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读书笔记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咬文嚼字》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咬文嚼字”这四个字由来已久,它形容一些人对文字、用语过于专横、狭隘,拘泥于字句之间的准确与规范,而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忽略了与人沟通的目的。
这种追求字面意义的迷恋,往往让人感到局促不安,限制了沟通的空间。
然而,书中作者蓝殃却认为,“咬文嚼字”并非完全负面,它有时代的特定性,也有时尚的魅力。
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有感触,对文化传承、语言演变、沟通效果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咬文嚼字”有时并非无道理。
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些事实,如《史记》中有时明明是写“星星”,却用了“巨巨”来表达,这种差异虽然源于历史、地域和个人兴趣等原因,但它也表现了作者对语言的考究。
这种考究是对语言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
毕竟,如果作者可以随意任意替换文字,那么读者将难以理解,也难以获得纯粹的阅读体验。
因此,有时候追求字句准确与规范是必要的。
不过,作者也明确指出,“咬文嚼字”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内容,这种放大了细节而忽略了总体的行为有时候也确实是无意义的。
例如,有人曾在某人的文章中发现语病,认为“从此,他就永远远离了我们”的“远离了”应该改成“离开了”。
然而,这种追求字眼是否恰当,却忽略了“永远远离了我们”通篇的情感表达。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咬文嚼字”既有合理性,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合理地运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其次,语言是活的,它需要与时俱进。
书中的案例显示了语言的不断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例如,书中提到了“写”字和“画”字,它们的本义是相反的,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和使用方式产生了变化。
而这种变化背后往往是人们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演变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代表了人类对文字表达的不断完善和适应。
同时,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社交平台和网络的普及,一些拼写和用词错误愈演愈烈。
例如,有人在写作中用了“和”字和“与”字,缺乏对语义的深思熟虑。
《咬文嚼字》读后感3篇
《咬文嚼字》读后感3篇《咬文嚼字》读后感篇一中国文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
《咬文嚼字》是一本关于文字的读错、用错的杂志书籍。
书里讲了一些广告牌、招牌、路牌等用错字而引起的小笑话。
比如:本市开张了一家面馆,专营牛骨、羊骨、猪骨等各式骨头汤面,由于汤面馆老板小名叫“三妹”,所以将此店起名为“三妹骨头汤面”。
此店名让人看了心里发慌,全无吃面的欲望。
这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不能胡乱应用汉字及名字。
有时,用错字,写错字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笑话和不良后果。
我们应该规范化使用汉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书中还讲了一个“一点之妙”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
在谈判的过种中,蒋方公然挑衅,说与共产党谈判简直是“对牛弹琴”。
周恩来十分气愤,但当着这么多记者的面,自是不便发作。
周恩来说了一句:“对,牛弹琴”。
话音刚落,引来了很多佩服的目光。
周恩来用智慧使得挑衅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会中国文字也是种艺术,往往,“一点之妙”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的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只要“咬”得好,文章就增添奇妙之处,文章才会更有活力,更鲜活。
《咬文嚼字》读后感篇二《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
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
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咬文嚼字朱光潜读后感
咬文嚼字朱光潜读后感首先,我被朱光潜对古代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所深深打动。
《咬文嚼字》一书是朱光潜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他不仅从笔画、字形等方面对汉字进行解读,还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深入揭示了古代文人的用字之道。
他引用了众多的典籍和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等,以此来表达他对于书写规范和文字美感的追求。
他从字词、句法、篇章等层面进行解读,力图还原古人的用字之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优雅而规范的写作范本。
这种追求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对古人智慧的崇敬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朱光潜对于文字的准确性和优美性的强调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的重要性。
朱光潜在书中反对滥用词汇和随意造字的现象,并坚持提倡准确而美丽的表达。
他认为,一种准确而美丽的表达方式是对思想和感情最好的阐释和诠释。
他用一些有趣的案例来说明了字词之间的区别及其带来的不同效果。
通过这些案例,我认识到词语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影响读者对作者思想和感受的理解和感受。
在平时的写作中,我往往会忽略词语的选择,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流畅。
而通过朱光潜的引导,我开始重新思考写作的目的以及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感受。
此外,朱光潜的用字之道不仅仅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使人们获得审美的享受。
朱光潜强调文字要经过修饰、琢磨、推敲,使之更加美丽动人。
他提倡以其内在的审美力量为出发点,以情感和意义为导向进行创作,以求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通过读《咬文嚼字》,我对于文字的审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开始体会到,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更需要用词精准、句法流畅、篇章结构合理。
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感受到文章中情感和意义的美。
最后,朱光潜在书中还谈到了文字的演变和发展。
他认为汉字符合人类感知世界的需求,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他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作家,在用字方面都应该注意这种统一。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咬文嚼字是读者不陌生的词语,它源自于汉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咬文嚼字虚耽年”。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过分琢磨文字、注重形式,却忽略了内容和实质。
咬文嚼字一词的含义可以引发人们对于规范语言使用的思考,也引发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与传承的重要性的讨论。
在阅读《咬文嚼字》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语言的使用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重新审视了自己在写作和沟通中的不足之处。
《咬文嚼字》一书旨在探讨汉语文字的优美之处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引述大量古代文人的作品和观点,抒发了自己对于语言之美的热爱和对于文字之繁复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关于文字演变的例子,如古代文字的篆书、隶书和楷书,以及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使我明了了文字的由来和发展。
同时,作者还通过讲述旷代文人对于文字的崇敬和钟爱之情,以及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使我意识到了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字与语言遗产。
咬文嚼字的确能够让语言更加精确、准确,使表达更加规范、得体。
然而,当追求形式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真实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交流迅速,人们需要更加直接和快捷的方式,而过于注重字句的准确性可能导致沟通效果的降低。
因此,尽管我们应该注重文字的选择和语法的正确性,但在沟通和表达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内容的清晰和有效。
咬文嚼字的本意是对于语文的正确使用和表达方式的重视,但当变成了过度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时,就是在咬牙嚼字。
不少人在写作或者口头表达中避免使用生僻字或者复杂句式,以追求易懂和通俗化的表达方式。
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交流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过于晦涩的表达方式影响到理解和传达。
咬文嚼字的极端应对方式是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而失去了表达的乐趣,这也是对于语言和文化的一种浪费。
在我个人的写作和表达中,咬文嚼字的现象也时常出现。
我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来琢磨如何用更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思考的内容。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咬文嚼字,顾名思义就是要细细咀嚼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以求深刻理解和准确表达。
这种读书的方法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咬文嚼字》这本书,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这本书以讲究文字的用词、语句为主题,通过对汉字的演变、用字的技巧、修辞的艺术等方面的讲解,使读者对汉字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丰富的知识和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汉字的美丽和力量,让人不禁对文字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读完《咬文嚼字》,我深有感触。
在以往的阅读中,我往往只是匆匆浏览文字,只看表面,很少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含义。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懂得了要用心去读书,要善于咀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要用心去体味文字的内涵和魅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用心和用意,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在我以前的阅读中,我往往只是追求速度和数量,很少停下来细细品味一段文字。
但是在读完《咬文嚼字》之后,我开始懂得了要慢慢来,要用心去读书,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要善于思考和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字的美丽和力量,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在我以前的阅读中,我往往只是追求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情感和品格。
但是在读完《咬文嚼字》之后,我开始懂得了要用心去读书,要善于感悟文字的情感和品格,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字的内涵和魅力,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提升。
总之,读完《咬文嚼字》,我深有感触。
在以往的阅读中,我往往只是匆匆浏览文字,只看表面,很少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含义。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懂得了要用心去读书,要善于咀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要用心去体味文字的内涵和魅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用心和用意,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读《咬文嚼字》笔记(2006年)
读《咬文嚼字》笔记(2006年)读《咬文嚼字》笔记2006年第一期大快朵颐:大快:非常痛快。
朵,动。
颐:下巴。
吃东西下巴要动,故朵颐指吃东西。
大快朵颐指吃东面非常痛快的样子,也可以说成"快我朵颐"。
殆:从歹从台本义危亡、危险引申为威胁、危害、困乏、疑惑等义项。
贷:从贝,代声。
本义施舍,钱物予人,引申为借贷;又引申出宽恕、赦免。
陶陶(醄醄)本指酒醉的神态。
引申指一种怡然自得的欢乐。
陶本义指用黏土制造器物,后借表示欢乐。
张敞画眉:比喻夫妻情笃。
京兆画眉:用为夫妇或男女相爱的典故。
"羽化"不能成佛,只能登仙(道教)。
(按:苏东坡“羽化而登仙”)第二期"于"是介词,后面常跟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
"就任于"后面总是跟着提供某一职务的机构,如果要在机构后面加上具体职务,就不能用"就任于",而应用"就任"。
磕:磕碰,东西相互撞击。
第三期八卦:第一新义项:鸡零狗碎,闲言闲语,偷窥别人隐私的短文章。
热衷于登载名人绯闻、色情犯罪、灵异现象、星象命理的报刊被称为"八卦报刊"。
窥探个人隐私,宣扬演艺明星私生活的新闻被称为"八卦新闻"。
政坛的秘闻称为"政治八卦"。
第二义项:传播上述秘闻的无聊举动。
闲聊、瞎扯、说长道短都称为"八卦"。
第三义项:中性词。
风趣、幽默、夸张、好玩等表现。
碰瓷:外延不断扩展。
由具体到丰富,被广泛用来指设计骗局实施敲诈的不法所为。
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的样子。
不能用于赞赏惊羡等感情。
这种感情可以用"拍案而起"。
抔:音pou(阳平)用手捧着东西。
抔饮,两手捧着喝,又可作量词,一抔,指少。
第四期洋溢:充分流露。
和充满意近。
与之搭配的词一般是健康向上的情绪,或美好的气氛。
瓠犀:瓠,音hu,去声。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朱光潜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其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汉字的魅力和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了汉字的魅力。
他指出,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分析,朱光潜让读者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揭示了汉字的博大精深,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在书中,朱光潜还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分析,朱光潜让读者了解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以及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对汉字的魅力和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外,《咬文嚼字》还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生动的语言,让人深刻地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
朱光潜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分析,让人感受到了汉字的美丽和魅力。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揭示了汉字的博大精深,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通过阅读《咬文嚼字》,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朱光潜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分析,让我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也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咬文嚼字》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视角的书籍,通过对汉字的魅力和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让人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
朱光潜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揭示了汉字的博大精深,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好书,它不仅让人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也让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咬文嚼字朱光潜读后感
咬文嚼字朱光潜读后感《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一些散文作品,其中包括了他对文字、语言、文学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文字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咬文嚼字”这个词,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咬文嚼字,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
他认为文字是文学的基础,只有善于运用文字,才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在书中多次强调了对文字的重视,以及对语言的精雕细琢。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字的重要性,以及对语言的尊重和热爱。
在阅读朱光潜先生的散文时,我被他的用词和句式所折服。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有内涵,每一个词语都被精心挑选,每一个句子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的文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通过他的文字,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自己的文字更加生动和有力。
除此之外,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还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表达。
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真实的、深刻的,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的这些观点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面的艺术美感,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传达。
通过阅读《咬文嚼字》,我对文字、语言和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朱光潜先生的才华和思想深深地敬佩。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有内涵,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通过他的文字,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恰到好处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自己的文字更加生动和有力。
他的这些观点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面的艺术美感,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传达。
朱光潜先生的文字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让我对文字、语言和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咬文嚼字,一字一世界——读书心得随笔我手捧着那本泛黄的《咬文嚼字》,就像捧着一把开启语言殿堂的金钥匙,每一页翻过,都仿佛在历史与现实、文字与情感的交织中,品味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字盛宴。
此书不仅是一本关于语文知识的专业书籍,更是一幅生动描绘汉语魅力的画卷,让人读来真是如痴如醉,感慨万千。
“咬文嚼字”,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仿佛看到一位智者,在昏黄灯光下,对着一本古籍,字斟句酌,细嚼慢咽,每一词一句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深入思考。
初读这本书,我顿感自己像是被拽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竟隐藏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书中详尽剖析了诸多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应用,令我对母语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
诸如"人言为信"的"信"字,其结构寓意深刻,左从"亻"表示人的行为,右上是"宀"象征房屋,下部"言"代表言语,合在一起即揭示了人在屋内说出的话,需守诚信,真实不虚。
这种解读让我对“信”字的理解由表及里,从而深化了对诚实信用这一价值观的认知。
再如对于成语的解读,《咬文嚼字》更是独辟蹊径,妙趣横生。
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书中通过追溯其出处,解析其寓言含义,使我领悟到做事应适可而止,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可能弄巧成拙的道理。
这种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受到启发,实乃一举两得。
此外,作者在讨论现代汉语使用规范时,更是以一种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态度,对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误用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评与纠正。
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常见却误解已久的词语用法被点醒,而后恍然大悟,不禁感叹:“哦!原来如此!”这样的阅读体验既有趣又有收获,犹如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找到了航标,引领我在表达的道路上越走越清晰。
总的来说,《咬文嚼字》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带领我在汉字的世界里畅游,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语的独特韵味。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观念在文学界广受赞誉。
他的《咬文嚼字》一书更是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对中国文字、语言、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对文字的精妙之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文字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而且文字的美丽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他指出,文字的美感和意蕴是需要我们去咬文嚼字、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字的魅力和韵味。
在他看来,文字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味,而不是草率地看待和使用。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还对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而修辞手法则是丰富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看来,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意味深长。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对文学的创作和鉴赏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指出,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作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思想底蕴,而文学作品的鉴赏则需要读者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意蕴。
通过阅读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字、语言和文学的魅力。
在他的笔下,文字变得生动而有趣,语言变得丰富而生动,而文学作品也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通过他的深刻分析和思考,我对文字、语言和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些美好的艺术形式。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让我受益良多,也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用心去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文字的魅力,也会更加努力去创作和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是一部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在文字领域的成
长和探索,展现了作者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小说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主人公在文字世界中的奋斗历程,充满了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表达了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人生的
思考。
主人公从一个对语言文字漠不关心的普通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对语言文字有着独特见解的作家。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
同时,小说中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对语言文字的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当今
社会,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咬文嚼字,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而对人生的思考,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读完《咬文嚼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探索和对人生的思考,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小说中汲取到正能量,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引言《咬文嚼字》是张岱年著的一本关于汉字的研究与探讨的书籍,通过对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书写规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与魅力所在。
本文将围绕《咬文嚼字》这本书展开讨论,从文字的历史沿革、字义的多义性以及文字规范等几个方面阐述书中所传达的思想与观点,并对此进行个人的思考与感悟。
文字的历史沿革《咬文嚼字》首先从文字的历史沿革方面开始展开,作者通过引用古代文献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书中提到,汉字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从甲骨文发展为金文、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的书写形式,每个历史阶段都代表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读完《咬文嚼字》给我最深的启示是,汉字作为一套独特的书写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进行交流的工具,更是一个记录着中华民族智慧与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形态、结构和字义等方面的演变都与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让人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思考方式感到无尽的敬意。
字义的多义性书中还着重强调了字义的多义性这一问题。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在不同的语境中,汉字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字甚至可能拥有截然相反的含义。
比如,书中提到的“害”字,既可以表示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以表示受到伤害。
这一现象使得我们在阅读理解时需要注意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字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语境和逻辑,避免在表达和理解中造成误解。
此外,对于汉字的学习者来说,掌握多义字的用法和辨析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
文字规范的重要性《咬文嚼字》还特别强调了文字规范的重要性。
书中指出,在书写和使用汉字时,准确地掌握规范的书写方式和笔画顺序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书写的美感,还可以减少误解和歧义。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错误书写导致的误解和混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了规范书写的必要性。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这篇随笔短文,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的“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咬文嚼字》包含了许多关于语言文字的经典语句。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语句的解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句话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
在写作过程中,对文字的推敲和选择,实际上是对思想情感的深入思考和梳理。
通过对文字的推敲,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文章更加有力、动人。
“语言是思想的定型。
思想还未定型时,也像言语一样,是一个零散的东西。
”这句话强调了语言对于思想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通过语言可以将思想进行整理和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语言将思想进行定型,使其更加清晰、有条理。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这句话指出了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
科学语言强调精确性和直指意义,而文学语言则更加注重联想意义和情感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表达需求,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
“一个人不精于他的专门行当,我们常说他‘不通’。
其实所谓‘通’或‘不通’,就是能否咬文嚼字来斟酌文字的分量。
”这句话强调了咬文嚼字对于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在各个领域中,只有经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推敲,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专家。
而咬文嚼字正是这种研究和推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前的人作文用笔,现代的人作文用键盘。
键盘容易为,可是键盘生在笔之下了。
”这句话揭示了现代科技对于写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写作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键盘输入虽然方便快捷,但仍然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科技工具,还需要注重自身语言素养的提高。
在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咬文嚼字不仅仅是关注字词的用法,更是一种对语言的敬畏和尊重。
读《咬文嚼字》笔记
读《咬文嚼字》笔记读《咬文嚼字》笔记我是《咬文嚼字》的老订户。
这是我近10年来阅读该刊作的读书笔记。
我将分年份发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共享。
《咬文嚼字》是一份很不错的刊物,对学习语言很有益处,有兴趣者都可订阅。
——算是我对该刊做一次广告。
2003年第一期阴骘:(yin阴平 zhi去声):骘:公马引申安定。
默默安定之义。
阴鸷:鸷,猛禽。
阴险而凶狠。
刹那:瞬间,极短的时间,可作宾语。
霎时:霎:小雨。
一会儿,不可作宾语读你:具有听觉冲击力的新词。
略地掠地:同义词。
均为夺取土地义,但前者褒义,后者贬义。
私淑:把自己敬仰而不能师从的前辈作为楷模,或以其为师,私淑弟子即老师未亲授的弟子。
第二期攻略:在日语中的义项:1、本义:攻打敌人并夺取阵地。
相当于汉语攻下、攻陷。
2、引申义:在竞争或比赛中赢了对方,相当于击败。
3、说服对方使其改变意见,相当于劝导。
攻略就是汉语攻城略地的意思。
汉语的攻略与游戏有关。
第一时间:两个义项:1、最佳时间;2、用吸引最多受众的方式,以迅速及时最快的速度报道。
第三期本案:由房地产交易而产生。
指自己的楼盘、房间、装饰方案等。
原为汉语词汇,留洋日本后又返销中国。
差胜:差,颇,稍微也,胜,胜过;稍微超过之义。
第四期×年之痒(一般说"七年之痒"):婚姻、职业等(主要指婚姻)经过×年之后出现的不满现状,图求变化的现象,后又有"母性之痒"的说法,是说看到别人的孩子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撼动。
脉望:蠹鱼所化之物,专吃书页,吃三次而成仙。
间不容发:情势危急到极点,或与灾祸相距极近。
也可用于比喻诗文天衣无缝,没有破绽。
大话:由名词而变成动词,即玩笑式的讲述,海阔天空,调侃地谈论,营造出轻松、另类的氛围,使人获得诠释事物的新视角。
(引文:爱惜我们的文字,一代代传下去,不要在我们手中折损它严格的美丽。
笔记者评:绝妙好辞!“严格的美丽”是全新的表达方式,“折损”亦非常传神。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咬文嚼字》一书更是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阅读《咬文嚼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朱光潜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敬畏,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学眼光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精准的点评和分析,深入挖掘了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他的文字,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欣赏和珍视这些经典之作。
其次,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文学的要求和标准,对语言的使用和表达,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例如,他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注重内在的精神和情感,而不是空洞的形式和华丽的辞藻;他也强调了语言的使用应该力求简练和精准,而不是浮夸和华丽。
这些观点和见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文学和语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通过阅读《咬文嚼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朱光潜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敬畏。
他对文学的追求和对语言的钻研,都体现出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敬畏。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对文学充满热情和敬畏的学者。
通过他的文字,我也更加珍视和敬畏语言的力量和魅力,更加热爱和珍惜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总之,通过阅读《咬文嚼字》,我对朱光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的文字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我对文学和语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让人深思和感悟的好书。
华盖集咬文嚼字读后感
华盖集咬文嚼字读后感鲁迅在文中对那些乱用、错用字词的现象那是毫不留情啊。
他就像一个文字世界里的大侦探,一点点揪出那些隐藏在文章里的“文字小贼”。
我感觉他在跟那些马马虎虎对待文字的人说:“你可别小瞧了这一个字、一个词,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比如说,我们平常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可能就图个方便,随便找个差不多的词就往上怼。
但是鲁迅告诉我们,这可不行。
文字是有它的精确性的,就像一把特制的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
你要是乱用,那传达出来的意思可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他举的那些例子特别生动,就像在我眼前演了一出出小闹剧。
那些被错用字词的人就像是舞台上的小丑,在文字的舞台上闹笑话。
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我以前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糊里糊涂地对待文字呢?有时候为了凑字数,就把一些词生拉硬拽地塞进去,也不管合适不合适。
现在想来,这可真是对文字的不尊重。
而且啊,这篇文章还让我觉得文字是有灵魂的。
每个字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精灵,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使命。
你要是把它们摆错了位置,那这些小精灵可就不高兴了,它们就不能好好地把想要传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就好比让一个急性子的精灵去做慢性子精灵的事儿,那肯定乱套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鲁迅这么“咬文嚼字”也是在捍卫汉语的纯洁性呢。
汉语就像一个古老而又庞大的家族,每个字词都是家族里的成员。
如果我们任由别人把这些成员弄混、弄错,那这个家族可就乱了套了。
我们得像鲁迅一样,当个认真负责的家族守护者,把每个字词都放在它该在的位置上。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像是被鲁迅打了一针文字的清醒剂。
以后再对待文字的时候,可不能再那么随便了。
我也要学着像鲁迅一样,仔细地“咬文嚼字”,让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更准确、更有味道。
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站在我的书桌前,时刻提醒我要尊重文字,善待每一个字词。
咬文嚼字读书笔记
咬文嚼字读后感咬文嚼字读后感《咬文嚼字》是一份严肃、严谨而可读性强的杂志,本人虽然较长时间不再从事文字工作,但是仍然爱看期刊这一类杂志和文章。
最近一期(2021年第4期)的《咬文嚼字》,有四篇五篇文章各有一处说法不确,现特提出不同看法,愿与四位作者商榷。
第十六页《应是“奈河桥”》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河上有桥名奈河桥。
谢按:关于奈河桥引用较多的是《宣室志》的记载:董观,太原人,善阴阳占候之术。
唐元和中,与僧灵习善……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
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
其源出于地府耶。
”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观其语文,近乎道教;但是道教经典中也难以找到有关奈河桥或奈何桥的记载(或者有记载但本人未曾见到)。
迄今并无佛教三藏记载奈河桥或奈何桥的发现,灵习也说奈河是“俗所谓”的,因此,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没有依据。
《错把“行拘”当“刑拘”》一文(第二十一页)认为:被行拘者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有错误行为,但其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根据有关教材: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强制性行政管理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司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
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惩戒不足以惩戒的情况。
因此被行拘者不只是影响不能治安管理的人,其行为性质更不是社会规范意义上面的“错误”,而是法律规范内涵上的“违法(一般违法)”。
在第二十九页,作者先引了注释一段他认为有语病的文字:宋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宋任渊注:“峪书此诗后云‘京、洛间……(中略)蜡梅’”然后作者说:宋人任渊批注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用的是黄庭坚的诗后语,可见这北段段释义是黄庭坚自己的话。
“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
谢按:宋人任渊批注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的确“用”了黄庭坚自己写的诗后语,但这段诗后语应从“京、洛间”开始,到“蜡梅”结束的,《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已经用引号标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读书笔记
双语学院英德1301班罗芸蕾
《咬文嚼字》创刊发行于1995年1月,发行者为上海文化出版社,今为32开,约50页的文艺月刊,主要内容则为纠正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的错别字。
其的栏目有:卷首幽默、语林漫步、众矢之的、借题发挥、连珠炮、一针见血等。
因内容颇具特色,《咬文嚼字》已成为中国境内汉语文化品质“捍卫者”角色,并共发起了多次“社会查找错字活动”。
并造成一定影响,例如,2007年,台湾艺人伊能静新专辑的“纶巾”念法与稍早神舟六号错写成“神州六号”的反应,与该刊物有密切关系。
除此,该月刊亦于同期刊登汉字错误排行榜。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错别字比比皆是,就连某些所谓的文化名人也不免会有大量的错别字,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就国家而言,文化素质低,写错别字是国家发展的绊脚石,使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偏低,其他国家也因而可能对你侵略和侮辱,那么你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你又有什么的看法?国家名望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现在我们国家刚进入世贸组织,就像一棵幼苗,它是如何生长,都是关系到国家的文化水平。
就社会而言,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要靠完善的法律体制和规章制度,那么这需靠什么,必须依靠高的文化水平。
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你凭什么来把规章、法律制定下来,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你又凭什么来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每一件东西都会有把它作为整体的工具,而社会的长治久安的依靠工具是文化素质。
就集体而言,企业里的每一位职员都是文化水平低,即使有最先进、最一流的技术设备,他们都不会使用。
从而促使该企业面临着严峻的企业破产问题。
面对此问题,你又会把原因归咎于那里?是否认识到职工的文化素质?值得深思。
就个人而言,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连普通的一个字都写不正确,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又如何有立足之地?无论是从国家到社会,还是从个人到集体,文化素质都与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我们要成就事业就要打好良好的基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一字值千金》这个真实的报道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讲的就是因为一个点而损失上万元的故事。
而今天我看到的这个故事更让我吃了一惊。
这个故事名字就叫做《一个偏旁毁了一座城的故事》,说的是:清政府正规军队望风披靡的农民军队太平军北伐时,驻扎在仪征城外,先行官让小校向主将请示路线。
此时,主将正在与人议事,随手写下手令。
先行官拿到手一看:“烧城而走”,虽感吃惊但又不敢违抗,于是下令每人准备一大把柴火,拂晓前烧城。
事后主将责问为何烧城?先行官取出手令,主将捶胸顿足:“我竟把‘绕’写成了‘烧’字,好端端的仪征城化为灰烬,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错别字的危害实在太大了,一个偏旁就毁了一座城!在生活中,很多同学在听写、写作文或者考试时都会出现类似的错误,我也不例外。
我了解到错别字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形似致误;音近致误;义近致误;音、形两近致误;音、形、义三近致误等等。
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写了错别字,就会令人费解甚至误解,这样就会影响意义的表达甚至失去文字的交际作用。
如果在国际协议和文件中出现了错别字,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出了错别字,其后果便可想而知了:只会给我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且影响我国的声誉。
不正确使用规范字给市场经济和商家经营带来的危害性和社会影响。
这些字的出现不仅给市场造成混乱,也影响了城市形象。
在商品广告和商家招牌上,使用任何生造字、不规
范简体字都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行为。
作为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自觉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字,这是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自觉行动,也是热爱祖国的体现。
《咬文嚼字》编辑部一直认为,认定别字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过程,一定要防止漏判、乱判特别是错判。
有些字一般认为是别字,如“好象”的“象”、“陷阱”的“井”,但语文界、辞书界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为此没有贸然收入字表。
该刊还透露说,公布字表只是第一步,他们还将组织专家,从字形、字义、字史、字用等方面作深入的学术讨论,总结别字的特征和辨析的规律,为纠正这100个字的差错,尽到自己的责任。
在继续收集材料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咬文嚼字》还将陆续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字表。
《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办以来,曾组织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提供每年差错率最高的词,这批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的别字,便是在10年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在使用汉字这个问题上,不只是《咬文嚼字》这份刊物重视错别字问题,每个人都必须端正认识,高度重视,完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一定要少写或不写错别字,自觉纠正错别字。
我们只有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努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才能使汉字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而打好基础,是极其重要的事,也是难做好的事。
这不仅需要有上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勇敢,更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耐性。
试问,没有良好的基础,社会如何得到稳定,国家应如何发展?只有平时积累身边的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才不会犯错,才会“万丈高楼平地起。
”
就像《咬文嚼字》的广告语所说: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