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篇一:初中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渗透我们的祖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从四大发明到地动仪,从《史记》到《孙子兵法》,但情感依赖于认识,只有对祖国的文明了解了,认识了,才能对祖国有深刻的爱恋,所以我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带着学生在祖国文化宝库中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
为了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今天,我向学生介绍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盛况和“神七”凯旋的录像,材料中那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绚烂夺目的礼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航天员翟志刚的舱外成功行走更让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并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很多学生不禁背诵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种自豪感、奋进感油然而生。
2细节渗透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回味杜甫笔下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顿感喜悦,它不正是德育渗透的特点吗,潜移默化,细致入微。
我们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表现,努力创设一种和谐互信的教育氛围,选择恰当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之以诚,力图将自己精心酝酿的德育“春风”吹向学生的心田,让不良的言行迎“春风”而化止。
德育融入语文课堂案例
德育融入语文课堂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实践,旨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一个德育融入语文课堂的案例:
课文标题:《背影》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父爱的短视频,营造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特别的爱?能分享一下吗?”
共读课文: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师范读,强调情感表达。
分析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背影等,让学生感受父爱的深沉。
讨论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感动和怀念。
德育渗透:
小组讨论:“你如何看待父爱?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的?”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强调家庭责任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关心、理解父母,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要求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课后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学作品,如《我的母亲》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成功地将德育融入语文课堂。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家庭的温暖。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一、案例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成为了教师们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案例分析1. 通过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材都涉及到一些蕴含深刻道德意义的课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正确价值观念。
通过《小熊跳水》、《种豆》等寓意深刻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友善的态度。
2. 操作性题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操作性题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涉及人生道理、情感沟通、情感交流的操作性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体验,感悟其中的道德情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情怀。
通过一些小故事、寓言等材料,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
3.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课文、感悟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清新、宁静的情感,引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优雅情感。
4. 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的课文或文章,通过这些课文或文章向学生传递一些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
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代圣贤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仁爱、忠诚、诚实等正面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情操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还要求他们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文明修养和健康心理,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下面将介绍一些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案例一: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如讲述一些关于文明礼貌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等。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态度。
老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故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长辈,培养孝敬师长的美德。
案例二:利用课文教学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可以通过课文教学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欣赏诗词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之情;教学《小时候的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的快乐与美好,培养对纯真、快乐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课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案例三: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公民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事件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公民素质。
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倡节约资源,保护自然。
在教学《一粒种子的力量》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美德,并通过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行为。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育人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案例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而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刻意间或不经意间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
下面谈谈个人在一节课堂教学实例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讲述的是革命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沙洲坝村子吃水困难,人民感谢他的革命传统故事。
文章通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赞美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和乡亲们立碑纪念,饮水思源,也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不难,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由于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他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人和事一无所知。
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乡亲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当时人民的生活和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这篇课文的主要片段在第二段,短短两句话,却包含着很深的情感。
所以我从重点句着手——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家里的用水几乎都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村子里没有井跟没水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解析这句话的时候我用最直接的图片文本帮助他们理解。
1、出示革命时期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的图片时,学生的表情都透露出不可思议的样子。
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他们那里跟我们的好不一样。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德育是人的品德、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下面是一个关于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案例。
案例一:感受父母之爱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讲述《白百合》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教师先用图画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关爱。
然后,教师借助孩子们身边的真实事例,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辛勤工作和关爱。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懂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案例二: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选择了一篇描写友谊的故事《地道战的一天》。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故事,然后进行讨论。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到描写友谊的句子,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句子的意思。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故事,并从中总结出友谊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
案例三: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选择了一篇关于孝顺的文章《孝思》。
教师通过分析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中尊重、孝顺父母的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孝顺的表现在哪里?有什么启示和反思等等。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对孝顺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话来写一个孝顺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加深他们对孝顺的了解和体悟。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通过选取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语文作品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通过讲述故事、进行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正能量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和价值观。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人物是文章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元素,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可以从人物身上体现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比如,在教学《荷花淀》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XXX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XXX是一个勇敢、乐观、坚强的女孩,她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不放弃希望,最终战胜了病魔。
通过分析XXX的品质和行为,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人生态度
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坚强、乐观的品质,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健康的重视。
四、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比如,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家乡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乡的美丽和珍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生活的情感,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认识。
五、通过写作,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
比如,在教学《我的梦想》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文章,让学生在表达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敢追梦的品质。
总之,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语文研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案例一:爱国主题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爱国主题的教学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讲解《中国的邻国》这个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边境国家,并介绍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培养学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与认同感。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重视国家安全,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进行学习和了解,如纪念先烈、英雄人物的事迹等,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诚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相关的文本和教学活动来渗透诚信教育。
在讲解《小伙伴的信》这个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诚信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明白虚假的承诺和欺骗行为对人际关系的破坏性。
还可以通过语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要按照实际情况写作,不撒谎、不抄袭,鼓励学生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还可以通过语文阅读与解读的活动,选取一些关于友善的文章和小故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享与讨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帮助,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
通过以上案例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能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者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
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
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一、引言德育是指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及行为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益公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等方面的素质。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效果。
二、案例分析在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正在进行课文《灾后重建的新家》的教学。
该课文讲述了地震过后灾民重建家园的故事,内容充满情感,富有人文关怀。
老师通过课文朗读,导入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善良、勇敢等品德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公益事业,让学生更加懂得关爱他人,热爱生活。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老师还通过学生们对人物命运的讨论,引导学生们对生活中的困难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勇敢面对生活的品质。
接着,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课文内容的木刻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手工艺术,通过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进行着情感的引导,通过与学生进行感想的交流,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堂的总结环节,老师对学生进行课文情感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主人公的品格解读,引导学生明白人生中的幸福与快乐并不只是来自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应该从内心的满足和对他人的爱护中获得。
老师还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些生活中的励志故事,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让学生明白在面对困难时应该怎样坚持,怎样勇敢。
通过这样的一堂语文课,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文的知识,更是学会了关爱他人,乐观生活的理念。
三、渗透方式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渗透:1.话题导入和情感引导在教学开始阶段,老师通过课文朗读和相关话题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产生情感上的关注和认同。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案例一: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 场景描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教学。
- 活动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古诗词、传统节日、经典小说等。
- 德育渗透:通过传统文化的探讨,学生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如孝道、礼仪、忍让等。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正确的文化自信心,并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 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
案例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思考- 场景描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 活动内容:教师选取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 德育渗透: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 效果评估: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思考和表达。
他们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自己的共鸣,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案例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场景描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性的语文研究机会。
- 活动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名胜、写作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语文知识和技能。
- 德育渗透: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勤奋、坚韧和自律的品质。
- 效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研究态度和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上是几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也能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一些案例。
首先,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通过精心挑选的优秀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世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修养。
比如,在《红楼梦》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品德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的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通过作文教学,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是发人深省的文章,让学生在写作中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修养。
比如,教师可以布置“感恩父母”、“助人为乐”等主题的作文,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去感悟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奉献精神。
再次,语文课堂上的诗词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词的美和情感的深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高尚情操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修养。
比如,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豪情壮志,让学生在诗词中感悟到人生的豁达和豪迈,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是道德品质的塑造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案例。
首先,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育。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引导他们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得到熏陶和提升。
比如,可以选择《小兵张嘎》《红岩》等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的写作教育。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而写作中的作文更是可以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关于品德、友情、亲情等方面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这些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感悟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再次,语文课堂上的诗词教育。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比如,可以选择《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诗词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悟其中的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最后,语文课堂上的言语教育。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言语的运用,而言语的运用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老师可以通过教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在交往中注重礼貌、尊重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育、写作教育、诗词教育和言语教育,可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人格。
这些案例不仅可以在语文学科中得到体现,也可以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的案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既是一个很传统的话题,又是在当前课改形势下一个崭新重要的课题。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语文德育渗透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篇1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
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篇2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
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
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篇3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
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
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
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
《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
《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创作心态。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通过各种案例和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今天,我将分享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案例,希望能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案例一:通过阅读故事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比如诚实、友善、宽容等。
有一次,我选择了《小马过河》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小马因为一时贪玩,跳河玩耍,导致了妈妈的担心和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小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妈妈会担心?为什么小马的行为会导致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讨论,学生们通过自我反思和思辨,逐渐意识到了行为的后果和责任意识,从而在情感上认识到了诚实和守约的重要性。
作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经常通过作文写作引导学生表达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与理解,促使他们在写作中展现出高尚的情感。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我眼中的好人》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们描述身边一位值得尊敬的人,描述他们为什么会尊敬这个人,以及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个作文题目,我想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助,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心,使他们认识到了身边好人的可贵和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
课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渗透德育的好机会。
我常常挑选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要求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真情流露表达出对人生、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小草》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们在朗读时,通过生动的语调和饱满的情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重,引导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从而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这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在快乐中感悟到了美、善与爱,从而在心灵上得到了锻炼和陶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德育渗透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展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
下面是几个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爱护他人的案例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读写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例如,通过读书、讲故事或观看短片,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依赖。
在写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写下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友善互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关怀他人的精神。
学业上的勤奋案例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篇章的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优秀之处。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追求完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乐于助人的案例
在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作,如小组讨论、合
作写作等活动。
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
过这样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尊重他人的案例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并能
够用理性和客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培
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以上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德育渗透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价值观念,为他们的成长
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将德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探讨初中语文德育的渗透方式和实践效果。
案例一:《小王子》的爱与善在语文课上,教师选取了《小王子》这本经典的童话故事给学生们进行阅读。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王子的爱与善的主题。
学生们通过阅读故事中小王子的经历和教训,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善良的力量。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待他人的爱和善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他们明白了爱与善是处世之道,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将这种品质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
德育与语文课程的结合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了全面的成长。
案例二:写作中的情感表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情感事件,并进行写作表达。
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倾诉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例如,一位学生选择了和好友的争吵作为写作题材。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在作文中描述了自己当时的情绪和内心的挣扎,以及最后通过沟通和理解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写作实践,学生学会了关注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种写作方式也使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他们的情绪管理和情感培养。
案例三:文学名著的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来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贾宝玉的放荡和贾母的智慧进行对比,学生们可以理解到虚荣、放纵会带来痛苦和败坏,而智慧、宽容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语文课德育渗透案例-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语文课德育浸透教学案例先生本质的进步,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
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一致的,相反相成的。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因而,把思想品德教育浸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先生之耳,根于先生之心,导于先生之行。
”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周密挑选的。
在题材、文体、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
先生在学习言语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遭到影响。
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真实是一门值得讨论的艺术。
在教学理论中,我深深地领会到,言语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
教学中要留意无机的结合,巧妙地浸透。
教学案例: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期背景中浸透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标题,引导审题,使先生从标题动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
介绍时期背景,更有益于先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入的思想内涵。
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先生查材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先生读标题,考虑课文讲了一个甚么故事。
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甚么会取得成功,红军的成功证明了甚么,读后有甚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成绩,让先生以小组为单位探求学习。
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先生感受当时战役的激烈,懦夫们的勇敢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先生感性的认识。
然后,让先生浏览课文,考虑红军遇到困难,为甚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考虑是一种甚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成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
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整体印象。
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长城》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播放长城的背景资料和相关长城的图片,从多种感官中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出示长城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认读。
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修建长城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困难、依靠智慧夺取长城修建的胜利。
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搭石》一文,除了看搭石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搭石插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搭石、为什么搭石、
怎样搭石?以及搭石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通过朗读分析,从对“搭石”的描写中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
”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
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
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
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正直,还有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
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以及
他们美好的行为,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