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谏太宗十思疏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谏太宗十思疏
1.能够自行梳理并积累以下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信、诚、下、本、简、安、固、终、以、而、其等。
2.能够准确把握“十思”的内容与含义,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
唐初政治家。
太宗继位,喜他直率,擢为谏议大夫。
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所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曾受诏监修梁、陈、齐、周、隋史,亲笔写了《隋书》绪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又总编《群书治要》。
魏徵的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2.探寻背景
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
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
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求木之长.(cháng)壅.蔽(yōng)
谗.邪(chán)谬.赏(miù)
黜.恶(chù)浚.源(jùn)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等。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古义:放纵感情。
今义:尽情。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今义:走路。
5.词类活用
(1)君.人者(名词活用作动词,统治)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作状语。
貌,在表面上;心,从内心里)
(4)诚能见可欲.(动词活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5)将有作.(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6)载舟覆.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
(7)鸣.琴垂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
(8)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重任、重权)
(9)居域中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10)居安.思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安,安逸的环境;危,危难的情况)
(11)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的人)
(1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13)欲流之远.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流得远)
(14)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15)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16)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7)宏.兹九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
(18)何必劳.神苦.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劳,使……疲劳;苦,使……辛苦)(19)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20)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21)乐.盘游(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2)忧.懈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6.特殊句式
(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
(2)虽董之以严刑(介宾短语后置句)
(3)震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句)
(4)可畏惟人(判断句)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提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
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
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不言而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2.如何理解“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提示: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
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发自内心恭顺。
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本句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3.魏徵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太宗接受呢?
提示:(1)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
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衷肠。
他的“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太宗动容?
(2)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论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1.“十思”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文章最后的总结部分有什么作用?
提示:“十思”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物质享受上应适可而止,在思想修养上应谦冲自牧,在日常生活中应游乐有度,在选拔人才时应亲贤远佞,在恩赏怒罚时应赏罚分明。
这“十思”共同说明的是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积其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最后的总结部分描绘了做到“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
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徵所提出的劝谏了。
2.文章引用经典中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文章多次引用经典中的话,来加强说服力。
如第二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
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
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语气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
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左传》中的话。
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
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字的内涵更为丰富,文章也更具说服力。
3.文章的第3段列举了魏徵向唐太宗进谏的主要内容,即“十思”。
试回答“十思”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十思”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主要涉及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都与本文的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脉相承。
“十思”虽多,但都是“积德义”的具体实践措施。
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只有积极地学习“德义”,弘扬德行,才能真正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魏徵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呢?
提示:观点一:魏徵在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严法治国”,并且强调德治,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创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我们今天的健全法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观点二:无论什么时代,对天下黎民竭诚相待都是治国的根本,民心所向是关系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以德治国”仍是我们要遵循的重要经验。
观点三:本文中魏徵反复强调的“积德”,以“积德”来获取民心,这对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我们今天强调依法治国,并不排斥德治,但是德治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只强调法治没有了教化,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黑暗的暴政世界。
因此德治和法治应该结合起来。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思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收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导练目标
正反对比论证深刻
正反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在对比分析时凸显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面对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进行剖析,使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以“义”与“生”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生死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创意激活
对比法,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正反对比,是将问题正确和错误的两方面分别展示出来,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纵横对比包括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是把事物放在不同时间段里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对比是把发生在同一时间段里的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状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对比分析可使观点更为鲜明有力。
范例展示
“义”与“生”小议
“义”与“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了“义”,有些人选择了“生”。
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不使民族利益受到侵犯,在异族入侵时,挺身而出,虽受尽折磨却不变节,在“义”与“生”之间,他明智地选择了“义”,谱写出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被围梅岭,写下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壮丽诗篇,为了正义,他以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迎接死亡;为了正义,刘胡兰毫无惧色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之下;为了正义,布鲁诺被火焚身,伽利略被秘密流放在黑森林中,直至心脏停止跳动。
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美丽的浪花,都永远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飘浮着污秽,避免不了渣滓的存在。
奸臣秦桧,卖国求荣,为苟全性命而丧失了人的本性,终于受到万人的唾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俘变节,但最终还是没能苟活得逞,他的下场是可悲的,而丧失义节,苟且偷生,他的下场更是可耻的。
朋友,在“义”与“生”之间,让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义”吧!虽然我们不一定成名,也不一定能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但为正义而奋斗,不是也可以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增添一些绚烂的色彩吗?
话题集锦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居安思危;②凡事从根本着手方能恒久。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持之以恒是制胜的法宝;②贵在有始有终。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民安方能国泰;②当国者以德待民,民才能以德报国。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人才是国家的栋梁;②广开言路是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5)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舞台上,敢于批“龙鳞”、逆“圣听”的忠贤之臣比比皆是,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直谏君王的臣子并不多见,所以唐太宗把其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魏徵的直言敢谏不仅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也正因为魏徵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能够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在俗世喧嚣中保持一颗澄明、灵动的心,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
这是魏徵的幸事,也是太宗的幸事,更是天下百姓的幸事。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直面批评;②双赢的智慧;③个人与国家;④讽谏的智慧。
佳作片段
居安思危是诸葛亮披肝沥胆劝谏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的《出师表》;居安思危是魏徵推心置腹地讽喻太宗“戒奢以俭”的《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是康熙设置木兰围场带领王公贵族每年一度狩猎训练出的强悍;居安思危是马寅初心忧天下、率先呼吁“控制人口增长”的真知灼见;居安思危是邓小平力排众议推行“改革开放”的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是胡锦涛见微知著倡导“八荣八耻”的强国方针;居安思危是海尔集团“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企业文化精神;居安思危是微软不断推陈出新的软件设计;居安思危是百度不断完善升级的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