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丁胺

合集下载

三正丁胺安全管理规程

三正丁胺安全管理规程

三正丁胺安全管理规程
1.三正丁胺是剧毒品,严格执行《剧毒品安全管理规程》。

2.严格执行双人领用,双人使用、双人运送、双人双锁规定。

3.暂存室两把不同的钥匙必须由两人分别保管,两人同时到现场开、
上锁。

班班做好钥匙交接,并签字确认。

4.不准由同一人掌管两把不同钥匙或进行开、上锁。

5.开锁、上锁、运送三正丁胺桶装物料,当班班长必须全程监护。

6.对三正丁胺岗位存量、使用量进行班班交接,帐物相符,签字确
认。

7.使用正三丁胺原料时,必须按规定佩戴合格的防毒面具、胶皮手
套等防护用品,用后洗消。

8.严禁在岗位吃零食、喝饮料。

9.再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报告。

10.现场保持告知卡、安全标志、货位卡齐全完好。

11.操作员工必须熟练掌握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定期演练。

12.发现异常、事故立即报告上级主管。

三正丁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三正丁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标识中文名:三正丁胺英文名:Tri-n-butylamine分子式:C12H27N分子量:185.35CAS号:102-82-9RTECS号:YA0350000UN编号:2542危险货物编号:82510IMDG规则页码:8238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类似氨的气味。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中间体、杀虫剂、乳化剂等。

熔点:-70沸点:216.5相对密度(水=1):0.78相对密度(空气=1):无资料饱和蒸汽压(kPa):0.32/55℃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

临界温度(℃):临界压力(MPa):燃烧热(kj/mol):无资料燃烧爆炸危险性避免接触的条件:燃烧性:可燃建规火险分级:丙闪点(℃):86自燃温度(℃):210爆炸下限(V%):1.4爆炸上限(V%):6.0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能出现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酰基氯、酸酐。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砂土、干粉。

包装与储运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危险货物包装标志:20包装类别:Ⅲ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仓温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废弃: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废物储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

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溶于易燃溶剂或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要通过洗涤器除去。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毒性危害接触限值:中国MAC:未制定标准苏联MAC:未制定标准美国TWA:未制定标准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毒性:LD50:540mg/kg(大鼠经口);250mg/kg(兔经皮)LC50: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暴露于910mg/m3,6小时/次,19次,动物表现不安,动作不协调,震颤及鼻刺激症状。

全氟三丁胺311-89-7

全氟三丁胺311-89-7
15 法规信息
15.1 专门对此物质或混合物的安全,健康和环境的规章 / 法规
法规信息 请注意废物处理也应该满足当地法规的要求。 若适用,该化学品满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3年12月4号国务院通过)的要求。
https://
Powered by TCPDF ()
14 运输信息
14.1 UN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国际海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国际空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非危险货物 国际海运危规:非危险货物 国际空运危规:非危险货物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国际海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国际空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5/5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国际海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国际空运危规 : 无数据资料
https:// 4/5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14.5 环境危害
欧洲陆运危规 :否
国际海运危规 海运污染物 :否 国际空运危规 : 否
14.6 对使用者的特别预防
请根据化学品性质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及相应的运输储存条件。运输工具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材 料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如选择公路运输,请按规定路线行驶。
12.5 PBT 和 vPvB的结果评价
由于化学品安全评估未要求/未开展,因此 PBT/vPvB 评估不可用
12.6 其它不利的影响
无数据资料
13 废弃处置
13.1 废物处理方法
产品 将剩余的和不可回收的溶液交给有许可证的公司处理。联系专业的拥有废弃物处理执照的机构来处理此 物质。 污染了的包装物 作为未用过的产品弃置。 进一步的说明: 无数据资料

三正丁胺工艺

三正丁胺工艺

三正丁胺工艺一、引言三正丁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

在工业生产中,三正丁胺主要用于制备卤化丁基橡胶、合成树脂和药物等。

然而,三正丁胺的制备工艺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化学反应和物理分离过程。

为了提高三正丁胺的产量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对三正丁胺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二、原料与设备1.原料:本工艺主要原料包括正丁醇、醋酸、氯化铵等,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2.设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反应釜、分液漏斗、旋转蒸发仪、低温冷却液循环泵等。

三、工艺流程本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将一定量的正丁醇和醋酸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催化剂。

2.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反应一定时间。

3.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的氯化铵。

4.搅拌至无气泡产生,静置分层。

5.将上层液体旋转蒸发去除溶剂。

6.将得到的粘稠液体进行结晶处理。

7.收集结晶产物,干燥后得到三正丁胺粗品。

8.将粗品进行重结晶提纯。

四、工艺参数本工艺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等。

这些参数对三正丁胺的产量和纯度都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仔细选择和优化。

其中,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小时、正丁醇和醋酸的比例为1:1(摩尔比)、催化剂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在此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产率和纯度。

此外,重结晶提纯步骤的参数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三正丁胺的纯度。

五、安全与环保在三正丁胺工艺中,涉及到多种化学物质,其中一些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或毒性等危险性质。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操作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佩戴化学防护眼镜和化学防护手套等;对于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需要远离火源;对于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需要采取密闭操作,并进行废气处理等措施。

此外,本工艺也涉及到溶剂的回收利用等问题,应遵循环保原则进行设计和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废进行合理处理和回收利用等。

三正丁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三正丁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后,可因喉及支气管的痉挛、炎症、水肿,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接触后出现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可致灼伤。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酸类、酰基氯、酸酐。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540 mg/kg(大鼠经口);250 mg/kg(兔经皮)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三正丁胺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三正丁胺
化学品俗名:
化学品英文名称:
tri-n-butylamine

三正丁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三正丁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三正丁胺标识中文名:三正丁胺英文名:Tri-n-butylamine分子式:C12H27N分子量:185.35CAS号:102-82-9RTECS号:YA0350000UN编号:2542危险货物编号:82510IMDG规则页码:8238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类似氨的气味。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中间体、杀虫剂、乳化剂等。

熔点(℃):-70沸点:216.5饱和蒸汽压(kPa):0.32/55℃相对密度(水=1):0.78相对密度(空气=1):无资料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

燃烧热(kj/mol):无资料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可燃建规火险分级:丙闪点(℃):86爆炸下限(V%):1.4爆炸上限(V%):6.0自燃温度(℃):210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能出现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酰基氯、酸酐。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砂土、干粉。

包装与储运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危险货物包装标志:16包装类别:Ⅲ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仓温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废弃: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废物储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

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溶于易燃溶剂或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要通过洗涤器除去。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毒性危害接触限值:中国MAC:未制定标准;苏联MAC:未制定标准;美国TWA:未制定标准;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毒性:LD50:540mg/kg(大鼠经口);250mg/kg(兔经皮)。

三正丁胺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三正丁胺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三正丁胺理化特性、危险特性表标识中文名:三正丁胺危险货物编号:82510 英文名:tri-n-butylamine UN编号:2542分子式:C12H27N 分子量:185.35 CAS号:102-82-9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类似氨的气味。

熔点(℃)-70 相对密度(水=1) 0.78沸点(℃)216.5 饱和蒸气压(kPa)0.32(55℃)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

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毒性LD50:540 mg/kg(大鼠经口);250 mg/kg(兔经皮)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吸入后,可因喉及支气管的痉挛、炎症、水肿,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

接触后出现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可致灼伤。

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闪点(℃) 86 爆炸上限%(v%): 6.0引燃温度(℃)210 爆炸下限%(v%): 1.4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爆炸。

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酰基氯、酸酐。

灭火方法采用干粉、二氧化碳、抗溶性泡沫、砂土灭火。

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急救措施①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②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③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④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三正丁胺市场分析报告

三正丁胺市场分析报告

三正丁胺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三正丁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和橡胶等行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三正丁胺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发展态势。

本报告将对三正丁胺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全面的市场情报和发展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报告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中,将介绍三正丁胺市场的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对市场进行总结。

在正文部分,将分析市场的规模,三正丁胺的主要用途以及生产和供应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展望市场的趋势,分析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市场发展建议。

通过这些部分的内容,读者将对三正丁胺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3 总结通过对三正丁胺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三正丁胺市场在近几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用途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次,三正丁胺的生产和供应情况相对稳定,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供应面临一定压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

最后,对于市场趋势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三正丁胺市场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和挑战,需要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应对,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建议,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三正丁胺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需要严密监管和精准调控,以确保市场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三正丁胺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市场规模、主要用途以及生产供应情况,以便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市场情报和发展建议。

通过对市场趋势、潜在风险与挑战的展望,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它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更好地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2.正文2.1 市场规模分析市场规模分析:三正丁胺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市场规模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

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三正丁胺市场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主要受益于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消费需求的增加。

[整理版]试验室常用易燃、易爆化学试剂目录

[整理版]试验室常用易燃、易爆化学试剂目录

实验室常用易燃、易爆化学试剂目录:1.苯类:苯、联苯、异丙苯、乙基苯、丁基苯、135三甲苯、碘代苯、氯苯、对二氯苯、邻二氯本、间二氯苯、对硝基氯代苯、2,4二硝基氯代苯、对硝基溴代苯、六氢代苯、邻溴氯苯、第二丁基苯、第三丁基苯、偶氮苯、聚氯羟苯、硝基苯、间二硝基苯、甲苯、二甲苯、对二甲苯、1,2,4,5四甲基苯、三氯甲苯、3,4二氯甲苯、间溴甲苯、间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2,4一二硝基氟苯,二乙烯苯,过氧化羟异丙苯。

2.胺类:氨水、甲胺(水溶液)、二甲胺溶液、乙二胺、三甲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丙胺、异丙胺、1,2-丙二胺、正丁胺、二正丁胺、三正丁胺、特丁胺、仲丁胺、二仲丁胺、异戊胺、环戊胺、环己胺、二环己胺、正庚胺、二正辛胺、三正辛胺、正葵胺、乙烯亚胺、硫化胺、苯胺、二苯胺、邻甲苯胺、对甲苯胺、4-甲苯磺酰胺、间甲苯胺、间苯二胺、邻联甲苯胺、邻甲苯联胺、苄胺(苯甲胺)、N-苄基苯胺、邻氯苯胺、间氯苯胺、间溴苯胺、对硝基苯胺、间硝基苯胺、2,4二硝基苯胺、邻硝基对甲苯胺、N-甲基苯胺、N-N-二已基苯胺、邻乙氧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乙酰乙酰苯胺、氰乙酰苯胺、N-N二乙基乙二胺、羟(基)乙基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NNNN、NNNN四甲基乙烯二胺、四丁基氢氧化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六甲基磷酰三胺、1,6已二胺。

3.醇类:甲醇、无水甲醇、苯甲醇、乙醇、无水乙醇、β-苯乙醇、β- 巯基乙醇、α-二甲胺基乙醇、二乙氨基乙醇、2-氨基-1丁醇、α-甲基3丁烯-乙醇、α-丁烯-乙醇、2-氯乙醇、α-溴乙醇、2,溴乙醇、硫代乙醇、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正丙醇、异丙醇、3-氯丙醇1,3二氯2,丙醇,(1,2)丙二醇丙烯醇、丙炔醇、1,4-丁二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正戊醇、异戊醇、环戊醇、叔戊醇、正己醇、环己醇、4-甲基环己醇、1,6己二醇、正庚醇、正辛醇、正辛醇-2、异辛醇、糠醇、甲硫醇、乙二硫醇、正丁硫醇、1,3丙二硫醇。

一种二氯二甲基硅烷单体生产中副产物—高沸物水解废水中三正丁胺

一种二氯二甲基硅烷单体生产中副产物—高沸物水解废水中三正丁胺

专利名称:一种二氯二甲基硅烷单体生产中副产物—高沸物水解废水中三正丁胺回收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魏作君,洪国庆,楼炯涛,姚恩,萧舒文
申请号:CN202010546063.2
申请日:20200616
公开号:CN111732514A
公开日:
2020100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氯二甲基硅烷单体生产中副产物—高沸物水解废水中三正丁胺回收的方法,包括:(1)收集高沸物水解废水进行加热浓缩,得到废水浓缩液;(2)向步骤(1)制备的废水浓缩液中加入碱性物质,中和至碱性后得到油相‑水相两相溶液;(3)静置分层后收集油相,再经蒸馏后收集215~217℃下的馏分,即为三正丁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氯二甲基硅烷单体生产中副产物—高沸物水解废水中三正丁胺回收的方法,大大减少碱性物质的用量、回收成本低,回收得到的三正丁胺收率高(大于92%)、纯度高(大于99.7%)、含水量低(小于0.3%),满足生产所需催化剂原料的质量标准。

申请人:浙江大学
地址: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朱朦琪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质的理化常数
CA
国标编号: 82510
102-82-9
S:
中文名称: 三正丁胺
英文名称: Tri-n-butylamine
别名: 三丁胺
分子
分子式: C12H27N;CH3(CH2)3N(CH2CH2CH2CH3)2
185.35
量:
熔点: -70℃ 沸点:216.5℃
密度: 相对密度(水=1)0.78
蒸汽压: 86℃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醇、醚
稳定性: 稳定
外观与性
无色液体,有类似氨的气味
状:
危险标记: 20(碱性腐蚀品)
用途: 用作溶剂、中间体、杀虫剂、乳化剂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吸入后,可因喉及支气管的痉挛、炎症、水肿,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

接触后出现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可致灼伤。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540mg/kg(大鼠经口);250mg/kg(兔经皮)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暴露于910mg/m3,6小时/次,19次,动物表现不安,动作不直辖市,震颤及鼻刺激症状。

体重未见增加,脏器组织学无异常。

220mg/m3仅有轻嗜睡状态。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5.环境标准:
前苏联(1975)车间卫生标准 220mg/m3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

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带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

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后,淋浴更衣。

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灭火方法:二氧化碳、砂土、泡沫、干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