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67048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67048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条文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条文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条文考点汇总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百病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2阴阳天地——万物之上下;阴阳——血气之男女;万物之能始:左右——阴阳之道路;水火——阴阳之征兆;3阴阳属性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4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5消长平衡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冬至到立春)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夏至到立秋)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

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是阴阳双方在相互消长的状态中彼此相互作用,保持着稳定性。

6互根互用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

阴者,藏精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7相互转化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8偏盛偏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9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原文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原文考点总结

2006-5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 的是:【心神】
考点
肺 生理功能
脾 生理功能
肝 生理功能
肾 生理功能
原文
真题对比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本神》:“故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
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
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 2004-9/1996-7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变化,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可 2001-8 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孤 2005-14 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
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此为:【阳中求阴】
199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
间存在着:【互根互用】
情较轻浅。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 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考点天人合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划分《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原文真题对比《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人体“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昼为阳 --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为阴 --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秘,精神乃治”反常者,贝S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一、中医阴阳学说
1、中医阴阳学说,即所谓的“五行阴阳”:金、木、水、火、土五
行之中,木金水火土的阴,金木水火土的阳,以此呈现出“阴阳并用,互
生互克,相生相克”的概念。

2、“阴阳之气相生相克”,即阴阳气互相抵消,相生相克以调和身
体的自然生理功能,以及达到调节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3、“一阳生三阴”,即以阴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升起、旺盛、凋零,它们都被赋予了三种不同的元气来完成阴阳之气的克补,以达
到身体的机能平衡。

4、中医五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中医认为人体受四季更替及五行
的影响,对身体有不同的变化,在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四季更替和五行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养生之道
1、“二十四节气”:中医认为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学说最有力的佐证,每个节气均与特定的生理功能及养生药膳有关,如果能够根据二十四节气
的变化,合理安排膳食搭配,就可以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2、中医认为宜忌用药:宜用温补的药物滋润肺阴,忌用寒凉的药物
刺激肝阳;宜用温甘的药物调节肾阴,忌用苦辛的药物刺激脾胃。

3、平衡营养:中医认为,稀疏的膳食可以增进体力,但不宜过于极端。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第一部分:一、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六、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七、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八、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九、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方法,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

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7。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14。

(完整word)《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材料,推荐文档

(完整word)《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材料,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不可分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1.中医学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证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XXX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考点需要掌握。

下面将对这些考点进行总结。

一、中医的基本哲学思想中医学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以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需要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并能运用这些思想解析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二、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特点,对疾病进行辨证断病,然后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三、中医的基本范畴中医的基本范畴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中医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四、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来确定疾病的较为直观的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特点。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发病情况等来获取疾病信息。

切诊是通过切脉来了解患者的脉象,进而判断疾病的情况。

掌握这些诊断方法的基本技巧和要点是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医强调病因病机的诊治,病因是指引发疾病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中医理论中常用的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过劳等。

病机则包括寒邪、热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了解病因病机对于辨证论治和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六、中医的防治方法中医的防治方法包括调摄、攻邪护正和辨证施治。

调摄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攻邪护正是指通过治疗方法,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汇总
以及参考资料
一、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它
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抽象到有形的气
的相互转化,气的聚散,不断回归太极,形成自然界规律的一种循环。

中医经典认为,宇宙万物本也具有阴与阳的两性,即“天地两气,气
生五行”,气本自太极,气的聚散形成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们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形成了宇宙间气的规律,
因此称之为“阴阳五行”理论。

二、气血津液理论
三、脏腑五脏六腑理论
“脏腑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阐释机体宇宙规律的总体理论,认为人的根本生命形态与宇宙的形态相同,即有“阴阳”,“五脏”,
“六腑”,“七经”,“十二经脉”,“八经穴”,“三宝”,“三焦”
等基本概念。

四、辩证思想
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处方的本体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古人之所以把心
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995-10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心主神志】
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2012 年《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
2008-4/2001-121/1994-1 五行相乘,是指:【①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②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2003-2 五行相侮,是指:【气有余则侮其所不胜】
五行的 制化乘侮
五情相胜 心
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认为,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如清·徐 2007-3 《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
张宏亮
2
考点
五行的 推演与归类
原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变动 为握(抽搐,为筋的病象)。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变动为 忧(言语吞吐,反复不定)。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变动为 哕(干呕)。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变动为咳(肺气上逆)。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变动为栗(战栗)。”
张宏亮
3
考点
肺 生理功能
脾 生理功能
肝 生理功能
原文
真题对比
《素问·调经论 62》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 息利少气。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志 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2006-5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 的是:【心神】
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 “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
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 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
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 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
2000-2 在情志相胜的关系中,正确的描述为:【①悲胜怒;②怒胜思; ③思胜恐;④恐胜喜;⑤喜胜忧】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1995-75 心为:【生之本】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 1995-76 肝为:【罢极之本】
赖脾的转输与散精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①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②脾能转输水谷精微;③脾气散精,上归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过程。
于肺】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1995-75 心为:【生之本】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 1995-76 肝为:【罢极之本】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
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 2004-9/1996-7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变化,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可 2001-8 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孤 2005-14 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
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此为:【阳中求阴】
199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
间存在着:【互根互用】
2010-1/2003-1/1997-1/1992-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
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长平衡)】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2-2/1996-127 下列治法,均以阴阳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热之,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 2008-3/1995-2/1994-128 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
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据是:【阴阳互根互用】
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 2009-2/2006-2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 2007-2 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根
2012 年《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
张宏亮
1
考点
阴阳相互转 化的含义
阴阳偏盛偏 衰


的 防 治
学 说 指 导


原文
真题对比
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互用】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
2012 年《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
张宏亮
4
考点
肾 生理功能
三焦 生理功能
原文
真题对比
了“五轮”学说,为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热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2007-1《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 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990-79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系】
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2000-14/1998-14/1997-13/1990-3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 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 1999-1/ 1995-1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阳虚阴盛】 1999-13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阴病治阳】
1994-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是指:【以滋阴制阳而调整阴阳】
2002-3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
2012 年《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
以导致猝然昏不知人,称为“气厥”。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
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2007-7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其中肝之精气上注于:【黑眼】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
考点
天人合一
阴阳的基本 概念
阴阳的划分
阴阳 对立制约
阴阳 互根互用
原文
真题对比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
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 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 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 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 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 2005-3 《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母
能深入,故为微邪。”
病及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 情胜情”之法。
无阳则阴无以生。”
Hale Waihona Puke 根互用】2004-2 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
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97-99 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1997-100 以阴阳
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1993-99 气和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和互用关系】
大椿《难经经释》说:“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 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
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 2006-3 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