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让我们共同成长——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差异让我们共同成长——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分层
教学
摘要: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所处的人文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着差异性。我们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尝试在班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试图在因材施教与集体教学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为生命发展而奠基。
关键字:差异共同成长数学课堂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围绕我校正在研究的《小学数学学科分层练习的设计及实施》这一课题,按照“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优辅差”的原则,探求一种分层分类教学的授课模式。
一、学生分层,尊重差异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不但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因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人文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表现出个性的差异。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根本不屑于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学困生”。
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并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将班中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老师心中有数,而且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分层,利用差异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学分层,就是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人人都出成绩,出自己的最好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关键是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1、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固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共同性”,更要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目标,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我一般分为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下限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上限目标则是发展目标。教学时,以学困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冒尖露角,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如:在教授二年级第一学期《角与直角》一课时,我把学习目标分成了这样三个层次:C层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直角,会借助三角尺等工具正确判断直角。
B层目标:能动手制作直角,体会直角的特征。
A层目标: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自己制作的工具去验证猜想。
2、分组分层
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编组,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单一组或混合组。单一组就是同一层次的编在同组内,把C层学生组合为“直接辅导小组”,把B层学生组合为“间接引导、互相学习小组”、把A层学生组合为“自主学习小
组”。混合组就是把各层次学生编在同一组内,利用差异,展开帮教活动。这两种分组形式是我在分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我觉得两者没有优劣之分,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便可达到理想效果。
如在教学第三册《2的乘法口诀》一课中,在设计“口诀推导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出示小朋友春游划船的图片(2条船,每船坐2人)。提问学生:有几条船?每船有几人?写出加法算式:2+2=4,写出乘法算式:2×2=4,这个算式表示2个2相加得4,可以得出一句乘法口诀:二二得四。这时听见有学生说:“我早就会了。”有些学生还自顾自背起口诀来,接下来对本堂课的教学不再有兴趣。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考虑问题时,关心的并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了什么,也不是所涉及的学习任务与学生固有认识的实际差距,我从新的知识点出发,从新课所要传递的知识出发,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然而从学生的反映看,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领悟了,对已经会的知识还要装作未知进行探究,学生的无可奈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后面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我调整了设计方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差异,将学生按单一型编组。对于A、B层学生,我把关注点放在学生思考方式的多样性上,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上:请你验证一下你的方法是否正确、可行等,让学生来唱主角。这样做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活力。
3、施教分层
“教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新授课时,对A、B层学生我觉得应以创造性的学习为主,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自学、质疑、讨论,再加以老师的适当点拨,完成每节课的任务。对C层学生则以老师启发、讲解为主。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着走、扶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在老师指导下学习,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在课堂提问时,对于基础性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让C层学生来回答,让他们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把激发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
如:在教授一年级第二学期《七巧板》一课时,在用学具操作时,对A、B、C三层学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A层学生要求利用图形的特征,搭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内容不限。
B层学生给他们一张范图(下B图)让他们自己判断哪一个图形应放在哪里。
C层学生也给他们一张范图(下C图)让他们照图形来拼一拼。
4、评价分层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此,在课堂中对学生分层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A、B、C层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C层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A、B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差异、了解学生情况等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A、B层学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拨,做到完整、准确、有序的进行解答;而对C层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解答较为完整,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三、练习分层,承认差异
练习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巩固知识。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心,就很难把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在一般的课堂练习中,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一部分学生三、五分钟就能完成的练习,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十分钟都完成不了。所以,课堂上老师一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C层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大多数A、B层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掌握不说,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更糟糕的是,对C层学生来说,长此以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觉得分层练习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好办法。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