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全解全析
重庆一中高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重庆一中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卷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本大题原创,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有错的一项是()A.白砂糖水来土掩鸭绿.lù江南.nā无.mō阿弥陀佛B.床笫之私老羞成怒择.zhái菜叶.xié韵C.华陀经济治裁踏莎.shā行刀削.xuē面D.诨名穷得当当响抻.chēn脖子曲.qū尽其妙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观赏这山村美景,我早早地起了床,只见四周白茫茫一片,在雾气中传来牝鸡..司晨..的声音。
B.春节免不了走亲访友,这时候最让人头大的就是那些三.姑六婆...,她们一见面就问啥时候结婚啊之类的私人问题。
C.在高考倒计时100天之际,我们除了要加倍努力,更要时刻反思学习方法上的错误,矫枉过正....,才能获得学习上的高效率。
D.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带来大发展、大繁荣,如果胶柱鼓瑟....,就只能落后且永远没有出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俘虏。
B.中国电影在国内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海外仍是非主流,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电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过于“自闭”。
C.在午餐时,他当面告诉我,他多次参观过中国公安部的设施并和中国公安部的专业人士进行沟通、讲座、交流,他发现中国公安部的设备、水准和人才都是第一流的。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6月模拟考试语文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重庆市第一中学
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6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解析
2020年6月1.A 【解析:原文是“正在日益降低或消失”,此处“完全消失”曲解原文】2.B【解析:不是层层递进式结构】
3.A 【解析:B原文“极为重要”,不是“最重要”;C没有这样的逻辑关系;D 申遗成功是对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的认可,而非全面体现其当代价值】4.C【解析: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冲击并不能直接推动线上新型消费的发展】5.A 【解析:材料一没有分析“直播带货”的缺点】
6.参考答案:
(1)继续保持并发挥“直播带货”的互动性强、亲和力强、产品价格低等优势。
(2)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扶助和支持,与线下消费相融合。
(3)直播带货要以质量取胜: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应通过规范商品、明确经营者责任义务、规范主播群体、强化监管等着力解决消费者不满意的诸多问题。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其余答案来自材料言之成理皆可给分,但必须分别来自三则材料。
7.B 【解析:是没吃饱,没吃好,不是没有吃】
8.参考答案:
①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实际。
比如作者写到自己初到乌市几个月,四处漂泊,吃饭常常糊弄自己,地也不扫,被子也懒得叠,活得潦倒又潦草的情状。
②作者观察到的他人行状。
比如文中描写了对门小姐虽然是接住朋友房子几天,但是她们不敷衍生活,买来各种材料,认真做饭认真吃饭,到扫过道,住到哪就把哪
1。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见城墙,虽然总是日暮,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D.良好的舆论机制可以有效监督说理双方,有助于形成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心理学依据。现代西方学习心理学联络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愉快的结果可强化其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可抑制其行为.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的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刻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教师惩戒权无法兑现,还与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师惩戒有关.对于教师惩戒,大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口头训斥.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下放学校主管部门。可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谁会去出台容易刺激家长的具体惩戒规定呢?
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0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三下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随着现代学术不断走向专业化与职业化,追求“高精尖”对学者具有极大吸引力。
相比之下,文化科学普及工作显得有些简单。
无论在学者的科研项目里,还是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普及都是一个不那么“高大上”的领域。
有意思的是,社会大众对普及读物的需求却空前强烈——他们期待了解科技新发展,希望掌握经济、法律、心理相关知识,愿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界的“高冷”和大众的“热情”形成鲜明反差,反映出当前我国学者撰写的科学普及读物缺乏。
在科学领域,以天文学为例,在近年译介的普及读物中,我们看到包括引力波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基普·索恩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名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方面,近年来我们取得不小进步,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比如,目前学者撰写的汉字普及读物中,影响较广的是瑞典学者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国作者在创作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文化科学普及是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既关乎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的树人大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一个领域上,亟待中国当代学者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高水平作品。
学术大家从事普及工作是中国学界的优良传统。
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
不少名家,如朱自清、顾颉刚、王力、朱光潜、李长之、陆宗达,他们笔下的科普读物篇幅不大、内容平易、语言轻松,却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教育热忱。
朱自清《经典常谈》,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为初学者娓娓讲述传统文化要义与精神;李长之《孔子的故事》饱含深情地讲述孔子生平,展现孔子在风雨飘摇中的理想与坚持;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从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的方法与世界观……无论“常谈”“故事”还是“纵横谈”,前辈学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科学普及的优良传统。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写游山经过,并由此生发议论,与一般的游记散文相比,构思新颖,别具匠心。
B.对屈原的崇拜,从普通大众到士大夫,从稗官野史到正史,大家都对屈原的美德深信不疑。
C.食品卫生安全重于泰山,学校高度重视,严禁腐烂变质、半生不熟的食材端上学生的餐桌。
D.清明前后,春风如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拂过,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都笼罩在了一片暖意融融的春光中。
2.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七十年前,经过百年战动荡的中国千疮百孔,斑驳陆离。
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针对西方的各种封锁措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国难,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闻不如一见,无论你身在何处,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你一定能感觉到如今的中国万象更新,生机勃勃。
A.斑驳陆离B.云谲波诡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D.百闻不如一见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虽然苏轼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我们见到的依然是一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豪情万丈的苏轼。
中国封建历史上,儒学之士常常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但遭弃用,受贬谪,时时干扰着他们匡扶社稷的美梦。
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走向堕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慷....(明哲保身)。
因此苏轼不像有些意气风发慨激昂)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一败涂地)。
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弥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以求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总是让自己不断地发展进步。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0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三下期三月月考参考答案1.D 【解析】A项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与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美的高度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B项依据第3段,“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可知,“全面”不对。
C项表述绝对。
2.C 【解析】第5段并没有从正反两反面进行比较。
3.D 【解析】A项依据第一段,这些是“长久问题”,文中并没有说主次问题。
B项逻辑错误,普通的百姓也可以是英雄人物,此外,文中并没有比较。
C项能使灾难美学提高到新的层次的并不是灾难,此外,灾难本身并不具有美好的一面,不应该去赞颂。
4.D【解析】依据材料一可知ABC都是原因,而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
5.C【解析】原文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可见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6.①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②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③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④适度保持信息推送的多元化、丰富性(四选三,每点2分。
)7.A 【解析】强加因果。
文中并没有明确交代单纯和坦然的原因。
而且,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是表现同哥哥聊天时的自然。
8.(1)实际的树:指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2)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既是父亲一生爱栽树的体现,也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3)是我的精神寄托: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是“我”精神的依靠,让“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
(每点2分)9. (1)内容层面:文章选材集中于生活小事,文中的景物朴素,作者笔下的村庄朴素清新祥和,文中的人物朴素平实,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我和哥哥之间也是朴素而又平实的真情;(2)情感层面:情感朴素平实,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树,展现了父亲朴实无华伟大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
重庆市第一中学近年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 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而若一个时代里,传统的效力无法被保证,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2019-2020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
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 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材料二: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定制”的时代。
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
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
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材料三: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
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人的心灵的产物。
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自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所为。
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
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
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
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
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
无怪乎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
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
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
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
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
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与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
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他也谈不上什么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了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了他们的宿命。
只有个别的天才人物才有可能成为例外。
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
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性与顽固性相适应,中国的“匠文化”也是非常强大的。
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技术人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代意义上的“家”的地位。
例如,我们有举世无双的木构建筑,但我们的“鲁班”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的身份;我们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戏子”的地位;我们也不乏世界一流的美术家,他们照样被称为“画匠”!这种培养匠人与贬低杰出人物的意识长期延续,造成了我国艺术家相当普遍的“匠人心态”,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而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附答案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3月28日9:00—11:30】2020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三下期三月月考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
不同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也不一样。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
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
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
②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
③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
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
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眼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
当然,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提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
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面孔,但当灾难来临时,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
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他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2020年3月重庆市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3月重庆市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
不同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也不一样。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
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
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
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
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
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
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眼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
当然,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提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
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面孔,但当灾难来临时,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
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他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
在优秀的灾难文艺中,反思型的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善良的愿望祈祷人类的平安,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意识。
2020年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语胡炎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
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
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
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 “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
”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
这是他唯一的儿。
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
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
”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
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解析
2020年3月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毕业班月考语文参考答案解析1.D 【解析】A项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与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美的高度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B项依据第3段,“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可知,“全面”不对。
C项表述绝对。
2.C 【解析】第5段并没有从正反两反面进行比较。
3.D 【解析】A项依据第一段,这些是“长久问题”,文中并没有说主次问题。
B 项逻辑错误,普通的百姓也可以是英雄人物,此外,文中并没有比较。
C项能使灾难美学提高到新的层次的并不是灾难,此外,灾难本身并不具有美好的一面,不应该去赞颂。
4.D【解析】依据材料一可知ABC都是原因,而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
5.C【解析】原文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可见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6.①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②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③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④适度保持信息推送的多元化、丰富性(四选三,每点2分。
)7.A 【解析】强加因果。
文中并没有明确交代单纯和坦然的原因。
而且,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是表现同哥哥聊天时的自然。
8.(1)实际的树:指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2)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既是父亲一生爱栽树的体现,也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3)是我的精神寄托: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是“我”精神的依靠,让“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
(每点2分)9. (1)内容层面:文章选材集中于生活小事,文中的景物朴素,作者笔下的村庄1。
2020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分硬币[日本]黑岛传治“妈妈,买根陀螺绳儿嘛。
”藤二缠起妈妈来了。
“问问爸爸,看叫买不。
”“说行哩。
”妈妈对所有的事情都很小气,一个原因是家里的日子难过。
尽管是答应给买了,还要把堆房翻腾一遍,看清楚是不是还有健吉玩旧的绳儿。
这沿河的小村庄的孩子们,都聚集到庙门前去,把新绳儿缠在新陀螺上使它转动起来,两个人一组撞陀螺,比输赢。
孩子们把这种玩法叫作“撞嘎嘎”。
缠好绳儿使劲一抽把陀螺撒出去,它就飞快地转动起来。
两个人一起撒,轮流让自己的陀螺去撞对方的,直到一方的陀螺停止转动,陀螺先停下来的就算输了。
“瞧,光俺一个人用这样又黑又旧的陀螺呢。
也给俺买个新的陀螺吧。
”藤二缠着妈妈。
“陀螺,不是有一个嘛,不买也行了。
”“这个,瞧,不都这么黑了吗?……人家都是新的!”“净说傻话,这个陀螺还不好!”健吉说,他深信自己从前用过的陀螺好,又舍不得拿钱给弟弟买陀螺。
“嗯。
”原来,藤二是哥哥说啥都相信的。
“这个陀螺好呀,不信跟他们比比看。
能够打败它的陀螺,谁也不会有的。
”说到这里,陀螺用旧的,算是说通了。
可一到跟妈妈两个人去买绳儿时,藤二又贪婪地摸弄起铺子里装在木盒中的涂得红红绿绿的新陀螺来了。
绳儿一共有几十条,都剪得一般长,其中只有一条比起别的来短那么一尺左右。
那是按尺码量着剪下来,最后剩了那么一条不足尺码的。
“多少钱一条哇?”“一条一角钱呀,那条短的就算您八分钱吧。
”“算八分钱……”“是啊。
”“那么,这条短的就好了。
”说着,妈妈拿出一角钱递给老板,被找回来两分钱硬币,就仿佛是赚了两分钱一样感到高兴。
直到妈妈催藤二回家,他还在玩弄那盒子里的新陀螺,看起来十分爱惜的样子。
然而,却也并没有硬逼着妈妈给他买,就跟着妈妈回来了。
邻村庙前的广场上,来了串乡的摔跤班子。
孩子们都结伴去看热闹。
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月印万川”到“水月镜花”朱熹是“月印万川”诠释模式的开创者和执行者。
他认为,“五经”“四书”等经典无别,若能参得透,都是“一理”。
“一理”是万物与所有伦理纲常关系的根本依据,但又是具体的,以特殊的样式展现于不同事物之中。
解读圣人典籍,就是要弄清“一理”如何落实到个别事物之上,凝聚成个别的、具体的、所以然之理的。
解经虽应立足文本,不能空发议论,但在弄懂文字内含具体之理后,还要由“下学”而上达“一理”。
朱熹强调“情”与“理”、“事”与“理”的区分,挖掘儒家文本的道德追求与工夫进路的“分理”客观性,以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而为“一理”的普遍性存在找到现实依据。
朱熹主张诠释经典时要“格物致知”。
经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进而帮助主体意念“纯化”,达到“一理”的认知境界,同时将本心所具之理推广至事物上而体会事物之理的状态。
此方法的实质是将“下学上达”的为学顺序,变为“理一分殊”的逻辑推演。
朱熹认为,经典之内既有“文理”又有“义理”。
文理是文脉、内容与意义,而义理除了意义之外,更指道德性、价值性的真理。
文本的基本内容与中心思想需要掌握,意义与真理更需要理解与领悟,其关键在于格物。
“一理”的发现,在于日常“格物”的积累之中。
陆九渊则提出“发明本心”的命题,认为解经首要的要求是学者先学会体证自己的本心。
圣人与普通人心理“同构”,古之“一理”与今之“一理”相同,故经典是“此心此理”的具体化。
解经是一个“求心”的过程,由于“心同、理同”,所以不同经典间只有文字的差异,而无义理之不同。
故文字训诂仅是经典诠释的初级阶段,解释者以心灵体察的方法领悟经典创作者的意图,把握“此心此理”的要义才是最终的目的。
表面上看,陆九渊似乎将“理本论”转变为“心本论”的解释形上学,实则不然。
“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公理”,是宇宙运行规则,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法则,而“心”则是对根源性“理”的体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时间:2 月24 日9:00——11:30】重庆一中高 2020 级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題。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动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风险的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讯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 分)A.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发生了变化是指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B.政府曾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而现在政府是社会治理行动者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C.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为此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社会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得我国现代社会治理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头简要说明了社会治理智能化的网络基础、技术手段、治理目标及其相关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转变中社会治理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智能化治理的迫切性。
C.第三段阐明了智能化的前提条件,论述了社会智能治理领域中应用活数据的重要意义。
D.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实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相对分散,难以紧密关联。
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的全新形势与要求,并充分应用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阻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10 月1 日~3 日,2018 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 月8 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
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为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
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 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 年10 月8 日《科技日报》)材料二:(2018 年 10 月 9 日《新浪看点》)材料三: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
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
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位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
但2008 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如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
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生理学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新的实用途径;去年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
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
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 年10 月《科技日报》)材料四: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年轻时起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
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本庶佑现年76 岁,37 岁时成为教授。
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22 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及其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 年就提出“50 年内拿30 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 年就拿了18 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 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 万元,仅次于飞行员。
2008 年,日本大学教授年平均工资已达到90 万人民币。
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 年科研经费占GDP 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
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以安心工作。
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
科学家赤崎勇50 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 年10 月《中国青年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概括了2018 年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科学家们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工作经历,与他们在科研上做出的突出贡献有紧密关联。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肯定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因为他们顺应了世界趋势,说明用技术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老问题更有价值。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相关情况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诺奖的宗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奖,旨在鼓励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2018 年的获奖名单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有所感悟。
B.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老问题,使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技术如核聚变等,无法立即成为普世实用的技术。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76 岁,赤崎勇50 岁时还没什么成就,在他们的科研之路上,年龄没有成为限制,态度决定了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从而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
6.诺贝尔奖获科学家的成就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微博:橙子辅导题。
半壶水孔立文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
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瑰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
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
”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
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