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古诗三首
课前搜集资料:
本单元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之一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学习自学时一定要做好课前资料的储备。学习本课,同学们可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简介、相关故事,以及本首诗的创作背景等。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重点)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重点)
4.借助多方面资料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重难点)
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学习第一首《马诗》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古代人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这就是《马诗》。
二、明确学习古诗方法。
学本首诗之前,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三、具体学习步骤
1、知诗人,知背景。
诗人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二十七岁卒。他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等诗抒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故在他的奇崛想象与诞幻古怪的诗语里也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气概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2、初入文本,读通古诗
自由读《马诗》。一定要读通顺,读流利,并且要读准“燕山”中“燕”的音(yān shān)。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3、品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方法步骤:
4、品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方法如上,结合课文注释,注意“快走踏清秋”中“走”的意思是跑,“快走”意思是“驰骋”。“清秋”一词可以用将词语进行拆分组词的方法,理解为“清爽的秋天”。重点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象时要不忘结合课前查阅的诗人资料,结合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的经历,不难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5、明诗意,悟诗情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渴望建功立业却自知遥遥无期,尽显无奈,又寄托了无限的期盼)
6、感情朗读。
读诗要入情入境。边读边想象,结合以上的学习,要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何当金络脑”读的时候语调可适当上扬,“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
7、背诵
不要死记硬背,结合理解,想象画面去背。
8、总结写法、学法:
思考:李贺的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其实也是写人,借写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的愿望,
表达自己的志向---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第二板块:对比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同学们自读《石灰吟》和《竹石》,同时和《马诗》再对比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可以从题目上、写法上,抒情上对比)关注同:都是写景或者状物,抒发情感,表达志向,这就是托物言志。
关注异:朝代不同,内容不同等
一、学法迁移,学习《石灰吟》。
运用以上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
具体学习建议:
1、读通。读时要注意“凿”“焚”的读音“záo”和“fén”,“粉骨碎身”不要读成“粉身碎骨”。
2、了解大意。哪句诗让你感受到石灰的特点?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抓住关键词句“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展开想象石灰石经历的痛楚,抓住“出深山”“若等闲”,体会石灰石在熊熊烈火中依然从容不迫的姿态,只要能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害怕。
3、悟诗情。作者写石灰,想表达什么呢?
结合搜集的诗人于谦的生平经历,或者诗人的小故事,了解于谦为人正直、坚贞不屈的品质,理解诗人以石灰自喻,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
相关资料:
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4、感情读。如果你就是于谦,你会怎样诵读这首诗?
朗读时,“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可以读得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二、学法迁移,学习《竹石》。
具体学习建议:自己自学品读,做好批注。
1、读通。读时要注意“还坚劲”的“劲”在这里读jìng,不能读成jìn。
2、了解大意。哪句诗让你感受到竹石的特点?
抓住关键词句“咬定”“立根”“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边读边想象画面。不难体会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3、悟诗情。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结合搜集的诗人生平的坎坷经历,或者诗人的小故事,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也可以联系自己读过的有关“不屈不挠”的人物故事,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相关资料:(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4、感情读。如何读好这首诗呢?
朗读《竹石》时,“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还坚劲”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三、总结
再次明确学习古诗方法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⑤反复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