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练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练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具有下列哪种特点的生态系统较稳定( )A.生物种类较少 B.食物链较长C.食物网中营养结构复杂 D.食物链中的消费者较多2.某小镇山脚下有一个养分充足的淡水湖,当地政府想把它建设成旅游度假村,但是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的消遣。
于是大家想出了下列能够在最短的时问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的办法,你认为最科学的办法是(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B.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类C.彻底除去肉食性鱼类 D.大量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类3.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 B.河流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D.热带雨林4.农业生态系统较之其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主要原因是( )A.营养结构单一 B.人为干扰太多C.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D.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5.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着茂密的森林植被,但是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 )A.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频繁,使植物数量减少 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使植物死亡C.长年干旱,植物无法生存D.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放牧6.下列哪种措施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B.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C.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 D.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7.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如果其中的某种草食动物大量减少,则不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此现象最好的解释是( )A.热带雨林生物种类繁多,即使许多动物大量减少,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B.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肉食动物来维持的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植物的数量来决定的,与动物数量的多少没有关系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通过发展维持其稳定性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通常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当捕食动物的数量增加时,被捕食动物的数量增加B.当被捕食动物的数量增加时,捕食动物的数量增加C.当被捕食动物的数量减少时,捕食动物的数量减少D.当捕食动物的数量减少时,被捕食动物的数量增加9.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可能原因是( )A.破坏了食物链 B.农民大量清除了田间的杂草C.大量捕杀了田鼠 D.大量捕杀了黄鼬二、简答题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2)结果分析 ①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 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②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 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2)实例 2:森林。 ①调节过程
②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 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 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 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 1、2、3 号; ②在 1、2、3 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 号加少许河泥;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训练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训练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草原中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样方法B.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C.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属于化学防治D. 在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瓶中,其稳定性不只取决于物种的数量2.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 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 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大量积累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C. 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D. 向湖泊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湖中鱼类的死亡3.下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鱼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A. 1、2、3B. 5、3、4C. 3、4、2D. 2、1、5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捕食者的捕食活动对被捕食种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 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 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灰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5.天然森林很少发生松毛虫害,近几年来,某人工马尾松林常发生严重松毛虫害,其主要原因是()A. 人工林内松毛虫繁殖能力强B. 人工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C. 马尾松适应性差D. 该地区气侯适宜于松毛虫生长6.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 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 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的关系是竞争C. 小麦种群因受到大风袭击影响了传粉,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不可以避免小麦减产D. 物种的形成过程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过程7.下列叙述与图所示模型不相符的是()A. 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基本代表出生或迁入B. 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C. 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D. 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可能代表光合作用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但恢复力稳定性低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C. 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开放、自我调节能力强,而且人类起主导作用D.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9.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③④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11.下列哪种方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A. 减少捕食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C. 增加生物的种类D. 减少生物的种类1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食物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相叙述,正确的是( )A. 雄蜂为单倍体、工蜂和蜂王为二倍体,故一个蜂巢内所有个体构成了两个种群B. 生态系统所有生物构成捕食食物链,其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C. 如某种动物在一个食物网中分别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则该动物至少处于3条食物链中D. 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13.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 桑基鱼塘体现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C.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4.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A. O2B. H2OC. 足够的有机物D. 太阳能15.下列对生态学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 生态农业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C. 雄鸟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D. 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二、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5分)16.下图甲表示某流速缓慢的河段,因A,B,C排污口不断排放氮、磷、有害物质a等污染物,使河段水体污染逐渐加重,1、2、3、4表示不同的调査段。
(新教材适用)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生态平衡是指(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相对稳定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稳定C.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相互协调,保持稳定D.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答案:D2.自然情况下,下列不能表明生态系统达到了平衡状态的是( )A.功能完善化B.物种多样化C.结构复杂化D.食物链缩短答案:D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平衡为止。
而食物链缩短,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了,这样会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下降。
3.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随后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属于正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在早期,当藻类大量繁殖时,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随后藻类会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而到后期,排入污水后,水蚤大量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其自身稳定性B.生态系统稳定时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与其呼吸消耗的能量相等C.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能量。
5.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如森林中的生物群落不会因为气候的干旱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收支平衡B.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反复进行答案:C解析:环境的改变并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太大的变化,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通过复杂的食物网,调节其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点训练]题组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015·全国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项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3.(2014·广东,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D[解析]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②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
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专题2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题
微专题2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就是()A、负反馈调节就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利用2、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就是()A、森林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北极冻原3、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就是()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5、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就是()A、丙与丁、乙与丁都存在竞争关系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丁每获得1kJ能量,至少需要甲固定10 kJ太阳能D、若丙的数量下降,则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将下降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就是()①反馈调节就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③“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能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③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就是()A、并不就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就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某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8、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与(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就是 ;该生态系统的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3)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含答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
(2)基础:反馈调节。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这样,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不受损害)的能力。
(2)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食物网,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
2.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2)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的。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及观察其稳定性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的条件。
2.小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 1 -新知﹒巩固﹒展示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 .生产者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 为抵抗力稳定性,b 为恢复力稳定性B .a 为恢复力稳定性,b 为抵抗力稳定性C .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反比关系D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反比关系3.某山区,砍伐了一定量的树木,但并没有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根本原因是( )A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 .森林中剩余的树能进行光合作用C .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4.在下列4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 .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 .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5.下列不属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的是( )A .禁止过量采伐森林B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C .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D .彻底消灭消费者,保护植被等生产者6.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专题练习55生态系统稳定性
课后加强操练第五章第 5 节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一、选择题1.以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保持稳态的生态系统一定知足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A.生物要素 B .共生关系C.能量流动 D .物质循环分析: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保持稳态一定知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顺利进行,所以X 代表物质循环。
答案: D2. (2012 ·西质检江 )以下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与营养构造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与其营养构造的复杂程度亲密有关,其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抵挡外界扰乱的能力越强,而恢复力稳固性则越弱。
答案: D3. (2012 汉·沽月考 )以下曲线表示四个不一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在遇到同样程度的外来扰乱后,初级花费者数目的变化状况。
此中抵挡力稳固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分析:在遇到同样程度的外来扰乱后,初级花费者数目的变化最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理能力越强,抵挡力稳固性越高。
答案: C4.要使大海生物质源可连续利用,就一定保持大海生态系统的动向均衡。
对一个均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拥有必定的自动调理能力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向均衡C.植物与动物的数目相等D.生物成分之间互相限制、互相协调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一般状况下植物的数目应大于动物的数目。
答案: C5.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 到 8 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一样,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 (数 /m2)。
请判断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群落种 1种 2种 3种 4种 5种 6种 7种 8甲924001111乙025*********丙06520103200A.当遇到大规模害虫侵袭且危害程度渐渐加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遇到大规模害虫侵袭且危害程度渐渐加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种 3 和种 5 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分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构成的有机构造,群落中的种群越多,个体间数目散布越合理,越有益于能量流动,其抵挡力稳固性越高,反之,则抵挡力稳固性越低。
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必修3 自我检测基础达标1.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是()A.增加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B.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C.减少最高消费者的数目D.减少分解者的数目解析:只有增加物种数量,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增多,才能使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①温带草原②热带雨林③北方针叶林④北极冻原A.②①B.②④C.①④D.③④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平衡就越容易被破坏。
反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平衡就越容易维持。
答案:B3.假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被杀绝,鹿群的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应是()A.迅速持续上升B.缓慢持续上升C.相对稳定D.上升后又下降解析:根据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当狼被杀绝时,鹿由于没有了天敌而大量繁殖,植被迅速减少,又会造成鹿因食物不足而大量死亡。
答案:D4.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A.有复杂的营养结构B.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反复进行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解析: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使自身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D5.生态系统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因为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一营养级的某一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用其他的食物链来代替这一食物链,维持了生态平衡。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答案)
1.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系统处于从兴起到成熟的过渡阶段②系统内生物种类及其数量相对稳定③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④能量和物质的收支大体平衡⑤能量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而波动⑥有一定限度的自我调节能力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解析:选B。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稳定的生态系统,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的稳定,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也保持相对稳定,但稳定是相对的,能量收支会随气候、季节等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处于过渡阶段不是一个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
2.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C.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也会越强解析:选D。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两者恰好相反。
3.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图A 图B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解析:选C。
图A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4.(2018·高考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1)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是( )A.捕食者和寄生生物较少的生态系统B.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相等的生态系统C.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生态系统D.生物种类较多的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因此本题答案是D。
答案:D2.下图中,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B为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图中A显示:能量流动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B.图中B显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C.图中A显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D.图中B显示:人类活动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解析: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大量输入,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自给自足。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都具有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相对稳定C.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并不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的。
答案:A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如下图的数据。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竞争B.3、4月份甲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乙的数量减少C.甲、乙两种群的变化周期是12个月D.人为消灭乙种群,则甲种群数量将不断增加解析:A项,甲、乙两曲线是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习题一、选择题1. 地球陆地表面的40%属于旱地,上面居住着全世界1/3的人口——近20亿人。
人类的下列做法中能促使旱地荒漠化的是( )A.在旱地上进行大规模的农牧业生产活动B.滥捕乱猎野生动物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增加物种的多样性D.工业的废水和生活的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限制生产活动B.人类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建立新的稳定性C.人类社会工业化表明人类活动肯定对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D.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不能砍伐森林3. 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种区罩起来。
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害虫爆发C.食物链被破坏D.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4. 近年来,聊城市遭受多种外来物种的入侵,如美国白蛾、黄顶菊、水葫芦、巴西龟等,对聊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本地部分物种的生存,破坏本地生态平衡②造成本地部分物种的灭绝,危及本地生物的多样性③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利本地生物优胜劣汰④外来物种的入侵,丰富了本地生物的多样性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5.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6. 保护自然资源和珍贵、稀有动植物,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B.围湖造田,种植多种农作物C.利用无性繁殖技术,保护濒危动植物D.退耕还林,减少农药的使用7. 据调查,目前我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
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8.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2000多只,可是到了七十年代末仅剩7只,198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现在才有22只。
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作业)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后作业)[单项选择题]知识点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
该状态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输入与输出接近平衡。
在受到轻度外来干扰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控能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系统结构越简单、功能效率越低,抵御剧烈环境变化的能力越弱B.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目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两个主要因素C.草原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量过低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平衡D.枯枝落叶和牲畜粪便长期被用作燃料烧掉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简单、功能效率越低,该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A正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和过量砍伐、过量放牧等人为因素是目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两个主要因素,B正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的生产量过低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C错误;枯枝落叶和牲畜粪便长期被用作燃料烧掉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D正确。
2.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B.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C.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答案A解析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表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则不会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A错误;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物多样性高,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数量相对稳定,具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才能使得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状态,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3.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负反馈调节结果是促进或增强最初系统工作的效果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答案A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其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系统工作的效果,A错误,C正确;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二者之间依靠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平衡,B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D 正确。
高中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原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调节基础:___________ 调节。
4 .实例。
⑴河流:_______ 沉降生物种类和轻微污染化学分解消除污染一数量不会受___________ 的分解到明显影响(2) 森林:----- 鸟类数最增加--------害虫数量害虫数量| ——------ 鸟类数量减少——鸟类数量增加害虫数量___________ 鸟类数量减少害虫数量_________5 .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_________ 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答案:1.保持恢复能力2. 自我调节能力3 .负反馈4. (1)物理微生物(2)增加减少5 .有限的一定限度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其提高措施1. 类型。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 控制对生态系统 _______________ ,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__________________ 的协调。
答案:1 •抵抗保持原状破坏恢复原状复杂越强越高净化作用恢复力2• (1)干扰的程度自我调节能力(2)物质、能量结构与功能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目的要求:设计并观察人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答案)
第5章第5节一、选择题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解析: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D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时间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
答案: A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已经处于森林阶段,通常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①错误;生产者所含的能量最多,并不意味着其个体数量就最多,⑦错误。
答案: B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和答案
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题知识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知识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5 )是(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点后一定经历次④乙生态系统在S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S 生演替过程②④D. ②③C. ①④B. ①③A.6.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 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 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D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7.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反馈调节.有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无机环境没有关系D )8.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B 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D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知识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9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A.需要B.提供的生物的生活能力强弱均可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恒定不变).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10 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1.下表是干旱前后某些生态系统价值的估计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美价值/单位面积元·hm-2·a-1 生态系统干旱前干旱后热带雨林401.4 2007 草地23.2 232湿地793.314785农田27.6 92.A.此表体现了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B.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和最弱的依次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C.受到损害程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D.如果持续干旱,上述生态系统中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演替12.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④⑤⑥B.①③⑤⑥⑦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④⑤⑦1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图5—19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美国的亚利桑喀巴高原上狮子、狼捕食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答案:C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使藻类减少,藻类的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蚤增加;水蚤增加,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后期两者相互促进,不存在抑制关系,仅具有促进作用,为正反馈调节。
答案:B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C4.松材线虫原产北美洲,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引发松树病害。
松材线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然天敌存在B.人工松林中的松树大面积死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利用松墨天牛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D.丰富度大的森林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解析:外来物种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原因是没有天敌的存在,松材线虫在北美洲的危害不严重是因为有大量自然天敌的存在,A项正确。
人工松林大面积死亡,再恢复到原来的程度比较困难,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B项错误。
松材线虫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传播,故利用松墨天牛天敌防治天牛,有利于控制松材线虫的扩散传播,C项正确。
丰富度大的森林,物种数目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不易发生松材线虫的爆发,D项正确。
答案:B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候出现了急剧的变化时,甲生态系统中种群的类型数量发生的波动很小,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远高于乙生态系统,①正确;如果是严重的寒、旱灾等引起乙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急剧减少,也会导致种群的类型数量减少,这并不能说明乙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简单,②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题目中的信息不能说明此现象,③错误;由于乙生态系统在S点对应的时期还有少数的生物,结合曲线可知S点对应的时期后乙生态系统一定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④正确。
答案:B6.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解析:该地区改造是为了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植物多样性增加、小气候得到改善,从而使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并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D7.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解析:外来物种大多会因缺乏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根据当地情况科学引入外来物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本题中的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形成的是竞争关系,本地植物因不能获得阳光而死亡。
答案:A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根据题图所示,甲与乙之间是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者之间互相传递信息。
能量流动是从甲→乙。
m时,对甲来说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9.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解析: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状态,首先要恢复原来的无机环境,回填原来的地表土壤;其次是栽种当地原来生长的植物;三是避免人类因素的干扰,三者缺一不可。
答案:D10.下列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C.应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有阳光直射的环境中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还是有变化的解析: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因此要将其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是要避免阳光直射。
答案:C11.近年来,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退耕。
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变化。
下面列举的情况,除哪项外均是未来生态变化的趋势?(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解析:封闭起来的耕作区群落的结构会越来越复杂,营养级数目也会增加,生物多样性良性发展,所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答案:B12.下列关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B.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D.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以维持其稳定性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合理利用,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对于人们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物质、能量投入。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数目有关,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答案:A13.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虽然各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大不相同,但它们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们常常趋向于一种平衡状态(稳态)。
(1)红树林具有明显的净化污水的功能,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红树林对污水的净化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等过程来完成的。
(2)红树林生态系统开放的程度比池塘生态系统,原因是。
(3)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是。
(4)某大型湖泊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为(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以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反馈调节为例,请在下图中用“+”“-”表示反馈类型。
解析:(1)红树林中物种丰富,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净化污水。
(2)红树林中物质交换较快且较多,而池塘与其他水系的物质交换较少。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基础。
(4)水质的恶化与鱼类的减少两者相互促进,为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偏离平衡状态。
答案:(1)抵抗力微生物分解(2)大红树林中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多(3)负反馈调节(4)正图上箭头处都标上“+”14.近年来各地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畜牧业已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但规模化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下图是集污水净化、休闲、养殖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和。
(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3)该人工湿地中的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
(4)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保护环境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
解析:(1)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另外,人工湿地集污水净化、休闲、养殖为一体,所以输入的能量还有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向水体中通入空气可以增大好氧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加速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
(3)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藻类等植物提供大量含N、P的无机盐,使藻类等植物迅速生长。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将失去稳定性,所以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2)向水体中通入空气(3)含N、P的无机盐(4)次生演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5.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瓶,分别标记为1、2、3号;②在1、2、3号瓶内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③选大小相似的同种小金鱼,在1、2、3号瓶中各加入1条,并在2、3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三个瓶子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散射光下。
(2)实验结果①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