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第二课时)
咬文嚼字2PPT课件
• “眼看”,是眼睁睁看着的意思,说的 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10
观点:文学的语言要富有联想意义
•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 三句,哪一句更富文学色彩?说明理由。
•
23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王嫱、西施——
“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 春花秋月 叙别离——
走近大师
朱光潜(1897--1986)安徽
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
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
学家,称为“桐城派”。 朱光
潜早年在“桐城派”古文私塾
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后在
英法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
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
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
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理由。 •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17
明确
18
第二课时
思考:
一、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因为“斟酌文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古人有哪些“咬文嚼字”的实例?
19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让同学们猜谜语:小老鼠钻书柜
咬文嚼字
1
解题导入
咬文嚼字
学生通过查词典释义:咬文嚼字指过 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也可形容卖弄才学或强词夺理 。
《咬文嚼字》2(共59张PPT)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示深恶痛绝, 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1. 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
2. 水牛赞(郭沫若) 活也牺牲,死也牺牲, 死活为了人民,你毫无怨艾。
你这和平的象征, 你这献身精神的大块,
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
• 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33字)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去了: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 意味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石也。
的意味
一增一减,大相径庭; 删繁就简,故事少波澜。
增删文字,要慎重。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依
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
“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不禁拊掌称妙。)
为什么?
、 【注】映:映照、辉映 显现;隐:藏匿,不显露 。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 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 有“扶”字才恰到好处,①既写出了风的轻微 、柳的纤弱,与“轻”、“细”相宜,显得和
的月光中隐隐约约的朦朦胧胧美景,十分传神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 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 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 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 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 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 词找出来。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学案 (第二课时)
《咬文嚼字》学案(第二课时)《咬文嚼字》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3、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课标第一网?。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最新教案(大全五篇)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最新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最新教案(一)明确目标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答: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
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
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
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侧重点:写作读书角度:态度方法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附: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咬文嚼字》学案 (第二课时)
《咬文嚼字》学案(第二时)《咬文嚼字》学案(第二时)学习目标:、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的观点。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3、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标第一网?。
《咬文嚼字》2优秀PPT教学课件
女儿还不到两岁,表达心情最直观的就是面部的微笑以及不那么娴熟的小跑。尽管小跑起来有些歪歪扭扭,还是可以看出非常激动。 这时候老婆也出来了,最近老婆在准备一项考试,所以应该是早上很早就起来在房间里看书。现在老婆看到女儿出来,自己拿着书到客厅里看。 女儿跑到我跟前,好奇的看着电脑屏幕,双手在键盘上双管齐下,拍打键盘的声音噼里啪啦,非常清脆,也非常高兴。我写文刚好一半,被女儿打断了,就希望她先去客厅自己玩会,我写完再陪她玩。 于是我没有过多和女儿互动,只是机械性的把女儿的小手从键盘上拿开,随便从角落里捡到一个小玩具递给她,把她抱到客厅,然后我就继续坐下来,写文。 期间我发现她可能发现我的冷淡反应,就干脆拿着我刚才递给她的玩具,围到老婆身边,嘴里不那么连贯地说着:“妈妈,看”。时而又自己笑起来,时而把玩具在地上弄出声音,想引起老婆的注意。 当时老婆一边在看书,一遍象征性的回应一下。女儿干脆起来,把双手放在脸上,舌头伸出来收回去。之前女儿看动画片自己学会的这个调皮的动作,每当她做出这个动作,我和老婆都会立刻也做出这个动作回应她,逗她。 但今天,老婆只简单点点头,眼睛还没离开书本。我看到女儿一个人原地走了一圈,然后停在客厅中央,突然间大哭起来。我立刻跑到女儿身边,抱起她,刚才还挂着微笑的脸蛋此刻由于委屈变得扭曲通红。刚才还有一点激情的双眼此刻不断涌出泪水。 老婆也过来了,我们俩不断的安慰着她,和她说话,为刚才我们俩的态度向她道歉。然后女儿转向老婆,喊了一句妈妈,又转向我喊了一句爸爸,立刻开心的笑起来。 孩子们的幸福开心,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简单的多。幸福的含义或许每个人理解不同,给出的定义不同。我们总觉得,要拼命的赚钱,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更多的玩具,更一流的居住环境,更好的营养,这样才是给孩子创造幸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咬文嚼字第二课时PPT模板
老鼠掉进书箱里
•咬文嚼字
jiáo 以牙磨碎食物。【嚼食、嚼蜡】 jué 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咀嚼、嚼血】 jiào 牛羊等动物的反刍。 【倒嚼】
“咬文嚼字” 在《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请选择每句中 “咬文嚼字”
的正确意思:
A、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C、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山谷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课
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解 读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贰部分
2020/11/12
8
“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 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 “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 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
事。( B )
C 2 、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A 3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 5分钟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看看你的分析结果与朱光潜先 生的分析结果有何异同,并思考以下问题:
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 美人: • 才子: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
•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 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2
【学习过程】
探究案
(一)、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A层)
①修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①形容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②形容卖弄才学。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③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咬文嚼字”就一定是贬义吗?它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吗?
贬词褒用
文中义: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实例,品读语言,体会在炼字上的妙处。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004年高考辽宁卷)
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品味妙语③
大胆想象:a诗人所处的环境:月明风清,碧泉映月
b诗中人物的活动:品茶、赏月
c诗中人的情趣:恬静幽闲、醉情山水
(明确: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分析第七段:联想意义要慎用,否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培根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蠢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总结:“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2、王若虚修改《史记》中李广射虎情节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将它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字数增减,意味不同)
3、推敲故事
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剖析
③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②独携小龙团 来试惠山泉
①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辨析: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它们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5、套版反应(反面事例)
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风景--“春花秋月”
别离-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写美女和写才子的好诗举例)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 第二课时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研读课后的思考题。
2.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3.总结全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研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对郭沫假设先生将《屈原》中“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作者认为是练字的好例。
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的评价?[明确]似乎改得很不妥。
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2)王假设虚认为《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人〞;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作者对这一修改的意见是怎样的?[明确]从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实际上却远不如原文。
原文“视之,不进〞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索然无味。
(3)[讨论]“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对此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请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对“推敲〞一词的看法。
[提示]朱先生的分析评论本身就是独立思考,推敲的故事流传久远,人们向来以为“敲〞字比“推〞字用得好,朱先生做学问,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分析得非常精细,言之有据。
说用“敲〞字有它的道理。
它结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
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
“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
人教版-语文-高一-示范教案 咬文嚼字 第2课时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借助互联网或其他资料,查找有关文学创作中炼字炼句的经典事例。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有关朱光潜先生的基本情况。
(美学宗师)2.课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3.第一部分内部三个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4.第一部分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举事例,作分析)合作探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一)第二部分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关系怎样?明确:第六自然段首先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并将字的直指意义与字的联想意义作了比较,紧接着作者以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例,解析了字的联想意义使用所带来的韵味,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而第七自然段则指出字的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反应”,这可看作是字的联想意义使用的误区与教训。
两段内容,正反对比,道出“咬文嚼字”最紧要的教训是“惟陈言之务去”。
(二)第二部分以“字的联想意义”作为阐述的重点,它与文章的思想情感有何关系?明确:“字的联想意义”具有游离、偏于个性的特点,用得恰当,它就可以使意蕴丰富,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较之“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要来得含蓄蕴藉,意蕴丰富,更能体现出明月照清泉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种清沁肺腑的韵味。
但如果用得过滥,就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因为俗滥的语言,只能体现出俗滥的思想情感。
因此,这部分看似大谈特谈“字的联想意义”,但其实还是在强调“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
(三)字的直指义与联想义有何异同?明确: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精确的、偏于类型的,而联想的意义却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直指的意义易用,且多用于科学的文字方面,而联想的意义难用,且多用于文学的文字方面。
(四)文学创作时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其弊端究竟是什么?明确:“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此处是用来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往往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
《咬文嚼字》老钟(第二课时)
文章结构脉络
中心论点:
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
谨。
咬
第一部分(1—5段) 举例说明文字 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文
嚼
第二部分(6—7段) 讲文字联想意 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字
第三部分(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 者应该从文章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
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严谨精神。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套板反应
辨析:“套语 滥调”“套板反应” “根本与文艺无缘”
套语滥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打广告
• 化妆品——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 冰箱广告—领“鲜”一步 • 止咳药——“咳”不容缓 • 钙 片——“钙”世无双 • 打字机——不打不相识 • 当 铺—— 当之无愧
取店名
• 药 店——自讨苦吃 • 饰品店——创饰界 • 美容店——整妆待发 • 美发店——最高发院
第四,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 效应是要不得的。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以下哪一句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话?
你是个妖怪,哪里逃! 你这个妖怪,哪里逃! 妖怪,哪里逃!
补充材料一
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 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 林壑优美 。
改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 美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咬文嚼字朱光潜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第三层(5)段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 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 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1、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2.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 文嚼字?
蕴藉: (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流弊: 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下乘:下品,下等。
第一课时
朱光潜
设 情
咬文嚼字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 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境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 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
6、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 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7、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看几例。(1)《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 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 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这里的 情境是特定的。(2)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 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 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 (3)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 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 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春风又到( 绿 )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 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 悦兴奋的心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人 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这 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 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比如上例的“春风又 绿江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种推 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今天,有位美 学家称之为——
高考语文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表现(biǎoxiàn)欢快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 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yuǎnfāng)。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 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yuǎnfāng)。 早晨,微风习习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yuǎnfāng)。
第十八页,共27页。
表现苦闷伤感(shānggǎn)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有几只寂寞的鸟儿 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 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tànxī)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 树下寂寞的流水懒洋洋地流向远方。
原来是“大”字改为“犬”字。“大门而入,
大门而出”的强盗行为变成了“犬门而入,犬门而
出”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生死有别”呀。
炼字作用——救人性命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劣:平时“少”出“力”,到头来必然差人一等。 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吻:请勿只有“口”,还要用心。 赶:不停地“走”,不停地“干”,就会超过别人。 尖:个人是渺“小”的,但站在“大”的基础上,就成 了优秀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坚实的根基! 办:想做成事,光自己用“力”不行,还得有旁人的帮 助,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 悲:事“非”“心”所想,自然是很忧伤(yōushāng)! 舒:“舍”得给“予”他人,自己才能获得快乐。
则材料,体会(tǐhuì)其与二、三则删 减后的区别。
第六页,共27页。
阅读杜牧《清明》及改稿,想一想哪种版本更 生动,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说明
(3)“推敲”。
说明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说明
(5)套语的实例。
说明
三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巩固提高】
探究下列各题,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
(4)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①、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题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②、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谁是最可爱的人》)、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
(2)有些话如果缺乏一定的语境,就容易产生歧义。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句,使整句话不产生歧义。
安边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导稿执笔人:冯小梅总第课时
备课组长签字:包级领导签字:学生:上课时间:
集体备课
个人空间
1、课题:8咬文嚼字(第二课时)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神妙处何在?
反思栏
【检测反馈】
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东坡和黄庭坚对月赏梅。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亦在。于是,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东坡沉吟捋须,哦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佳。”小妹笑云。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亦不佳。”小妹又笑云。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①他正在撰写一本研究鲁迅的书。
②要想了解30年代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尖锐斗争史实,就必须研究鲁迅的书。
③咬死了猎人的狗终于受到村民的团团包围, 最后死在村民的棍棒之下。
④老虎躲过猎人的箭,凶猛地咬死了猎人的狗。
(3)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
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锱铢必较:
镞: 岑寂: 尺牍: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杀青:
付梓:
上乘:
【导学释疑】一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二 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