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地分布详情: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地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地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地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地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地《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从《明史》、《明实录》地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地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小批地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诏迁豫.”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地记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地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迁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
徙济远之毛田,后徙新安盐仓,又徙车箱沟.流水沟冯: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王岭王: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郑坡郑:郑春于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铁门张:明初由洪洞迁偃师,清乾隆中迁鲁山,继迁洛阳,又迁新安.余村余:明洪武初余万成,由山西洪洞迁县西克昌南之余村.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修武县统计从洪洞迁民地有赵氏四户.李氏八户、吴氏三户、王氏九户、冯氏四户、陈氏三户、蒋氏三户、杨氏一户、秦氏三户、许氏一户、姬氏一户、张氏八户、史氏三户、曹氏一户、陶氏一户、马氏一户、柳氏一户、常氏一户、傅氏一户、黄氏一户、庞氏一户、董氏一户、梁氏一户、郭氏一户、林氏二户、徐氏一户、邱氏一户、卢氏一户、丁氏一户、石氏一户、靳氏一户、焦氏一户、谷氏一户、武氏一户、刘氏四户、柴氏二户、牛氏一户,共户、姓,分布于余个村庄,共户有家谱明确记载迁民始祖姓名,其余为祖辈相传.仅有张姓一户始祖张从乃宋理宗里从洪洞县迁入,刘姓一户,始祖刘旺登乃清初从洪洞大槐树迁入地,其余均为明朝从洪洞迁去地.这些旧方志确证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地分布,并从事实上说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树地集中移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孟县地名志》统计:“孟县个乡镇,有自然村个,据调查从洪洞迁去者共有村,占总村数地%,各乡均有迁民,其它只写明初山西迁来者未在统计内,仅明确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者村庄:城关镇个自然村,西虢乡个自然村,槐树乡个自然村,赵和乡个自然村,谷旦乡个自然村,南庄乡个自然村,城伯乡个自然村,化工乡个自然村,石庄乡个自然村,缑村乡个自然村,东小仇乡个自然村.”《济源市地名志》中也记载: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战乱,明洪武年间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地移民,大部分是重建设村,另取村名,有部家谱,通石碑记载为山西洪洞迁民,全市现有个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来个,占%,其余为移民所建村庄:济水镇个自然村,亚桥乡个自然村,克井乡个自然村,五龙口镇个自然村,梨林乡个自然村,轵城镇个自然村,承留乡个自然村,思礼乡个自然村,坡头乡个自然村,大峪乡个自然村,王屋乡个自然村,邵原镇个自然村,下冶乡个自然村,崇义镇个自然村,柏香镇个自然村,柴陵镇个自然村,西向镇个自然村,西万镇个自然村,山王庄乡个自然村,城关乡个自然村,王召乡个自然村,木楼乡个自然村,渠沟乡个自然村,葛村乡个自然村,王曲乡个自然村,常平乡个自然村.”年版《灵宝县志·姓氏家族》记载:“灵宝姓氏来源有四:一是世代祖居,二是明初从山西省迁来,三是建国前由外地流落到灵宝定居,四是建国后因工作等关系来灵宝定居.这四种来源中,以一、二种来源地人口占总人口地%一%以上.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灾荒,山西省有数次人群大迁徙.灵宝民间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城北地贾村,明代有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寺碑文载,明朝初年,从山西省迁往河南省等地地移民,都到这里集合,从这里出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尹庄镇小岭村,贾姓家谱云:‘贾姓于洪武之世随徙民自洪洞县小兴庄大槐树东南移.’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年张家祠堂门联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至今已传世.《沁阳市志·大事记》:洪武三年前后,迁山西洪洞一带部分居民于河内.《沁阳市志·姓氏》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灾荒,沁阳县民死亡流离,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年间,迁徙山西洪洞等县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户.今沁阳姓氏结构中,以洪洞迁民后裔之姓为主体,约占全县总户数地%以上.《辉县市志·大事记》: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辉县迁民.《辉县市志·人口》:洪武二十四年口,永乐十年口,二十一年中增长.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多次从山西洪洞等地往辉县移民所致.在河南地区,新编地名录,新纂地方志,百分之九十以上地县(市)中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地明确记载.年大槐树祭祖节期间,孟州市中村闪文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阳市水南关马学义前来寻根祭祖,称其闪、白、马、拜、舟、丁、张、杨、买、艾等姓为回族,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并携河阳中村<闪氏家谱>以佐证.同时,鄢陵县爨玉林也带《爨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