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①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获得知识的影响因素,如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评价、课堂管理及学习策略)
(2)学科性质不同
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3)侧重点不同
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人,教育心理学侧重特殊的学生群体。
联系:
最大的联系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侧重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发展心理学按年龄阶段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年龄特征;
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对象研究。
联系:都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是相互交错,互为补充的。
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学校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领导心理等。
这里的对象包括领导者、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是学校系统中的所有人。
而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前者对象广,后者对象窄。
管理心理学强调行为效率,而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业效率。
联系:研究过程的某些内容是交叉的,如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课堂教学管理,这是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实的第一步。
代表性著作和著名的心理学家, 1879年冯特,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
年〈教育心理学〉,1868年,俄罗斯乌伸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
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社会性、社会性认知、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格、认知方式
关于如何解答案例题举例。
例如:请你利用所学过的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
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
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
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
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
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
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第二,外部原因。
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问: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可老师也是社会中的人,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罗洪兰:教师之所以被成为崇高的职业,就是因为这个职业比别人要付出的多,收到的“俗”的实惠要少,但是如果从桃李满天下的角度,那你的收获就太多太多。
如果想终身从事这一职业,确实有一个正确的“信念”,不然就总会遗憾和抱怨!那样对自己的工作和身体都不好。
问:教师该如何管理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
罗洪兰:您如果是从“管”字入手,怎么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呢!,教师在学校的角色是多样的,而真正体现“管”的方面不是太多,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应该让孩子喜欢、信任您,才有可能做好教师的多重角色,不然就是“管理者”也当不好的。
问: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罗洪兰:参考教育心理学(张向葵主编)第13章中的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应该对实际有些帮助.
问: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
罗洪兰:案例题和形成性考核册中的小论文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尝试。
问:为什麽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xmxj:是因为父母在小时候照顾的太好
问: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教育。
从理论上讲,人的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种。
但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大多的学生的认知方式还没有确定,因此,又表现出一种综合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能简单的把他们就确定为那种类型的学生,这样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你们认为我的观点有道理吗!
罗洪兰:有道理,所谓认知方式的划分只是相对的概念,在现实中,非常的典型的某一类认知方式有,但是少数,多数的偏某一种。
问:1.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应当怎么办?2.学习这门课的好处有哪些?
罗洪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从孩童时代就没自尊,就是很可怕的,以后什么都无所谓了,那将来还能够干什么呢?如果孩子的自尊心收到打击,要认真对待,分析原因,帮助他找回自尊,恢复自信。
但也注意所谓的”自尊“,不正确的”自尊“有可能就是“虚”荣了。
学习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意义。
请参见网上辅导中的直播课堂脚本1中的内容。
案例:李老师经过一定的学习,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他在上课时总是先拿出5分钟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各种学习方法,如如何划重点、如何加深
理解、如何复习和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等,然而,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什么显著的变化。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李老师的这种作法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
分析与解答:
①李老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很大问题。
②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③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发展心理学按年龄阶段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年龄特征;
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对象研究。
联系:都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是相互交错,互为补充的。
●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学校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领导心理等。
这里的对象包括领导者、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是学校系统中的所有人。
而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前者对象广,后者对象窄。
管理心理学强调行为效率,而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业效率。
联系:研究过程的某些内容是交叉的,如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课堂教学管理,这是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实的第一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考试命题范围和试卷内容覆盖本课程教材的全部14章,但第12章和第14章不作为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
对教育心理学有一概要的理解,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首先要让学员有一初步的了解。
重点难点是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就这一点作一分析: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界定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我们说教育心理学近百年的发展史,它有一主线就是围绕着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展开的。
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特定的领域就是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教学的规律。
从学生学习规律看,教育学大量的探讨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多方面的,我从学习内容上探讨学习规律,如学生在学校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有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品德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心理健康的培育,实际上他们都有不同的规律。
另外从影响学习的因素上也有很多规律,如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既有外在的条件,又有主观的因素。
外部条件主要涉及到社会环境,家庭特别是学校,在学校里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从教学的角度分析的。
但最主要影响学习的条件还是主观因素,首先涉及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可能造成学习上的顺利或困难。
除此之外,有的孩子既便非常聪明,是不是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呢,这就涉及到非智力的品质,如学习态度、动机等,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有两种理解:第一是教育心理学兼有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双重属性,但它偏向于社会心理学的属性,这是由于它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就是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
教育心理学具有大量的理论,它是这门学科不断成长、发展历程中自身形成的理论,并不是把心理学其它的学科的分支理论在教育中应用,是它自身形成的,是独特的理论。
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价值。
所以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独立学科。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首先介绍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的问题,为什么在教育心理学中介绍人的心理发展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教育心理学从创立开展就包括心理发展的内容。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第一卷人类的本性就是谈的人类心理发展的历程,所以从桑代克到现在教育学探讨的理论就是心理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我们了解学生规律。
我们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
作为教师我们要备课,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
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学生,特别是要了解他的心理的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征。
在心理发展方面,这章的重点难点就是心理发展的理论。
心理发展的五种主要理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建构主义儿童发展观、社会一历史发展理论和儿童整体发展理论。
当然心理发展的理论不止这五种,我们选了重要的五种作为介绍。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智力方面的差异也包括非智力方面的。
智力水平主要是用智商来衡量的,这个差异是存在的。
学生的智力决大多数是处于中间状态。
智力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说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生的成绩是成正相关的。
但它不是唯一的方面。
我们如何帮助差生,我们在探讨造成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发现最主要的还是智力水平造成的,这是客观的。
但是,影响学生成绩差,智力水平不是唯一的,还有其它的特别是认知方式的差异(冲动型的孩子和沉思型的孩子)。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它的学业成绩。
我们发现沉思型的孩子的成绩优越于冲动型的孩子,我们把沉思型的孩子和冲动型的孩子放在一起,把解题思路说出来,然后进行比较他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这样可以使冲动型的孩子学会沉思型孩子的思维方式,这是非常好的办法。
所以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准备,这对更进一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章学习心理
在这章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不同。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与人类历史阶段的积累过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又不一样。
所以学生学习是最特殊又普遍的形式。
理解学习的函义,从最广义的学习到人的学习到学生的学习理解。
在这章里,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有关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从桑代克开始就提出了学习理论,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史和学习理论的不断提出是密切相关的,学习理论经历了不断发展的时期,从早期的行为到60年代以后的认知派学习理论,到目前最新的学习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历史中把学习理论分成了不同的学派,每一派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这里既有行为学习理论又有认知,从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学习理论等。
心理学有四大学派,行为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在这两学派之后,在50年代之后产生的是人本主义学派、60年代之后出现了认知学派。
这四大学派里精神分析学派没有把学习作为主要对象。
而其它学派都有关于学习的论述,而人本主义提出的学习论述是比较单纯的。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地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念与现在的素质教育是高度一致的。
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性体现的。
人本主义学习对于我们理解新课程改革等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行为派和认知派是学习理论上两大对立学派。
在50年代之后60年代开始,认知学派兴起之后,认知学习理论家布鲁纳等进一步提出认知观点的学习理论,他们共同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头脑里所进行的一个认知活动,它揭示了认知的内在基本规律。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中要情境化,强调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这是当前在教育改革中大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特别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对于学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习环境中创造共同体。
学生学习不是自学,他是在
学校、在课堂这样的群体中完成任务的。
师生间、学生间构建了学习共同体。
我们强调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支架。
建构主义的理论为我们新的教学理论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从第四章开始至第五章,主要谈关于知识的学习的问题。
学生在学校里首先面临的是学习知识的任务,知识有哪些呢?传统上说知识有人文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都是从学科的角度划分的。
现在的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使得我们对知识有了一种新的理解,美国认知派的心理学家最早提出知识的新的分类观,主要分为: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狭义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就是原来说的技能性的知识。
传统教学中要重视强调双基教学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在新的知识分类观里就是陈述性知识,基本技能称为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不同: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而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在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发生变化的,程序性知识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是不一样的。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表征是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储存的方式。
陈述性知识在人脑中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方式存在的。
命题是抽象的意义单位,它代表的一个最小的有意义的知识,如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谢。
这里包括很多命题,多个命题连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
另一方面,技能性知识如何在人脑中存在呢?我们把它叫做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是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什么动作的联接。
产生式系统就是一系列的产生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流。
认知心理学谈到的程序性知识就是以产生式系统方式存在的,这是我们在这章里需要着重理解的重点难点的东西。
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程序性知识就是原来的技能,这种知识的学习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不同。
陈述性主要是静态的知识如何进入学生的大脑,理解意义之后记忆的过程。
陈述性主要是记忆的活动,实际上研讨教育心理学的主体之一是学习问题,而学习和记忆是不可分割的。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学习的记忆的过程,从陈述性学习的历程看外界的信息或我们要学习的知识,经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系统,然后工作记忆,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活动,使这些信息进一步转变为长时记忆。
这是外界的信息进入大脑的过程,在适当的时候把已经储存的信息提取出来,用来理解新的知识。
或者把大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提取出来,用来解决新问题。
而程序性知识是不一样的,二者是密切相关的。
知识的学习包括两个相连续的环节,是缺一不可的。
第一个阶段获得的是陈述性知识,在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练习、实践、各种操作活动,把最初获得的静态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
在知识获得第二阶段就是程序性知识阶段。
这样就把传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作为整个知识学习过程的两个阶段。
所以程序性学习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陈述性阶段,第二是程序化的阶段,也就是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这时技能还处于不熟练的阶段。
最后达到的是技能形成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技能的自动化。
这时也是真正程序性知识学习阶段。
另一方面,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把程序性知识分为:模式识别程序和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这在第五章中也是理解程序性知识的难点。
动作步骤程序,它更多的体现在技能学习的高级阶段。
它不是单一的产生式的把握,而是产生式的一个系统。
体现在表现方式上是多个产生式之间顺利的过渡,一个动作流程。
包括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组合。
程序化就是把最初获得的规则加以练习的过程,从程序性知识向程序化知识转化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练习之后逐渐的规则越来越熟练,技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就进入了程序的组成阶段。
程序组合是把一个个动作联起来。
第六章学习策略
这也是教育心理学里比较晚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
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因素,传统上就是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这部分总的来讲理论性的并不是很强,我们教师会发现学习策略是很热门的话题,但学习策略的研究又是很不充分的。
没有给我们提供大量的学习策略的理论,目前的研究只是更多的停留在对学习策略的概念,几种表现和一些类型的水平上。
大量的学习策略的理论性东西还很缺乏。
学习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策略本身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学生要通过学校的学习掌握学习策略,所以这里涉及到学习策略的教学。
学习策略的教学是这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从不同角度提到过程性、训练性、分解性、一体性、迁移性、效能感等方面。
我们强调的是学习策略作为一种知识,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知识呢?如果看成是陈述性知识,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记住它即可。
如果是程序性知识,就不仅满足于单纯的记住,接下来要进行程序化,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程序性知识。
也就是学习策略是技能,技能的学习和教学有它的特殊要求。
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所以在这里提到了这些教学原则是程序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学习迁移
这章谈的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技能会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和其它技能。
也就是学习会产生相互的影响。
迁移的问题恰恰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的相互影响。
先前的学习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原有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学习之间普遍会发生相互影响,这就是迁移的实质。
在学习这部分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迁移的理论很多,包括早期的形式训练,后来出现了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说,这几种比较流行的迁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影响迁移的条件的问题。
形式训练说谈的是一个迁移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必须在相同成份的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作用。
概括化理论就是两种学习的共同成份是迁移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关系转换说又是概括化理论的特例,就是能够看出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之间共同的关系。
到了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学理论的兴起,出现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产生式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组织的过程。
具体内容教材有详细阐述,大家看一下,这部分内容大家把握一些基本的观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