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离法绪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列举一个给你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益处,而且是得 益于分离科学的事例。分析解决这个分离问题时 可以采用哪几种分离方法,这些分离方法分别依 据被分离物质的哪些性质。
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尚未很好解决的分离 问题,如果这个分离问题得以解决,人们的生活 质量将会明显改善。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一些专著,使分离技术初 步建立起了它的学科理论,为其形成一门独立的 学科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化学会每年都对在分离科 学研究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这些无不说明这一时期是分离科学的时期, 分离科学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发展,并促使 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
纯度(purity):用来表示纯化产物主组分含量高低或所含 杂质多少的一个概念。 分离科学(separation science)是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富集或 纯化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回收率R—被分离物质在分离过程中损失量的多少,是分离 方法准确性(可靠性)的表征。
§1.1 化学分离法的任务 §1.2 化学分离研究的对象 §1.3 化学分离法分类
§1.4 化学分离法发展过程
重点: 化学分离的任务、对象及分类 难点: 化学分离法分类
.列举两件生活中得益于分离技术的事例
1.淘米时可以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2.用洗衣机洗衣服,洗衣机产生的离心力可以将灰 尘等与衣服分开;此外,由于洗涤剂的主要成分是 表面活性剂,可以将污渍分散成小液滴,从而达到 去污的目的
化学分离法的概念及任务
分离(separation)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 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 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在不 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分离 的形式主要有组分离和单一分离两种。
组分离(组分离):将性质相近的一类组分从复 杂的混合物体系中分离出来。
熟悉离子交换分离法,了解膜分离等新型分离 技术。 4.能根据分离任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 法。
四、教学安排
理论课方面:主要介绍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技术及 应用范围;
实践方面: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一般实验各一 个。
五、成绩考核方式
考勤、提问及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60%(书 面),实验占20%(实践操作)。
1.1 化学分离法的任务
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控制实验条件
实际样品的复杂性 干扰的消除
使用掩蔽剂
分离 separation
分析方法灵敏度的 局限性
满足对灵敏 度的要求
选择灵敏度高 的方法
富集
例: 海水中 U (IV) 的测定
enrichment
C = 1 ~ 3 g / L
难以测定
富集为 C = 100 ~ 200 g / L 可以测定
化学分离法
引言
你学过的分离法 你身边用到的分离法
课程简介
一、学时安排 【总 学 时】:32 【理论学时】:24 【实践学时】:8 §1.绪论 §2.化学分离前的预处理 §3.沉淀分离法 §4.萃取分离法 §5.离子交换分离法 §6.色层分离法 §7.膜分离
2学时 3学时 4学时 4学时 3学时 5学时 3学时
化学分离法的概念及任务
研究浓集、纯化物质的方法及相关理论的一门学 科。
提高分离效率与效果 降低能耗和成本 寻找新的分离技术及分离材料
thalidomide
反应停引起的海豹肢畸形儿
分离科学的重要性
分离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必经之路。 )物性和构造研究需要 分离是各种分析技术的前提。 eg: 样品预处理:例如水中微量金属离子或者超纯金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应化专业选修课,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应对 有关化学分离法的任务、对象、分类及应用有比较清 楚的了解;掌握化学分离法中的基本概念、分离原理; 对各种分离方法的应用范围、发展趋势等有一定的了 解。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明确化学分离的任务、对象及分类。 2.掌握化学分离前的预处理方法。 3.掌握沉淀分离、萃取分离、色层分离法,
单一分离:将某种化合物以纯物质的形式从混合 物中分离出来。
单一分离又包括多组分相互分离、特定组分分离和 部分分离等几种主要形式。
多组分相互分离:是使混合物中所有组分都得到 相互分离,全部成为纯组分。
特定组分分离:将某一种感兴趣的物质从混合物 中分离出来,其余物质仍然混合在一起。
部分分离:指每种物质都存在于被分开的几个部 分中,对每一个部分而言,是以某种物质为主, 还含有少量其他组分。
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它与这两种物质的回 收率密切相关,回收率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假设A为目标分离组分,B为共存组分,则A对B的分离因 子SA,B定义为:
SA,B
RA RB
QA Q0,A
/QB /Q0,B
分离因子数值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1.2 研究对象(内容)
分离方法 机理(理论) 被分离组分在空间移动和再分配的变化规律
富集(enrichment):分离过程中使目标化合物在某空间区 域的浓度增加。对摩尔分数小于0.1组分分离。
Baidu Nhomakorabea缩(concentration):将溶液中的一部分溶剂蒸发掉,使 溶液中存在的所有溶质的浓度都同等程度提高的过程。对摩 尔分数处于0.1-0.9范围内组分的分离。
纯化(purification):通过分离操作使目标产物纯度提高 的过程。对摩尔分数大于0.9组分的分离。
属中杂质的分析时,往往要求达到ppb 富集和浓缩延伸了分析方法的检出下限。 分离科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 分离科学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
生产生活的需要
分离的目的
分析操作的样品前处理。 确认目标物质的结构。 获取单一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他用。 除掉有害或有毒物质。
分析流程
与分离紧密相关的几个概念
1.3 分离方法分类
1. 分离依据
可用的分离性质
分离方法
2 分离法的分类----根据采用的分离手段
沉淀分离法 Precipitation
溶剂萃取法 Solvent extraction
离子交换法 Ion exchange
色层分离法 Chromatography
泡沫分离法 Foam separation
1.4.3 科学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后,分离效果大大提高,一些学 者对各类分析方法的规律特别是对各类物质在分 离过程中的共性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出现了专门 的《分离科学》杂志。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10.1002/(ISSN)1615-9314
Impact factor
分离因子应尽可能高; 所需分离剂或能量尽可能少; 产品纯度尽可能高; 设备尽可能便宜; 操作尽可能简单; 分离速度尽可能快。
在实际分离操作中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 合适的方法。
对分离富集的要求
(1)分离富集的回收率越接近100%分离效果越 好——待测组分的损失越小——干扰组分分离完全 (2)实验方法应简便、快速。
分离后待测组分的质量 回收率= ————————————100%
原有试样中待测组分的量
回收率R也可以表示为回收因子,即R=Q/Q0
R Q 100% Q0
Q—实际回收量;Q0—理论回收总量。
要求:待测组分含量不同对回收率的要求也不相同
质 量 分 数大 于 1 %0 . 0 1 % 一 1 % 低 于 0 . 0 1 % 回 收 率 9 9 . 9 % 9 9 % 9 0 % 一 9 5 %
电泳法
Electrophoresis
膜分离法 Membrane separation
K+, Ca2+, Mg2+ 的分离
柱色谱
薄层色谱 (TLC)
分离技术的特点:
分离对象物质种类繁多。 分离的目的各不相同。 分离规模差别很大。 分离技术形形色色。 应用领域极为广泛。
人们对分离的原则性要求:
石油醚
CaCO3 固定相 stationary phase
CaCO3
洗脱
石油醚 流动相 mobile phase
1937年Adans B.A.合成了有机交换树脂,很快 在软化水、奎宁制备等分离难题上获得成功;
精馏操作的出现使石油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同位素235U/238U的分离成功使人类进入了原 子能新时期。
分离方法
利用物质的总体性质差异,或利用构成物质
的分子或离子的性质差异
表1 利用物质总体性质的分离方法
性质
分离方法
汽化温度
蒸馏、升华
熔点不同,以及在固 部分冻结、区域熔融
相和液相溶解度差别
溶解度
重结晶,混晶形成
表2 利用分子或离子性质的分离方法
性质
分离方法
大小、形 状、电荷
表面化学 性质 分配
氧化还原
枝中含有的氧化了的纤维素与水中的Ca2+、Mg2+等进行 了化学反应) 几千年前在我国自贡地区出现的熬制食盐工艺。 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累积了大量经验,这就促使 人们思考、探索看上去彼此不相干的各个物质的分离方法 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1.4.2 技术时期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学者对分离过程中的规 律进行了归类整理。
1.5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品的 纯度要求越来越高,难度也不断加大,对分离技 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对原有的分离方法进行 改进之外,人们更多的探寻无污染分离材料和分 离方法,以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如泡沫吸附分离技术、微生物分离技术、双水相 萃取分离技术、电动毛细管色谱技术、毛细管电 泳、超临界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等。
分子筛、凝胶过滤、凝胶渗透、气体 扩散、透析、超离心分离、质谱、电 泳 浮选、吸附色谱、活性炭吸附、胶体 沉淀的共沉淀
萃取、分配色谱、纸层析、薄层层析、 离子交换
电解、汞齐法
1.4 分离方法的发展过程
1.4.1 工匠阶段或作坊时期
化学分离在科学远没有形成时就已经有了: 荷兰语种的化学“schikunde”一词本意就是分离的艺术。 人类远古时代便通过一些砂石或枯树枝使水净化。(枯树
注:作业、实验存在抄袭现象者,当次双方成绩记作零分。
主要参考书
张文清主编, 《分离分析化学 》,华东理工大 学出版社 ,2007年第1版。
尹芳华,钟璟编,《现代分离技术》 化学工 业出版社出版,2010 。
钟国清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6。
§1.绪论
基本内容:
1876年耶鲁大学的Gibbs T. W.教授关于相律的 描述,以及Vant Hoff T.的类似工作使得结晶分 离操作有规律可循。
1906年Tsweet M.公布了一种巧妙而新颖的色层 吸附分离技术,
使化合物的分离 鉴别进入了一个 新时期
叶绿素的石油 醚溶液
1906年 俄国植物学家 Michael Tswet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