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导学案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导学案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整体感知】一、释题: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木:2.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木:3.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木叶:(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树叶:(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黄色 --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绿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微黄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绿色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2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2

8.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 推陈出新,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难点】1. “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 品味妙语佳句。

3.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 安徽桐城人,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 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 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 笔调轻松, 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 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 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 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 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 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 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 深入浅出。

【学习过程】1. 阅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例子?2. 找出每个例子证明的观点, 同时说明证明的过程。

例(1): 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论证过程:议论结论:例(2): 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论证过程:议论结论:例(3): 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论证过程:议论结论:例(4): 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议论结论:例(5): 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议论结论:3. 文章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探讨“咬文嚼字”的呢?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4. “咬文嚼字”就是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含有重视文字表象而忽略内涵实质的意味。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学案 (第二课时)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学案 (第二课时)

《咬文嚼字》学案(第二课时)《咬文嚼字》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3、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课标第一网?。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最新教案(大全五篇)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最新教案(大全五篇)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最新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最新教案(一)明确目标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答: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

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

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

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侧重点:写作读书角度:态度方法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附: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咬文嚼字导学案及答案一体讲课稿

咬文嚼字导学案及答案一体讲课稿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第一学时【预习导学】一、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他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第三次,是在30年代。

座右铭共6”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二、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三、字音字形锱铢..(zīzhū)必较中(zhòng)石没镞.(zú)清沁.(qìn)肺腑咬文嚼.(jiáo)字茗.(míng)烟岑.(cén)寂蕴藉(yùn jiè)付梓.(zǐ)尺牍.(dú)下乘.(chéng)精髓(suǐ)圆晕/月晕/晕车(yùn)四、重点词语解释咬文嚼字:1、过分推敲字句。

高二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

高二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
2、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1)确定信息区间。就是找准和问题答案有关语段。
(2)截取原文词句。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
(2)修改整合信息。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赘余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音注音。
剥啄()岑寂()憎恶()
箭镞()付梓()灞桥()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清沁肺腑:
点铁成金:
自鸣得意:
3、“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至)通过三个例子,说明与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和的调整。
训练案
(一)下列加点的字被认为是“炼字”的典型,用的比较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知识拓展】
一、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方法
1、理解方法是:在文中找到与这一概念有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述的,千万不要主观臆断,因为高考考查的是在“文中”的意思。
二、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咬文嚼字》导学案(二)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咬文嚼字》导学案(二)

《咬文嚼字》导学案(二)教学参考1211 1345《咬文嚼字》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二、文学常识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1.炼字题如何设问(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2.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三、字音字形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咀嚼(jiáo) 上乘(chãng) 锱(zhī)铢(zhū)必较拘(jū)礼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xīn肺腑) 斟(zhēn)酌C.岑(cãn)寂憎(zâng)恶深恶痛嫉(jí) 胸襟(jìn)D.蕴(yùn)藉(jiâ) 尺牍(dú) 咬文嚼(jiáo)字流弊(bì)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1、D2、C四、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目的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创作意图2、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的道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能对课文观点和材料做出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炼字如何赏析?2、研读“‘推敲’的来历”,思考: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你怎样看待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评价?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阮阅《诗话总归》)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自主训练1、下列诗句哪一个字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研讨与练习四“王安石推敲诗句”,为何最终选定“绿”字?(2)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咬文嚼字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用

咬文嚼字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用

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共计2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探究、借鉴吸收作者有关文字运用须严谨的观点;2、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学习重难点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学法指导训练总结预习案预习自测(一)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1.a.春风又入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4.a.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早梅》)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5.a.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b.风送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6.a.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b.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二)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1.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a.摇映b.舞隐c.弄吻d.扶失2.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

a.如带b.横带c.入送d.挂入我的疑惑探究案探究问题1、在文学阅读或写作上,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A 课文先是从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话入手,引出炼字的好处来,进而引出本文的观点:在文学的阅读或写作中,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即要有咬文嚼字的态度。

因为一篇文章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来完成的。

文字的含糊不清,就表明作者思想的不透彻,情感的不凝练。

因此,从表面上进行咬文嚼字,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的情感,而不仅是为了要文字的顺畅或漂亮。

如果你丰富的、富有个性的情感不想落入别人俗套的圈子里,就必须不用俗滥语言来写作,而要这样作,咬文嚼字就显得非常重要的了。

(以上从“因为”起的几句话可以用来回答题上的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上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作家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才能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做到推陈出新,力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才会逐渐达到真正的艺术美。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设计(教师)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设计(教师)

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导入新课: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

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

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1.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他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2.关于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自学检测】——基础积累1.易错字注音 水浒( )倒涎( )憎恶( )茗烟( )搅扰( )灞桥( )付梓( )岑寂( )尺牍( ) 中石没镞( )2.多音字及形似字注音枕藉( ) 蕴藉( ) 慰藉( ) 声名狼藉( )禅让( ) 殚心( ) 箪食( ) 惮烦( )咀嚼( ) 嚼舌( ) 倒嚼( )咬文嚼字( )淄博( )缁衣( )辎重( )锱铢必较( )牛犊( ) 赎罪( ) 黩武( )渎职( )木椟( )3.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学习目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知识链接】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2、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3、“咬文嚼字”精神与方法的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培养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4、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学习内容】一、复习上堂课内容: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1——4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二、合作探究:(课文第五段)1、思考:这一段举了什么例子?2、你认为用哪个字好?为什么?3、作者认为用哪个字更好,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4、与前面例子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三、欣赏品味,能力提高。

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面的诗句进行赏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问题:比较下列词语:“到”“过”“入”“满”“绿”,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问题: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牛刀小试下面我们就试着写一写,看下面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黄山谷:“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道理:善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品味妙语③
大胆想象:a诗人所处的环境:月明风清,碧泉映月
b诗中人物的活动:品茶、赏月
c诗中人的情趣:恬静幽闲、醉情山水
(明确: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分析第七段:联想意义要慎用,否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培根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蠢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总结:“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2、王若虚修改《史记》中李广射虎情节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王若虚在《史记辨惑》将它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字数增减,意味不同)
3、推敲故事
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剖析
③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②独携小龙团 来试惠山泉
①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辨析: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它们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5、套版反应(反面事例)
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风景--“春花秋月”
别离-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写美女和写才子的好诗举例)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_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

_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一、预习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2.字词正音咬文嚼()字倒涎()茗( )烟锱铢()必较中石没镞()清沁()肺腑岑()寂蕴藉()付梓()尺牍()3.词语解释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点铁成金: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查阅工具书,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含义?三、细读课文,品味赏析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2 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3 不负言:决不食言。

思考:“推”“敲”哪个更好?四、拓展思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段对风雪的描写:“(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金圣叹点评水浒,说此处着一“紧”字“意境全出”,绝妙无比。

妙在何处?2.简要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这是因为:3.谈谈“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的表达效果。

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人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2

人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导学案2

编号:励志语言: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贝多芬课题:咬文嚼字时数(第周第 2 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学习目标1、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合作互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学习重点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互动与展示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解析:AC不符,BD符合。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学习难点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自主研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2.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new)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new)

《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1、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

2、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预习案【知识链接】1、文学知识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2、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预习检测】1、注音:锱铢()镞( ) 岑()牍()下乘( ) 蕴藉()付梓( )2、解释词义:点铁成金:锱铢必较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索然无味:3、导引自学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C。

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导入课文】据说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个胞妹叫苏小妹,极有文才。

有一天苏小妹与苏轼、黄庭坚三人在一起谈论诗歌,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

请二位兄长在这两句中间分别加上一字作腰,使之成为五言联句.”苏轼不加思索,脱口吟道:“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苏小妹听后摇摇头,说苏轼加的二字不算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8课 《咬文嚼字》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8课  《咬文嚼字》导学案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品主旨和创作主张。
2.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学生自学,老师补充。
学生了解,做好笔记。
学生讨论
朗读文章,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导学
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导学
流程
教师活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疏通文中生字新词: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为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三、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咬文嚼字》导学案




知识
与技能
在鉴赏与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本文语言的韵味。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品读本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高中语文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学习重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情感.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取得启迪.学习课时:2课时一、预习案1.早读晨诵: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这时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

而垂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阴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2.文体知识:随笔散文的一种。

顺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内容普遍,形式多样。

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常利用的一种文学文体,和杂文很近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3.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朝,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练,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念书,旧学功底很深。

4.预习检测:(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下乘.(c héng )岑.寂(cén )付梓.(zǐ)锱铢..(zīzhū)B.没镞..(mòzú)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嚼.舌(jiáo)C.蕴藉..(lěijī)憎.恶(zēng)廉价..(biànyí)..(yùnjiè)积累D.尺牍.(dǔ)灞.桥(bà)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 )(2). 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利用适当的一句是()A.文章要简捷..,尽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知咱们一些简练..的解题方式。

《咬文嚼字》课时导学案2

《咬文嚼字》课时导学案2
提问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4: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5:“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引导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1: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提问2: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整体感知】
一、释题:
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
木:
2.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
木:
3.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黄色 --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绿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微黄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绿色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三、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3.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