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谏太宗十思疏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谏太宗十思疏

1.能够自行梳理并积累以下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信、诚、下、本、简、安、固、终、以、而、其等。

2.能够准确把握“十思”的内容与含义,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初政治家。太宗继位,喜他直率,擢为谏议大夫。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所器重,迁为尚书左丞。曾受诏监修梁、陈、齐、周、隋史,亲笔写了《隋书》绪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又总编《群书治要》。魏徵的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2.探寻背景

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求木之长.(cháng)壅.蔽(yōng)

谗.邪(chán)谬.赏(miù)

黜.恶(chù)浚.源(jùn)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等。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古义:放纵感情。今义:尽情。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

5.词类活用

(1)君.人者(名词活用作动词,统治)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作状语。貌,在表面上;心,从内心里)

(4)诚能见可欲.(动词活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5)将有作.(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6)载舟覆.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

(7)鸣.琴垂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

(8)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重任、重权)

(9)居域中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10)居安.思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安,安逸的环境;危,危难的情况)

(11)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的人)

(1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13)欲流之远.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流得远)

(14)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15)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16)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7)宏.兹九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

(18)何必劳.神苦.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劳,使……疲劳;苦,使……辛苦)(19)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20)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21)乐.盘游(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2)忧.懈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6.特殊句式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

(2)虽董之以严刑(介宾短语后置句)

(3)震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句)

(4)可畏惟人(判断句)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提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不言而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如何理解“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提示: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发自内心恭顺。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句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3.魏徵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太宗接受呢?

提示:(1)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衷肠。他的“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太宗动容?

(2)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论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1.“十思”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文章最后的总结部分有什么作用?

提示:“十思”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物质享受上应适可而止,在思想修养上应谦冲自牧,在日常生活中应游乐有度,在选拔人才时应亲贤远佞,在恩赏怒罚时应赏罚分明。这“十思”共同说明的是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积其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最后的总结部分描绘了做到“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徵所提出的劝谏了。

2.文章引用经典中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文章多次引用经典中的话,来加强说服力。如第二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