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新编读后感

合集下载

顾城的诗读后感_应用文

顾城的诗读后感_应用文

顾城的诗读后感顾城的诗歌通常是朦胧诗,富有哲理。

在欣赏他的诗时,大家的感触是什么?来看看橙子精心为你整理顾城的诗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一朦胧诗在诗人顾城的手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有时如水清澈,有时似云无垠,但当一切寂静无声,反复阅读它,便会读出其中最真挚、最富有哲理的东西。

读到《自信》时,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周。

寒风嗖嗖地吹着,透进围巾的缝隙,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像是在告诉我期末考试,将会像潮涌般袭来并无声覆盖。

而我的数学也将会卷进这场风暴中。

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的心情一落千丈。

我翻开了《顾城诗选》,知道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特别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己的体会。

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

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

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

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

如1 / 5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己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二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他的那首《一代人》,当中的句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打那以后我便知道有这样一位朦胧诗人。

浏览过顾城先生的许多照片时,我略感惊讶,他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脚改成的帽子。

依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

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

一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正是这样一位如荷花一般诗人,让我感到他就像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有着自己非比寻常的灵魂。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王爱松内容提要着眼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的分流和分歧来看,朦胧诗的崛起堪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次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转型。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出现是必然的。

但当时论争的双方囿于各自的诗学观念和美学趣味,并没有充分利用大的时代文化环境所提供的契机,对论争中牵涉到的诗与非诗的界限、诗的晦涩与含蓄的界限、诗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关键性命题展开深入的思考。

一在1987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作者一开始便写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奇物诡谲的诗的精灵在我国诗坛上徘徊着……人们惊诧、兴奋、怀疑、激动、指责、赞许,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①这话似乎模仿《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②,但用它来描述文学尚未失去轰动效应之前朦胧诗的存在状态及其处境,倒也并不特别夸张。

“朦胧诗”的命名来自章明的一篇文章。

在题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里,章明提到了当时诗坛的一种创作现象,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

作者并且说:“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我对上述一类的诗不用别的形容词,只用‘朦胧'二字;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

”③显然,章明是在否定的意义上来使用“朦胧”二字的,但这种命名,又折射出作者面对这种多少有点陌生的诗歌创作现象而生的茫然中有愤怒、愤怒中有谨慎的复杂情绪。

作者选择“朦胧”这个较为中性的词而不是含混、晦涩等更带贬义的词,显然同作者已经隐约地注意到了作为美学范畴的“朦胧”自身也有其朦胧性、甚至“可能有少数读者会欣赏这种诗体”有关。

尽管迄今为止已发表过无数讨论、研究朦胧诗的文章,但朦胧诗的内涵和外延如何,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阐释和界定。

在一本朦胧诗的选集中,编选者在谈到朦胧诗的内涵和入选标准时,也只是说颇费斟酌:“我们采用的标准,也似乎是我们或多数人对这类诗歌的一种意会,只能感觉,不好说出。

2023最新-现代诗读后感【优秀8篇】

2023最新-现代诗读后感【优秀8篇】

现代诗读后感【优秀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诗读后感【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顾城的诗》读后感篇一最近在看白落梅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写张爱玲的倾成往事。

内容是传记,而文字优美、意味深长。

我喜欢白落梅的文字,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

之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就很美,现在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让我爱不释手,在优美的文字中,将张爱玲的倾成往事娓娓道来,让人在这优美的文字中,不禁为张爱玲这一代才女唏嘘不己。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是胡兰成和张爱玲婚书上的八个字、但是我觉得对于张爱玲来说,这八个字更多的是嘲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安稳的生活,张爱玲也不例外。

安稳、舒适的生活是她追逐了一生的东西、可是她的生活真的连正常人都比不上。

都说童年的经历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可能就是因为童年时父亲吸食大烟、再婚,母亲为了自由抛妻弃子等一系列的事情,给张爱玲造成很大的伤害,也让她变得骄傲和冷漠,过早地看穿了世事变迁吧。

一个吸食大烟、连学费都不愿意支付的父亲、一个背弃诺言、让她对爱情绝望的男人、一座承载了太多痛苦回忆的城市那个与她山盟海誓的人胡兰成,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级就对爱情绝望、甚至说出她再不能爱了的话。

当她看到他的背叛时,她是那么的决绝,她没有选择哭闹,而是华丽转身,选择独自萎谢自古才女多不幸,可能应了那句话,上天本身就是公平的,她给了张爱玲才气,却不给她岁月静好的生活。

她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是她的一生却在无数次迁徙中度过。

曾经为了躲避跳蚤,医好身上的皮肤病,她不得不一次次地搬家。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她不仅实在逃避跳蚤,也是在逃避世人的眼光,逃避故乡的纠缠,不希望世人对她的打扰。

不然,她也不会一知道旁边住着一位一直关注她的记者邻居后,无声无息的搬离了。

她只是希望一个人静静地在属于自己的孤独世界里终老,以至于在公寓死了一个星期后才被人发现。

朦胧诗歌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意识

朦胧诗歌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意识

朦胧诗歌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意识朦胧诗歌是一种文学流派,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作为一种反思意识的表达形式,朦胧诗歌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朦胧诗歌通过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对历史事件和经验的反思。

这种模糊性使得读者需要主动去解读并参与其中,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历史中复杂问题本质的认知。

朦胧诗歌确实以其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对历史事件和经验的反思。

这种特殊的写作风格为读者创造了一种深入思考与参与其中的空间。

通过使用模糊性,朦胧诗歌可以传递出复杂问题的本质,并引发读者对历史事件和经验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些抽象而多义的语言和意象使得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情感、观点和主题可以被赋予各种解释和理解。

读者需要投入自己去探索并解码这些模糊元素,从而形成个人化且多样化的理解。

在阅读朦胧诗歌时,由于缺乏明确性,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对文本进行分析、推断和联想。

他们会将自身经验、情感及知识体系融入到阅读过程中,在与文字互动交流时激发出个人关于历史事件或经验不同维度上理解。

因此,正是朦胧诗歌所具有的模糊性使得它成为一个强大而多面向式地媒介——能够唤起读者思考、启发创造力和促进对历史事件与经验的深入理解。

其次,朦胧诗歌常常以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观点。

通过将历史与现实事物相互映射或融合,在视角交错中展示出社会变革、人类命运等普遍主题。

朦胧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而闻名。

它常常使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层次的观点,并通过将历史与现实事物相互映射或融合来探索社会变革和人类命运等普遍主题。

朦胧诗歌追求一种模糊、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通过意象的碰撞和交错,创造出多维度、多层次的感知体验。

这种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模棱两可、充满想象力和解释性余地的感觉。

通过将历史与现实事物相互映射或融合,朦胧诗歌试图揭示社会变革及人类命运所带来的复杂性。

它反映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体存在状态之间关系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试题及答案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 试题注意事项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

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

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

监考人收完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

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一段时间内,小说题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高低优劣。

“十七年”时期重大社会题材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是( )。

A.曲波 B.梁斌C.柳青 D.吴强2.“文革”中的样板戏,有许多都是根据原有的现存剧目改编的,其中,京剧样板戏<海港》是根据《海港的早晨》改编的,《海港的早晨》原来是( )。

A.淮剧 B.晋剧C.沪剧 D.川剧3.朦胧诗最先引起社会的注意,是一位老诗人在刚刚于成都复刊的诗刊《星星》上发表了一篇“读后感”:《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这位老诗人是( )。

A.艾青&公刘C.谢冕 D.顾工4.兼有天真明朗与放荡妩媚两方面特点的米兰,是王朔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A.《空中小姐》 B.《动物凶猛》C.《浮出海面》 D.《顽主>5.“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句诗出自作品( )。

A.《回答》 B.《无题》C《一切》 D.《履历》6.“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

”是汪曾祺在哪篇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 )A.《老鲁》 B.《受戒》C.《鸡毛》 D.《异秉》7.汪曾祺只在极少的作品流露出嘲讽的意味,比如,他在一篇小说的结尾处只用一句话就写出了一个团长的心理:“我的女人,怎么能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这篇小说是( )。

朦胧诗的印象

朦胧诗的印象

朦胧诗的印象2011201418孙胜达在这学期里,我选修了中国当代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一种文学体裁——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年轻诗人开始崛起于诗坛,给诗苑带来了一股新异的诗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这批年轻诗人所引发的新诗潮之所以在7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诗坛上,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

在这众多的朦胧诗中,我最喜欢的是舒婷的.《致橡树》。

这是舒婷表达自己爱情观的诗歌。

在诗歌中,舒婷把自己的爱人比拟为橡树,把自己比拟为木棉、泉源、险峰、凌霄花、鸟儿等一系列形象。

在诗歌中表达了希望自己和爱人相知相惜,互相尊重,两个人一齐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一齐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的愿望。

舒婷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朦胧诗选读后感

朦胧诗选读后感

朦胧诗选读后感
朦胧诗选读后感
当我翻阅朦胧诗选时,仿佛又回到了古代的那座仙境,犹如踏上了一次奇幻的旅程。

朦胧诗选的诗句中,有着诗人对自然的崇拜,有着他们追随因缘前行的勇敢,有了有着他们那些野心勃勃的想法和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

读这些诗,让我仿佛瞬间返回到了古代,这种奇妙的感觉着实令人难以言喻。

从这些诗中,我看到了古代诗人的观念。

他们相信自然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从中可以体验到精神上的净化和安宁,他们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命运,从而实现梦想。

朦胧诗也证明了古代诗人是一群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精神象征。

朦胧诗剔除了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以及其中所有的繁琐和复杂,它们依旧可以给我带来无穷的灵感和启发。

它们结合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年代久远的影响,为我们带来着一种奥秘而醇厚的美感。

朦胧诗的韵律和诗歌表述流畅,它们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充满美好、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中,也激发了我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

通过阅读朦胧诗,我接触到古代文明,收获到了智慧和勇气。

总而言之,朦胧诗加深了我对古代文明的了解,让我受到许多启发和指引。

关于朦胧诗的随笔

关于朦胧诗的随笔

关于朦胧诗的随笔朦胧诗:探索内在世界的艺术朦胧诗,这是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文学现象。

当我们提到这个概念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风景。

在那十年间,中国的文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而朦胧诗正是这场变革中的一股清流。

朦胧诗的命名其实并非源于其本质,而是由于一些评论家的批评和争议。

朦胧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在的精神世界为表现对象,常常呈现出模糊、朦胧、多义、莫名的特点。

它的魅力在于其给读者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以及其深邃的内在世界。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等,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着世界的细节和人性的深层。

他们笔下的诗歌不仅具有启蒙精神和批判性,而且展现了对人性之美和日常生活之美的回归。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倾诉、心灵的独白。

在这些诗歌中,读者常常会发现一种模糊和不确定性。

但这并非诗歌的缺陷,而是其魅力所在。

朦胧诗运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

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每一首诗歌都仿佛是一幅画,每一种情感都如同一个音符,等待着读者的解读和共鸣。

其实,朦胧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次反思和变革。

在当时,中国的文坛受到了“文革”的影响,很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直白的表达方式。

而朦胧诗的出现,仿佛是一股清流,它摆脱了那种刻板和教条的表达方式,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体验。

此外,朦胧诗也是对世界文学的一种回应和借鉴。

随着中国的大门逐渐打开,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中国的诗人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外国诗歌和文学。

这为朦胧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灵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也是中外文学交流的一个结晶。

回首那段历史,朦胧诗的出现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更是那一代人的心灵寄托和情感归宿。

如今,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翻开那些熟悉的名字和诗句时,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青春的激情和对世界的疑问与探索。

白居易一首奇丽的朦胧诗——读“花非花”有感

白居易一首奇丽的朦胧诗——读“花非花”有感

白居易一首奇丽的朦胧诗——读“花非花”有感白居易一首奇丽的朦胧诗——读“花非花”有感“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这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前。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在《白氏长庆集》中,编在卷十二《真娘墓》、《长恨歌》、《琵琶行》、《简简吟》之后,归入感伤类,可见其主题基调是感伤。

《长恨歌》、《琵琶行》自不必说,《真娘墓》、《简简吟》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抒发的都是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

如《真娘墓》诗:“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花非花》一诗紧编在《简简吟》之后,可以约略看出此诗归趣的消息。

宋代词人张先有感于此诗,将它衍为《御街行》【般涉调】:“夭非花艳轻非雾。

来夜半、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何处。

远鸡栖燕,落星沉月,紞紞城头鼓。

参差渐辨西池树。

珠阁斜开户。

绿苔深径少人行,苔上屐痕无数。

余香遗粉,剩衾闲枕,天把多情付。

”这是一首情诗。

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

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

谁来谁去?隐而不吐。

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

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

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

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看雾的几个境界:看雾是雾——看雾不是雾——看雾还是雾。

夜深之时它到来,天亮之后又去了!花,是这首诗的第一个关键意象。

自古以来,花是诗人们吟咏不衰的对象。

白居易酷爱花,他的咏花诗很多,如:“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木莲花);“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牡丹花);“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石楠花);“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枇杷花);“风翻火焰欲烧人”(石榴花);“素房含露玉冠鲜”(白莲花)……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是白诗常用的比喻。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10篇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10篇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10篇《朦胧诗经典》是一本由北岛//舒婷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的242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2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一):短评既称“朦胧诗”,里面许多诗歌的意蕴、思想与情感也便朦胧而难于体悟,但也许这也突显着朦胧诗强烈的个体性,――以我之言,“用自然的自我追求自由”。

与时下一些所谓的诗歌比起来,当年显得叛逆的这些朦胧诗,如今却成为了经典,甚至主流。

或默读或诵读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的这些经典的朦胧诗,不求读懂读通,辨析手法,但求置身意境,与作者产生一点简单的共鸣。

诗歌,关于远方,关于理想,属于青春,也属于整个人生。

诗人芒克这样形容诗歌:“那残酷而伟大的想象,是你在改造着我们生活的荒凉。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二):三首诗赏析《太阳城札记》是由著名朦胧派诗人北岛所创作的组诗。

“太阳城”是一座虚拟的城,看名字便能得知此城是充满阳光的。

组诗创作时间不详,但是在文革左右。

在文革中“太阳”象征着领袖。

故“太阳城”是一座有领袖的城。

充满阳光则可看出生活在此的人们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文革期间,人们却是生活在动乱之中的。

可见充满阳光的“太阳城”具有反讽意味。

《自由》一诗一共两句话。

首行一句“飘”,给人一种动态。

接着作者写道“撕碎的纸屑”作为本诗的结尾。

短短两句话,却给人强烈的画面感。

“纸屑”是轻的,也给人一种自由动态之感;而“撕碎”则带有破坏感。

“纸屑”本身是一张完整的纸,而在这里却被撕碎成为“纸屑”,可见作者借此表达了如果想要得到自由,必须要破坏掉一些限制。

全诗可以用一句话写完:“撕碎的纸屑飘”,这句话的画面是连续的。

而作者却选择了将动词提前,强调了这种自由感。

并且使诗歌更具节奏感。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诗中的“撕碎”表现了一种撕裂感与放逐感,使得“纸屑”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由此可见,这样的自由是被破坏的。

“飘”展现了无力感,纸屑都是随着风飘的,它本身是无法控制方向的。

朦胧诗读后感

朦胧诗读后感

朦胧诗读后感篇一朦胧诗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些朦胧诗,这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啊!朦胧诗,就像是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你觉得好像抓住了点什么,又好像啥都没抓住。

你说它难懂吧,可能;你说它故弄玄虚吧,也许。

我读着那些诗句,有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迷宫里,转来转去找不到出口。

比如说北岛的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哇塞,这到底是啥意思?我觉得吧,可能是在说这世界的颠倒黑白,可又一想,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纠结啊!但有时候,朦胧诗又能一下子击中我的心。

就像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难道不是在说我们每个人在困境中挣扎,却又心怀希望吗?我觉得,这简直太对了!谁的生活还没点黑暗时刻呢?但我们不都还在努力寻找着那一丝光明吗?读朦胧诗的这一路,我时而迷茫,时而兴奋,时而困惑,时而恍然大悟。

这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起伏不定。

也许朦胧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让你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探索。

你们说,朦胧诗到底是诗人的任性发挥,还是他们故意要让我们烧脑呢?篇二朦胧诗读后感哎呀妈呀,说起朦胧诗,我这心里可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接触朦胧诗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这都写的啥呀?云里雾里的,完全搞不懂!我就寻思着,这些诗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故意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可后来,我多读了几首,好像又有点感觉了。

比如说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比喻,这象征,让我觉得好像懂了点啥。

也许诗人是在说爱情中的平等和独立?我觉得应该是吧。

但是呢,有些朦胧诗还是让我头疼得很。

就像那首《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这到底想说啥?是我太笨了,还是诗人太会绕圈子了?读朦胧诗的过程中,我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得不行,能领悟到诗人的深意;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傻得冒泡,啥都看不懂。

顾城作品读后感通用8篇

顾城作品读后感通用8篇

顾城作品读后感通用8篇顾城作品读后感 1朦胧诗人顾城生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一代人》就是其中篇幅最短、流传最广的一首。

这首诗只有两句,却冠之以《一代人》这样博大的诗题,它将向我们显示些什么?带着这个疑问去品位,我们会发现,用以表现一代人的“夜”和“眼睛”这两个意象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用一个纽带——黑色来维系,“眼睛”由“夜”派生而出,有一种跳跃式的流动感而且浑然一体。

更重要的是诗人给这两个意象赋予了丰富的象征内涵。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里的“黑夜”象征着__的漫漫长路,“黑色的眼睛”寓意具有不确定性,既实指,也虚指,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黑色的眼睛既是自然的双眸又是心灵的眼睛,正是由于那场文化浩劫,使一代人的心灵受到扭曲,打__深深的、黑色的烙印,黑色是所有经历过__的一代人的悲剧色彩,一种被__之后的愤懑呼之欲出,它象雷霆于无声处,形象、间接地批判了那场浩劫。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从另一侧面否定了“一代人”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也就是说,历史终究以成了事实,把它当做一种借鉴吧!让我们这一代人重新开始,把那被扭曲的心灵矫正过来,表达了对新生活强烈的渴望和奋进不息的求索精神,至此,全诗完成了__内在的__,于平中见奇,一切尽在不言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由《一代人》这首诗可以看出,顾城善于在平淡中寻找反差,以不寻常的视觉和近乎童话般的梦呓完成对社会的独特评判。

顾城作品读后感 2全诗只有两句,而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深思的魅力。

每个人都能明白意象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进入诗歌的__。

然而,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

这种相悖的逻辑正是这短短两句诗的精华所在。

这种相悖是在两个层面上的。

第一个层面是诗歌整体的意象呈现方式与人们日常经验中它们的呈现方式相悖。

朦胧诗的认识和读后感

朦胧诗的认识和读后感

朦胧诗的认识和读后感《关于朦胧诗的认识和读后感》朦胧诗,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又有些神秘的概念。

最初接触朦胧诗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

那些诗句就像是被打乱的拼图碎片,初读北岛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读到这里我感觉很震撼,但又有些模糊,不太能确切地说出北岛想表达的所有内涵。

只是有一种情绪被突然击中,好像在那个时代,有些黑白颠倒的无奈,可它又没有很直白地告诉我,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舒婷的《致橡树》则给我一种很温婉又有力的触动。

特别触动我的是她所表达的关于爱情里的独立与平等。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让我想起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爱情关系,很多时候不是依附或者占有,而是像木棉和橡树那样,各自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姿态,互相尊重又相互扶持。

从朦胧诗里能找到现代爱情观的原型,这是很有趣的发现。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疑惑。

很多朦胧诗里用了大量象征和隐喻,对于像我这样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不是很深入的读者来说,有些地方真的很难理解。

就像看到顾城的一些诗,诗里的意象很独特,有时候是黑夜中的一盏小灯,有时候是一个孤独的岛屿。

我会想,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意象呢?这背后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后来我明白了,也许朦胧诗的魅力就在于这种似懂非懂。

它给读者留出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同一句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作者只是把一种情绪,一个故事,或是一种想法,用一种很含蓄的方式包装起来。

就好比把一件礼物放在一个精心装饰却半掩着的盒子里,让读者自己去打开,去玩味。

从这些朦胧诗里我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有对社会的不满,有对人性的探索,有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对我自己而言,朦胧诗就像一把钥匙,它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思考维度的门。

未来,我想我会继续深入地去阅读朦胧诗,更加细致地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意象和情感。

这不仅仅是对一种诗歌类型的喜爱,更是希望能在这些隐晦而优美的诗句中找到更多关于人生、社会、情感的答案。

生命的光辉——读舒婷朦胧诗有感

生命的光辉——读舒婷朦胧诗有感

言 ,毅 然 否定 数 千年来 压迫 女性 的虚假 陈腐 的爱 情观 ;在人 际关 系紧张人 性 泯灭的 日子 ,她呼唤 人性 寻找真 善美 ,用 无 限的 真情 寻找理 解和 尊重 ;作为 动乱年 代 的诗人她 没有 仅仅 叹息和 忧伤 ,而是 勇敢地 担 负起 时代 给 予的沉 重的责任 ,用
她 不屈 的信念 扬起理 想 的风 帆 ,她歌 唱祖 国,表达深 切爱 国主义 情怀 。 关键 词 :舒婷 ;诗歌 ; 自我 ;人 性 ;爱情
1 9 5 2 年 出生 的 舒婷 ,享 受过 共 和 国初 期健 康 而 质 朴 女坊 、节妇 坊、 烈妇坊 … …被竖 起来 了 ,来 “ 奖 赏 ”她 们
敬 亚所 说 “ 她 以沉郁 的诗 ,标 出 了一条 心灵 的 曲线 ,标 出
了生 活留给 这一代 青年 的特 定色 彩和痕 迹 ” 。… 牌坊 而 已,不过 它经 过粉饰 ,得 到 了更 多的赞扬 ,它 占尽 建 国初期 , 由于在废 墟上 建 立一个共 和 国的 大厦 的需 荣光 是 因为 人 们共 同 编织 了一个 “ 美丽 的 梦 ” 。只 不过 没 要 ,从 半封 建 半殖 民地深 谷 中站起 来 的中 国人 民,在 统一 有一个清 醒 的人 想过她 的得到和 失去 究竟哪一个 更多 。 的号 令 下舍 弃 个人 某 些愿 望 ,服 从 一个 伟大 的建 国 目标 , 直到 二 十 世 纪 八 十年 代 , 舒婷 游 览 长 江 时 以 女性 敏 这 历 史的规 定 ,使亿 万群 众高 度集 中于 步伐 一致 的建 设大 感 体人 的心 体味 到 了其 中的苦痛 。舒婷 游 览长江 的八十 年
品。用 自 己鲜活 的青 春 为封 建 道 德作 广 告 。“ 神 女 峰 ”用 众 多 的炫 目光环 蒙蔽 了人们 的眼 睛 。舒 婷是 睿智 的 ,她 一

朦胧诗读后感

朦胧诗读后感

朦胧诗读后感篇一朦胧诗读后感哎呀,说起朦胧诗,这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呐!一开始接触朦胧诗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的,啥玩意啊这是?云里雾里的,根本搞不懂诗人到底想说啥。

就像北岛那首《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到底啥意思?我可能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但是吧,后来我又觉得这种朦胧美还挺有意思的。

也许正是因为它不把话说明白,才给了我更多想象的空间。

就像猜谜语一样,我得自己去琢磨,去感受其中的韵味。

比如说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比喻,多绝啊!我觉得吧,朦胧诗有时候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你得一点点去挖掘,才能发现其中的宝贝。

有时候我也在想,诗人是不是故意要这样写,让我们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寻找答案?也许是吧,毕竟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都不一样。

说不定诗人自己都没想到,我们能解读出这么多五花八门的意思来。

不过,朦胧诗也有让我头疼的时候。

有时候我读了半天,还是摸不着头脑,心里那个急啊!我就想问:诗人啊,您能不能直接点,别让我猜来猜去啦!但是回过头来再想想,要是都那么直白,那还有啥意思呢?朦胧诗的魅力不就在于它的朦胧嘛!这一路读朦胧诗,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时而又恍然大悟,这感觉,还真奇妙!篇二朦胧诗读后感朦胧诗?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纠结的东西!一开始接触到它,我简直是一头雾水,心里直犯嘀咕:“这都写的啥呀?咋就看不懂呢?”就好比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简短的几句话,我反复琢磨,还是觉得似懂非懂。

不过呢,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摸到门道了。

也许朦胧诗就像是一层神秘的面纱,你得轻轻揭开,才能看到它背后的美丽。

比如说江河的《星星变奏曲》,那些优美的词句,充满了梦幻和遐想,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

我觉得朦胧诗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故意跟你捉迷藏,让你在文字的迷宫里转来转去。

可能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找到了出口,结果发现又走进了另一个死胡同。

朦胧诗新编摘抄

朦胧诗新编摘抄

朦胧诗新编摘抄《朦胧诗新编》精选点评:●我想念。

●因为封面,“与其在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取下这本书●貌似一般,编排不好●中国新诗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可能早就步履蹒跚,或者干脆已命寿终寝。

而在漫长的文化河流中,尽管中国诗歌历来有“我手写我心”的传统,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想要冲破内心的樊笼,遵循自我的情感抒发何其困难。

于是,他们在诗歌写作上,便大量运用了隐喻、暗示、旁白、通感等表现手法,习惯于口号性诗歌语言的读者,顿时觉得茫然失措,不知所云。

回到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这些文本,可能会觉得一点也不“朦胧”。

他们的作品,与“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发端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与“革命”时期的诗歌标语、墙报不同,朦胧诗的风行,无疑为当时迷茫、困惑的文学(文化)现状找寻到一个自由的出口,新时期文学也为此迎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当然,在诗歌中,除了张示内心所经历过的“伤痕”,更多的则是反思、追问和光明。

●05年●时代造就的特有印记。

●意象的介入,时空的跳跃,当代文学现代主义转向的开端。

●参考这本书写了一篇关于顾城诗歌世界的论文,得了不错的分数。

●那一代的诗●朦胧诗的奇妙就在于它带给你的无尽想象《朦胧诗新编》读后感(一):八十年代追女必备那也许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都十分宝贵的十年,1980-1989,洒家以为是黄金十年。

有疗伤的温柔,年轻人理想主义的风华正茂,遍地充斥匮乏却释放着蓬勃的热情。

海子1989.3.26离开,是否真的预示着诗之死。

洒家不懂诗,所以万万不可装X,只表示对于海子的敬意。

言归正传,相比现在能让你啐丫一脸的“梨花诗”,想来很多人对在那时的“朦胧诗”还有些记忆。

就算如今使上两句“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兴许还能震到一两颗芳心乱颤。

不过实际情况多半是勾你两白眼。

用舒婷的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诗情于今日是如此不合时宜。

朦胧诗新编读后感

朦胧诗新编读后感

《朦胧诗新编》之《致橡树》读后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工142 练韵 201411424207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如果把诗歌比喻成珊瑚,它晶莹剔透,多姿多彩,犹如诗人笔下的这些汉字,散发着无法掩饰的光亮,像星星,像一盏又一盏的小灯。

在当代中国的诗坛上,曾出现了一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变革并对中国诗歌传统和欣赏习惯带来强烈冲击的新型诗歌——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顾城、舒婷、北岛、食指等,后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则有海子。

前些年有两句蛮搞笑的网络语十分流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装国宝”,这两句话其实是出自顾城笔下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

”但对于初次正式接触朦胧诗的我来说,我更想谈谈的是另一位诗人,而且是女诗人,她的名字叫做舒婷。

舒婷在当时以真挚清新的风格搏得读者喜欢,她的诗情感丰富细腻,而又始终有一种清纯明净的气息。

她的代表作《致橡树》极具魅力,让人十分难忘——《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从诗开始——读《朦胧诗二十五年》有感

从诗开始——读《朦胧诗二十五年》有感

从诗开始——读《朦胧诗二十五年》有感
李师贞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一套当代诗人的新诗精选本,内分《沉思》《追寻》《恋情》《漂泊》四册,各自成书。

其中收有北岛、舒婷、芒克,顾城、梁小斌、傅天琳、张烨等许多朦胧诗初创时期的诗,也选有许多后来影响于诗坛的著名诗人,如海子、王家新,于坚、杨克、柏桦、翟永明、韩东、西川、黄灿然、伊沙、巴音博罗等,还有一些陌生的名字。

足足有几百个诗人,原来诗坛还是这么热闹! 我本以为朦胧诗看不懂,读了几首发觉都能理
【总页数】1页(P34-34)
【作者】李师贞
【作者单位】上海市武定中学;老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当下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读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2.谈朦胧诗的“读得懂"与“读不懂’’基于朦胧诗中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3.本体性的深入解读——读罗振亚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4.云之闲逸星之孤高——读《台湾朦胧诗150首》
5.从朦胧诗到新生代诗——“新时期文学”回叙之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诗新编》之《致橡树》读后感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工142 练韵 201411424207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如果把诗歌比喻成珊瑚,它晶莹剔透,多姿多彩,犹如诗人笔下的这些汉字,散发着无法掩饰的光亮,像星星,像一盏又一盏的小灯。

在当代中国的诗坛上,曾出现了一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变革并对中国诗歌传统和欣赏习惯带来强烈冲击的新型诗歌——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顾城、舒婷、北岛、食指等,后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则有海子。

前些年有两句蛮搞笑的网络语十分流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装国宝”,这两句话其实是出自顾城笔下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


但对于初次正式接触朦胧诗的我来说,我更想谈谈的是另一位诗人,而且是女诗人,她的名字叫做舒婷。

舒婷在当时以真挚清新的风格搏得读者喜欢,她的诗情感丰富细腻,而又始终有一种清纯明净的气息。

她的代表作《致橡树》极具魅力,让人十分难忘——《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敬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作为一个恋爱零经验的人,但我也有着自己的爱情观。

一份长久真挚的爱情,忠诚、信任、深情、坚贞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一个很重要却经常会被不经意间就忽略掉的那点就是——独立。

我很欣赏这么一句话:在独立的基础上,我们来谈感情。

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个人认为,人在这世上最特别之处就在于人有思想及理智。

所以我十分不赞同那种为了所谓的爱情而失去理智陷入到一种不正常的狂热,甚至完全抛弃一切的行为。

生活中总是不乏各样的男子或女子因为爱情失意
而选择自杀或者报复的新闻消息,在看到这些消息时,我们总是一边有所唏嘘,一边又在心里嘲笑他们的愚蠢。

真正美好真挚的爱情不应该掺杂太多的东西,《致橡树》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对象固然是好,你可以骄傲,但却不应该自以为是而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就应该要为你贡献他所拥有的资源。

你可以依靠我,却不该依赖我。

有时候,人要有自知之明。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有必要一定要对你好的,连父母也不例外。

爱情可以有骄傲,却不能有炫耀,爱情有小小的虚荣是很正常的,但千万要控制好度,一旦虚荣心过度膨胀,粉红色的梦幻气泡就会“砰——”一声爆破,在炸伤别人的同时也会狠狠伤害到自己。

镜花水月,终不过一场空。

《致橡树》第二节:“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情也需要尊严,没有谁应当成为对方的牺牲品或附属品。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失去尊严的话,无疑一副没有灵魂的傀儡。

比起“委曲求全”或者“拱手河山讨你欢”,我更欣赏的是——“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

《致橡树》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爱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伴侣”二字就是指一个“双”,若是始终只有一方一头热,那这份感情绝对维持不长,哪怕能维持下去,那感情要么变味了,要么本来就不是真心。

“同甘共苦”虽难做到,却并非做不到,重点就是看心。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佳话:在革命的时候,周
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曾因无法生育而向周恩来提出过离婚,“我不能拖累你,你找过另一个更合适的女子当周夫人吧。

”当时周恩来立刻厉声拒绝了她的提议,“你是我的夫人,就永远是我的夫人!”之后无论邓颖超怎么劝说,周恩来都坚决不同意离婚。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读到这里,我脑海里一瞬间想起了《凤于九天》里的容恬和凤鸣。

凤鸣曾说过这么一番话,深深感动了我们——“虽然我对你一厢情愿的牺牲深恶痛绝,但为了你的微笑,我会好好保护自己,若我的生命不能为你付出,那么,我的生命属于西雷——那片你深爱并且拥有的大地。

”没错,爱你,就要爱你的全部,无论优点缺点;还有你的工作、你的责任、你的为难,都应该一并包容和接纳。

《致橡树》是一首优秀的朦胧诗,每多读几遍,都能带给人一些新的感受。

原谅恋爱白痴的我只能对着白纸写下一些粗浅的感受,但是我衷心强烈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朦胧诗新编》,相信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获得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