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 人口急剧增长: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各民族文化相 互融合都与气候的变化有关系,甚至连治世和乱世 也与气候的变迁有关,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 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盛世等等都与当时的气候宜人、风调雨顺有关。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民族
▪ 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 民族现有56个民族。
▪ 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 民共同开拓和巩固的。
▪ 汉族的前身华夏各族,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 族,汉族融合了其它民族,在数量上高居首位, 在经济文化上保持着总体上的优势,成为中华民 族的主体和核心。
▪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多数朝代是汉族统治的 多民族国家。但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蒙古 代。
▪ 5、元:(中国版图最辽阔)
唐、元朝北界到西伯利亚 (李白出生 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 内)
▪ 6、清:最终奠定当今疆域的基础
▪ 7、今天:960万平方公里
附录:中国历代疆域的变化 一、“中国”寻根 (葛兆光 讲座)
二、“中国”含义的演变
▪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 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饮食、葬礼、服装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影响很大,改 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飞速发展便是例证。深圳、 上海的开发,就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
▪ 我国地势比较封闭,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 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 面封闭,一面环海 。唐高僧鉴真沿海而行,四 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明郑和先 后七次下西洋,也是沿海而行。总体上中国自然 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天然的封闭。

第一章_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_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从夏朝到秦汉时期,当华夏族,苗瑶族、百越族等民族 开拓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时,边疆各民族先民已在开发 着祖国的边疆。东北部和北部的东胡、乌桓、鲜卑、匈 奴等民族开发了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及华北北 部的广大地区;西域的乌孙、月氏、龟滋等民族开发了 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西部和西北部的羌、吐蕃 族开发了今青藏高原;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百越各民 族开发了今广西、广东及福建、浙江等地。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人利用环境不同则 文化殊异。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气候宜于 农耕文化培植,北方游牧文化和西部伊斯兰已经在黄河中下游 地区成长起来。
联合国公布:当今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1、世界气候变暖 2、森林面积日益缩小 3、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 4、水资源不足 5、大气污染严重 6、土地面积减少 7、垃圾废物成灾 8、资源再减少 9、农用药害严重。 10、人口膨胀
二、人文地理环境
1、疆域、政区 疆域:
各代不一,现在的疆域定型于乾隆年间: “桑叶”→“雄鸡”。今日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若含山地1000) 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 汉——州、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 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 道、县,现代——省、市、县。
秦代版图
今东 云到 南大 、海 广, 西西 、到 北今 到甘 长肃 城、 一四 带川 。、 至
唐代版图
北到疆 外巴域 兴尔东 安客到 岭什大 一湖海 带,, 。 东南 北到 抵南 达海 黑诸 龙岛 江, 以西
元代版图
达藏北 鄂、达 霍云西 次南伯 克,利 海西亚 。北, 至南 今到 新南 疆海 境, 内西 ,南 东至 北西
清代版图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气候与文化
气候对经济开发、人口迁移、文化传播、社会治 乱、王朝兴衰等都有重大影响。
• 节气文化与气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中医文化与气候:《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 诗词文化与气候: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词 • 其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一、人文地理环境:指社会人 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 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 通、产业等诸多方面。

1、疆域的演变

2、疆域与民族、国际关系



• • • • •

政区的演变 与自然环境: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 与中国政治制度:政权交替促使政区大变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集中发展、促进竞争 与中国历史地名:传统承继与古雅指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P19)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由于人类利的差异,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会起到不 同的作用,但都应以不破坏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前 提。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及黄河中下游的河曲 湿润地区,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农耕文化。 2、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延续 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 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复杂的地理环境促成多样的生活生产方 式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 • 形成丰富的地域文化:正统文化的资源 • 地理障碍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2、气 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 究》分为四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 期 。 二、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最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 三、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四、1900年开始,为“仪器观测期”。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从农业文明一开始,中国 人就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的力量有限,但天给我 们下雨,地给我们长庄稼,只要 顺应天意而为就可以了。 替天行道。 大逆不道。
气候与农耕文明
• 一
• 二
节气文化
中医文化
• 安土重迁
天 人 合 一
黄河壶口瀑布 Hukou Waterfall of Yellow Rive
气 候
大部分处于北温带
历史真正的舞台
——黑格尔 干旱与洪水相间 气候多样,四季分明
以农耕为主。
人口
中国人口三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 。
第二是人口迁移频繁。 第三是多民族融合杂居。
人口增加与农耕区的扩展 Population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Farming Areas

季风气候的影响
东部和中部地区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西部地区 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可以得到来自海洋的水 得不到来自海洋的水分 汽 补充
夏季降雨频繁农作物可以生长Fra bibliotek常年干旱
普通农作物不能生长
小结:季风直接造成了中国东、西部的气候差异,也决 定了东、西部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常常把黄河称作“母 亲河”,就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地 区集中了许多早期中国人的聚落 和遗址,这里是中国文明的发祥 地。
想一想:
黄河中下游地区 成为中国文明发祥地 的气候条件是什么?
自然与人 Human and Nature
传统的牛耕 Traditional cattle-ploughing
现代农民使用的锄头 A modern farmer using the hoe
古代农具——锄头 Farming implement in ancient times: hoe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论空气水和环境的影 响》
❖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法)让·博丹
❖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 正式将“地理唯物论”引入文化研究的是英国历 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其《文化史》一 书认为气候、土地、食物等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 因素。
❖ 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1-1904)发表的《人类地理 学》,赋予“地理唯物论”以完整的理论形态: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四大文 明古国
疆域范围
疆域面积
印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度
10余万平方 公里
巴 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以底格里 比 斯河、幼发拉地河为心腹地区,东面扎格 几万平方公里 伦 罗山脉和伊朗高原,西面叙利亚沙漠
❖ 会馆
❖ 会馆是中国明、清两代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明、清 时代异籍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活动场所。
❖ 明中叶后科举兴盛,寓京官绅将会馆作为安顿来京试子 的理想场所,会馆服务于科举。
❖ 会馆一般分为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业会馆、移民会馆三 大类型。明清会馆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同乡籍性和基层社 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性,最基本的功能是“祀神、合乐、 义举、公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1405年 至1433年,郑和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 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 37个国家和地区。
❖ 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倭寇骚扰,由山东逐次向南蔓 延,至苏、浙、闽、粤等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 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保证国家财 富不致外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类。

1.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2.人文地理环境(1)人文地理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

(2)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疆域变迁(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2)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3)自西汉中期至明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4)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5)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6)现今,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划分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1)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天子和各级诸侯的直接统治区都很有限,不需要分级管理。

(2)春秋战国时代,经过一系列兼并,剩下的诸侯国范围越来越大。

同时,各诸侯国一般都将被灭国置于国君的直接统治之下,不再分封新国,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也迅速扩大。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也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一)疆域(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

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

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

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

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

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一至四章 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一至四章 笔记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 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 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 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 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 和人文中心.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 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的 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 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两种 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二、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殷商西周时期: 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2.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 态的演进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 第二,唐贞观之治: 第三,唐开元之治. 第四,清康乾盛世.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 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 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 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 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近几年许多学者一直在考察一系列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清时 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倍受挫折?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跟随同时 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 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总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同样,对 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向上的方 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一面.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1、疆域①夏、商、周(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可以肯定它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②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③汉、晋、唐、宋、元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都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

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的损失。

今天,中国国土的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中国⽂化概论》知识归纳第⼀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疆域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政区(即⾏政区划,是国家为进⾏分级管理⽽划分的区域)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的地区,在⾏政区划中的地位要⽐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2.最⾼⼀级⾏政区划变化最⼤,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最基层的⾏政区划单位——县则最稳定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级⾏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政区为主。

(三)民族1.⼴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类共同体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化上的共同⼼理素质的稳定的⼈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国家的建⽴。

它为具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化上的共同⼼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的条件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①强调“⼤⼀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传)(四)⼈⼝(五)⽓候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化到殷墟⽂化,⼤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循环⼆、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候的本性”“⼟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候对⽣理反应的影响(三)⽓候对⼼理感受的影响(四)⽓候对政治的影响(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1.当时⾮此斩钉截铁的语⾔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和⽔,地球将不可能有任何⽣物的存在,遑论⽂化。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 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 中黄、东青、南红、西白、 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 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 主”,又名“江山石”, 象征江山永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 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 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 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 着可贵的泥土。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 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 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 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 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行省制。
二、民族、人口 、语言
•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 化状况
• 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与观念。
(二) 人口的变迁
• 中国历史上就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人口数量一 直居世界前列。
• 特点是分布不均 衡,人口迁移频 繁。
•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 的变化。
•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 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 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 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 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 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 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 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 南方.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基本行政区
划制度。 东汉末期,改为州——郡——县三级制。 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合并、撤销了 一些州县,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 二级制。 唐代开元年间在全国设置了十五道。安史 之乱后在州上设方镇,形成方镇(道)— —州——县三级制。 宋代设路——州(府、军、监)——县三 级制,全国先后设十五路至二十四路。
666.37 400
唐代版图
安南 唐 岭到 朝 一南 高 带海 宗 。诸 时 岛期 ,面 西积 到为 巴 尔 客 什 湖万 ,平 东方 北公 抵里 达, 黑疆 龙域 江东 以到 北大 外海 兴,
1251.19
北宋版图
448.54 北 宋 面 万积 平: 方 公 里 。万 平 方 公 里 , 辽 面 积 为 283.56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人文地理环境 1、疆域、政区
疆域 各代不一。公元221,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 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 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 东至于海。 此后历代中原王朝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 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还拥有过今天 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现在的疆域定型于乾隆年 间:“桑叶”→“雄鸡”。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只有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 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 到处有堪作农耕凭藉的灌溉区域,诸 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使在这一 个区域里面的居民,一面密集到理想 适合的浓度,再一面又得四周的天然 屏障而满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则极适 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萌芽与成长。但 一旦其小区域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限度, 又可藉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而相互间 有亲密频繁的接触。因此中国文化开 始便易走进一个大局。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也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一)疆域(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

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

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

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

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

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

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

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

(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

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

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

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

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里的土地。

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域相似。

(最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实际面积是一千万平方公里)。

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代、清代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国当今的“雄鸡式”疆域。

今天我们一般都认为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

实际上随着香港、澳门(1999/12/20)的回归,我们的国土面积可能在1000万平方公里之上。

目前中国的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二)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范畴。

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中国古代政区的划分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二级制与三级制交替出现。

其二是行省的出现及演变,其中元朝是一个转折点。

1.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尚书禹贡》)。

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各封国尊周王为天下共王,承担守疆土,卫王室,纳贡税的义务,诸侯在封国之内,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兼可分封下属为卿大夫。

春秋时期,列国兵争,晋、楚、秦等在边地先后设立县和郡,至战国,郡县两级制,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总的来看,第一个时期,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县以下置乡、亭、里等基层政权组织。

郡、县两级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免,实行年终考核,依任职情况决定升降留免(类似于今天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2.西汉时期,采用“郡国并行制”。

长安及附近地区实行郡县制,长官有太守和都尉。

其余地区是分封制。

同姓子弟分封为王,功臣和亲属外戚分封为列侯。

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封地分割缩小,治民之权被取消,王国变成和郡一样的地方行政机构,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另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郡,每州由皇帝派刺史一人监察郡国。

东汉取消郡尉,固定刺史为州级长官,地方行政机构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3.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

但一个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

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隋初取消郡,只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军政分权。

唐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剌史,县有县令。

并分立“道”(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这就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另外,唐在边疆设节度使,集数州的军事、财政、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逐渐膨胀。

“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遍设到内地。

实际上节度使就是方镇,或称道。

总的来看,隋唐基本上是郡、县二级制,唐代后期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5.宋朝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其行政长官由京官带原衔出任,简称“知府”、“知州”、“知县”。

府县之上,设“路”为监察区,路设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总称监司,分掌军事、财政、刑狱等职。

这样一来,宋朝就形成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6.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度。

全国除了西藏归宣政院外。

其余地方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行省长官有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

路、府、州、县设总管、府尹、州尹、县尹。

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在此时开始出现。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7.明朝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

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奠定了现行省级政区的基础)。

每省设左右布政使掌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

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合称“三司”。

三司互不相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机构。

省下设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

府里的长官为知府,县里的长官为知县。

明朝:省、府、县。

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

全国划分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内外蒙古旗盟。

省里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

一省或数省设一总督,各省均设巡抚。

府长官为知府。

府下设县县里的长官为知县。

另外历代在少数地区设过特殊机构。

9.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

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

但在30年代又在省和县之间设立了行政监察专员。

10.现代:1949年建国后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包括自治州、盟)县(包括自治县、旗、自治旗)。

1986年开始废除地区,专区,实行市管县。

因此形成了省、市(不包括县级市)县三级制。

我国现有24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三)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统称为中华民族。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一个渐次融合与演化的过程,可以说是“多元一体”。

历史上曾经在中国范围内居住活动的民族非常之多,除月支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到中亚以外,其他各民族几乎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在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俄罗斯、朝鲜、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的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或者说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许多少数民族还在中原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都包容其他民族,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也即多元一体。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文化)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的后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族的共同心愿。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4.中国文化也是各民族不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从夏朝到秦汉时期,当华夏族,苗瑶族、百越族等民族开拓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时,边疆各民族的先民已在开发着祖国的边疆。

比如,东北部和北部的东胡、乌桓、鲜卑、匈奴等民族开发了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及华北北部的广大地区;西域的乌孙、月氏、龟滋等民族开发了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西部和西北部的羌、吐蕃族开发了今青藏高原;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百越各民族开发了今广西、广东及福建、浙江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