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在应该照照镜子——读《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白岩松著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专题评论员、《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新闻会客厅》等节目主持人。
2000年曾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华语主持群星会获年度终身成就奖。
白岩松一直以来是我最喜欢的新闻人,没有之一,而是“最”,他的节目看的不多,但能感觉到他的洞察力和他敏捷的思维,语言犀利但不伤人,精练不赘余。
从多年前看了他的《你幸福了吗?》开始真正喜欢他,从此,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新闻做的好,而是因为,书中看到了他的为人处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所在!
了解日本,同时欣赏白岩松的语言风格,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今年假期我有幸阅读了他又一力作《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现在说说刚读完的这本书吧。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2007年《岩松看日本》系列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内容不是很多,很简练,介绍了日本的方方面面。
对于日本,我跟他一样,谈不上爱,也谈不上恨,但事实我们必须承认,人家有很多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也是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所要表达的内容。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一本白岩松行走、思考的散文随笔,由白岩松亲笔写序修订,是他近年来行走的所见、所感、所悟。
也是他去日本采访20天的点滴记录。
作者以其一贯的冷静视角,平实、客观地将一段关于日本的记忆呈现在读者眼前。
我一直很喜欢白岩松,他这次的作品真的很赞,从不同角度为我们介绍日本,理性思维彻底征服了……
我通读全书,发现我的很多观点和白岩松还真一样。
比如说,对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似乎让人不可原谅,里面的逝者,只是当年为日本而战的战士,作为日本人,为国而战,也无可厚非,错不在于他们,而是发动战争的人,残害中国人的人,错的是一些人,而为国而战并没有错。
书中没有太多表达作者观点的词语,而只是呈现一些事实,这也许是新闻人写书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时时让你感觉你在看事,对与错,你自己想,自己看。
白岩松坦言此次“看日本之行”自己承担着很大的压力,最大的压力就是在
看待日本的过程里,怎么样在公众的和自己的感性因素,和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信奉的理性因素之间,找到最好的一个结合点。
正如他自己所言“放纵情感,理智不会答应;而一味理智,公众的情感又如何面对?”但最终为了“了解对方,照清自己”,为了和日本这个近邻之间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他“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
日本是一面镜子,走近他们,可以照见自己。
白岩松用冷静的思维与平和的语气,深入到日本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做深度分析。
日本的外表建设或许并不比中国先进,甚至于还要不如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可是日本的建设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而我们的北京、上海更多的则是近10年的产物。
那么走进日本看内部呢?白岩松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首先,走在日本大街上就像走在中国的城市一样,因为所有的街道地名几乎都是中国的汉字。
其次,在近距离接触中,让白岩松不断感到震撼的是日本的各项软件,是来自于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所有的塑料瓶都先在家洗干净再送去垃圾站;一包垃圾要细分成17类再进行回收;按时按点地把垃圾送到指定地点,过了规定时间自觉带回家里再等一个星期;一个偏远且已废弃的乡村破庙旁边的简易厕所里,居然有新换的手纸;在非常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却听不到有人说话,看不到有人使用手机;服务人员谦卑和顺从的服务态度;几乎每一个残疾人的设施都被很好地维护着而不被占用……日本人在环保和人性化方面的诸多细节,都带给我们极大的震动。
但是反观我们自己,其实在很多方面与人家差距很大。
非常认同白岩松的一个观点就是,其实现代化越来越多的是体现在软件和细节上,体现在社会的机制完善程度和公民的素质修养上。
在看到这本书前,其实我对日本的了解也只是一些零星的点滴,也不想对它有过多的了解,像大多数所谓的爱自己祖国的中国人一样,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被情绪绑架着,从没想过要去了解对方。
但我们不了解人家,并不等于人家不了解我们。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竟然有《读卖新闻》等五份报纸为日本人了解中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报纸的发行量大、涉及面广令人吃惊。
在日本,白岩松他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比如文字、建筑,比如唐诗、宋词。
同样在日本,他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时尚,比如流行音乐。
那么我们呢?我们当代文化又对日本影响多少呢?回答并不让人
愉快:几乎没有。
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我们照过之后,是否应该低下头来仔细想一想呢?白岩松也客观理智地采访了日本人关于二战的历史观,对于历史应该说日本是多元的日本,到底哪一个是日本真实的面孔?白岩松深入采访各界代表人物,带着思考去谛听,带着问题去交谈,力图从自己的近距离观察中,剖析他所看见的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诸多方面。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正如其书名所示,两种情绪交织相合,或许正如白岩松所说“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我们更能看清更多的问题。
合上书本,我想,中日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此复杂,作为一介草民,我们奈何不了什么。
但中日各方面差别的对比,难道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吗?比如,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又该怎样思考我们的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识字、儿歌、算术、绘画、音乐等等。
而在日本,这些并不是幼儿园的学习重点,与我们的教育截然不同……日本孩子新入园要求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培养孩子非常有条理地分门别类收拾衣物。
我常想,京都人可以精细分类处理垃圾而不觉烦,是否和从小所受教育有关。
在中国,我们幼儿园常常看到习惯家长拿东西的场面,这回轮到日本妈妈目瞪口呆了,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冬天无论多冷,日本幼儿园的孩子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看见一个个像小炮弹似的冲到老师面前说“老师好”的孩子们,那个结实劲儿,别提有多高兴。
想想我们的教育,中国的孩子是不是太金贵了。
在日本几个月的孩子就开始参加运动会,孩子们哭着拼命向前爬,还是有点打动人的力量。
而在我们幼儿园,孩子哭,我们看着心疼,不忍心孩子受苦受累……等等。
如今,我们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问题,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攀比之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教育等,中国教育怎样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呢?中日差距的对比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于学校之间的竞争发展而言,难道不又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吗?不然,书与文字还有什么最终的意义呢?实在应该照照镜子了,静心反思,深入学习,开拓创新,不断进步。
期望白岩松能出更多的好书给我们看。
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