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四章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四章第四章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文学上也出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主要表现在英、法两个国家的文学中。
第一节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创作1640—1648年英国爆发了以“清教徒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
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农场主,曾入剑桥大学清教神学院学习,懂法律,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后当选为议会议员。
1642—1646年,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斗争四年之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30日处死在位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恢复王位。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1688年,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的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分为“清教徒革命”和“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而由清教徒革命引发的文学创作在复辟时期达到高潮,以弥尔顿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是革命的参加者,复辟时期写下三部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均取材于《圣经》,表达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
约翰·班扬(1628-1688) 清教徒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天路历程》(1678 )。
第二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7世纪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
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可笑的女才子》(演出的第一个剧目);《太太学堂》(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③ 第三阶段:全盛时期,也是他与教会和封建势力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伪君子》(揭露宗教骗子);《恨世者》(讽刺贵族勾心斗角、虚伪做作。)
答尔丢夫恶行败露后,串通官府,把奥尔贡一家赶出大门,还到宫廷告发奥尔贡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企图置恩人于死地。并声称:“现在王爷的利益是我的头等重要责任。”这种行为昭示了这种伪善不是孤立的个人,伪善的社会孕育了这类伪善的人。
答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 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教士的典型。贪食贪睡贪财贪色是他的本性,上帝是他的工具,虚伪是他的手腕。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主要人物虽然到第三幕才出场,但通过开幕人物的议论收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有一举数得之效:既提出了喜剧的基本冲突,又表现了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基本性格,还为剧情的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 该剧还有机综合了多种戏剧因素,喜剧手法异常丰富。
如打耳光、隔墙偷听、桌下藏人,这是民间闹剧的因素。奥尔贡的专横,大密斯的反抗和被赶出家门,这是风俗喜剧的因素;奥尔贡几乎家败人亡,这又是悲剧因素。这种独具风格的喜剧手法,使作品即有滑稽戏谑的的情趣,又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
② 其次,莫里哀还进一步揭露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
一看见欧米尔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样一个障碍”。当他的罪行面临败露时,他伪装深受委屈而不予计较,致使奥尔贡盛怒之下将儿子赶出家门,并立下字据,把全部家产赠给答尔丢夫。至此,伪君子的罪恶用心已昭然若揭。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
20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太太学堂》海报
1659-1663,是莫里哀开 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 时期。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 《可笑的女才子》 (1659)、《丈夫学堂》 (1661)和《太太学堂》 (1662)。
《太太学堂》的上演标 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 的诞生。
.
21
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 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 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 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
7
让·拉辛(1639—1699)
让·拉辛的创作代表 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刻》和《费得尔》。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 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 怒,他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 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 性。
.
4
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
1.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 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
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名词解释:三一律)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
.
四
6
高乃依(1606—1684)
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成 熟期和“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 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 水平。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 尔杜弗》,1664)、《唐璜》 (一译《石宴》,1665)、《恨 世者》(1666)、《悭吝人》 (1668)和《乔治·唐丹》 (1668)等名作。
.
22
《悭吝人》(1668)
世纪文学专题培训

▪ 巴洛克文学
▪ 巴洛克文学旳名字是从巴洛克艺术而来。它与巴洛 克艺术风格一致, 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 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 体现出华丽纤巧旳风格。巴洛克文学属于贵族文学, 它在各国文学中都有反应。
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旳产生和发展
17世纪法国文学旳主流是古典主义。古典 主义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作为创作典范,要求模 仿古典文学而得名,又称“新古典主义”。古典 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首先出目前法国,随即 涉及全欧,成为二百年间欧洲文坛旳主要文学流 派。
▪ 《安》剧写了4个人旳爱情纠葛。国王卑吕斯(阿喀琉斯旳儿子)不顾 国家利益,要娶女俘安德洛玛克(赫克托耳旳寡妻),遭到未婚妻爱妙 娜(海伦旳女儿) 旳嫉恨,命令追求自己旳使节奥赖斯特(阿伽门农旳 儿子)杀死卑吕斯。卑吕斯死后,爱妙娜又悲痛自杀。奥赖斯特见状疯 狂。3人在理性与感情冲突中做了情欲旳牺牲品,惟有安德洛玛克做到 理性与感情旳统一。为了保全儿子,她答应与卑吕斯结婚,却决定在结 婚仪式后自杀,保全名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同步又具有保守性。革 命早期虽然经过内战,推翻了王权,处死了国 王,建立了共和国,但是资产阶级害怕劳感人 民进一步旳民主要求,又从国外迎来查理二世 做国王。使英国出现了20数年斯图亚特王朝统 治旳复辟时期。最终,这次革命以大资产阶级 与土地贵族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旳政权而告 终。
17世纪英国文学旳主要成就是以弥尔顿为 代表旳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亦称清教徒文学)。
▪ 4.喜剧夸张 ▪ 夸张是喜剧艺术必须采用旳手段之一。莫里哀在塑造形象时,在细节上
尽量渲染,大肆铺张,从而突出人物旳主要特征。
▪ 例如对答尔丢夫贪吃旳细节描写是十分夸张旳,说他一顿能吃“两只竹 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旳羊腿”再加四瓶葡萄酒。
4章17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节 莫里哀 (1622-1673)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 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 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 有胆量敢模仿他。 ——歌德 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 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 他。 ——法兰西戏剧院
一、生平创作概况
17世纪法国杰出的古典主义喜剧作家.从事 戏剧事业31年,历经坎坷波折. 光耀剧团,欠债,入狱---跑江湖剧团(13 年)----巴黎“小布尔崩剧场”---1673年演 出<心病者> 把欧洲的喜剧提到了真正近代戏剧的水平.
C. 由情境引起的笑 (“贬低”原则:降低严肃性,丧失尊严感) D.由语言引起的笑 (二) 《伪君子》(五幕喜剧)
1.上演的历史背景 (巴黎“圣体会”) 2.塑造人物的喜剧技巧 (重点) 人物: 达尔杜弗 桃丽娜(女仆) 奥尔贡 欧米尔(奥妻) 柏奈尔夫人 达米斯(奥子) 玛丽亚娜(奥女) 吸收了闹剧、传奇喜剧、风俗喜剧等多种因素. 从喜剧的开端、高潮、结尾,谈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拉雪兹公墓位于巴黎东部,占地44公顷,正式名 称是“东部公墓”。这里曾是“太阳王”路易十四 (1643-1715在位)的忏悔神父——耶稣会士拉雪 兹的豪华别墅。 拉雪兹公墓划分为几十个墓区, 许多著名人士长眠于此,如法国最伟大的喜剧作家 莫里哀(1622-1673,虽然由于他的一部喜剧严重 冒犯了神职人员,导致了教廷的反对,他仍旧葬在 了宗教墓地,不过葬礼是在夜晚持火炬举行的。
作品特点是把生活 写透,把矛盾写透,把 性格写透.
二、喜剧杰作《伪君子》
(一)关于喜剧的特质及其构成 1.喜剧是与“滑稽”相联系的艺术种类 2.喜剧是令人发笑的艺术,能给人特殊的精神 自由: 庆幸感 优越感 轻松感 满足感 3.喜剧的构成源泉主要源于------“不一致” A. 形体的不一致引起的笑 B.人物性格的不一致引起的笑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 2. 进一步揭发答尔丢夫伪装虔诚旳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么一种障碍”。当他旳罪行面临
•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旳寡妻)、
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布瓦洛: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布瓦洛 • 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最大成就: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旳艺术》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旳最高准则。全 方面系统得论述了古典主义旳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作者由此而取得“古典主义立 法者”旳称号。
• 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旳反封建反教会旳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旳同义
语,是个不朽旳艺术经典。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1遵照了古典主义旳“三一律”原则。 • 情节单纯集中:都是体现答尔丢夫旳虚伪与欺骗;时间:二十四小时之内;
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种布景,就是奥尔贡旳客厅。
旳现实主义手法。
• 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 2.反拨 • 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旳过分强调,造成了否定一切秩
序旳倾向。
• 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旳创始人
• 高乃依《熙德》(被公以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
范性作品)
• 《熙德》主人公:罗狄克、 施曼娜。 • 作品经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旳冲突
分雕琢和华丽旳建筑。
• 2. 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旳生死、
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 梦幻手法、并体现出华丽纤巧旳风格。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啬鬼》 啬鬼》、《伪君子》 伪君子》
• 第三阶段(1669-1673)讽刺喜剧转型时期,在 思想内容上继续发挥前一时期的主题,在艺术 上则着力运用民间闹剧的艺术传统。《醉心贵 族的小市民》、《史嘉本(司卡班)的诡计》、 《女博士》
《伪君子》
• 1、作品产生的社会 背景 • 2、围绕剧本主题所 进行的斗争。 .3、故事情节 .4、人物形象
约翰·弥尔顿 (1608-1674)
• 十七世纪中叶最杰出 的英国诗人 • 代表作: • 长诗《失乐园》 (1667)、《复乐园》 (1671)和话剧《力士 参孙》
[英]约翰 班扬 约翰·班扬 约翰 班扬(1628-1688)
• 三百多年来,班扬 的《天路历程》突破 天路历程》 了民族、种族、宗教和 文化的界限,风靡全球。 即便在非基督教文化氛 围中,它也是学术界最 热闹的研究话题之一。 至今,这部作品在世界 各地已有多达二百余种 译本
[巴洛克文学]
• 在巴洛克风格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过 分雕琢、崇尚华丽、 分雕琢、崇尚华丽、侧重形式的文学 流派,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 平衡相对,它强调夸张、幻想、精雕细 作,表现所谓高雅的贵族情趣。 •
英国清教徒文学
• 反映英国革命前后复杂的社会现实 及这场革命的特点,代表诗人弥尔顿, 及这场革命的特点,代表诗人弥尔顿, 《失乐园》、《复乐园》和话剧《力士 参孙》
第二节
•
莫里哀 (1622-1673)
17 世 纪 法 国 古 典 主义喜剧的创始人, 主义喜剧的创始人 也是古典主义最重要 的作家。他是继莎士 比亚之后,欧洲戏剧 史上成就最高、影响 最大的作家之一,在 欧洲戏剧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
戏剧创作大致分为3个阶段
•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 期。《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 太学堂》 • 第二阶段(1664-1669)是莫里哀喜剧阶段创作 的全盛时期。《堂•璜》、《恨世者》、 《 吝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形式上要求完美,特征是严谨朴素,故事发展合乎场景,没 有穿插与故事情节无关的插作。(艺术特征) 作用: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文学得反映社会,注重人物 心理刻画。(思想特征)4Fra bibliotek古典文学的局限性
1、为宫廷服务,往往不考虑人们的趣味。 2、使人物概念化,缺乏个性。 3、古典主义理论家把古典主义文学法则认为是永恒的文学 法典,使许多创作家有了“清规戒律”。
5、古典主义的思想特征
1、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3、尖锐的批判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 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4、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阙秘史为题材,继承古 希腊悲剧的传统。 5、喜剧、寓言和散文接触到第三等级,具有较广的文学视 野。
第一节 概述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回顾:17世纪文学包括:古典、巴罗克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一.产生的背景:17世纪文学
1. 政治经济背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继续斗争
意大利:丧失经济中心地位 德国:遭三十年战争,人口锐减;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 态 西班牙:丧失了霸主地位 俄国:农奴制盛行 英、法的资产阶级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文艺复兴时期--动荡、纷争。
17世纪-- 统一、安定。
2.文化发展
意大利:继续宣扬科学,受到反动统治者的残酷迫害, 文学趋于衰落。 德国:相对落后,出现戏剧。 俄国:彼得改革后,文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英、法资本主义形成。弥尔顿提出人生来是平等的进步 思想—启蒙运动[笛卡尔《方法论》是法国第一部重要哲 学和科学著作,他认为理性是先天存在的,无须后天培 养。]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产生,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
到了十七世纪,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甚为明显。
早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意大利就已丧失了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经济急剧衰落。
它不断受到外国侵略,政治不稳定,天主教势力猖獗。
德国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工商业凋零,整个国家长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德国资产阶级未能形成一支有效的反封建力量。
西班牙自从“无敌舰队”被歼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不再是欧洲强国,工商业一蹶不振,封建势力也极猖獗,进步力量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严重打击。
俄国长期受异族侵袭,经济上极为落后,农奴制仍然在继续发展。
十七世纪后期,农民反抗沙皇和贵族的情绪日益高涨。
在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中,只有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大步向前发展。
在这个时期,英法两国的文学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
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当然,文学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性,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这在下一个时期,即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可以看出。
一、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
它形成和繁荣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在路易十四看过以后,才公之于世的,这部诗体理论著作的题材与路易十四并不相干,可是在结尾处也要颂扬这位“太阳王”的战绩,并号召作家们加以讴歌:多少要塞摧毁了!多少城已经攻下!多少辉煌的战果我王师手到擒拿!诗人们!振发诗情!来歌颂这些战绩;像这样丰功伟烈不容许平凡手笔。
……我们在当今时代还会有什么可怕?一切的文艺事业都浴着爱的光华;我们有贤明君主,他那种远虑深谋,使世间一切才人都不受任何困苦。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兴盛于法国
•
意大利:马里诺(1569-1625)的长诗
《阿多尼斯》叙述了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
阿多尼斯的爱情纠葛,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
《天路历程》
• 《天路历程》(1678,1684)是班扬的代表作, 梦幻寓言小说。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叫基督徒 (Christian),他从故乡“毁灭的城市”逃出, 开始了他的天路历程。他弃绝罪过,坚持真理, 排除万难,最后达到幸福的天堂。基督徒是个具 有寓言性质的通名,是正直人类的代表,象征人 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小说结构有流浪汉小说的 特点,通过旅途见闻反映英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生 活,讽刺贵族阶级的腐败现象。班扬在语言和小 说技巧方面为18世纪斯威夫特和笛福的小说铺平 了道路。
1、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古典主义是君主专
制政治的产物。
•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
代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
措施来巩固王权。
•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2.建立绝对王权。
•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
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原因
•
2、从社会思潮来说,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
兴强调人的作用,歌颂理想人之后的一个巨大发
展。
古典主义文学特征
• 1、主张国家统一,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 主
• 2、崇尚理性原则,宣扬公民义务,克制个人情欲 • 3、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 • 4、严格规范的艺术形式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按道理讲,应该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更加的斗志来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封建教会。
但是历史大发展往往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向前推进。
从整个欧洲来看,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封建教会的斗争发展室不平衡的。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始。
资产阶级处死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宣布成立共和国。
然而后来王政复辟,几经周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次并不彻底的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国家。
然而,在欧洲大陆,封建统治达到了最高峰。
法国结束了胡格诺战争•(•1562-1598)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到路易十四时期最为鼎盛,•这位在位72年的“太阳王”,将自己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公开宣布“朕即国家”。
当时,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成长壮大,君主实际上充当了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表面上的调停人。
一方面,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则依附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于是,法国经济日益繁荣,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封建势力加强,尤其是天主教会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深重灾难,它利用宗教裁判所、禁书、火刑等来迫害新思想家,阻挠改革。
又利用耶酥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
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永远向前的,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倒退。
与历史情况相一致,各国文学也呈献出复杂的状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仍有一定影响,但基本上走向衰落,风行一时的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
关于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词源,众说不一。
一般认为它是由西班牙语巴罗珂(barroco)一词演变而来,原意是用来称呼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含有珍奇、•奇妙的意思,引申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语最早是指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这种建筑打破了匀称、平衡、合理的规则,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引起一种运动、豪华的视觉幻象及激情、神秘的戏剧性效果。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25页]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25页]](https://img.taocdn.com/s3/m/7a973399e518964bce847c4c.png)
2021/2/23
二、清教徒文学与古典主义戏剧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大致可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种倾向。 ✓ 贵族趣味孕育于巴黎的“沙龙”文化,这种来自上流社会的无形
《伪君子》是莫里哀最精彩的剧目之一, 也是遭受磨难最多的作品。此剧在宫内首 演后,当即遭到以太后和主教为首的保守 势力的猛烈抨击,明令禁演。这迫使莫里 哀不得不几度做出修改,三次直接上书国 王路易十四。
2021/2/23
《伪君子》梗概
富商奥尔贡把“虔诚”的信徒达尔杜弗请回家中尊为上宾, 奉为“导师”,要求全家人都关心他,顺从他。奥尔贡外出归来, 女仆桃丽娜告诉他妻子病了,他却毫不在意,只是一再追问达尔 杜弗状况如何。他还打算毁掉原来的婚约,把女儿嫁给达尔杜弗。 不料达尔杜弗却看上了奥尔贡的妻子艾耳密尔,恬不知耻地向她 求欢。此事恰被儿子大密斯撞见,便向其父告发。但鬼迷心窍的 奥尔贡不仅不信儿子的话,反而气急败坏地将儿子赶出家门,并 把全部财产转给了达尔杜弗。无奈之下,艾耳密尔让奥尔贡藏在 桌下,佯装答应达尔杜弗的追求,使达尔杜弗丑态百出,原形毕 露。
2021/2/23
二、清教徒文学与古典主义戏剧
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在17世纪的欧洲独领风骚。它是一个最早接 近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虽没有宣言声明,但有共同遵循的创作 原则,也有系统的理论总结;虽没有明确的集团性,但有共同风 格的作家群。
古典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法国生根开花。法国王权的文化政策, 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古典主义戏剧与王权之间便 有了既依附又背离的微妙关系。
欧洲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学习要求]
学习本章,了解17世纪文学特点, 重点掌握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 特点,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化
[学习提要] 本节是17世纪文学产生的文
化环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 世界革命的时代,法国君主专制为古典主义 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7世纪的艺术流派有古 典主义艺术和巴洛克艺术。
17世纪是法国文化崛起的时代,也是欧洲文 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当时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 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以 后在西欧各国广为流行。
古典主义含义
“古典主义”,按其基本特征而言,指的是提 倡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自从古罗马的文 艺理论家贺拉斯和朗吉努斯提出向古希腊借鉴的原 则之后,后世的文学史家便用“古典主义”这个名 词来表明向古代学习的含义。古典主义不仅具有 “学古”的意义,还有“法上”的含义。比喻“上 流作家”和“末流作家”。英语classicism(古典 主义)从classis派生,因此,后世的“古典作家” 不仅指古代作家,也指上流作家。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 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 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 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 “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 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 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莫里的早期创作(1645-1658)
总评:思想上探索和艺术上积累时期。 表演:从民间戏剧汲取营养,学习普通语言, 向意大利职业喜剧家学习; 编剧:即性闹剧和情节戏剧,诸如《冒失鬼》 《情仇》 特点:戏剧创作主题浮浅,内容流俗,体现出 较强的民主倾向
莫里哀的风俗喜剧(1659-1663)
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特征
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 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 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第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 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 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 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熙德》
拉辛
拉辛(1639—1699)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出 身财政官家庭,本人做过 路易十四的史官。写作11 部悲剧,一部喜剧。代表 作是《安德洛玛刻》和 《费德尔》。
悲剧调子是情感战胜 理性,人物常常采用希腊 史上的美人,多缠绵悱恻 的艳史。情调阴柔平淡。
性格悲剧
拉辛的悲剧是性格悲 剧,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 以恋爱心理为主。不重情 节,以人物的动机和希望 来决定情节的发展。
巴罗克文学
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兴盛于17世纪。起源于 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特点:词藻华丽,精雕细刻,富丽繁复,讲究修辞。
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是诗人马里诺,他的长诗 《阿多尼斯》,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诗句华丽,形 成了一种“马里诺诗体”。 西班牙诗人贡戈拉,在他的作品《孤独》中,比喻新 奇,形象冷僻,词汇夸张,句式对偶,这种特点被称 为“夸张主义”,又称“贡戈拉主义”。 德国作家格里美尔豪森的作品《痴儿西木传》也有明 显的巴罗可文学特征。
17世纪欧洲文学

《熙德》 《熙德》剧照
拉辛:性格悲剧
拉辛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 以恋爱心理为主。不重情节,
以人物的动机和希望
来决定情节的发展。 悲剧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弱者,
多愁善感,意志薄弱,
始终受感情冲动支配, 悲剧结局是人物为情欲而牺牲。
《安德洛玛克》
《安德洛玛克》
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克》取材古希腊悲剧家欧里 庇得斯的同名悲剧。拉辛把它改编为一部宫廷内部 多角恋爱,互相残杀的悲剧。 《安》剧写了4个人的爱情纠葛。国王卑吕斯(阿 喀琉斯的儿子)不顾国家利益,要娶女俘安德洛玛 克(赫克托耳的寡妻),遭到未婚妻爱妙娜(海伦 的女儿) 的嫉恨,命令追求自己的使节奥赖斯特 (阿伽门农的儿子)杀死卑吕斯。卑吕斯死后,爱 妙娜又悲痛自杀。奥赖斯特见状疯狂。3人在理性 与感情冲突中做了情欲的牺牲品,惟有安德洛玛克 做到理性与感情的统一。为了保全儿子,她答应与 卑吕斯结婚,却决定在结婚仪式后自杀,保全名节
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是具体化的 贵族意识,具有贵族倾向。古典主义悲剧的艺 术特点和美学思想着重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
高乃依(1606-1684):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其代表作是《熙德》,这也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 作品和奠基作。《熙德》是五幕诗剧,突出描写爱 情与天职(也即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三、清教徒文学:
背景:
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的阶段之一,先后 发生了三大事变:资产阶级革命;王朝复辟 及 “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 资本主义社会的开端,对欧洲和全世界有深 远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 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 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世界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汇总

第四章17世纪文学1.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哪些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寓言家拉封丹;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巴洛克文学:意大利马里诺诗派,西班牙贡戈拉主义,法国矫揉造作派,英国玄学诗派西班牙:警句主义贡戈拉主义2.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在怎样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特征:a.为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b.崇尚理性c.模仿古代经典,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三一律,创作中的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完整统一条件:a.王权对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严密控制B.欧洲三大理性主义者的发现和理论给欧洲文化和思想界带来深远影响,笛卡尔的理性主义3.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不确定a戏剧方面最有成就,出现了三大戏剧家;悲剧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和拉辛(1639-1699),喜高乃依戏剧作品剧作家是莫里哀(1622--15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伪君子》。
《悭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但并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者。
b古典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著有《诗艺》一书C.此外,寓言诗人拉·封丹(1621--1695),著有《寓言诗》十二卷,也颇有影响。
4.分析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思想:不确定啊通过达尔杜弗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和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与贪婪,突出地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艺术成就:a.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熟练运用。
结构严谨,矛盾冲突集中尖锐,层次分明B.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
突破题材的严格划分,戏剧中插入悲剧因素;吸收民间戏剧和各种喜剧题材的艺术手法第五章 18世纪文学一、如何理解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一、相同点1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2.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不同点1.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简单协作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十七世纪欧洲文学(3学时)[学习提示]学习本章,要弄清弥尔顿创作中的革命精神;要了解古典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原因,并切实掌握古典主义的特征、优势、缺陷以及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应注意莫里哀的作品与专制王权的关系、与社会斗争的关系,了解他的创作概貌、重要作品和开明的资产阶级立场,重点掌握《伪君子》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概述十七世纪的欧洲处在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制度继续斗争的时期。
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学的发展都很不平衡。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以英、法两国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一、英国文学十七世纪中叶,伴随着资产阶级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运动,英国文学迅速发展。
诗人、思想家和政论家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
《失乐园》(1667)是弥尔顿是最主要的作品。
这部长诗共十二卷,约一万一千行,题材来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二、三章及《圣经·新约·启示录》,描写的是亚当、夏娃违犯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乐园的故事和撒旦反抗上帝遭到失败后被囚于地狱的火海中备受煎熬,但不屈服的故事。
长诗借古喻今,将《圣经》故事注入了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的战斗精神,用宗教题材来为现实斗争服务。
它通过撒旦反抗上帝权威的故事,反映并歌颂了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政体的革命斗争,揭露和抨击了王政复辟时期的黑暗现实。
诗中最动人的形象是充满反叛精神的英雄撒旦。
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诗人清教徒与革命家的两重性:作为一个清教徒,他不得不把撒旦写成背叛上帝的堕落天使和引人堕落的恶棍,称他骄矜横蛮、野心勃勃;但作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革命家,他在感情上却完全站在撒旦一方。
因为撒旦与上帝激战的场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革命年代革命者与敌人激战的情景;撒旦被上帝打入地狱的悲惨处境,很容易使他联想到革命者遭受复辟王朝打击迫害的现实状况。
所以他让撒旦的骄矜横蛮、野心勃勃体现了对堂堂上帝权威的抗衡,用撒旦的形象来象征生龙活虎、坚强有力、不畏专制暴政、要求自由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战士。
撒旦反抗上帝,不屈不挠,虽然处于失败的地位,被囚于地狱的火海中备受煎熬,但仍是毫不气馁,鼓舞同伙们继续战斗。
他说:“战场虽失败,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从这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里革命者和诗人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复辟时期坚持立场、继续战斗的崇高品德。
长诗《复乐园》(1671)取材于《圣经·新约·路加福音》,写耶稣不受撒旦的诱惑,经受住考验,在世上传经布道,为人类恢复乐园的故事。
在这部长诗里,撒旦被诗人描写成了一个反面角色,他已失去了在《失乐园》中那种造反者的灵光,成了诱惑者,成了邪恶力量的代表。
而上帝的儿子耶稣被诗人写成了一个坚强、刚毅的战士,他抵制住撒旦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他的诱惑,也不怕撒旦暴力的威吓,始终坚持拯救人类的理想,决不堕落下去,决不背离自己的立场,坚信胜利终会到来。
这一形象高度概括了诗人和资产阶级革命战士们在革命失败之后无所畏惧、坚贞不渝、决不与复辟势力妥协的高尚情操。
诗剧《力士参孙》(1671)取材于《圣经·旧约·士师记》。
参孙的形象既是双目失明的诗人的自况,也是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真实写照。
他们身受残酷迫害,内心异常痛苦,对复辟王朝刻骨仇恨,决心继续革命,渴望杀敌复仇。
诗人描写了参孙的勇敢行动,这是对复辟王朝的一个大胆的挑战,也是一声响亮的战斗号召。
弥尔顿的创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先进思想,肯定人生幸福,否定无限制的享乐;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骄傲与野心;肯定科学,但认为只有科学而没有正义,人类不会得到和平幸福。
这就是他的革命的清教思想。
他将这种思想贯彻到了他的革命实践和创作实践之中。
他的三部作品都取材于《圣经》,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宣传革命思想以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这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披着宗教外衣,以清教教义作为思想武器向国王、国教进行斗争的反映。
诗人用激情充沛的诗句,在宏伟壮阔的背景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塑造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的思想情绪和战斗精神,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弥尔顿以他的作品启迪了后来的革命者,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先驱。
第二,弥尔顿的创作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虽然以《圣经》为题材,但在艺术加工方面向古代文学学习,依照希腊罗马史诗的体例写作长诗,依照希腊悲剧的手法写作诗剧,同时又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
他的作品构思宏伟,背景壮阔,格调高昂,音调铿锵,语言典雅,句法多样,比喻丰富,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理想,在十七世纪欧洲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弥尔顿的创作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他的作品虽然可称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艺术记录,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经常表现出清教徒的神学观念和力求道德改善的幻想。
第二,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宣扬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三,艺术形象有些杂乱,语言有时罗嗦冗长。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有一位进步文学的重要代表叫约翰·班扬(1628—1688)。
他写的《天路历程》(1678—1684)是一部梦境寓言小说。
这部小说的前部叙述的是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抛弃家园妻子,跋涉高山深水,战胜猛兽妖魔,最后到达天国之城的经历。
后部描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继丈夫之后寻找天国的故事。
小说带有浓厚的梦幻象征色彩,也有现实主义的描绘,善恶的梦境折射着现实世界,现实真实与天国玄想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法国文学法国是十七世纪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
这种妥协的政治结构促成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兴盛。
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欧洲的一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它首先在法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而后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欧洲其它国家。
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强调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之称。
它是法国资产阶级与中央王权妥协并暂时联盟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借助王权与贵族阶级进行曲折斗争、王权利用资产阶级消灭封建割据削弱贵族势力等复杂情况在文艺上的反映。
它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提倡唯理主义;艺术上重视规则,模仿古代。
古典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性,如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等。
但它也有迎合宫廷和贵族趣味、保守、过分强调清规戒律等局限。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政治拥护王权;第二,在思想提倡唯理主义;第三,在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三一律”“三一律”也称“三整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
它要求情节、地点、时间的三个整一,即一出戏只能有一个情节,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的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
这是古典主义者们曲解了古希腊戏剧和亚里斯多德的论说而构想和编制出来的。
它的优点是能够使戏剧行动在时间空间方面高度集中,情节结构严密紧凑,矛盾突出,冲突能迅速展开。
但它作为一种规则,要求作家必须遵守,就大大限制和束缚了作家的创造性,影响戏剧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带来结构的绝对化、程式式以及人物的单一化、概念化等弊病,从而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阻碍文艺创作的革新和发展。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古今之争”。
优秀的古典主义作家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有所突破。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卓著。
高乃依、拉辛的悲剧,莫里哀(第二节专论)的喜剧,达到了这一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熙德》(1636)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作。
这部悲剧取材于西班牙历史,并参考十七世纪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1569—1631)的《熙德的青年时代》而写成。
悲剧的基本冲突是封建义务与个人感情的矛盾斗争。
作品宣扬了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封建义务与个人感情在这个原则的统帅下取得协调一致。
这既体现了理性原则的胜利,也满足了青年人寻求个人幸福的愿望。
剧中的国王是个贤明的统治者,而不是绝对权威。
这一形象体现了理性的原则,他对矛盾冲突的干预和解决,使作品的主题发展到对王权的歌颂。
《熙德》的演出非常成功,但这一剧本却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指责。
让·拉辛(1639—1699)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悲剧家。
他的代表作《安德洛玛刻》(1667,—译《昂朵马格》)被人们称为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剧本取材于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两部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写成。
这个剧本通过宫廷中通婚、情杀的事件揭露了当时法国宫廷里封建统治者的专横暴虐,荒淫无耻和贵族社会的情欲横流、腐化堕落,同时也歌颂了具有高度理性的人物忠于爱情和祖国,敢于反抗强暴的精神。
剧中希腊方面的人物都处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欲望的尖锐冲突之中,他们一个个都受到情欲的驱使而不能自已,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如国王庇吕斯、希腊特使奥莱斯特、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等。
安德洛玛刻则是一个将理性与感情统一起来的理想人物。
由于剧本反映了当时法国宫廷和贵族社会的黑暗现实,所以它一上演就遭到了反动贵族的攻击,他们只允许悲剧表现贵族的“崇高”和理性的胜利,而决不容忍作家对宫廷丑恶的恣意揭露。
《安德洛玛刻》一剧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重要特色:第一,细腻入微的心理分析。
拉辛的悲剧以心理分析见长,尤其擅长刻划妇女心理。
第二,严谨自如地运用古典主义的规则。
拉辛能在古典主义的规则之内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才能。
从“三一律”的运用来说,拉辛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悲剧家。
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奥(1636—1711)在文学理论方面总结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作家的经验,写成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74)。
让·德·拉封丹(1621—1695)是享有全欧声誉的十七世纪法国寓言作家。
从文艺思想来讲,他也拥护古典主义,其创作以寓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这些寓言故事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
第二节莫里哀及其《伪君子》莫里哀(1622—1673)是最优秀的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以写作和主演喜剧而闻名于世。
一、生平和创作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十三年流浪献艺的生活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妇人学堂》在莫里哀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妇人学堂》(又译《太太学堂》,1662)是莫里哀的一出五幕诗体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