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
心理课培养创造力
心理课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为个人带来成功和成就感。
然而,如何培养和提升创造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心理学课程作为一个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发展自身心理素质的工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在其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课程如何培养创造力,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创造力的本质在谈到创造力培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创造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创造力不仅仅是指艺术家、作家和发明家所拥有的天赋,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创造力是指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颖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需要创造性思维、灵活性和勇于创新的心态。
二、培养创造力的心理课程1. 提供学习环境心理课程应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接受多样性观点,并尝试新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
2.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心理课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活动,鼓励他们自由联想和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这有助于他们培养灵活性思维和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能力。
3. 激发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心理课程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追寻自己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和探索感兴趣的主题,鼓励他们深入了解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激发创造力的故事和成功案例,以激发学生对创造力的追求和信心。
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力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团队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心理课程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项目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学会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团队协作的经历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特别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创造力及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法以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创造力概述创造力通常被定义为个体生成新想法、新概念和新方案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创造力不仅关乎学术表现,更能影响到其未来职业发展及个人生活。
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跨学科交流以及创新管理等。
创造力的特点独特性:每个人的创造力都是独一无二的,类型繁多。
流动性:创造性思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提升。
环境影响:外部环境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氛围。
创造力的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例如文学、绘画、音乐等。
科学发现:在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新概念、新理论。
社会创新: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或者社会服务来改善现有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学生群体面临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以及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心理障碍,更多的是指个体能够适应环境,实现自我价值,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心理健康的表现情绪稳定:个体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社交能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提升自我认知与情商。
自我实现: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及追求,并能够有效实施计划。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提升学习效率,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反,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社交障碍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互为促进研究表明,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
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培养创造力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探索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心理学探索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引言: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它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学生的创造力在现实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压抑。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一、了解创造力的本质创造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新问题或新情境时,能够产生独特、有价值的想法、观点或解决方案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艺术家、科学家或发明家的专属能力,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既涉及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个积极、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创意活动和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自信心和自主性是学生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学生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产生独特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此外,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创造力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维的支持。
学生应该学会质疑和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引入多元文化和多元思维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追求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参观和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与创造心理教育
• 一.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 2.专业性 • 3.探究性 • 4.丰富性 • 二.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结构 • 1.学习动机 • 2.学习中的感知 • 3.学习中的理解 • 4.学习中的巩固 • 5.学习中的应用
• 三.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 • (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
(2)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 (3)培养自我实现意识
(4)增强竞争意识 (5)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6)倡导团结和协作精神
五.大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讨论: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 性思维?
• 1.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 2.学会记笔记 • 3.学会合作学习 • 4.学会自我监控 • 5.成为自我激励的终身学习者 • 三.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 分析讨论:
• 大学生厌学现象有哪些具体表现? • 原因何在?
(一)学习动力缺乏 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自我调适可以
采取哪些方法?
• 1.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 性。
舍门,嗬,8个学生还有6个在睡大觉!我在小陈屁股上
拍了一下,他才爬了起来。他说昨晚他们玩到深夜,难
怪要睡到日上三竿了。我问:“不是要考试了吗?”他
说:“到时拿60分没问题”,原来是个60分主义者。我
们在一间小店里边吃点心边聊。我说:“你们对学习就
是这个劲头?”他反问我:“60分和100分有什么区别?”
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 3.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大学生的
创新人格
资料: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的创造性教学方法
• (1)潜科学教学法 • (2)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 (3)社会探究法 • (4)角度教学法
【阅读材料】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PPT4)
创造力能够带来新的 技术、产品和服务, 推动经济增长。
9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意义
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 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国家创 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能够促进创新创业 教育的发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 践。
2024/1/28
13
二者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2024/1/28
相互促进
学习心理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学习 心理有助于提高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发挥又可以优化学习 心理,形成良性循环。
动态平衡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心理和创造力之间需要保持动态 平衡。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学习 效果不佳或创造力受限。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力量。
2024/1/28
8
创造力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 步的核心动力,促进 社会变革和发展。
创造力能够解决社会 问题,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
2024/1/28
2024/1/28
30
具体实施过程描述和成果展示
• 阶段三:参与课程设计和创新挑战,将所 学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践中,不断尝试和 改进。
2024/1/28
31
具体实施过程描述和成果展示
01
成果展示
2024/1/28
02
在课程设计中,该同学提交了多份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设计方
案,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 (PPT4)
2024/1/28
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态度学生在创造力的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态度。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醒他们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2. 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帮助学生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
3. 鼓励学生面对挑战:教师和家长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挑战,让他们有机会克服困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可以提供以下适当的学习环境。
1. 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工具、艺术品等,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灵感。
3.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彼此之间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水平。
1. 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刺激性活动,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练习。
2. 阅读启发: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创意游戏和手工制作: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创意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 发掘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分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途径的心理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们在积极的心理态度下,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发展批判性思维,将能够在创造力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并取得更加出色的成果。
第三讲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
第三讲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引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习是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加上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学习中难免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第一节学会学习以前读书是为了考大学,现在大学考上了,目标也实现了,于是很多同学开始放松、放任甚至放纵。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很多人却发现没有了目标,心是漂的,人是散的;你会听到毕业生这样叹息:大学几年,真不知自己干了些什么,多好的青春竟这样白白浪费!告别中学进入大学,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判断鉴别一位大四的学生回忆说:“4年前,我如愿以偿地跨入了大学校园。
当时,对于我来说,大学已是我‘理想的顶点' ,满足感油然而生,放松紧张的神经,休整疲惫的身体,上课读小说,下课逛大街,早晨睡懒觉,晚上看录像,整天不思学习,无所作为。
这种消极颓唐的生活伴我混过了半年光阴。
第一学期考试下来,我竟然在全班倒数几名之列。
这对于长期名列前茅的我,犹如当头一棒,想要振作起来,但又不知从何下手。
”你是否也开始放松自己的学习了?你是否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心理分析大学生不愿再像中学生那样学习,但对大学的学习又十分生疏,极不适应。
适合学生胃口的非学习目标占据了大量时间空间,这使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思学业,出现学习目标暂时性迷失。
学习目标迷失具体又分为:目标不明;目标过高;目标过低;目标过多。
你属于哪种情况?为什么?——大学四年目标发展的基本趋势1、大一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目标失落问题。
这种失落主要是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不清楚,最为突出的是第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不清楚、不明确。
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大学 4 年究竟该干什么,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天该干些什么,这种失落感一般持续 0.5-2 年。
2、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期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分析自己的得失与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专业目标的确立。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创造力被普遍认为是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很多人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于创造力的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创造力的影响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在状态,包括自尊心、情绪稳定、应对压力的能力等方面。
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至关重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信心的提升能够激发大学生更多的创造力,使他们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和思考不同的观点。
其次,情绪稳定对于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通常更具有积极的情绪,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而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释放大学生内在的创造力,使他们更加乐观和富有创造性思维。
此外,心理健康也与大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相关。
当大学生面临挑战时,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进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为了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以下是一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1.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力,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发现自我成长的机会和潜力,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兴趣爱好、锻炼身体和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
保持积极的情绪能够激发创造力,使其更加有创造性和灵感。
3.学会有效应对压力。
面对大学生活中的压力,他们应该学会应对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合理安排时间、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学习压力释放等方法,能够帮助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4.寻求支持和倾诉。
大学生可以寻找身边的朋友、老师或心理咨询师等寻求支持和倾诉。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可以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力被视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创造力不仅仅关乎学术成绩,更在其未来职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显现,与创造力的相互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分析二者相互影响的机制以及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是个体在情感、心理和社会层面具备良好状态的重要体现。
根据相关研究,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孤独等。
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多个方面,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前景及自我认同等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心理健康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交能力及创新潜力密切相关。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由于常规学习方式的单一性,缺乏探究与创新的空间,使得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感受到无形的压力,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
这种高压环境不仅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使得他们在心理层面遭遇诸多困难。
创造力的重要性创造力通常被认为是解决复杂问题、产生新想法和进行创新活动所需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拥有创造力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职场挑战。
对于大学生而言,创造力不仅对学术研究和课外活动有积极影响,还有助于提升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具主动性。
研究表明,拥有较强创造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还能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色。
他们往往能够提出新颖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团队合作中起到引领作用。
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创造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力培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1. 心理健康对创造力的影响充足的心理健康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使其能够积极探索未知领域。
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以及积极情绪,都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态度时,他们往往更愿意尝试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从而推动自身创造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
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辅导策略: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压力
家庭支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 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创造力的培养途径与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不拘泥于传统思维 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鼓励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创新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积极 心态,增强应对压力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应对压力能力的重要性:面对压力 时,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 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积极心态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自信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心理咨 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个体培 养积极心态,增强应对压力能力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01 添 加 目 录 文 本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 02 义
心理健康教育对创 03 造 力 的 影 响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 04 法 与 策 略
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05 与 方 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创 06 造 力 培 养 的 结 合
单击添加文档标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激发个体的潜能。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 源和环境,鼓励学 生探索和尝试
开展多样化的课外 活动和兴趣小组,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和想象力
2024版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性思维培养课件
•学习心理概述•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现状与问题•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目•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评价指标•总结与展望录01学习心理概述学习心理的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促进学业成功良好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健全人格学习心理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取,还注重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增强社会适应力通过学习心理的调适,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大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性影响学习心理的因素智力因素学习者的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智力较高者通常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快的思维速度。
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这些因素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学习环境、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支持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心理健康发展。
02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现状与问题学习方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学习方式日益多样化,如在线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学习压力增大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学习动机多元化自我提升、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
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现状大学生学习心理存在的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压力过大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因素部分高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个人因素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0302010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或创造新事物时,能够产生独特、新颖且有价值的想法或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
概念创造性思维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打破常规思维模式。
Get清风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3)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 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便会取得预期效果。
三、考试焦虑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1 考试本身。越是重要的考试,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题目越
难,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竞争程度越剧烈,越容易引发考试焦 虑。 2 学生的学业期望。一般而言,学业期望越高的学生,对学习 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看重学业成绩,因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 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而那些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满足于60分, 一般不会产生考试焦虑;但是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面临可能不及 格的情形时,也会激发其考试焦虑。 3 知识掌握程度。现在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临阵磨枪, 匆忙上阵,面对考题,感到题目太难,便产生考试焦虑。 4 考试压力的传递。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造成考试焦虑。 5 学生对考试外在价值的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与大学生学业荣 誉如奖学金,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 关。他们看得越重,越可能产生焦虑。
兴趣与学习态度。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吸取或模仿教师的某些行 为,把教师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楷模,学习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否 那么会产生消极态度。 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内容、组织方式、授课艺 术和讲课策略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有的学生对专业不 感兴趣,会直接影响其课程学习。许多研究说明:在不同教学形 式与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教学内容,易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其学习态度;而消 极的学习态度,往往伴随着枯燥的学习内容、呆板的教学形式和 沉闷的课堂情境。
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课 件
第一节大学生学习特点
一、大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 〔一〕课程和知识的不同 〔二〕教学模式的不同 〔三〕学习方式的不同 〔四〕考试方式和要求的不同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学习与创造力心理
第二节 学习的生理机制
1.大脑的宏观结构
右侧半球在非语 词认识功能上占 优势,例如,对 三维形状的感知 、空间定位、自 身打扮能力。
左侧半球在语词活 动功能上占优势, 其主要负责对语言 的处理和语法表达 ,如词语、句法、 命名、阅读、写作 等。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 有横行的神经纤维(胼胝体)相联系。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通 过反复经历而获得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强调学习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行为。
第二节 学习的生理机制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脑 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作为一 项高级的心理活动,学习也是依靠脑的各项生理
机能所实现的。
第二节 学习的生理机制
2.大脑的微观结构—神经元
第二节 学习的生理机制
3.保持良好的用脑卫生习惯
1)保证充足睡眠 2)要有适宜的学习环境 3)注意学习和休息的相互调节 4)保证充分适当的营养
第三节 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第三节 学习理论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 学习理论
3.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 学习理论
4.观察学习学说
第四节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 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
第四节 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对个体的学习具有激发功能 学习动机具有指向功能 学习动机具有维持学习的功能
第四节 学习动机
3.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节 学习动机
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已有的知识,生成 具有新颖性 和实用性产品或观点的能力。
培育创造力与想象力:心理辅导课程教案
培育创造力与想象力:心理辅导课程教案1. 介绍本教案旨在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心理辅导课程提供相关的指导和训练。
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重要的心理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未来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2. 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 提供具体的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开发和应用创造力和想象力。
- 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性。
3. 教学内容3.1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解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人类发展的价值。
- 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艺术、科学、工程等。
3.2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包括多元化的研究体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心态。
-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例如脑暴思维、侧写思维等。
3.3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应用- 引导学生将创造力和想象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研究中,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
- 提供实际案例和活动,让学生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能力。
3.4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评估和反馈- 建立评估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水平。
- 提供定期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发展和应用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教学方法4.1 讲授与讨论通过讲授相关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4.2 案例分析与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活动,让学生应用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和培养能力。
4.3 小组合作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创意项目,并分享彼此的成果和经验。
5. 教学评估5.1 课堂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评估学生在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上的实际表现。
5.3 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项目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展示和应用。
6. 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造力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提升心理健康和创造力的方法。
一、心理健康对创造力的影响心理健康是人们获得幸福和成功的基础。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融入新环境、面临学业和人际压力的阶段,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压力管理。
压力是大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消耗者之一,而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其次,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大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和思考,提高信息加工和理解的能力,推动创造力的发展。
最后,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增强沟通与合作能力,为创造性团队合作和灵感碰撞提供有利条件。
二、创造力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创造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关键能力。
而创造力的培养也能够间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和困扰,但当他们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得到认可时,会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创造力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梦想追求。
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能够思考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有助于增加积极情绪和乐观心态,提升心理幸福感和满足感。
最后,创造力的实践能够带来成就感和快乐感。
当大学生的创造性作品能够被他人认可和肯定时,他们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非常重要。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创造力的方法1.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规律的饮食,从根本上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2. 学会积极应对压力。
采取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如寻求支持、调整心情、运动放松等,有效缓解压力,提高心理韧性。
心理辅导之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引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习是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加上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学习中难免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第一节学会学习以前读书是为了考大学,现在大学考上了,目标也实现了,于是很多同学开始放松、放任甚至放纵。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很多人却发现没有了目标,心是漂的,人是散的;你会听到毕业生这样叹息:大学几年,真不知自己干了些什么,多好的青春竟这样白白浪费!告别中学进入大学,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判断鉴别一位大四的学生回忆说:“4年前,我如愿以偿地跨入了大学校园。
当时,对于我来说,大学已是我‘理想的顶点' ,满足感油然而生,放松紧张的神经,休整疲惫的身体,上课读小说,下课逛大街,早晨睡懒觉,晚上看录像,整天不思学习,无所作为。
这种消极颓唐的生活伴我混过了半年光阴。
第一学期考试下来,我竟然在全班倒数几名之列。
这对于长期名列前茅的我,犹如当头一棒,想要振作起来,但又不知从何下手。
”你是否也开始放松自己的学习了?你是否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心理分析大学生不愿再像中学生那样学习,但对大学的学习又十分生疏,极不适应。
适合学生胃口的非学习目标占据了大量时间空间,这使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思学业,出现学习目标暂时性迷失。
学习目标迷失具体又分为:目标不明;目标过高;目标过低;目标过多。
你属于哪种情况?为什么?——大学四年目标发展的基本趋势1、大一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目标失落问题。
这种失落主要是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不清楚,最为突出的是第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不清楚、不明确。
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大学 4 年究竟该干什么,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天该干些什么,这种失落感一般持续0.5-2 年。
2、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期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分析自己的得失与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专业目标的确立。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既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以下是一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和策略:1. 提供多元化学习环境:大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科交叉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实现。
大学可以通过开设团队项目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3. 鼓励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大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实习、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提供实践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心理健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心理健康和创造力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心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心理教育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步。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主题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绘本、科普电影等多媒体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尝试。
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
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辨别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在各种情境下进行实际解决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和团队合作,让他们在团队中学会寻找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新能力往往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支持。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提供创意启发的任务和活动,如绘画、写作、舞台表演等,帮助学生释放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的训练,如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四、鼓励学生的积极心态和持久努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积极的心态和持久的努力。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鼓励和激励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持久的努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正向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明确努力的意义和目的,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
总结起来,心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鼓励学生的积极心态和持久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与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心理学与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心理学和创新思维以及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人们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而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则是在现有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促进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如何应用心理学原理来激发和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1.发展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和分析观点和证据的能力。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人们可以超越传统思维模式,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持质疑态度,从而打破常规思维限制。
心理学中的一些工具和方法,如辩证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可以帮助人们发展批判性思维。
2.培养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是指对新观点、新思维方式和新经验持开放态度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开放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
通过接触不同文化、领域和观点,了解多样性和多元化的世界,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
此外,培养好奇心、探索未知领域和持续学习也是开放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3.鼓励试错和接受失败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试验和实践。
而在实践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学强调了鼓励试错和接受失败的重要性。
通过接受失败并从中学习,人们可以调整策略和方法,提高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二、创造力的培养1.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通过培养想象力,人们可以超越现实,形成新的观念和想法。
心理学中的一些技巧,如幻想和冥想,可以帮助人们激发想象力。
此外,阅读和观察身边的事物,也是培养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2.创造合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环境对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力最容易在积极支持性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在教育和工作中,提供创新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和学生表达独特的观点,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培养。
3.促进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多样化的团队成员可以带来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促进创新想法的产生。
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组织成员可以相互激励、分享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创造力培养引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习是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加上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学习中难免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第一节学会学习以前读书是为了考大学,现在大学考上了,目标也实现了,于是很多同学开始放松、放任甚至放纵。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很多人却发现没有了目标,心是漂的,人是散的;你会听到毕业生这样叹息:大学几年,真不知自己干了些什么,多好的青春竟这样白白浪费!告别中学进入大学,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判断鉴别一位大四的学生回忆说:“4年前,我如愿以偿地跨入了大学校园。
当时,对于我来说,大学已是我‘理想的顶点' ,满足感油然而生,放松紧张的神经,休整疲惫的身体,上课读小说,下课逛大街,早晨睡懒觉,晚上看录像,整天不思学习,无所作为。
这种消极颓唐的生活伴我混过了半年光阴。
第一学期考试下来,我竟然在全班倒数几名之列。
这对于长期名列前茅的我,犹如当头一棒,想要振作起来,但又不知从何下手。
”你是否也开始放松自己的学习了?你是否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心理分析大学生不愿再像中学生那样学习,但对大学的学习又十分生疏,极不适应。
适合学生胃口的非学习目标占据了大量时间空间,这使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思学业,出现学习目标暂时性迷失。
学习目标迷失具体又分为:目标不明;目标过高;目标过低;目标过多。
你属于哪种情况?为什么?——大学四年目标发展的基本趋势1、大一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目标失落问题。
这种失落主要是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不清楚,最为突出的是第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不清楚、不明确。
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大学 4 年究竟该干什么,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天该干些什么,这种失落感一般持续0.5-2 年。
2、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期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分析自己的得失与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专业目标的确立。
3、大学生经历目标失落到目标重建的过程显示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这一过程较短,这些学生主要是进校后就有较明显的学习目标,主导目标明确,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建立。
也有少数学生始终没有正确的目标,或用非学习目标代替学习目标。
启示录:一个人在工地上跟三个砌砖工人谈话。
那人问第一个工人:“你在干什么?”工人回答:“我为拿工资而工作。
”问第二个工人,回答是:“我在砌砖。
”但当他问第三个工人时,他热情洋溢地回答:“我在建一座教堂!”那三个人在做同一种工作,但只有第三个人工作受到远见的指引。
他看见了那幅宏图,宏图给他的工作增添了价值和快乐。
这段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目标的价值:(1)增强大学生认识人生和探索人生道路的自觉能动性;(2)增强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自觉能动性;(3)为大学生成才活动指引人生方向和事业方向;(4)提高大学生的抱负水平;(5)为大学生成才活动提供激励力量。
能否发挥个人才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目标。
在1953年,对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曾做过一次研究。
当时那些毕业生被询问是否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书面计划,结果只有3% 的学生有肯定答复。
20年后,在1973年,重新调查了一下当年接受访问的人,结果那些有实现目标书面计划的3% 的学生,在财务状况上远高于其他97%的学生。
虽然这项调查只限于财务方面,但是根据调查人员侧面的观察,似乎那3%的人在幸福及快乐的程度上,也高于其他的人。
这就是设定目标的力量。
——目标导航机制心理学家马尔兹医生提出的“人工脑学”认为:当心灵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够不断瞄准和修正,心灵便会自然地把我们引到朝向目标的方向。
以迄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
若是心灵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精力就会虚耗。
控制论把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看做一套高度复杂的自动追逐目标的机制(运用反馈和信息贮存为手段),这部机制能指导你通向既定目标,并在必要时自动纠正方向,这种运行原理被称为目标导航机制。
目标导航机制受自我心像控制,而自我心像的好坏取决于潜意识。
为了实现目标,潜意识首先调动大脑神经系统为实现目标而搜寻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大脑的“雷达”系统,即网络过滤系统。
每个人一旦有了目标,网络过滤系统就选择与目标有关的信息,此时感官特别敏感。
能发现哪些信息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将这些信息积累起来,这就成了你的优势。
喜悦或忧愁我们可以把握,成功也不是遥不可及,首先只要你能用心去渴望,去期盼、去想象、去体验,那么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被催眠,就会被启动,沿着你心中的目标运行。
——参照目标四类人才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邹东涛提出“十”字型人才的新概念。
他把人才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知识面虽然比较宽,但缺乏深入地研究和创新;第二种是“1”字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某一项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深,但知识面太窄,很难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第三种是“T”字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知识面比较宽,而且在某一点上还有较深入地研究,但他们的弱点是不能冒尖,没有创新;第四种是“十”字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
你现在属于哪类人才?今后期望成为哪类人才?你赞成上述观点吗?为什么?三个通行证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博士提出的“三张通行证”。
一是学术性通行证。
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强调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
二是职业性通行证。
它指的是集中进行的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从事某种劳动所需要的教育。
三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
其特征是:积极灵活地适应变化,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能从容自如地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
能提出创造性思维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并善于交流、谈判、规划和组织,积极、有信心。
二、训练策略策略之一:制定目标的理想模式1、符合培养总目标,蕴涵社会与时代的要求调查:什么样的大学生受社会欢迎?什么样的大学生不受社会欢迎呢?做一做: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列出自己在大学里的发展项目表。
2、适合个体特点,有利发挥所长戴尔·卡耐基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
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
”建议你:通过正规的心理学书籍、心理教师,进行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能力类型、职业倾向……从而认识自己,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
试一试:成功学家罗伯特·安东尼:“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以赞赏的眼光看看他们。
经常看,最好背下来。
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优点,你会在心里树立信心:你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你只要做对一件事,就要提醒自己记住这一点,甚至为此酬谢自己。
”3、形成合理结构,促进全面发展做一做:找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请每人在纸上写出你大学几年所要完成的五件大事。
然后按如下要求下作:如果现在有特殊事件发生,你必须在五件大事中抹掉两项,体验一下你现在的心情如何?现在又有特殊事件发生了,请你再抹掉一件,心情如何?还要抹掉一件,心情又如何?现在只剩下一件,这就是你五年内最想干的,对你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这就是你当前为之奋斗的目标。
做一做:规划大学第一年目标步骤1:选出在这一年里对你最重要的四个目标。
请填写下表:步骤2:目标要形成结果,必须注意五个方面,请核对你的四个目标。
步骤3:列出你实现目标过程中已有的各种重要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你的对策或措施步骤4:回顾过去,总结经验。
步骤5:为自己找一些值得效法的模范。
1、在你目标领域中找出有杰出成就的人,简单地写出他们成功的特质和事迹。
2、闭上眼睛想一想,仿佛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提供你一些实现目标的建议,记下他们每一位建议的重点。
3、记下他们的名字,即使你不认得他们,但透过这种过程,他们就好象成为你追求成功的最佳顾问。
步骤6:好好地计划每一天的生活每日清晨,想想:1、我要做什么?2、我要如何开始这一天?3、我要朝哪个方向?4、我要得到什么结果呢?……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学士阶段——找榜样,找信心,找(学习)方向,找(学习)方法硕士阶段——找方法论工作阶段——找人生博士阶段——找成就策略之二:善于应用目标导航机制目标导航机制是: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在头脑中必须有一个目标,你必须真实的想象:这个目标现在已经以实际的或潜在的形式存在着,成功机制便会把你引向这实在的目标。
其二,成功机制永远指向最终结果,也许你实现目标的方向还不明确,但潜意识会自行负责这种方向的。
其三,不要怕犯错误,犯错误后要用心改正目标,直到实现成功的行为。
在此之后要忘掉过去的错误,记取成功的反应,建立成功的良性循环。
其四,潜意识是你的创造机制,它的本性是根据当前需要而自发地工作,你必须相信它,放手让它工作,不要过分有意识地努力强迫它而使它受到干扰。
很多人的目标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是目标在潜意识中没有生根或者没有产生心理图象,所以就不能结果。
如何才能把目标引入潜意识之中呢?美国心理学家J.K 威廉斯教授说:“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的思考,它就必然会培植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
”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得下决心做出那种人的思考、感觉及行为,最后你就真的能成为那样的人。
暗示、想象和体验都有助于把目标引入到潜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暗示对成功有10%的作用;想象对成功有55%的作用;体验对成功有35%的作用,三者结合起来是100%的作用。
做一做:选出所制定某一具体的目标,对目标的实现进行语言、情感以及行动的暗示,并想象成功的具体生动细节,最好能体验成功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和成就。
三、反思体验1、“全人教育模型”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提出了“全人教育”的观念,心理学家郑日昌曾用一个大大的“人”字来图解“全人教育模型”“全人教育模型”对你制定大学学习目标有什么参照吗?2、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的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适应进步和变化。
——爱因斯坦你在学习上重知识还是重能力?为什么?3、掩卷而思问问自己你从本训练中认识到什么?感悟到什么?你意识到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了吗?你是否确立新的目标?第二节大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节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我们通过归类,主要分析以下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