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启超眼中的近五十年现代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梁启超眼中的近五十年现代化

摘要:在梁启超的《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道,中国先后从器物、制度与文化上感到不足,因此期间出现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经历了器物一制度一文化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阶级从不同的立场上提出了不同层面的现化方案,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时代、阶级以及方案本身的局限性,这些方案最终都归于破产。这是中国在独自摸索前行,寻求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梁启超;改良派;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从历史的角度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是一个依时空依次递进的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先导和核心,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并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社会变化:从狭义而言,现代化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进过程,它还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的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传统性适应现代性)的发展过程。

(一)梁启超眼中的的中国五十年现代化历史

梁启超把中国将近五十年的历史分为了三阶段:19世纪五六十年代洋务运动,中国人从器物上感到不足;1895年,中国在制度上感到不足,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制度,实行君主立宪;1898年左右到民国六七年,中国因感到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方近代思想。

在器物上思变的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维新运动是在制度上思变的体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最后在思想上思变得出新思潮。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其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二)中国五十年来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在梁启超所划分的现代化历程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无疑就是最有利的证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时代、阶级以及方案本身的局限性,这些方案最终都归于破产。

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开始,各地兴办学堂、大力发展军工业,加强海防,并建立自认为精锐的北海水师,结果在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中被灭了。其直接失败原因可以说是战场指挥不力,即使个别将领奋不顾身,与敌人英勇作战,但面对没有足够的后援的情况也只能以失利告终;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毕竟,这是落后的封建阶级与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的较量,而且封建阶级的初衷也只是想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新变法,它属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妄想效仿英国,与封建阶级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国体;而光绪皇帝也只是希望通过这次改良,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实权,可以说是双方各怀鬼胎。最终,以皇帝被废、变法维持了103天而告终。其失败原因,一是当时的资产阶级发展受到多重压迫;二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方法与当时的国情不符,也没有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辛亥革命。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也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但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且因为受到群众的支持,使得之后张勋、袁世凯复辟帝制都没有成功。它的历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因为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以及妥协性,并在帝国主义的“帮助”下,被袁世凯盗取革命胜利的果实。

(三)梁启超宪政思想理念的发展与辛亥革命

清末民初,宪政改革是主流共识,以清政府为代表的保守派,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代表的改良派,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清政府把宪政视为工具,维护其君主专制。梁启超的宪政理念是支持民权、反对专制,但是他与现实妥协,提倡“开明专制”。孙中山的宪政理念以民为本,主张共和宪制,更符合宪政的内在价值。梁启超却因保皇派排斥新思潮而决裂;和革命派有着一致的革命目标,却在革命手段上意见相左;想借助复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却树起反对复辟帝制的大旗。

从中国现实状况考虑,梁启超认为中匡专制传统悠久,遽然从专制变为非专制极为困难,且易致国家动乱,恰当做法是先敦促清政府实行开明专制,由上及下改革,实现强国之后再行君主立宪。当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潮兴起时,改良派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堕落为保皇派,竭力鼓吹保皇。在1905——1907年与革命派的论战中,梁启超说倡言革命是“无病呻吟”。制造所谓“革命亡国论”,说“革命必招瓜分”,因为革命必然是“群盗满山”,并“唤起各地方之排外热”,列强就会“假定乱之名,行瓜分之实”,“中国之亡益速”。他的言论在当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遭到许多进步分子的反对以往史书断言,此后他转向反动,政治作为再无可称道。后来,梁与康在学术、政治上分歧日深,他鼓吹立宪,遭到清廷、康氏保皇党及革命党三面夹击。

近年学者指出:“革命派中不少人正是借助梁启超的…启蒙‟,才学到了一点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一些革命”派人士所写的文章。史家称:对于民国创立,“从某种意义上说,1906年的的谕旨比辛亥革命更具有决定意义”。

西方现代文明在向中国传播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追求经历了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到制度层面,而后再到精神文化层面。在这一过程中,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所言:国际秩序为中国展示了种手段,却又阻止中国使用这些手段;它对中国提出了挑战,却又限制并破坏中国起来应对这一挑战。这些限制与破坏,以及国内的种种因素,从而使五四前的现代化方案大多趋于破产,历史在呼唤新的阶级,提出新的现代化方案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上新型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再而,梁启超的自由思想对辛亥革命前夕的权利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对自由思想的深度阐发与大力弘扬对辛亥革命的理论先锋们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次,是在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作为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