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相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为本以写学法读写相长

金山区海棠小学方培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课标的这些重要语句中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明确地提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多读、多写、多积累呢?笔者认为,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教材,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读为本,以写学法,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获得”,不断积累,不失时机地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迁移的训练点。

现行的语文教学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作文教学依附在阅读教材中,而大多数单元的大多数阅读课文和本单元的作文无必然联系,造成作文教学就如一个个孤家寡人,在各个单元游离飘荡,不成系统。

要实现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以写学法,读写迁移,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迁移的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

1.以“读”为本,激发朗读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功训练。

例1:《春笋》(新教材语文第四册第2课)

镜头回放:指导朗读第一段。

师:是谁把春笋唤醒的?

生:是春雷。

师:你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是春雷把春笋唤醒的。

师:如果你是小春笋在又黑又冷的泥土里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终于可以出来了,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小春笋看到美丽的春天,会说春天真美啊!

生:小春笋看到公园里有这么多花草,会说这花儿真漂亮啊!这草儿真绿呀!

……

师:迎接春天是多么美好!如果你就是一只小春笋,那你是怎么从泥土里出来的?谁

来做第一个冒出来的春笋呢?

指名表演(指导学生表演时要用手作成尖角状慢慢往上升,且要有力度,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冲破”一词。)

再指名表演([出示模型:一块石头] 老师用手压着石块,引导学生理解“掀翻”一词,并通过表演反馈出来。)

师:我们现在都来做小春笋,好不好?快,蹲到地上![师生一齐做动作]哎哟,我们的头顶上有好多重重的泥土啊,使劲使劲,把它冲破!我们头上还有一块好大的石头啊,嗨哟嗨哟,把它掀翻!瞧,一个一个的春笋都长出来了!真多呀!

师:谁能够自己来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让我们看到好多春笋使劲地长出来。

(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自己就是一个一个的春笋,从泥土里使劲地钻出来,体会小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只有通过创设情境、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文章所包含的感情来。

2. 以“读”为本,提高感悟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众所周知,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对于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情愫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读,才能获得。

例2:《天鹅的故事》(新教材第五册第15课)

镜头回放:粗读,把握脉络。

师:读懂这篇课文其实有一个小窍门:抓天鹅的啼叫。(出示表格[啼叫的声音啼叫的原因表达的意思]思考:文中几次写到啼叫?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啼叫的?并填表格前三列。)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讨论。

生:啼叫是鸟在说话。

师:怎么啼叫的?

生:克噜——克哩——克哩

生: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生:第一次大概在叫“救命啊!救命啊!”

生:第一次有可能在叫“怎么办呀!”

生:第一次有可能在喊“我们出不去了!”

生:第二次在叫“兄弟们呀!加油干啊!”

生:第二次有可能在叫“哎呦!哎呦!”

生:第三次有可能在喊“我们成功啦!”

生:第三次在喊“我们突出重围啦!”

……

师:这三次啼叫声,你准备怎么读呢?

(从文本中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学生各抒己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感,产生情感共振。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能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出来,更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然,朗读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取什么方式进行训练,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的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运用。但只有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得到启迪,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感,提高感悟能力。

3.以“读”为本,养成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因此,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关键。

首先,从一年级开始就该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的讲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阅读范围,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还可以通过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将学生个人阅读与他人交流相结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还使得学生对课外知识加以内化吸收,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集体中形成了一个互动的阅读格局。

第三,逐步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并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摘录方法。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

第四,在小学中高年级时,还可以教会学生学做批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强调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极大的张扬。

最后,学写读后感。它一方面要求阅读者全面正确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不能断章取义脱离材料,这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写有感而发,写有针对性的、言之有物的文章,有利于读写迁移。

二、挖掘生活的真善美,积累习作素材。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写话过程就是人脑对有效信息的处理过程。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