现在

错误正确

虎石

试想如果李广知道是石头,或前文出现石这一字,就不再有惊讶之意味。先前见“虎“后知为“石”方能形成一个较为强烈的反差。

2、李广为何先前能“中石没镞”而后“终不能复入石矣。

想象李广发现“虎”之时的思想及心理――紧张、害怕,这紧张情绪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会有集全力于一箭“中石没镞”的情形。

可改为:广出猎,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此“石”字可去,亦可留)矣。

[问题五]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为何会把石当作虎,岂不成为笑谈?

仅仅只是有草吗?

草浅,则石现;草深,则连石也无法见。可见李广以石为虎还需要有其它的外在的条件――风、时间(光线)等。

关于李广射虎的故事,好多作品都提及过,但最著名的还是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问题六]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种情境: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苏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数字化资源第六册第8课《李广射虎》

可见同一件事,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中间选择一个最好、最准确的表述。

[问题七]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看是“推”好,还是“敲”好。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以动写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

而这首诗写李凝隐居处的荒寂清幽,引导学生结合诗歌题目和首联来加以评述。这“推”字的静更显示出环境的冷寂与清幽。

朱光潜的观点: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问题八]我们就以这个观点来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来看下面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