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学习
• 刻板印象的获得也可以从父母、老师、 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 • 关于男、女两性的认知(电视广告、书 本、父母的区别对待等)
三、影响刻板印Baidu Nhomakorabea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 人的类别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 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 对于匿名的、可互换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知 觉他们,忽略个人独特的特征。
社会知觉的含义
• 对非社会性信息和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感知, 统称为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就叫社会知觉。 •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 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与判 断的过程。 •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 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 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 •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 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相似的或相互 关联的特征。
• 追星与偶像
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 对他人作正性评价。 • 宽大效应:人们对他人表达积极肯定的 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的倾向。 • 对老师的评价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 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来源 于: 他人的反馈 反射性的评价 根据自己的行为推断 社会比较
• • • •
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还 影响着个体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 人们通常试图以行动来表达和反映自己对 自己的认识的动机,叫做自我表达。
第一节 社会知觉
• 社会知觉的含义 • 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 自尊及其测量
一、社会知觉
感觉和知觉 •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 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包括视、味、听、 嗅、触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 反映和体验。 •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 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何为归因?
•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从可能导 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 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一、归因理论
• • • • 1、海德的归因理论 2、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3、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 4、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 (K.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 • 5、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 6、顺序阶段模型
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用的策略
• 把不一致信息(与群体刻板印象)解释掉 (原因) • 把不一致信息区隔开来 • 把不一致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
2、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与群体成员相互交往以减少 刻板印象。 • 为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被归于特殊环境, 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深入的、 一对一的交往。 • 为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被归于群体中的亚 群体成员,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
2、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稳定的 暂时的
内在的 能力 努力
维纳的归因模型
外在的 任务难度 机遇
• 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对成功 与失败的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 认知反应(自豪或羞耻)。
原因类别
内部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
外部的
不稳定的
可控(他人的偶 然帮助)
• 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作出判断时,易使用刻 板印象。 • 信息复杂,不容易分析加工也容易使用刻板印象 • 极端的情绪状态
• 当人们认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 一步收集有关个体信息,而不只用刻板印象认识 个体。
四、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利:用刻板印象迅速了解一陌生或不太熟悉的 人或群体特征; 弊: • 夸大了群体内成员的相似性 (先入为主) • 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 (易产生偏见、 歧视)
第三章 社会认知
• 教学目标:了解自我意识、刻板印象、 归因等相关概念,掌握个体是如何加工、 组织、提取与利用信息来形成对自己、 他人与群体的印象与看法,来解释社会 行为与事件的。 • 教学重点: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知觉 与归因。
社会认知
• • • • 社会知觉 对人知觉——印象形成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 • • • 对人知觉(对人、对己)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因果关系知觉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 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 自我知觉的内容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 念与自尊。 •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示,是指个 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它包括个体 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 面的认识。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可以是积 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 己是否满意。
• 为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被归于群体中非典 型成员,要与群体中代表性、典型性成员交往。 • 刻板印象常自动被唤醒,无意识地作为人们判断、 评价与行为的基础 ,故需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信 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判断。
第四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 • • • • 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 三、影响归因的因素 四、归因的效果 五、归因的个体差异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1、安德森的平均模型
• 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 的总体评价。 • 1986年又改名为“加权的平均模型”,以强 调在所有特质平均前会对那些人们认为非常 重要的特质赋予较大的权重。
• 你想找什么样的对象?
2、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 一种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把个体当作某一 类别群体的成员之一,根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 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是一种自动的、 无须意识控制和注意的加工; • 一种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是试图注意并整 合他人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需要 意识参与,需要较多的时间与努力。 • ( 旅途中的偶遇)
2
3
低:别人 很少发笑
高:她没 对别的小 丑发笑
低:她以 前没对他 发笑
情境 (72%)
4、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对应推论: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
是人们将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 机、品质、态度、能力等)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
影响对应推论的三个基本因素: (1)社会赞许性 沉默的面试者 (2)非共同性效应 书店小妹的追求者 (3)选择自由性 辩论赛的正反方
四、印象的作用
• 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即使发现最初的 印象是错的,也仍难改变的倾向叫保守性偏差。 1、所形成的印象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 最初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后来不一致信息的 解释,从而使最初的印象保持不变。
• 好学生与差学生
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 的预言 • 形成一定的印象,就会对人产生相应的 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 实此期望——自我实现的预言
(2)寻求三方面的信息
-一致性:针对行为者,其他人是否也有 此反应。 -一贯性:针对情境,是否其他情境也有 此反应。 -区别性:针对刺激物,是否只对这个对 象反应。
• 案例:玛丽昨晚为什么对小丑的表演发笑
条件 1 一致性 高:每个 人都发笑 低:别人 很少发笑 区别性 高:她没 对别的小 丑发笑 低:她总 对小丑们 发笑 一贯性 高:她总 是对他发 笑 高:她总 是对他发 笑 归因 刺激物:小 丑 (61%) 行为者:玛 丽 (86%)
异常条件聚焦模型认为归因过程有两个步 骤:
• 一是通过逆向标准确定事件产生的必要 条件; • 二是通过对照标准确定所有的必要条件 中属于异常的条件。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 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称类属思维, 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 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 它使人倾向于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来认识 和解释有关对象。
二、刻板印象的形成
1、个人的经验 • 第一次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与一两个成员 的互动就构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 • 新奇的、极端的、突显的刺激易引起人们 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 板印象的形成有着主要影响。 (你不像一 个仙桃人) • 群体所做的行为对我们知觉起很大作用, 往往把群体成员在一定情况中根据他们所 承担的社会角色,所从事的行为当作内在 品质的流露。 (演员与角色)
• 多数人都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种 为权力、赞许等而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动 机称自我表现。 •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社 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敏捷 性及灵活性。
自我概念的测量
•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及评分标准.doc • 自我描述问卷:多纬度测量自我概念
第二节 对人知觉——印象形成
• • • • 一、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要素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 四、印象的作用
一、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要素
• 外表 • 非言语线索:眼神、面部表情、言语节奏、 肢体语言、空间距离 • 行为 对应推论理论 人们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 来,形成对一个人概括性认识。印象形成 即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 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
1、海德的归因理论
• 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 学》首先提出归因理论,成为归因理论的创 始人。 • 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两种需要:对周围环境作 出一致性理解、解释的需要;控制环境的需 要。人们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必须能够预 测他人的行为。
• 海德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 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 机、努力程度等;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 如环境、他人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等。 (为什么挂科?) • 归因时通常使用的两个原则:共变原则 与排除原则。
• “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印象管理:如何给他人留个好印象?
.自我表现(服饰得体、言行优雅)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登门槛效应、门面 效应)
.讨好(微笑、记住名字、倾听、谈论别 人感兴趣的事等等) .恰当的自我表露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 • • • •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刻板印象的形成 三、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四、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五、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三、自尊及其测量
自尊的构建
• 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 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 自己的内部标准 自尊的作用
自尊是个体行为的主要动力,身心健康的 决定因素,高自尊的人能树立合适的目标,能 以自我提高的心态来利用反馈,低自尊的人, 常选择不切实际的目标。
自尊的测量
•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测量整体自尊 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doc • 得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量表:测量社交 自尊
5、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 希尔顿等人于1986年提出了异常条件聚焦 模型,他指出人们在进行归因时主要借助 逆向标准和对照标准来推断。 • 逆向标准就是当人们寻找结果的原因时, 会反过来询问如果没有这种原因,那么这 种结果是否还会产生? • 对照标准是人们把目标事件(正在寻找原 因的行为)与没有发生该事件的背景事件 进行对照,以直接确定目标事件的原因。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
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在印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为中心特征,不起 核心作用的为边缘特征。 • 中心特征效应 • (男性的事业成功与否、女性温柔与否)
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不同
• 首因效应:人们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 据此对他人作判断。 •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 (对同学的误解) • 近因效应: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 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 (老同学的消息)
可控(个性)
可控(个人努力)
可控(他人偏见)
不可控(天资)
不可控(疲劳)
不可控(任务难 度)
不可控(运气)
改进后的归因模型
3、凯利(H.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 人们多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归因的,人们 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利用共变原则来 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1)人们通常使用三种方式解释行为的原因: -行为者:个体自身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情境:情境的特征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刺激物:行为的对象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