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环境学导论课件-全球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导论第5章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第5章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
第8页
5.1.6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Solid waste treatment engineering)可概括为种: (1)物理处理(Physical treatment) 物理处理是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体
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 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形态。
(2)化学处理(Chemical treatment) 化学处理是采用化学方法破坏固体废物 中的有害成分从而使其达到无害化。
2024年3月16日1时0分
a) 水平压实器 b) 三向垂直压实器 c) 回转式压实器
图5-5 几种常见的固体废物压实器示意图
环境科学导论
第14页
2024年3月16日1时0分
图5-6城市垃圾压缩处理工艺流程
环境科学导论
第15页
5.2.2固体废物破碎技术
破碎(Crush)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大块的固体废物分裂为小块或细粉的过 程。经破碎处理后,固体废物尺寸变小,质地更均匀,容重增大,更易于压 实,对后续处理很有利。
2024年3月16日1时0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1页
5.1固体废物概述
固体废物(Solid waste)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 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态、 半固态废弃物质。在具体生产环节中,由于原材料的混杂程度 ,产品的选择性以及燃料、工艺设备的不同,被丢弃的这部分 物质,从一个生产环节看,它们是废物,而从另一生产环节看 ,它们往往又可以作为另外产品的原料,而是不废之物。因此 ,固体废物又有“放错地点的原料”之称。
1)易燃性 2)腐蚀性 3)反应性 4) 毒性 5)感染性
图5-2 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
2024年3月16日1时0分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
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
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 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 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 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 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 (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 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3、应用环境学:环境科学中实践应用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
总结
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 环境问题
THANKS
二、人类的环境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 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 素的总和;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 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 远未根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4)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1、控制人口; 2、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何强环境学导论大气污染气象PPT课件

何强环境学导论大气污染气象PPT课件
第35页/共3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6页/共36页
对流层
对流层(troposphere):
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在对流层中聚集,大气污染现 象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6℃/1km 集中了占大气质量80%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量 空气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 →云、雾、雨、雪等
第6页/共36页
第27页/共36页
4. 雾的影响
雾像一顶盖子,它会使空气污染状况加剧。
第28页/共36页
5. 空气污染“事故日”与污染指 数
“事故日”地多少可以表示大气污染的可能性。 经验证明,发生事故日的条件大致是:持续2天混 合高度小于1500m,风速小于4m/s和无大雨。 由事故日等值线图,可看出事故日最多的地区,只 应作农业区,而事故日少的地区可作工业区。
平流层(stratosphere):
污染物一旦进入平流层,滞留时间可长达数十年, 易造成 大范围以至全球性的影响
特点:
1. 高度大约至50-55km处;
2.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 15-35km处有一层臭氧层; 4. 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平流层作用
(1)能大量吸收 波长小于 300nm的紫 外线;
污染指数:概括风、大气稳定性、降水及混合层高 度等 气象因素影响污染物扩散的共同作用。
Id表示d方向上的污染指数,值越大说明污染越重。 一般认为, Id ≤0.8时,为清洁型大气。
第29页/共36页
污染指数计算:
sp Id vh
Id——d方向上的污染指数
s——大气的稳定性
p——降水
v——风速
h——混合高度
第23页/共36页

何强环境学导论课件-第6章

何强环境学导论课件-第6章

2 太阳能的间接利用与环境影响
1)生物质能与沼气
(1)生物质能。生物体直接或间接吸收太阳能并不断进行 转化,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能源,就是生物质能。通常 作能源消耗掉的生物质能,包括薪柴、木炭、农副产品 的下脚料或废弃物(如谷壳、甘蔗渣、秸杆)、能源树、 杂草、人畜粪便,以及上述物质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而 制成的醇类、沼气等。
9 未来的能源供应
• 9.1 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问题 • 9.2 太阳能的利用 • 9.3 未来的核能 • 9.4 地热能 • 思考题与习题
9.1 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问题
1 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 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同时也要控制个人的 能量消耗,不能无节制地提高生活水平或追 求个人舒适与方便,这样才能使能耗与环境 所能提供的能量相协调。
239 93
23.5min β 2.35d β 90
(2)增殖堆的操作特点与安全问题 (1)燃料堆芯需用不同的冷却剂 (2)轻水堆在水冷却剂发生流失事故时,因缺少慢化剂, 堆便自动停车 (3)生产和处理大量钚-239的操作特别危险 (4)钚的生产是原子弹制造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大约 7~10kg钚即足够制造一颗原子弹
在城市也可以利用有机废物产生沼气。
图9-3是城市制取沼气的流程图。
污水 混 污泥 合 粪便 垃 圾 食物下 脚 其他
预 处 理 设 施
好 氧 消 化
厌 氧 消 化
沼 气
能 量 转 换 装 置
加温装臵 其他耗 能
肥 料
图9-3 城市制取沼气流程图
2)
风能
(1)优点:洁净;取之不尽 (2)缺点:分散、间歇、能量密度不高,风力不均匀 (3)风能利用的环境影响:噪声;风车布置不当时, 也会影响景观,甚至造成鸟类撞击伤亡而破坏生态平 衡。巨型风车会因桨叶强度不够,或受飓风袭击,部 件外抛造成事故等。这些情况均需加以周密考虑。

何强环境学导论课件-噪声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课件-噪声详解

建筑工地的轰鸣声
施工现场的声光污染
飞机的震撼
电磁包围着城市
飞机的震撼
声音萦绕在我们周围
光眩晕着城市
环境科学导论
第十六章 物理性污染 及其防治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工程系
第一节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环境噪声的危害 噪声的控制 噪声控制标准
一、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4、声源及其分类
声源:向外辐射声音的振动物体
工业噪声
建筑施工噪声
声源
交通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
工业噪声:
பைடு நூலகம்
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主要原因; 噪声源是固定不变的,污染范围比交通噪声小得多; 防治措施相对容易
一些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
设备名称
加速时噪声级, dB(A)
设备名称
加速时噪声级, dB(A)
轧钢机
2)声压
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空气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压力变化,称 为声压,其单位为帕[斯卡](Pa)或微巴(μbar,即l μbar = ldyn/cm2)。
1Pa=N/m2 式中牛[顿](N)是力的单位。 而帕[斯卡]与微巴的关系如下:
1Pa=10 μbar 1bar=106 μbar
3)声强
声强就是声音的强度。1s内通过与声音前进方向成垂直的、1m2
Leq=10lg T2-1 T1∫T1T1200.1Lpdt
Leq=10lg
1 n
n
∑10Li/10
i=1
式中:Li——等间隔时间t读的噪声级;
n——读得的噪声级Li的总个数。
Ldn=10l[g2(14 15×100.1Ld+9×100.1(Ln+10))](dB(A))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①环境要素的定义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①定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何强《环境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何强《环境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第15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1.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图15-1 全球地表温度年平均值的变化近一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1)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大约上升0.6℃;(2)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2.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

(3)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与地球变暖趋势许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的增多可能是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①二氧化碳(CO2)图15-2 CO2浓度的变化与预测②其他温室气体a.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大20倍,因此它的浓度持续增长也是不容忽视的;b.氟氯烃(氟里昂)是人类的工业产品,其中起温室作用的主要是CFC-11和CFC-12,其在大气中的寿命可达70~120a;c.另一种温室气体是N2O,由于施用化肥的影响,N2O在大气中的浓度也在缓慢增长,年增长率为0.2%~0.3%;d.臭氧是大气中浓度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在近几十年里,平流层的臭氧在减少,对流层的臭氧却有所增加。

3.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1)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①海水平面上升主要使沿海地区受到威胁,沿海低地有被淹没的危险,如“水城”威尼斯、“低地之国”荷兰等;②海拔稍高的沿海地区的海滩和海岸也会遭受侵蚀,需耗费巨资修建海岸维护工程;③会引起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后果,航运、水产养殖业也会受到影响。

(2)气候带移动气候带移动包括温度带的移动和降水带的移动。

①温度带移动会使大气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降水也将随之改变,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将会减少;②气候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生长季节延长,有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可能增多,CO2的增多能促进作物生长,但是,作物分布区向高纬度移动,有时可能移到现在土壤贫瘠的地区;③对于生产力水平低、粮食储备少的国家,其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大,如果气温升高而降水不增加或增加很少,则有可能使干旱加剧。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圣才出品】

第19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环境管理体系答: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题1.简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的特点。

答: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有如下的特点:(1)人口多,增长快,经济不发达,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污染问题异常严重。

(2)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桎梏,正开始致力于经济建设。

(3)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快,但技术落后,文化水平低,必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浪费多和废物的排出量大,从而对环境资源库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

(4)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继续沿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技术落后,发展中国家无多余的财力治理目前的环境污染,而且建设资金不足,强烈盼望引进国外投资项目,往往不恰当地满足外商获取高额利益的要求,同意在不适宜的地理位置,采用不合适的甚至落后的工艺生产,并在没有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投产。

(5)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已起步并受到重视。

2.应对环境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答:应对环境问题有如下的对策和措施:(1)全人类环境意识极大提高①环境意识将向经济、科技、新闻、艺术、文化、教育,甚至商业等领域广泛渗透,从而产生崭新的现代文化观念;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是不可分割的,由于经济增长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环境,如果发展损害了环境资源,环境恶化必然限制、甚至破坏经济发展;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具有相互关联和放大的特点。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环境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环境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第四节
环境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环境学的产生和发展
• 初期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1972年 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 • 向整体化发展阶段 1972年至今 1972年,认识环境问题 1992年,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节
环境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 兴科学 • 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 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 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 组成的新兴学科 • 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 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 自然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2)第二次技术革命(19世纪初-20世纪初)——内燃机
SO2、烟尘 石油利用 光化学烟雾 有机物质 产生了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二十世纪50年代前后“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时间 1930年12月 1948年10月 1952年12月 事件名称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 事件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事件后果 几千人呼吸道发病,约60人死亡 4天内有6000人患病,17人死亡 5天内4000人死亡并连续发生3次
环境问题的性质:
(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 人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 ,呈现孪生关系; (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生活、 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 (3)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 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的变化; (4)可控性,即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 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 手段,总可以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内。
综合化
社会化
全球化
第三节
环境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环境学概论绪论PPT教案

环境学概论绪论PPT教案
第33页/共61页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物质和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第34页/共61页
地球元素含量与人体含量关系图
第35页/共61页
2、人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进化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人类依靠环境而生存、进化和 发展,不断从环境中索取物质、能源和信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人类可以能动的认识、改造环境 能动地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行为及其结果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去征服、改造和利用环境 ,并使环境更适合于人类的发展。 3)、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体。 人与环境是密不可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环境对人类 的制约性与人对能环境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生活、 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
(3)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的变化;
(4)可控性,即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 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的、经济的和技 术的手段,总可以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 内。
第31页/共61页
2、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
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包括两层意思:
(1)所谓的环境问题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 接或间接的结果;
(2)要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 坏进行治理和控制,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第32页/共61页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4、知识经济时代(后工业时代)
人视自然为朋友 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人类积极进行环境保护。 “绿色文明”

何强环境学导论课件-大气污染

何强环境学导论课件-大气污染

常温下,有催化剂存在时,硫化氢和二 氧化硫气体污染物之间的反应
尘粒中的某些金属氧化物与二氧化硫直 接反应,生成硫酸盐
13.4 大气污染物各论
一、碳的氧化物
大气中碳的氧化物主要是CO和CO2,CO 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CO的形成原因:
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的 产物
CO主要来源:
燃料、日益增加的交通 量、固体废弃物的处置、 树叶等的燃烧等
16.6 0.24 0.40 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光氧化物 4.0 0.05 0.12 4.0 6.0 0.10 0.15 0.16 0.20
环保总局将制定光化学烟雾事件紧急预案
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日前表示,随着我国机动 车的快速发展,今后一些城市发生光化学烟雾污 染事故的可能性很大。为此,环保总局正组织制 定应对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紧急预案。 目前机动车污染排放已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空气污 染的主要来源,一些城市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事 故的可能性很大。 据透露,北京和南宁曾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 发生过光化学烟雾现象;深圳具有发生光化学烟 雾的地理、气象条件,也不排除发生光化学烟雾 的可能。 2004年7月3日
慢性肺癌加重
0.25
死亡增加,发病率急增
危害:腐蚀破坏钢制物品; 皮革失去强度,建筑材料破坏,塑像毁坏; 损害植物叶片,影响其生长并降低其产量; 刺激人的呼吸系统; SO2还有促癌作用等。(当空气中有微粒物质 共存时其危害可增大3~4倍) (图)
5.颗粒污染物(气溶胶)
指所有包含在大气中的分散的固态、液态 物质,其直径约为0.002m ---100m。
SO2主要来源:
含硫煤和石油等燃料的燃烧 含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或酸沉降的主要前体物之一
2、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环境学导论ppt

环境学导论ppt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破坏自然的严重, 也见识到了自然一旦报复起来,人类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这 部电影的目的就是在警告我们,要善待自然,要关注自然, 要 反省我们的行动以及我们的一些思想。要改变我们的价值观, 同时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要为我们以往的 一些错误行为做一定的补救,我们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想着 我们还可以高枕无忧的过日子。现在已经有不少的预报说我们 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高度关注,容不 得我们有丝毫的疏忽,不然,后果真的是无法想象。我想,没 有谁会愿意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我们也承受不起那样的打 击。 《后天》给了我们一个警告,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影片中 的场景将会在我们的地球上上演,如果我们不作好防范措施并 作出相当的补救的话。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为了地球更加长寿,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作起, 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重金 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 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 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 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 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 的4—7%。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 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 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 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 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 约资源。
其中,肾脏可吸收进入体内近1/3的镉, 是镉中毒的“靶器官”。其它脏器如脾、胰、 甲状腺和毛发等也有一定量的蓄积。由于镉损 伤肾小管,病者出现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 特别具使骨骼的代谢受阻,造成骨质疏松、萎 缩、变形等一系列症状。 如前面图片所示:池塘里的水是受到了镉 的污染,才使得池塘里的鱼儿死亡。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3章 生态学基础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第7章 粮食问题第8章 能源与环境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12章 海洋污染第13章 大气的污染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第3章 生态学基础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第7章 粮食问题第8章 能源与环境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第12章 海洋污染第13章 大气的污染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自净能力(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降低的能力。

降低的速度和数量因环境结构和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是环境基本特征的表现。

环境的自净作用或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估计该环境容量的重要前提。

2.环境质量(中山大学2013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答: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导论
b. NO2转化为过氧化乙酰基硝酸酯和过氧硝酸(HO2NO2)
PAN
环境学导论
N2O
NO、 NO2
人 为 源 天 然 源
硝酸 铵盐
干 沉 降 湿 沉 降
天 然 源
NH3
天 然 源
图 氮化合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过程
2002年我国酸雨分布
环境学导论
返回
酸雨污染致使鱼类死亡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3.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 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 2、气候带移动:包括温度带的移动和降水带的移动。
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测
预测者 预测年份 上升量(cm) 2025 20~140 世界气象组织(WMO) Mercer 2030 500 3、对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 2030 26~165 日本环境厅 Bloom 的改变,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化。 2030 100 20~165 欧洲共同体 21世纪 Barth&Titus 2025 13~55 6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21世纪末
表 名 称 CO2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现有浓度和增长率 现有浓度/ppm 350 估计年增长率/% 0.4
平流层臭氧
对流层臭氧 CH4
0.1~10(随高度变化)
0.02~0.1(随高度变化) 1.7
-0.5
0~0.7 1~2
N2O
CO
0.3
0.12
0.2
0.2
氟里昂CFC11
氟里昂CFC12
0.23×10-3
环境学导论
15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 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15.1 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

15.2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15.3 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思考题与习题

15.1 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警惕全球变暖”定位 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从而引起了全世 界的注意。
1. 2. 3. 4. 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 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控制全球变暖的综合对策
1. 2. 3. 4.
酸雨现象及其发展 酸雨的来源与形成 酸雨的危害 防治酸雨的对策
环境学导论
1. 酸雨现象及其发展
酸雨(acid rain)一词最早出现在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
斯所著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 1972年于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瑞典
人Bert Bolin等向大会做了题为“跨越国境的空气污染,空气和
2)人为排放的硫化合物 与氮氧化物 大气中大部分硫和氮的化合物是由人为活动产生的,而化 石燃料燃烧造成的SO2与NOx排放,是产生酸雨的根本原因。 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及施放农田 化肥,全球每年约有0.7~0.8 亿t 氮进入自然界,同时向大气排放约 1 亿t 硫。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SO2 排放一直在上升,见右图:
Why?
太阳光组成:红外光50%;可见光40%; 紫外光10%;其余部分1%;
6000k 288k
2)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 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会 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 它们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 二氮等。
净反应为: 催化剂X=
在平流层内存在着O、O2和O3的平衡,而O3与氮氧化物、 氯、溴及其它各种活性基团的作用会破坏这种化学平衡。
其他某些人造化学物质也会对臭氧层有很大威胁,如哈 龙(Halons)是一种灭火器里的化学物质,虽然其产量相对 较少,但它含有溴,因而可能是更能影响臭氧耗竭的物质; 而且,哈龙在大气中的寿命也很长。
1. 臭氧层变化与臭氧洞
1)臭氧分布(图)
臭氧的生成机制

O2 + hγ (λ<240nm)
O2 + O O3
O + O

2)臭氧层的作用:(图)
太阳光组成:红外光50%;可见光40%; 紫外光10%;其余部分1%;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按照其波长的不 同,可划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
A. 二氧化碳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 1. 工业化发展和人口剧增; 2. 大片森林的毁坏。

注意: a. 实际的气候变化不会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立 即出现; b. 未来全球变暖是指长期趋势而言的。

B. 其他温室气体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大20倍,因此它的 浓度持续增长也是不容忽视的。 氟氯烃(氟里昂)已称为温室效应的第二大促 成因素,仅次于二氧化碳。
2. 酸雨的来源与形成 降水的酸度是由酸性和碱性化学物质间的平衡决定的。 大气中可能形成酸的物质是: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及氯 化物、HCl等。通常认为主要的成酸基质是SO2和NOx,其 形成的酸占酸雨中的总酸量因地而异。国外酸雨中硫酸与硝 酸之比为2:1,我国酸雨以硫酸为主,硝酸含量不足10%。 1)天然排放的硫化合物与氮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与含氮化合物的天然排放源可分为非生物源 和生物源。非生物源排放包括海浪溅沫、地热排放气体与颗 粒物、火山喷发等;生物源排放主要来自有机物腐败、细菌 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以排放H2S、DMS、COS为主,它们 可以氧化为SO2而进入大气。全球天然源硫排放量估计为 5000kt/a,全球天然源天然源氮排放量,由于闪电造成的 NOx很难测定而较难估算准确。
H2O
被O、O2、O3
氧化
SO2
催化剂 光化学氧化
硫酸 盐
天 然 源
人 为 源
海 干 湿 浪 沉 沉 飞 降 降 溅Leabharlann 图 硫化合物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
15.3 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酸沉降的科学概念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湿沉降通 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等各 种降水形式;干沉降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 程。目前,人们对酸雨的研究较多,已将酸沉降与酸雨的概 念等同起来。
和UV-C(280nm以下)三个波段,特别是UV-B辐射对生
物有较大的伤害。而阻挡UV-B辐射的就是臭氧。
臭氧的保护机制

2O3 + hγ
3O2
目前已有多种技术用于测定臭氧的浓度。总臭氧量用地 面传感器和星载传感器测定。 动画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主要的CFCs是: CFC-11 CFC-12 CFC-22 一氟三氯甲烷 CCl3F 二氟二氯甲烷 CCl2F2 二氟氯甲烷 CHC1F2
SO2在大气中也会通过光化学也会而转变为SO3,继而生 成H2SO4。如果含有SO2的大气还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 物,在阳光照射下,SO2的光氧化速率会明显加快。(图)
(2)NOx氧化途径 造成大气污染的氮化合物通常指NO和NO2。 NO的氧化可以有以下两条途径: a. NO氧化成NO2 (该反应反应迅速) b. NO氧化成HONO(亚硝酸)和HNO3 NO2的氧化也有两条途径: a. 大气中的NO2于氢氧自由基作用,可转化为HONO2
主要是控制CFCS的使用。 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替代物品的开发,从长远看,采用生物圈中固有的 、对环境不起任何破坏作用的物质是制冷剂发展的方向。 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9年11月29日《北京宣言》
1990年6月第二次缔约国会议提出了现行控制物质生产量 及消费量削减的新的时间表,如下图:
4、对生物多样化产生影响
4 控制全球变暖的对策
主要是控 制CO2
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 放; 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 止其向 大气中排放; 3、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京都议定书》
控制温室气体剧增的基本对策有: 1). 调整能源战略
1999年世界上一些国家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
15.2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臭氧层损耗是当前又一个人们普遍关注地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因为它同样直接关系 到生物圈的安危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全世界 共同采取行动。
1. 2. 3. 4. 臭氧层变化与臭氧洞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拯救臭氧层
受酸雨腐蚀的水稻
环境学导论
图 受酸雨腐蚀的自由女神像
3. 酸雨的危害 1)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危害水生生态系统,一方面是通过湖水pH值降低导 致鱼类死亡,另一方面是由于酸雨浸渍了土壤, 侵蚀了矿 物,使铝元素沿着基岩裂缝流入附近的水体,影响水生生物 生长或使其死亡;同时,对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起营养 作用的磷酸盐,由于附着在铝上,难于被生物吸收,其营养 价值就会降低,使赖以生存的水生生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 2)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对森林的危害,以致影响整个陆生生态系统。 酸雨影响农作物,使粮食减产。
降水中硫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提出了湖泊受到酸雨污染,严 重威胁生态,如不采取措施,将会对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酸雨的危害更加严重,并且扩展到
了世界范围。原先多发生在北欧国家的酸雨已扩展到中欧和东 欧,而且程度也更严重。酸雨还已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其中一 些地区的土壤酸化程度已经能够使森林遭到破坏。 我国对酸雨的监测与研究起步较晚,1979年开始在北京上 海等地开展。2002年酸雨控制区内109个城市,pH小于或等于 5.6的城市79个,占监测城市数的72.5%。pH最小为4.04。
节能降耗、采用新能源
CO 2 排放量/亿t
60 50 40 30 20 10 0
美国
中国
日本
德国
印度
英国
法国
波兰
俄罗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