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_咬文嚼字阅读答案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一文的主要观点,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发学生对写作目的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文章的论证思路。
3. 精讲课文:2) 讲解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3) 结合实际写作,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修改一段作文片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板书设计1. 文章中心论点: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修辞手法:词语选用、句式运用、修辞手法。
3. 实践应用:修改作文片段,提高表达能力。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片段,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2. 答案:1) 修改后的作文片段。
2) 学习心得。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思考,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 组织写作比赛,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4. 作业设计中的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词语选用、句式运用和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咬文嚼字学案及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要求】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课时安排】二学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事例,学会作简要分析,总结每个事例所讲述的道理,归纳它们的共同之处,找出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2.反复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实例并理清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累.积()下乘.()锱铢..()咬文嚼.字()岑.寂()付梓.()没镞..()清沁.肺腑()嚼.舌()咀嚼.()便宜..()灞.桥()蕴.藉()剥啄.()憎恶..()尺牍.()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援.例:付梓..:咬文嚼.字:游.离:尺牍..:不求甚.解:拘.礼:蕴藉..:一川..烟草:3.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⑵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⑶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二、课堂探究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例子分析道理不同句式,不同意味《史记》“李广射虎”改写不同字眼,不同意境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赏析滥词旧语,缺乏新意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三、课堂检测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A.下乘.(chéng)岑.寂(chén)付梓.(zǐ)锱铢..(zīzhū)B.没镞..(mòzú)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嚼.舌(jiáo)C.蕴.藉(yùn)累.积(léi)憎恶..(piányi)..(zèngwù)便宜D.尺牍.(dú)灞.桥(bà)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尺牍剥琢有声学福五车刻苦自勉B. 蕴藉点铁成金斟酌清沁肺腹C. 俗滥自鸣得意流涎索然无味D. 岑寂不即不离凝炼锱铢必校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岸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人送别,亦多于此)端木..遗风(端木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
《咬文嚼字》教案3
《咬文嚼字》教案3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咬文嚼字》。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一字之差导致巨大损失的故事,旨在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及谨慎用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字之差的含义及其导致的后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文字、严谨用词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字之差的含义及其导致的后果。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避免一字之差带来的损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则因一字之差导致损失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一字之差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一字之差带来的后果。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字之差的含义及其导致的后果。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一字之差带来的损失。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一字之差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例题讲解,进一步巩固对一字之差的认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咬文嚼字一字之差导致损失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答案:课文讲述了一个因一字之差导致巨大损失的故事,强调了语言表达准确性的重要性。
2. 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是如何避免一字之差带来的损失的。
答案:在生活中,我尽量做到仔细阅读、谨慎用词,尤其在重要场合,如填写表格、签订合同等,我会反复核对,确保无误。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的讲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做到准确无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咬文嚼字”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成语“咬文嚼字”的理解,以及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成语“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成语:咬文嚼字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用法:谓故意卖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来源:根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的一段记载演变而来。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精品教案(通用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详细内容包括: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的理解,分析文章中作者所举的例子,探讨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认识到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中作者所举的例子,学会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3. 培养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注重用词准确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文章中作者所举的例子,理解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重点: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1)教师讲述一个因用词不准确而引发的误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此类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讨论如何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咬文嚼字的概念。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作者所举的例子,讲解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内容:(1)咬文嚼字的概念(2)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3)日常生活中的咬文嚼字现象七、作业设计(1)他的钱包里只剩下一张五元纸币。
(2)老师告诉我们,考试时要认真审题,不要粗心大意。
2. 答案:(1)将“只剩下一张五元纸币”改为“只剩下五元钱”更为准确。
(2)将“认真审题,不要粗心大意”改为“仔细审题,避免粗心大意”更为恰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但在分析实际例子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二、【教学重点】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是“福”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
”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
(引入课文)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
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
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
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
(板书)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1)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咬文嚼字》一课,主要围绕朱光潜先生的同名文章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的第一至第四段,探讨咬文嚼字的内涵、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中关键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关键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因咬文嚼字而引发的笑话,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四段,边读边思考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对咬文嚼字的内涵进行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咬文嚼字的实例,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一道阅读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1)咬文嚼字的内涵(2)文章关键句子分析(3)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请分析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并阐述你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在商务谈判中,双方对合同条款的咬文嚼字,可以避免误解和纠纷。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需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高三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咬文嚼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语言的表现力”中的第二节“咬文嚼字”,详细内容涉及对词语、语句的深入理解和品味,通过咬文嚼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学会对词语、语句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通过咬文嚼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词语、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咬文嚼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方法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举例:请同学们欣赏一句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请思考:这句诗好在哪里?如果将“明月光”改为“白月光”,效果会有何不同?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咬文嚼字的方法。
(2)分析课文中具有典型性的词语和语句,进行咬文嚼字。
(3)结合课文,讲解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咬文嚼字的示范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课文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句进行咬文嚼字。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内容:(1)咬文嚼字的方法(2)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3)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请从课文中任选一句你认为具有咬文嚼字价值的句子,进行分析。
2. 答案:(1)示例:“绿”字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方法掌握程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写作与阅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并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认识到“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结构分析,论证方法的理解,重要词语的辨析。
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的语言表达。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讲解论证方法。
(2)讲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如“咬文嚼字”、“锤炼”等。
(3)举例说明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重要词语及其含义3. 作者语言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咬文嚼字的认识。
(2)举例说明生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分析一篇文章,评价其语言表达技巧。
2. 答案:(1)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精细打磨,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朱光潜《谈文学》。
(2)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2024年《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1. 字音字形辨析章节一:多音字辨识章节二:形近字辨识2. 词语理解与运用章节三:词语辨析章节四:词语运用3. 句子分析与修改章节五:病句修改章节六:句子修辞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方法;学会词语辨析和运用;能够分析和修改病句,运用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字音字形的辨识;词语的准确运用;句子分析与修改。
2. 教学重点: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方法;词语辨析和运用;病句修改和句子修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教学PPT、教学视频。
2. 学具:课堂练习本、字典;学生自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和纠正错别字。
2. 例题讲解讲解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方法;举例说明词语辨析和运用;分析病句,讲解修改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多音字、形近字辨识题;设计词语辨析和运用题;设计病句修改题。
4. 互动环节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心得;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归纳字音字形、词语理解和句子分析修改的要点;强调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字音字形辨析多音字辨识方法形近字辨识方法2. 词语理解与运用词语辨析方法词语运用技巧3. 句子分析与修改病句修改方法句子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长短、长短B. 进步、近步C. 呆板、待板(2)词语辨析:A. 请选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①悲伤:形容心情沉重、难过的情绪。
②悲哀:形容心情悲痛、哀伤的情绪。
B. 请用下列词语造句:①竟然:出乎意料地。
②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含有惊讶的语气。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咬文嚼字”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咬文嚼字”成语的解析,通过经典例句理解成语的用法;探讨成语在日常沟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分析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2. 培养学生从语境中准确理解成语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成语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咬文嚼字”的词义、用法和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成语例句、相关文学作品的摘录。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成语词典(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成语误用的情景剧,引发学生对成语正确使用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咬文嚼字”成语的含义,通过例句展示其用法。
a. 对成语进行逐字解释,解释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b. 分析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应用。
3. 例题讲解:呈现几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并正确使用成语。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给予即时反馈。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经验。
六、板书设计中心:咬文嚼字1. 定义与词义2. 使用场景3. 文化内涵4. 课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用“咬文嚼字”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句子。
b. 选择三篇不同类型的文章,指出其中使用成语“咬文嚼字”的语境,并分析其效果。
2. 答案示例:a. 示例句子:在学术讨论中,我们应该严谨对待每一个观点,而不能只是咬文嚼字,忽视实质性问题。
b. 答案要点:注意成语在文章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上下文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成语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拓展延伸:a. 邀请专家进行成语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成语文化的理解。
《咬文嚼字》阅读答案咬文嚼字阅读答案
《咬文嚼字》阅读答案咬文嚼字阅读答案《咬文嚼字》节选朱光潜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教材第五单元“语言的魅力”,详细内容为“咬文嚼字”章节。
该章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关键字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精细的文字运用,表达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认识到文字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关键词语,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重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精细文字运用,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学作品实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
教师展示两句描述同一事物的诗句,让学生对比分析,体会文字的美。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并结合文学作品实例进行分析。
(1)介绍“咬文嚼字”的定义及作用。
(2)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和意境。
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咬文嚼字地分析其中的一段文字。
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一段文学作品。
教师给出一段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词语,把握作者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内容:(1)咬文嚼字的含义(2)文学作品实例分析(3)关键词语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湖面上,如一片泛着光的银色世界。
微风轻拂,水波荡漾,那如梦如幻的景象让人陶醉。
”2. 答案:关键词语:夜幕、月光、湖面、银色世界、微风、水波、如梦如幻。
作者情感:陶醉、宁静、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咬文嚼字》教案(推荐阅读)
《咬文嚼字》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三.字、词(学生看书思考间隙,教师板书)。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A 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B 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C 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D 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A 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 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C 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 3.辨析词语: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②顺畅——通畅③简洁——简练四.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咬文嚼字教案(详案)
咬文嚼字教案(详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重要性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第二章:咬文嚼字的常见错误2.1 错别字2.2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2.3 词语搭配不当第三章:咬文嚼字的技巧与方法3.1 字音辨识技巧3.2 字形辨识技巧3.3 字义理解技巧3.4 语感培养技巧第四章: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4.1 咬文嚼字对阅读理解的作用4.2 咬文嚼字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4.3 咬文嚼字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重要性5.1 咬文嚼字对写作质量的影响5.2 咬文嚼字在文章构思中的应用5.3 咬文嚼字在文章表达与修辞中的应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对口语交流的重要性6.2 咬文嚼字在口语表达中的技巧与方法6.3 咬文嚼字在辩论与演讲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7.1 咬文嚼字对文学鉴赏的意义7.2 咬文嚼字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7.3 咬文嚼字在散文鉴赏中的应用第八章:咬文嚼字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用法8.1 咬文嚼字在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8.2 咬文嚼字在诗词中的特殊用法8.3 咬文嚼字在古代散文中的特殊用法第九章:咬文嚼字在现代文学与创作中的实践9.1 咬文嚼字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的应用9.2 咬文嚼字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应用9.3 咬文嚼字在现代散文创作中的应用第十章:咬文嚼字的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10.1 咬文嚼字练习的设计与实施10.2 咬文嚼字能力提升的方法与策略10.3 咬文嚼字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训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咬文嚼字的定义与重要性重点: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重要性难点:理解咬文嚼字与语文素养的关系二、咬文嚼字的常见错误重点:掌握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词语搭配不当的常见案例难点:识别并纠正复杂语境中的咬文嚼字错误三、咬文嚼字的技巧与方法重点:练习字音、字形、字义的辨识技巧难点:培养语感,提高在实际语境中运用咬文嚼字的能力四、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重点:运用咬文嚼字技巧分析文言文和现代文难点:深入理解作者意图,准确解读文本信息五、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重点:了解咬文嚼字对写作质量的影响难点:灵活运用咬文嚼字进行文章构思和表达修辞六、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重点:实践咬文嚼字技巧,提升口语表达能力难点:在辩论与演讲中运用咬文嚼字,增强说服力七、咬文嚼字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重点:欣赏诗歌、散文中咬文嚼字的美感难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咬文嚼字的深层含义八、咬文嚼字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用法重点:掌握文言文、诗词、古代散文中咬文嚼字的特殊用法难点:在现代语境中恰当运用古代文学中的咬文嚼字九、咬文嚼字在现代文学与创作中的实践重点:学习现代文学创作中咬文嚼字的应用难点: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咬文嚼字,形成个人风格十、咬文嚼字的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重点: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咬文嚼字技能难点:将咬文嚼字应用于实际语境,提升语言能力本教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咬文嚼字的概念、重要性和应用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咬文嚼字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咬文嚼字》详细教案
《咬文嚼字》详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阅读》教材第四单元“咬文嚼字”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语的准确理解与运用,通过咬文嚼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着重分析朱自清的《背影》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中的精彩片段,探讨作者如何巧妙运用词语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内涵,提升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技巧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黑色水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内容讲解:a. 分析《背影》中“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的句子,讲解如何通过咬文嚼字理解作者的情感。
b. 分析《长恨歌》中“她那娇滴滴的样子,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的句子,讲解如何通过咬文嚼字欣赏文学作品。
3.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段文学作品,尝试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分享心得。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的意义与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3. 作品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写出你的感悟。
2. 答案:教师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
2.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段文学作品,尝试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
咬文嚼字学案及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案】1、了解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3、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如何设问(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2.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4、“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案_咬文嚼字阅读答案课文《咬文嚼字》出自高三语文上册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③:“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OrG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A),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i zh ū)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⑤:“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ū),视之,石也。
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⑥,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⑦,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én)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⑧——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toc repone)⑨。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dú)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⑩。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chéng)。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
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前言】《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已收进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释义】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后期,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谈文学》论文集,今见录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
②石秀:梁山泊英雄一百零八人之一,绰号“拼命三郎”。
梁中书:宋朝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留守,太师蔡京的女婿。
③杨雄:梁山泊英雄一百零八人之一,绰号“病关索”。
潘巧云:杨雄之妻。
④茗烟:贾宝玉贴身书童。
金荣:贾府亲戚,顽童。
⑤李广(?—前119):西汉名将,善骑射,驻守边塞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被称为“飞将军”。
后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迷失道路被责,自杀。
⑥王若虚(1174—1243):金王朝文学家,官至翰林直学士。
论文主张辞达理顺,于诗反对模拟雕琢。
所著《五经辩惑》等十余种,对汉、宋儒者注经及史书、古文的字句疵病,颇有批评。
⑦贾岛(779—843):中唐诗人,为韩愈所赏识。
诗的风格和孟郊相近,有“郊寒岛瘦”之说。
“鸟宿池边树,憎推月下门”二句,出自他的《题李凝幽居》一诗。
⑧烟光凝而慕山紫:见王勃《滕王阁序》。
蓝田日暖玉生烟:见李商隐《锦瑟》。
⑨“套版反应”:朱光潜在《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一文中说:“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没有情感上的绝对必要,只是相习成风,人家盲目地说这才美,自己也就跟着相信这真是美。
这种心理学家所谓‘套版反应’(toc repone),是一切低级趣味的病根。
”这段文字与本文的话可参照互释。
⑩惟陈言之务去:见韩愈《答李翊书》。
赏析【课文赏析】一、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