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含答案)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三篇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的:篇三【教学目标】:1.剖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取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剖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略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实验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浏览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浏览,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习题(读书),老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感悟领会?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剖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老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B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C蕴藉(yun)累积(lei)憎恨(zengwu)便宜(pianyi)D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B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C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3.辨析词语: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②顺畅——畅达③简洁——简练四.解习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琢磨字句。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一文的主要观点,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发学生对写作目的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文章的论证思路。
3. 精讲课文:2) 讲解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3) 结合实际写作,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修改一段作文片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板书设计1. 文章中心论点: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修辞手法:词语选用、句式运用、修辞手法。
3. 实践应用:修改作文片段,提高表达能力。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片段,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2. 答案:1) 修改后的作文片段。
2) 学习心得。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思考,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 组织写作比赛,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4. 作业设计中的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词语选用、句式运用和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育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育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老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舞。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讨论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1、找同学介绍。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讨论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咬文嚼字》这篇文章。
该文章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涉及章节为“表达与交流”。
文章通过对汉字的拆解和分析,揭示了汉字的趣味性和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详细内容包括汉字的结构、成语的来源、诗词中的对仗和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的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水平。
3. 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汉字的结构与演变、成语的来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有趣的汉字拆解图片,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博大精深。
结合教材,分析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句,讲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例句,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字的趣味性和生活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主要内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成语的来源和修辞手法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3. 关键词:汉字、成语、修辞、咬文嚼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一个成语的来源及意义。
(2)请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教材中的一个句子。
2. 答案:(1)成语:画龙点睛。
来源:《战国策·齐策二》。
意义:比喻在文章或谈话中,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有力。
(2)例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咬文嚼字》一课,涉及文章鉴赏、词语辨析、修辞手法等方面。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主旨、论证结构、词语选用、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2. 学会词语辨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主旨、论证结构、词语选用、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词语辨析中体会到作者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词语选用的重要性,引发对文章的兴趣;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观点;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词语辨析和修辞手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词语辨析和修辞手法练习;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旨:咬文嚼字的意义;2. 论证结构:总分总;3. 词语选用:形象、生动;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辨析方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运用修辞手法,修改下面句子,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2. 答案:(1)加点词语含义分析;(2)修改后的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教学效果,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的深度与拓展延伸的广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咬文嚼字》一课的教学内容需涵盖文章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1)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咬文嚼字》一课,主要围绕朱光潜先生的同名文章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的第一至第四段,探讨咬文嚼字的内涵、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中关键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关键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因咬文嚼字而引发的笑话,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四段,边读边思考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对咬文嚼字的内涵进行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咬文嚼字的实例,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一道阅读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1)咬文嚼字的内涵(2)文章关键句子分析(3)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请分析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并阐述你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在商务谈判中,双方对合同条款的咬文嚼字,可以避免误解和纠纷。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需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内容包括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涉及成语典故、近义词辨析、例句赏析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成语含义,掌握其用法,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成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情景:某次文学沙龙上,两位作家就一个词语的用法展开激烈辩论,由此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咬文嚼字”的成语典故、含义、用法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a. 成语典故:讲解成语的来源,加深学生的理解。
b. 含义与用法:列举典型例句,分析其用法。
c.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咬文嚼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知识,分析教材中的例句,并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咬文嚼字2. 内容:a. 成语典故b. 含义与用法c.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d.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用“咬文嚼字”造一个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b. 分析教材中的一篇文学作品,举例说明作者如何运用“咬文嚼字”的手法。
2. 答案:a. 示例:他对待文字总是咬文嚼字,力求做到精准无误。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了“咬文嚼字”的含义和用法,以及文学鉴赏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编号:__________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1.2 课文内容概述1.3 语言特点分析1.4 文学价值探讨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5.6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设计6.2 板书形式设计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2 作业内容7.3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反馈分析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9.2 语文知识拓展9.3 课堂活动延伸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咬文嚼字》是清代文学家周亮工所写的一篇文章,通过对字词的考究,揭示了文学创作中严谨用字的重要性。
1.2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一次宴会上听到的一则故事,强调了在文学创作中,对字词的运用要严谨细致,不能马虎从事。
1.3 语言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幽默风趣,通过生动的例子,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文学创作的严谨性。
1.4 文学价值探讨本文通过咬文嚼字的故事,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创作的认知水平。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领悟文学创作的真谛。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优质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朱光潜对于“咬文嚼字”的看法;分析“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如何正确对待“咬文嚼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旨,认识到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待咬文嚼字的态度,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的把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咬文嚼字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关注。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光潜,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旨。
3. 文章分析:a. 分析作者对待咬文嚼字的态度。
b. 举例说明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c. 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子,分析其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作者:朱光潜3. 主旨: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4. 修辞手法:举例、对比、引用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文章中的咬文嚼字现象,不少于500字。
答案示例:选取一篇文章,分析其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如:文章中的某个词语、句子、段落等,分析其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条理清晰,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朱光潜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观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咬文嚼字现象,学会正确对待和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把握2. 教学目标的确立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6.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文章《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论述文学创作中语言表达重要性的代表作。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优质教案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文章通过对汉字的深入剖析,阐述了汉字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详细内容涉及汉字的结构、演变、字义、成语、诗词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2. 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母语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汉字的结构、演变及字义的理解;成语、诗词的鉴赏。
2. 教学重点:文章观点的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有趣的汉字图片,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汉字的结构、演变、字义等知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有趣汉字现象,如谐音、成语等。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提到的成语、诗词,讲解其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成语、诗词,并进行分享。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汉字游戏,如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提高课堂趣味性。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主要内容:汉字的结构与演变汉字字义的理解成语、诗词鉴赏3. 重点、难点:文章观点分析与评价;汉字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汉字中的谐音现象,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2)鉴赏一首古诗词,结合汉字知识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效果。
2. 答案:(1)示例:汉字“蝠”与“福”谐音,寓意福气、吉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汉字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互动的活跃程度。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与汉字相关的书籍,深入了解汉字文化。
(2)组织学生参加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会等活动,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并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认识到“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结构分析,论证方法的理解,重要词语的辨析。
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的语言表达。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讲解论证方法。
(2)讲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如“咬文嚼字”、“锤炼”等。
(3)举例说明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重要词语及其含义3. 作者语言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咬文嚼字的认识。
(2)举例说明生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分析一篇文章,评价其语言表达技巧。
2. 答案:(1)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精细打磨,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朱光潜《谈文学》。
(2)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2024年《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1. 字音字形辨析章节一:多音字辨识章节二:形近字辨识2. 词语理解与运用章节三:词语辨析章节四:词语运用3. 句子分析与修改章节五:病句修改章节六:句子修辞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方法;学会词语辨析和运用;能够分析和修改病句,运用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字音字形的辨识;词语的准确运用;句子分析与修改。
2. 教学重点: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方法;词语辨析和运用;病句修改和句子修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教学PPT、教学视频。
2. 学具:课堂练习本、字典;学生自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和纠正错别字。
2. 例题讲解讲解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方法;举例说明词语辨析和运用;分析病句,讲解修改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多音字、形近字辨识题;设计词语辨析和运用题;设计病句修改题。
4. 互动环节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心得;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归纳字音字形、词语理解和句子分析修改的要点;强调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字音字形辨析多音字辨识方法形近字辨识方法2. 词语理解与运用词语辨析方法词语运用技巧3. 句子分析与修改病句修改方法句子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长短、长短B. 进步、近步C. 呆板、待板(2)词语辨析:A. 请选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①悲伤:形容心情沉重、难过的情绪。
②悲哀:形容心情悲痛、哀伤的情绪。
B. 请用下列词语造句:①竟然:出乎意料地。
②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含有惊讶的语气。
2024版年度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原文
0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总结归纳所学知 识和技能。
02
强调“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严谨、
精确的语言习惯。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加深对
03
“咬文嚼字”的理解和认识。
28
06
作业布置与评价方式
Chapter
2024/2/3
29
针对性作业布置策略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锻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对 待语言文字要咬文嚼字,力求准确。
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开放思 维和多元文化意识。
2024/2/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6
教学重点与难点
2024/2/3
2024/2/3
14
学生学习需求与兴趣点
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咬文嚼字》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 力。
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奥妙和魅力感兴趣,愿意探究其中的内涵和规律。
2024/2/3
学生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15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
练习材料
3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材料,如阅读理解题、写作训 练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 力。
2024/2/3
3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39
01
02
03
针对不同学生需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兴 趣爱好等因素,设计不同 层次的作业,满足学生的 个性化需求。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二篇《咬文嚼字》。
文章由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提出“咬文嚼字,汉语之病”的观点入手,通过对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汉字的基本特点,提高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这一理论。
2. 重点:掌握分析汉字的方法,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谜语引发学生对汉字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咬文嚼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章大意,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
3. 课堂讲解:a. 讲解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b. 分析文章中举例的汉字,讲解其含义和用法。
c. 引导学生运用汉字分析方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后作业:a.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汉字分析方法的记忆。
b.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2. 分析汉字的方法。
3. 汉字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一首古代诗歌中的汉字运用。
2. 答案: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中的汉字如“白日”、“依山尽”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汉字的分析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今后教学中,应更多选取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运用汉字分析方法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广告、标语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二语文优质教案《咬文嚼字》(优秀
高二语文优质教案《咬文嚼字》(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
文章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与阅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指出了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字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对词语内涵的挖掘、词与词关系的辨析、文字背后的情感色彩探究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形象地使用词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深入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教学重点:词语的选择与运用;文本的深入阅读与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出文学作品中文字的精妙之处,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观点,了解“咬文嚼字”的意义。
3. 内容分析:a. 对词语内涵的挖掘:以课文中的例子为例,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内涵。
b. 词与词关系的辨析:通过例句,让学生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修饰、并列等。
c. 情感色彩的探究:分析课文中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词语运用的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心内容:《咬文嚼字》2. 板书提纲:a. 词语内涵挖掘b. 词与词关系辨析c. 情感色彩探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课文中一个词语的内涵。
b. 请分析课文中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c. 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并解释其表达的情感。
2. 答案:a. 例:文中“推敲”一词,既指对文字的斟酌,也暗示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字的严谨态度。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4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4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咬文嚼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本课为第一课时。
文章主要论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提倡一字不放松的严谨精神。
详细内容涉及:1. 作者朱光潜的观点阐述;2. 咬文嚼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作用;4. 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咬文嚼字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文章观点的阐述及论证方法;2. 教学难点: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及其现实意义;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修改前后的文章片段,让学生分析修改前后的差异,体会咬文嚼字的作用;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阐述咬文嚼字的重要性;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对课文中的某些句子进行咬文嚼字的实践;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感悟;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观点:咬文嚼字的重要性;2.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3. 咬文嚼字的作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对一篇文章进行咬文嚼字的实践,并写出心得体会;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文章,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进一步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
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
7.蕴藉8.付梓9.尺牍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
(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
)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
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
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
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
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学生讨论: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明确:答案应为D.C基未切入正题,B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A项是推敲文字的具体方法,只有D项是作者反复沦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
七、布置作业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飞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
更重要的是。
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
——《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二、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
须依靠语言的渲染。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
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